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林匹克格言“更团结”的核心内涵、现实表征及建构的发展愿景

2023-01-06 00:56周圣虎陈家起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议程

周圣虎,陈家起

(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始终承载着人们守望相助、携手共进的精神诉求,这也是奥运五环旗的重要含义。在恐怖主义、单边主义等威胁下,国际形势紧张动荡,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试图挽转美苏冷战带来的奥运低潮,而提出了“永远的朋友”的口号,彰显国际奥委会与相关国家奥委会对全球团结与友谊的不懈追求;雅典奥运会“欢迎回家”的口号旨在巩固全球友谊,加强各国联系;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宣言,“双奥之城”也始终向全球呼吁:人类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全世界是一个共同体。面对新的时代命题,人们一直在思索奥林匹克格言如何与时俱进。罗格在就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时就提出“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主张,尤其是2019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巴赫提出“我们需要团结一致,不仅是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为了应对我们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1],于是在第137次国际奥委会会议上提议将“更团结”纳入奥林匹克格言,并于第138次会议正式通过,至此奥林匹克格言首次增添新内容“更团结”。其实,“更团结”的提出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从2014年12月《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颁布以及次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总部倡导的共同体思想中都可以看出,“更团结”进入奥林匹克格言早已是时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当前奥林匹克赛事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入手,系统研究奥林匹克格言“更团结”的核心理念,可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和谐发展构建可行通路。

1 “更团结”奥林匹克格言扩充的核心内涵

“Together”一词的中文释义有在一起、到一起、共同等意思,与奥运会会旗遥相呼应,意指五大洲携手共进、守望相助,因而被译为“更团结”。对于新格言“Faster,Higher,Stronger-Together”,有学者从中文“——”(破折号)进行分析,认为其中文含义无法与格言英文本意相契合,可将其转化为顿号[2];而人民日报网将格言译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从第一种翻译来看,顿号构成了并列关系,奥运格言成为四个需要达到的目标,然而更快、更高、更强可以量化,但更团结如何表示则成为问题;且前三者是作为形容词的比较级出现,而“Together”本身则属于形容词无法与前三者实现并列。而破折号的使用则表明,更团结似乎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前提,即只有通过更深层次的团结才能创造出更快、更高、更强的成绩,这也与巴赫“当今世界需要彼此互助,单个个体已无法应对时代挑战”的主张相符。因此,从当前风谲云诡的时代背景来看,将奥林匹克格言翻译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较为合适。

1.1 群体本位视域下有限团结桎梏的打破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就形成了马克思所说的群体本位。受传统文化观念及群体本位的影响,奥林匹克的团结更多表现为国家内部团结,如开幕式上随处可见的“XX国代表团”、彰显各国特色的不同服饰,将奥林匹克运动解离为充满边界的区域集合;在本国国民现实与虚拟的加油声中,各国运动员拼个“你死我活”,以及夺冠后的全民狂欢,代表了国人的荣辱与共;再如奖牌榜背后各国的明争暗斗,无不表现出血缘、地缘等关系带来的国家内部团结。

“更团结”格言的提出目的就在于超越这种以关系为纽带的国家内部的有限团结。正如资深记者特蕾西·霍尔姆斯所说的,奥运是世界相聚的独一无二的契机,各地的运动员汇聚到一起本身就代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团结。奥运赛场上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奖牌榜名次为奋斗目标,这无形之中弱化了竞技强国、资源大国等“奖牌垄断”的影响,世界人民也将给予那些饱受战争摧残以及竞争资本较弱的国家更多的关注,感受各国体育文化及竞技魅力本身就属于一种更团结。无论是在赛场上亦或是在赛场外,更团结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不同文化、地域、种族之间的交融。因此“更团结”当超越群体本位有限团结的影响,当属于世界范围内的全民大团结。

1.2 广域命运共同体守望互助格局的建构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加剧了人与病毒的“种间”竞争,这一共识危机促进了共同体思想的凝聚。纵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20余年的发展史,东京奥运会是首次由于公共卫生危机而延期的奥运会,有学者指出东京奥运会将会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新的历史分期的起点[3],当此之际,“更团结”格言的扩充将会再次高扬奥林匹克精神,凝聚全世界的力量共同对抗共识危机,弱化及消弭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产生的影响。“更团结”的核心内涵旨在建构广域的命运共同体。其一表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凝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解构着传统家国结构,多元共同体交叉重组成现代社会。在这场人与病毒持续两年多的斗争中,或者在度过健康危机之后,世界仍充满包括政治、经济等在内的共同危机,需要树立一个更团结的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二则是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种间共同体思想。《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规定奥林匹克运动以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为己任,从悉尼“绿色奥运”、北京“绿色、科技、人文”三大奥运理念至东京“科技创新、绿色人文”的奥运遗产,以及奥运吉祥物的设计等,无不显示奥林匹克运动在环境治理、资源可持续以及濒危物种保护等方面切实履行责任[4]。因此,“更团结”格言扩充的深层含义是构建守望互助且可持续发展的广域命运共同体。

