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和”论治不寐

2023-01-05 19:25李崇钗张明雪
江苏中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营卫心神心火

李崇钗 张明雪

(1.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 110032)

不寐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或者深度不足,症轻者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寐,症重者彻夜不眠[1],亦被称为“不得眠”“卧不安”“目不瞑”等[2]。不寐病机总属阳不交阴,阴阳离合。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不寐》中言:“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清代程杏轩在其《杂证汇参》中论述:“不寐一证,责在营卫之偏胜,阴阳之离合。”盖诸医家论述不寐,多涉及阴阳失调、营卫失和、气血逆乱,古今医家推崇“合和”思想,以和为“圣度”,善调阴阳、顾营卫、和气血、调脏腑。中医学认为人是以脏腑为中心的有机整体,阴阳合和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本文从“合和”思想切入,以探讨不寐的辨治。

1 “合和”思想内涵

“合”,《说文解字》释之曰“合口也”,原指上下唇合拢,后引申为万物之闭合,即原为分离之态后呈聚集状态,皆称之曰“合”,故“合”有聚集、相合、整体之义。

“和”,古作“龢”“盉”“禾”“咊”[3],《广韵》释之曰:“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和”,即协调、调和、适中、燮理之义。西周太史史伯认为“和”之概念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因此,“和”作为天地万物生养长行的最高法则,更倾向于追求一种刚柔并济、主从相应、整体协调的状态。

“合和”,融合了“合”与“和”的含义,蕴含“整体协调”之义。正如《淮南子·本经训》云:“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人气者也”,天地阴阳协调方可化生万物。“合和”是以“和”为主体为归宿,融会“合”的成分而成,任何事物都遵循“合和”这一亘古不变的规律。因此,可以“合和”思想内涵作为切入点,探讨不寐的辨治思路。

2 “合和”在不寐中的具体释义

“合”,一指致病因素,无论是外感六淫,还是七情内伤或是饮食不和,抑或是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均可合致阴阳失和,进一步促使不寐的发生,正如《灵素节注类编》曰:“……凡内伤、外感之病,皆有不寐者……”二指“杂合以治”,内治法与外治法相合共治不寐,《灵枢》云:“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临床上往往采用中药配合针刺以达“阴平阳秘”之效[4]。

“和”,一指治则治法,二指治疗目的。作为治则治法,“和”有调和、适中、燮理之义。狭义“和”是指调和营卫、调和阴阳、调和气血等治法。广义“和”是指所有能使机体阴阳达到平和的治法,即“以平为期”,包括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协调阴阳、顾护藩篱、调和气血、燮理肝胆、调理脾胃等。作为治疗目的,“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是治疗不寐的终极目的。“和”,有“小和”“中和”“大和”之别。“小和”指通过治疗使某一失和脏腑达到平和状态;“中和”指全身气血阴阳平和,夜寐而安;“大和”指“天人合一”,倡导“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机体适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秉承合和之道,以求阴平阳秘。总之,辨治不寐之证需时刻谨守“合和”思想。

3 合和失调是不寐本质

不寐责之阴阳失调、营卫失常、气血不和、脏腑功能不调,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致。阴阳经气的偏盛偏衰,是影响寤寐的直接因素。寤寐得安在于营卫昼夜运行规律不失其度,而营卫运行失调便是发生不寐的根本原因。《医方辨难大成》[5]提出:“气血之变乱,能使人寤寐之愆期者也”,气血失和亦致不寐。《类经·不得卧》云:“凡五脏受伤,皆能使卧不安”,可见脏腑之功能失调亦是导致不寐的主要原因。

3.1 阴阳失和 阴阳乃万物之纲领,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本源及变化之道。人体正常的寤寐节律赖于阴阳之气消长平衡。《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指出阳尽阴盛则寐,反之则寤。《类证治裁·不寐》言:“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阴阳之气规律交合,人体睡眠得以正常维持,一旦规律被打破,阴阳失和,遂成不寐。阴阳失和大体表现为阳盛阴衰或阳虚阴盛[6]。若平人阳气素盛,抑或邪盛阳郁,亢行于外,应衰不衰,或素体阴虚,真阴不足,应盛不盛,阴不纳阳于内,卫阳相对偏亢,阴阳失交而不寐。亦有呈阳虚阴盛之态,或因阳气不足,无力入阴,加之虚阳不能潜敛,上僭浮越,扰乱心神,或因阳气虚微,阴寒之邪趁虚直入,阴聚于内而阳格于外,阴阳失和。

