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症因脉治》对痹证之认识

2023-01-05 19:25李笑男
江苏中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痹证内经内伤

刘 静 许 霞 孙 朗 李笑男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合肥 230012)

秦昌遇,字景明,又号广野山人,为明代著名医家,其“少善病,因学医”[1]1,著有《症因脉治》一书。痹证临床可见经络闭塞致肌肤麻痹不仁,邪气凝结关节作疼,或肢体重着难移、手足偏废不举等症状。在《症因脉治》中秦氏集前人之大成,遵循初审证候,次辨病因,再切脉象,最后确立治法方药的诊病思路,从外感与内伤两个角度对痹证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极具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本文归纳分析了《症因脉治》中对痹证病因病机及选方用药的论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症因脉治》论痹证之病因病机

1.1 邪实正虚,合而为痹 “痹证”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2]365,指出痹证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外邪侵袭,其中风邪为主发为行痹,湿邪为主发为着痹,寒邪为主发为痛痹。《内经》的论述对秦氏关于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氏秉承《内经》的思想,认为患者因“冲寒冒雨,露卧当风”“身居卑湿”“雨湿之年,起居不慎”等原因感触风寒湿邪,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闭阻,可发为风寒湿痹[1]242。同时,人体正气不足也是痹证发生的重要原因,素体虚弱而风寒湿三气易于侵袭人体,如风痹之因有久病体虚、过饥过劳,寒痹可因营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疏松而发作。

《内经》在论述痹证病因时强调风寒湿三邪,虽提及热痹,但尚未明确热邪对痹证的影响[3]。秦氏单独列出“热痹”之病名,除引用《内经》原文“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2]366之语句解释病机外,同时指出热邪也是病因之一,进一步发展了《内经》关于痹证的病因理论,认为人为湿热之邪所伤可出现骨节疼痛、筋脉挛急、肢体酸软的临床表现[4]。素体阴虚阳旺者感受风寒湿邪,邪气易从阳化热。寒湿侵袭人体,日久不愈,“湿变为热”[1]242,也可发为热痹,症见“肌肉热极,唇口干燥,筋骨痛不可按”[1]243。同时指出风寒湿热之邪常相兼致病,例如风寒、风热、风湿、寒湿、湿热,“风寒湿热,四气成痹”[1]243。

1.2 脏腑内伤,发为痹证 《素问·痹论》有云:“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2]365,又云:“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认为痹病日久不愈,病邪可从五体痹发展至与其相应的脏腑而成五脏痹[5]。秦氏沿袭《内经》的思想,因肢体痹与脏腑痹可见相似的临床征象,提出“肝痹之症即筋痹也”“脾痹之症即肌痹也”等观点,认为二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并非是各自独立、毫无关联的[1]246。

《症因脉治》认为内伤痹证是由情志内伤、劳逸不当、饮食失节等原因致使气血亏虚、五脏功能失调而发。《素问·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2]365,指出劳作太过、饮食不节会伤及人体正气,邪气内侵可发为痹证。秦氏同样认为饮食劳倦与内伤痹证有关,如“形寒饮冷,或形热饮热”“饮食过多,饥饱失节”“饮水太过,或饮食有伤”,饮食失宜可使肺、脾、肠的功能失职而发为痹证,“远行劳倦”“不慎房劳”则会使肾精失泄过多发为肾痹[1]244。情志失宜也是内伤痹证的一大病因。秦氏受《内经》“情志不调可损伤相应脏腑”的理论启发,认为悲哀动中致使肺失宣降,发为肺痹;恼怒太过则肝气逆乱,发为肝痹;思虑过度,可伤及心脾,心脾两伤、气血亏虚则人体正气虚弱,外邪乘虚入里,而生痹证。秦氏又强调情志过极易化火伤阴,如心火旺盛,易伤及心血,心痹由生。

