揿针治疗咽喉疾病研究进展

2023-01-05 18:23李玲珑张惠敏陈星宇何中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咽喉脏腑针刺

张 芹,张 锋,李玲珑,张惠敏,陈星宇,何中美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中医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重庆 40216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中医院,重庆 402160;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中医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重庆 402160;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中医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重庆 402160)

临床常见的咽喉疾病类型包括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和急慢性喉炎等。随着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和环境等改变,咽喉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1]。目前治疗咽喉疾病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以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为主,其中50%~70%的咽喉炎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但抗生素不宜长期使用[2]。

相较于传统的针刺疗法,揿针是一种更为简便、安全、高效的针刺方法。揿针,又称为皮内针、埋针法[3],属于浅刺法的一种,由古代留针法发展而来,有着悠久的历史。揿针主要通过久留针以延长针刺时间,提高疗效。同时,揿针在持续刺激机体,发挥治疗作用时,并不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活动,且疼痛轻微,甚至并无疼痛感[4]。由于揿针具有诸如疼痛轻微、留针时间长、易于操作、不妨碍患者活动、疗效显著等特点,容易被广大患者及医疗工作者所接受,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各个疾病领域,在咽喉疾病的应用日益增多。现将近年来揿针的作用机制及揿针治疗咽喉疾病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 揿针的西医作用机制

1.1 免疫与炎症反应

揿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人体后,产生的一系列免疫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针刺疗法可对多种免疫反应进行调控,以及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增强患者的免疫。如朱树丽等[5]通过对揿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对免疫学指标的影响研究,推测揿针是通过调控IgE、IL-1β和IL-4 来发挥作用,调节其免疫功能,改善症状。贾松涛等[6]研究表明揿针可以调节患者血清IL-6、IL-17、TNF-α水平,抑制机体的炎性反应,疗效确切。朱越等[7]发现使用揿针治疗能抑制CRP的释放,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消除临床症状,提高疗效。梁立雪等[8]将耳揿针用于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发现治疗后hs-CRP、IL-6水平低于治疗前,表明耳揿针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炎性因子的水平,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疗效肯定,有较高安全性。张志业等[9予以揿针治疗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疗效肯定,说明揿针疗法能够降低血清炎症因子如IL-6、TNF-α水平,表明揿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此相关。苏海等[10]通过研究证实,揿针可降低血清IFN-γ表达和升高IL-10表达,以维持Th1/Th2动态平衡,改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良好疗效。揿针督脉穴可以降低血清中IgM、IgG、CRP的含量,以及CD3+、CD4+、CD4/CD8含量,使CD8+含量升高,由此调节人体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以及预防体内炎性反应发生[11]。

1.2 镇痛作用

皮内针作为一种刺激,其镇痛作用可能与增强或抑制机体内的物质,或提高痛阈值有关。周洁等[12]发现,当揿针针刺皮肤局部时,刺激到炎症痛敏部位,可以激活阿片受体,从而发挥其外周镇痛作用,也可以使脑内阿片受体含量增高而出现镇痛效应。杨金娥等[13]研究表明,揿针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疼痛阈值,以调节机体痛觉系统。因此,当针体刺激体表时,可以起到明显的镇痛作用。李璐等[14]研究发现揿针的镇痛机制可能为揿针在治疗过程中抑制了PGE2的产生,降低痛觉感受器对致痛因子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止痛效果。

1.3 神经及体液调节效应

人体皮肤散布着广泛的神经末梢,揿针针体刺入皮下后,刺激到神经末梢,产生神经兴奋,这种兴奋通过神经节段的传导作用,到达中枢神经系统,最终激活神经体液的调节,以起到疗效[15]。对于颈性眩晕患者,王磊等[16]采用揿针留针候气结合药物治疗,治疗后患者的NPY、UⅡ水平较前降低,说明在药物基础上使用揿针留针治疗,可以通过调节交感神经,以抑制神经末梢,减少血浆神经肽Y(NPY)的释放,增加血液流动,促进血管收缩,调节血压,改善动脉血流及临床症状。