3.2 营卫失和 营卫之气循行于脏腑,昼夜出入于目系而司寤寐。昼至人乃寤,夜近人乃寐,人之昼寤夜寐周期与昼夜交替协调一致,周而复始。寤寐协调有赖于体内营卫之气的环流不休、协调相应,营卫不和则夜寐难安。《灵枢·大惑论》中有云:“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营卫之气的运行各有法度,其正常运行是“昼精夜瞑”的前提,气运失常,乃致不寐。《诸病源候论》言:“……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营卫出入交会失合,阴不敛阳,阳不入阴,乃不寐之机。营卫失和而致不寐,可从卫强和营弱两个方面辨析[7]。卫强是指卫气在表充斥过度,营弱则指营阴于内亏损不足,营卫如有一方偏盛偏衰,二者都达不到合和境界,卫气浮越于外,不与营血正常交合,故夜不暝。

3.3 气血失和 气血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是推动五脏六腑功能的动力之源[8]。《仁斋直指方·血荣气卫论》曰:“人之一身,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气与血也”[9],“气血乃人生之根本”,其盈亏影响着人之盛衰。《丹溪心法》中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气血调和,充盈有度,运行畅达,邪不敌正,百病不生,反之气血违和,变生百病,正如《素问·调经论》[10]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医方辨难大成》[5]云:“气血之变乱,能使人寤寐之愆期者也”,气血逆乱失衡,神失所养,寤寐节律失度。《灵枢》云:“老者之气血虚,其肌肉枯,气道涩……故昼不精,夜不瞑。”气血充足,化生有源,脏腑各司其职,心神得养,反观年老者气血虚衰,神不能守,人卧不安。或因气血郁滞,津液不归正化,失于布散,停聚成痰,痰浊易与血结,或化热或成瘀,涩滞气机,心神失养,故不得眠。

3.4 脏腑失和

3.4.1 脾胃不和 脾胃居中洲,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润一燥,一纳一运,和而为之。脾胃纳运相得,化生精微物质,充盈脏腑气血,形神得安,静而安卧;反之脾气衰弱,升降失和,水谷化生无源,失于受纳,神无以养,神不归舍故夜寐不安[11]。《太平圣惠方》曰:“胃气亏乏,不思饮食……心神烦闷,不得睡卧。”脾胃素虚,脾失健运,神不得养,脾胃失和而致不寐。张景岳亦云:“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脾胃不和大体表现为三方面:一则引起中焦升降失常,清阳浊气逆位,浊气上扰心神而不寐。再则可致心血乏源,心无所主,神不守舍,血虚难以养神,心神失养而“卧不安”。三则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利,燥湿不得,水湿内生,酿生痰饮,蕴积化热,痰热内扰,夜不得卧。

3.4.2 心肾失交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所舍”,“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心属火,肾属水,火曰炎上,水势趋下,心阳下温于肾,肾阴上济于心,心火不亢,肾水不寒,上下相交而夜寐安。反之,若因房劳过度,肾阴亏耗,或年老体弱之人,肾精不足,水火不能相济,心肾不得相通,呈现上下隔绝不通之肾水偏寒、心火独亢的现象,因而阴阳失和,水火未济,心肾失交而发生不寐。心肾阴阳、水火失交,进一步可分为肾不交心和心不交肾[12]。肾不交心表现为肾阴不能凉润心火,心火偏亢、热扰心神之“水枯火旺”,或为肾阳虚温煦气化失司,水气停聚而致“水盛乘火”,水气凌心,心神不安而惊悸不寐。心不交肾则出现心火肾水两不相引,心火上亢、肾水下沉之“火旺水寒”表现,火扰心神,则致睡卧不安;或为心火炽盛久及于肾,“火旺侮水”,相火妄动而煎灼真水,肾水匮乏不济于心,则心火炽盛,内扰心神;或心阴亏虚致心阳偏亢,继而煎灼肾阴,或肾水乏源,难以涵木,心阴化源不足,内生虚火,最终心肾阴亏日久,虚火扰神而生不寐。