2 《症因脉治》论痹证之治疗

2.1 擅以风药,散邪为亟 秦氏将风寒湿痹归于外感痹证范畴,风邪又为百病之长,因而解表祛邪为治疗外感痹证的第一要务。风药具有辛香开泄、疏散透达、除湿通络的功效,《内外伤辨惑论》[6]曰:“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症因脉治》中对于风寒湿痹,秦氏多用味辛、性温或微温、归肺及(或)膀胱经的风药,如防风、柴胡、羌活、秦艽、独活、升麻、麻黄、葛根等配合其他药物祛除风邪。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风邪的功效,温性药物可减轻或消除寒证。肺为娇脏,为外邪入袭的首先受害者,同时肺与膀胱都与水液代谢有关,若风寒湿邪侵袭,使用入肺、膀胱经的药物可通调水道,利于祛除水湿。除此之外,《症因脉治》载有家秘羌活汤一方,其中创造性地添加钩藤以祛风通络。钩藤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风的特性,属风药,《本草述钩元》[7]评钩藤“可治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拘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风胜湿”[2]229,湿性重浊黏滞,难以根除。秦氏认为,风药轻而善行、走而不守,在燥湿剂中加入风药,可使祛湿之品得风药相助而增强药效,到达周身脏腑经络。如“湿痹”条目下列出的羌活除湿汤、苍防二妙汤等,以羌活、独活配伍苍术,善去表里之湿;以祛风除湿的防风配伍利水的茯苓、泽泻、猪苓等药,共奏散风行水、通络除痹之功。对于因寒邪侵袭,阳气凝滞,不能温煦关节经脉所致的痛痹,秦氏多用风药配伍温阳药治疗,风药能够推动阳气流动,到达筋骨肌肉、四肢末节。临证常用附子、桂枝等温阳药配伍麻黄、防风等风药,以达到辛温散寒、温煦阳气的效果。

2.2 从血论治,调畅气机 秦氏认为痹病的发生发展离不开正气虚弱的内在条件,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的影响[8],将滋阴养血法运用到痹证的治疗中,通过补血养血使气血流通,经络得舒,则病邪自除。秦氏常用四物汤化裁,多用味甘、性温或微寒、归肝经的滋阴养血药,如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龟甲。甘能补能和,可和缓地补益机体;温性或微寒的药物各有其寒温适应证,应辨证选用;肝为血海,主藏血。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有“血中气药”之称[9];当归补血散寒、活血止痛;白芍调经养血、缓急止痛;熟地黄滋肾补血、通利血脉;龟甲为血肉有情之品,滋补阴血功效更甚。此外,秦氏提到补血的方药只可治疗风邪伤血而致的痹证,“非言补血即可治风,非言厉风伤气,亦以血治”[1]10。若风邪伤血而致痹证,要选用祛风除邪、补血行血的方药治疗,但治血之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病症,不可一见风邪伤人就妄投补血之品。若痹证病程中有气机壅滞或气虚推动无力的症状,使用补血药反使阻滞愈加严重,此时宜用行气之品。气能行血,气机运行通畅则推动血液在脉中流动无碍,而血无瘀滞,则气行无阻,二者相辅相成。《症因脉治》以茯苓汤(枳桔二陈汤加味)、桃仁、红花等方药理气活血,治疗痹证气血不行引起的胸部满闷之症。