1.4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又被称作第三大脑,拥有着完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17]。神经、内分泌[18]、免疫三大系统既可以单独发挥作用,也可以形成复杂网络系统联合调节,即神经系统调节另外两大系统,同时,这两大系统也反馈调节神经系统。揿针在刺入皮肤时,或刺入后间歇性按压穴位时,能够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后传递到中枢,中枢释放神经递质,再作用于内分泌系统。此时,内分泌系统会释放相应的激素,以及神经肽类物质,对免疫系统起作用,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并释放多肽,反馈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强针刺疗效[19]。

1.5 局部作用

当揿针针体刺入皮肤后,用力按压其外壳可增加针体的刺激量,使局部的压觉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可以通过传导通路传导至中枢,引起低级中枢兴奋,从而调节神经和血管。此外,针体刺入人体能够产生微电流,使机体局部电位差改变,促进局部物质的交换,影响疾病转归[20]。此外,揿针的刺激会促使局部组织释放相应物质,如5-羟色胺、干扰素和阿片受体等,起到调节免疫和镇痛的作用[21]。

1.6 结缔组织效应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有学说认为,针刺起作用的方式除了与神经系统相关联外,可能还依赖于结缔组织发挥作用[22]。结缔组织在人体内排列稀疏、分布广泛、细胞种类多,各组织和器官的外层和间隙均有分布,可以将细胞内外环境相通,身体各个部分相联。针体刺入皮下后,可以刺激局部结缔组织,改变其空间构型,产生压电效应并释放生物电。同时因其良好的导电性能,可以高效率地将生物电信号传导到身体各部,从而发挥作用,调理全身[23]。

1.7 安慰剂效应

针刺的安慰作用一直受到医学科研的关注,揿针的作用机制之一也可能是针刺的安慰作用[24]。患者患病时会主动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上的某些点上时,这种注意力可能会对局部区域内的神经元产生特定的影响,从而起到疗效。

2 揿针的中医作用机理

2.1 皮部-经络-脏腑理论

《素问·皮部论》云:“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皮部-络脉-经脉-脏腑通路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十二皮部则是这个整体的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具有祛除外邪、保护机体的作用[25]。当外来邪气侵犯人体时,十二皮部最先受邪,若人体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时,则进一步侵犯络脉、经脉,进而至脏腑。而当正气从脏腑驱邪外出时,也是通过络脉、经脉透邪至皮部。因此,揿针疗法在皮部予以刺激,不仅能调节局部气血,还能由皮部沿着经络、脏腑传导感应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而起到治疗作用。

2.2 卫气理论

《素问·痹论》云:“卫气者,所以分温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也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行于人体的皮肤表面,外达肌表腠理,具有滋养腠理,开闭毛孔;又内及脏腑,可以温养脏腑,共同起到抵抗病邪的作用。若卫气虚弱,当病邪入侵时,腠理失和而致病。揿针刺于体表可以调节卫气,激发机体的卫外功能,起到保卫肌表、抵御外邪等作用[26]。

2.3 腧穴理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脏腑病变在体表的反应点,又是针法的施治点。针刺体表的腧穴时,可以调节脏腑的气血、阴阳、虚实,从而达到治愈疾病、预防调养的目的。

2.4 留针理论

《针灸大成》云“病滞则久留针。”此外,《素问·离合真邪论》亦云:“吸则纳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留针在针刺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刺后延长留针时间,予机体长时间的刺激,可以起到侯气、调气的作用,以调整阴阳,令阴平阳秘,起到治疗作用。

3 揿针在咽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咽喉是司饮食、行呼吸、发音的重要器官。因此,咽喉部若发生疾病可以引起吞咽障碍、呼吸不利、发声异常等症状[27]。中医咽喉疾病包括喉痹、喉瘖、乳娥等。