3.4.3 肝胆失和 肝者,藏魂之脏,主疏泄、调气机、畅情志。胆者,中正之官,职司决断藏精汁。胆乃“肝之余气所化”,脏腑相连,并附于肝,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故《本草新编》[13]有载:“夫肝经与胆经为表里,邪入于肝,未有不入于胆者。”二者共司疏泄恶郁滞,疏泄有度而气机得畅,散而不郁,通而不滞,气血调和,情志畅达,精神倍至,寤寐安和。肝得胆之相火,输布乃发,若是肝胆不和,失于资助,疏泄失常,气久郁易化火,充斥肝胆。肝胆失和主要表现在:一则肝胆火旺,肝胆内寄相火,若相火偏盛,离其本位,难司舍魂之责,或因情志过极,郁而化火,肝胆火炽扰其心神,则神魂不归其舍而夜寐难安。二则胆寒肝热,《张氏医通》中云:“……往往生痰聚饮,饮聚于胆,则胆寒肝热,故魂不归肝而不得卧。”痰饮内聚于胆,胆涎沃心,痰阻肝郁化火生热,魂不归肝,神不归舍而不寐。三则肝胆虚弱,胆虚火弱,神魂不宁。正如《太平圣惠方》载:“……所以睡卧不安,心多惊悸……盖心气忧伤,肝胆虚冷,致不得睡也。”伏邪在胆,心气忧伤,肝胆虚冷而致不寐[14]。

4 追求合和乃不寐之最高法则

《黄帝内经》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内经》将调整人体阴阳,恢复机体“合和”状态,作为治疗疾病的最高法则和最终目的。通过协调阴阳、顾护藩篱、调和气血、燮理肝胆、调理脾胃、交通心肾等治法,既调整营阴卫阳,以达阴平阳秘,又注重调和脏腑气机,使其运行有常,心神得安,不寐乃愈,故追求合和乃不寐治疗的最终目的。

4.1 协调阴阳,以调其神 《灵枢·邪客》曰:“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内经》揭示了治疗疾病的总纲领,不寐之治亦遵“调其虚实”之原则。所谓虚实邪气,究其根本仍为阴阳孰盛孰衰。因此,协调阴阳,以阴阳为总纲辨邪实正虚是治疗不寐之根本[15]。具体而言,临证之时可根据阴阳盛衰分为不同证型,纯阴纯阳证候相对少见,常见阴虚与阳盛兼夹,或阳虚与阴盛共存。阳盛证治宜清泻肝火、清心安神,方选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等;阴虚证治宜滋阴养血安神,方选酸枣仁汤等;阳虚证治宜温补阳气、潜阳入阴[16],方选潜阳丹以温阳安神;阴盛证治宜祛痰浊、化瘀血,方选温胆汤、血府逐瘀汤等。调和阴阳的代表方有《内经》十三方中的半夏秫米汤[17]。该方系治不寐之祖方,半夏化浊祛邪通阴阳,秫米泄阳补阴和脾胃,使阴阳通调,从阳引阴,阴阳得和,则夜寐酣甜。

4.2 动静相合,以养其神 补虚泄实最忌补之太过、泄之过极。“静药”指滋阴补血益气之品,“动药”指行气活血化痰之药,治疗不寐的处方中应以静药佐助动药,或选用动静相合之药,使全方滋阴而不滋腻、养血而不壅塞、益气而不郁滞。如治疗心肝血虚不寐的名方酸枣仁汤[18],方中枣仁酸甘以生心血、养肝血,静而不走,川芎辛散,善调肝血而疏肝气,行而不静,“动静相合”,行而不瘀,补而不壅。《仁斋直指方》记载的养心汤[19]方中当归补血养心,与黄芪、人参相伍,以培气血补其不足;川芎调肝和血,善行气机,半夏醒脾化痰以益心,“动”以补而不滞。全方补益气血、养心安神,心神得养,不寐乃治。

4.3 顾护藩篱,以安其神 营卫乃人体之藩篱,营卫失和,邪气乘虚直入而致脏腑阴阳俱伤。卫强即卫气在脉外充斥过度而郁滞。卫气奋起抗邪于外,不能入于阴分,卫气浮盛于表,营血亏虚于内,神不归舍,故而不得眠。卫强证候治疗多用桂枝汤或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刘景源教授常以桂枝汤外固卫阳,内守营阴,达到调和营卫以安神之效[20]。营弱在于营阴衰少而卫入失常。营阴亏虚,不与卫气交合,尤当阴虚火旺之时,火性炎上,阻碍营卫相合。基于“补其不足”的治则,营弱之证宜调补营血。朱雪莲教授认为“营卫交会失和”为不寐之核心病机[7],临床上每遇心阴虚者用天王补心丹以滋阴养血、补心安神,肝阴虚者用酸枣仁汤以疏肝养血安神,肾阴虚者用知柏地黄汤加减以滋阴降火安神。