2.3 归经用药,直达病所

2.3.1 外感辨位 秦氏强调根据病痛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方药以达到祛邪止痛的效果,主张以药物的归经选取方药,以行气血,使血气通畅则病自愈。若卫气被遏,阳不外达,经气运行受阻,症见无汗,此为邪伤太阳表实证,宜加麻黄;有汗者为邪伤太阳表虚证,宜加桂枝;“额痛目痛,鼻干不眠,日晡剧”,“发热多汗,烦躁、烦渴”,此为邪伤阳明,宜倍用葛根;“寒热往来,胸满呕吐”,此为邪在少阳,宜倍用柴胡[1]252。《症因脉治》所创家秘羌活汤可治一身风寒湿痹。方中羌活辛苦而温,入太阳经,祛上肢筋骨间之风寒湿邪,治疗痛在枕骨周围,连及项背者;独活辛苦微温,入少阴经,祛下肢筋骨间之风寒湿邪,“两足湿痹,不能动履,非此莫痊”[10]。二药合用通达周身,蠲痹止痛。针对热痹,秦氏多用苍术-黄柏药对燥湿清热,祛除病邪。黄柏苦寒沉降,功专下行,与苍术合用,善疗下肢湿热之证,《证治准绳》[11]云:“身体沉重,走注疼痛,湿热相搏,而风热郁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宜苍术、黄柏之类。”对于湿热下注引起的脚足肿痛,秦氏所用的四味舒筋散、潜行散、二妙丸、虎潜丸等方均有黄柏。对于风热之邪攻走作痛的痹证,在针对邪气下注的二妙丸基础上加入偏行上肢的羌活、威灵仙、姜黄等药,使药力通行周身,邪无所藏。

2.3.2 内伤辨脏 对于久病正虚,脏腑由伤的痹证,秦氏主张用对各脏有针对性的药物以驱邪外出。如火热伤肺者治以家秘泻白散,方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三药。桑白皮、地骨皮甘寒入肺,可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知母清热生津。心火旺盛、心神失守者,使用黄连、朱砂、犀角三药清心镇惊。三味药均入心经,可“泻心经邪热,镇心定惊”[12]。若“肝家有热”或“肝家郁结”[1]246,秦氏多使用入肝经的龙胆草、柴胡、木瓜祛邪。龙胆草苦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泻肝经湿热;柴胡可疏肝解郁;木瓜善舒筋活络。针对饮食停滞的脾痹,可使用山楂、神曲、莱菔子等消食药消食导滞。若邪在肾经,可用泽泻、牡丹皮、黄柏以清热泻火、利水渗湿。

2.4 谨和五脏,培补为重 痹证日久,病邪缠绵不愈,易损及脏腑阴阳气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各种症状。故治疗内伤痹证首要的是调和脏腑功能,顺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确定适宜的治法。以肺脾肾三脏为例,肺主气、司呼吸,若肺气闭阻,气机宣发肃降失常,则会出现“烦满喘呕,逆气上冲”的症状[1]244,应宣降肺气、益气养阴。秦氏选用入肺经的天冬、麦冬养阴润肺,人参、橘红补气理气。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加二冬二母(麦冬、天冬、知母、贝母),正虚气逆者则用参橘煎、人参平肺散。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气受损,健运失司,则肢体、肌肉不得充养,四肢怠惰,痹而不仁。秦氏组方选用人参、白术、甘草、茯苓之健脾类药物以补益脾气。肾藏精,在体合骨,肾痹则精衰骨痿,引起“腰痛,遗精,小便时时变色,足挛不能伸,骨痿不能起”等症[1]246,秦氏主张用熟地黄、人参、肉桂及血肉有情之品补肾益精壮骨。如房事伤肾者用河车封髓丹,真阳不足者用八味丸加鹿龟二胶[1]247。

3 结语

综上,秦氏秉承前人学术思想,对于痹证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其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将痹证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强调热邪伤人亦可发为痹证。临证多用辛温、归肺及(或)膀胱经之风药,灵活配伍除湿药和温阳药以散邪,又重视补血,多用味甘、性温或微寒、归肝经的滋养阴血药。同时,秦氏师古而不泥古,强调辨证使用补血治痹之法,亦重视调畅气机。为更好地发挥药效,秦氏主张使用引经药宣通药性,直达病所。外感痹证依据疼痛部位,内伤痹证根据所伤脏腑,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脏腑内伤的痹证,调整脏腑功能是首要任务,需使用补养本脏的方药。《症因脉治》一书蕴藏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秦氏的这些治疗思想与临证经验也为现代医者诊疗疾病提供了借鉴,值得广大医者研习。

猜你喜欢
痹证内经内伤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憋出内伤
治愈系心理学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
壮医外治法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
自拟理中止嗽散治疗慢性咳嗽80例
胡斌治疗痹证用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