目前揿针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内外妇儿均有涉及,在失眠、痛症、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等疾病中应用尤其多。在耳鼻喉科疾病的应用中以过敏性鼻炎、神经性耳鸣、耳聋等为主,而在咽喉部疾病的应用中相对较少,治疗病种有慢喉喑、慢喉痹、急喉痹、喉良性增生性病变、禀质特异型喉源性咳嗽、嗓音疲劳、声带小结等。魏振鋆等[28]采用揿针集合嗓音训练治疗血瘀痰凝型的慢喉喑患者,发现此疗法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说明揿针配合嗓音训练可更好地改善发声质量,提高疗效。赵庚雷等[29]对肺肾阴虚型的慢喉痹患者,在玄麦利咽合剂的基础加用揿针治疗,疗效显著,且在治疗过程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毒副作用,具有安全性。李文明等[30]对急性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外感风热的咽痛患者,对照组使用常规抗感染、对症处理、耳穴揿针埋针联合治疗,观察其止痛效果,结果说明对于外感风热咽痛的患者,耳穴揿针埋针快速有效。梁方琪等[31]对喉良性增生性患者,实验组采用揿针结合嗓音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将揿针换成安慰针,结果实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联合揿针疗效更佳。周兴玮等[32]对痰凝血瘀型慢性咽炎患者,治疗组用散结利咽颗结合揿针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5.0%,表明对于效痰凝血瘀型慢性咽炎患者,散结利咽颗粒联合揿针具有明显疗效。黄卓燕等[33]对禀质特异型喉源性咳嗽患者进行研究,治疗组采中药内服配合“雾化-揿针-穴位注射”外治三联疗法治疗,治疗后从各个各个方面进行评估,结果均有明显的改善,且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等。肖志贤等[34]对嗓音疲劳(中气不足证)患者进行研究,实验组采用揿针加行为干预进行治疗,对照组将揿针改为安慰揿针,结论实验组绝大部分评价参数都优于治疗前,且在高音音域值优于对照组,说明揿针治疗有效,患者使用揿针治疗后对声音的控制能力提高。但组间比较并无明显的优势,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唐书娟等[35]用揿针治疗慢性喉炎患者,治疗后各症状评分进行评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总有效率73.08%,高于对照组(57.69%)。说明揿针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慢性喉炎临床症状。邓璐等[36]用针刺结合揿针治疗声带小结患者,治疗后评估其疗效,发现此治疗方案可以缩小声带小结,并改善声嘶症状。

4 小 结

近年来揿针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咽喉疾病的应用也日益增多,虽然疗效比较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研究量本样通常比较小,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依据,试验统计偏倚较大,检验量表信度效度不够。当前对揿针治疗咽喉疾病的研究多是病例研究,或是临床对照试验研究,多局限于疗效观察,且病种相对分散,无单独病种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研究者在做临床研究时通常会结合药物或其他辅助治疗方法,以及对于揿针规格、选穴位置、治疗时间、治疗周期、疗效评价等没有统一规范,同时亦未设置随访,缺少系统化的诊疗标准。揿针治疗咽喉疾病的临床相关研究匮乏,结论均表示疗效好,且部分文献质量较低,缺乏可信度。

针对以上问题,当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①对于揿针治疗咽喉疾病的还需要进行大样本、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减少统计偏倚,增加检验量表的信度、效度,更加规范、准确、严谨地评价揿针治疗咽喉疾病的临床疗效。②在临床研究方法上,可以使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一方面要筛选适用于揿针治疗的优势咽喉疾病病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所研究病种的深入研究,如针对疾病的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穴位,结合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不是仅局限于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进一步观察揿针咽喉部病种的疗效,使其能够在临床上发挥最佳疗效。③针对不同病种制定规范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同时建立完善的远期随访体系,为临床应用揿针治疗咽喉疾病提供诊疗规范。④积极开展揿针治疗咽喉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增强可信度。

猜你喜欢
咽喉脏腑针刺
清明的雨
咽喉不适 试试这杯茶饮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电子鼻咽喉镜在腔镜甲状腺手术前的应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脏腑疏通术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