4.4 燮理肝胆,以利其神 肝胆君相同气,内寓相火,若相火亢盛,热扰心神而神志不安者,多以清和之法治之。而胆寒火弱,魂神不宁者,治宜温和之法。相火亢盛者,或因邪盛而肝胆火旺,或因阴虚而虚火偏亢,邪实正虚有别,故应分以论治。邪盛者清泄而和,当用柴胡类方,代表方有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逍遥散等[21],而胆郁化热生痰者,多予温胆汤化裁涤痰清胆以和其神;阴虚者当清养而和,可用枣仁汤之类,肝虚日久易惊者,当予安神定志丸以镇惊安神[22]。相火不足者,或兼见血虚寒凝证,多宜当归四逆汤;或兼肝经寒气上逆而不寐者,治予吴茱萸汤以温肝胆而定魂魄。

4.5 顾护脾胃,以和其神 脾胃不和以致不寐多分虚实两端,虚者脾胃虚弱,气血津液生化乏源,神失所养,治宜以“补”为和;实者痰饮食积壅滞胃腑,气机升降失常,扰乱心神,治当以“通”为和。李乾构教授[23]遵循“治脾胃安五脏”的思想,在临床治疗不寐病证中注重顾护脾胃,斡旋中气,调和脏腑气机以安心神。何丽云教授认为脾胃不和为不寐形成的关键之机[24],临证时注重从“痰、气、湿、郁”着手,善用越鞠温胆汤化裁以补脾胃、化痰湿、解气郁,使阴阳和而遵其道,则不寐得治。故不寐之治常需顾护脾胃,方使脏腑功能协调、气血运行调畅、表里阴阳贯通,从而夜寐酣甜。

4.6 交通心肾,以荣其神 国医大师段富津认为心肾不交为不寐之根本病机[25],临床将黄连阿胶汤与栀子豉汤相合,苦寒泻心火与咸寒滋肾阴之品并用,以芩连上折心火而不伤阴,阿胶、鸡子黄下滋肾水而不留邪,使心肾得以交通,胸膈郁热得宣,则不寐乃治。国医大师张志远治疗不寐,辨证为阴虚火旺、坎离未济证时,治宜泻南补北为主,常用交泰丸、坎离丹(枸杞子、玄参)、黄连阿胶汤化裁[26]。杨柏灿教授使用首乌配伍首乌藤,补益精血以养心安神,适宜肾精不足、心肾不交之不寐[27]。故心肾不交致不寐者,当分清肾不交心或是心不交肾,治宜滋肾阴、温肾阳、泻心火,协调心肾水火以安心神,以心肾交通为和。

4.7 针药合用,以调其神 临床上亦见针药并举之治,而针刺辅佐治疗失眠之关键,在于随证选穴以调节阴阳,以平为期,恢复机体生理功能以求寤寐安。针刺调节神机,中药调节脏腑气血,内治外治二法合用,以达阴平阳秘,不寐乃愈之目的。诸毅晖教授认为“营虚神扰”是不寐的基本病机[28],治疗当以养营、祛邪、安神为主,选穴以神门配伍三阴交可养营安神、祛邪宁神,是针灸治疗不寐之主穴。陈以国教授[29]基于调气思想,认为针刺之法可调和营卫、调整脏腑气机,善用天枢、建里穴以调整气机治疗不寐。

5 结语

不寐始于“合”,终于“和”,可从合和思想论治。通过协调机体阴阳、气血、营卫、脏腑、情志等因素,将机体调和至平衡的内稳态环境中,使气血、营卫、阴阳、脏腑失和之不寐病证得以和解。对不寐的治疗以“合和”思想为主,治法上以“和”为主,“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治疗的最终目的亦是追求“合和”,即追求阴阳“以平为期”、营卫以和为贵、气血调和为度、脏腑协调为用的“合和”状态。治疗时不可一味安神,应以和为“圣度”,合理辨证,分虚实补不足泻有余,调阴阳和营卫安脏腑,终安其神。

猜你喜欢
营卫心神心火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降心火不能单用“苦降”
牛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猪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基于《黄帝内经》浅论气郁生湿
劳宫穴断心火
补益营卫方对衰老小鼠皮肤端粒酶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