2 “更团结”奥林匹克格言展示的具体例证

2.1 主体地位平等化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的专有财产……国际奥委会可根据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规定的条款和条件,授权其全部或部分权利。”[5]并且在东京奥运会主办合同的12项条款中绝大部分都在强调东京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由此可以看出奥运会举办城市与国际奥委会之间存在严重的地位不平等现象。疫情的共识危机使得全球民众都意识到,东京奥运会的如期举办无疑会加剧疫情的传播扩散,国际奥委会由于误判发展态势,表示“奥运会取消”不在考虑的范围内,因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抵制,如日本有60%左右的民众呼吁取消或推迟奥运会[5],在美国田径、体操、游泳等项目协会先后发起的调查中有62%的运动员赞同推迟奥运会[6],更有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国家奥委会委婉表示东京奥运会不延期则不参赛[6]。东京奥运会延期举办会打乱各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各项赛事规划以及场馆设备的租赁计划,对赞助商、媒体转播商的违约及保险赔付等都会增加奥运会举办成本。东京奥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其申办成本预算由83亿美元上升到154亿美元[5],另有国际相关报道指出东京奥运会的实际投入在250亿美元以上[6]。

赛事停摆与竞赛规模缩小对于国际奥委会及东京奥委会来说都不是最优选项,但延期举办的额外支出由谁来承担,倘若都由主办城市负担,则必然与巴赫“更团结”的倡导相矛盾。因而,国际奥委会决定整合各利益方的经济需求,在常规经济支持外再提供8亿美元支持东京奥运会与各国家奥委会,并说服瑞士政府提供5亿欧元的无息贷款以缓解各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压力,向中国支付其为参加东京奥运会与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员提供的新冠疫苗的费用[1],主动修改主办城市合同相关条款并联合日本政府共同制定50余项措施削减额外支出。因此,“更团结”格言的扩充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奥运会举办主体间地位不平等的问题,促成奥运主体间风险共担格局的出现,诸多举措为后疫情时期奥运会的举办提供了“东京模式”。

2.2 运动竞技和谐化

作为“更团结”格言提出后的首届奥运会,东京奥运会创造了奥林匹克运动竞技史上的数个第一。一是,东京奥运会首次出现跳高项目并列冠军。从跳高项目的比赛规则来看,在不涉及第一名的情况下是允许出现并列名次的。但对于冠军,当根据试跳次数与失败次数仍不能决出时,则进行附加赛直至第一名出现。然而在本届奥运跳高赛场上,意大利的坦贝里与卡塔尔的巴尔希姆相互成全选择共享金牌,成为东京奥运会赛场上最高光的时刻之一。“更团结”精神充盈下的奥林匹克让人们在面对残酷竞争和疫情危机的同时,感受到了竞技运动应有的暖意。二是,首次在闭幕式上对女子马拉松运动员进行颁奖。马拉松运动最能展现人类顽强不屈的毅力与坚韧不拔的品质,2004年雅典奥运会首次在闭幕式上对男子马拉松获奖运动员进行颁奖,赋予马拉松项目及运动员最崇高的地位与荣誉。“更团结”格言的提出给予世界重新审视奥林匹克运动性别平等问题的机会,《奥林匹克2020+5议程》强调在参赛项目、人数及管理层等方面需强化性别平等意识,拒绝性别歧视。因此,“更团结”是奥林匹克精神引导下运动员间的相互成全,是抵制性别歧视和对男女平等理念的宣扬。

另外,竞技运动的和谐还体现在观众的理解与支持方面。刘翔在雅典夺冠无疑大大振奋了国人,然而在北京奥运会上因伤黯然离场的刘翔似乎并没有获得应有的理解与尊重。再看本次东京奥运会中的王璐瑶事件,大部分网友都在坚决抵制嘲讽言论,“国人的自信不需要运动员以金牌来维护”等声音不绝于耳;《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也发文旗帜鲜明地抵制对失利运动员的网暴行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有99.1%的民众乐于为未能站上领奖台的运动员喝彩[7]。“更团结”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重要的是将团结的精神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弱化唯金牌论并以运动竞技为手段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2.3 和平发展遗产化

“更团结”格言的魅力不仅体现在运动竞技中,同样也彰显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追求。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暴力冲突、自然灾害等让许多国家饱受摧残,大量运动员流离失所。为展示奥林匹克运动对全人类的关怀,2016年国际奥委会建设性地提出允许难民组建代表团参加奥林匹克运动,支持脱颖而出的难民运动员参加里约、东京、巴黎奥运会及达喀尔青奥会。从里约奥运会来自4个国家的10名运动员到东京奥运会11个国家29名运动员,从开幕式倒数第2个入场到第2个入场,这些变化背后彰显了巴赫等人对于“更团结”精神的追求,体现了国际奥委会对当今世界8 000多万难民的尊重。利用奥林匹克难民基金、团结基金,为难民提供参与、观赏比赛的机会,确保最迟在2024年实现100万名年轻难民享受安全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8],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促成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团结,反映世界人民对于和平的期盼。

旨在建构广域共同体的“更团结”,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让东京奥运会不断向着“绿色奥运会”努力。由废弃瓶子制成的火炬手衣服、由手机金属提纯而成的奖牌、由塑料纸板回收制成的领奖台与休息床等东京奥运会“特色”充分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9]。由此表现出的“更团结”不仅是当下的团结,更是凝聚力量以便共同促进未来的发展,绿色、和平、可持续发展是东京奥运会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之一,也是“更团结”格言对时代主题的再次回应。

3 “更团结”奥林匹克格言建构的发展愿景

3.1 坚定议程改革路线

1999年第110次国际奥委会会议提出了奥林匹克的系列改革,2014年第127次会议正式颁布《奥林匹克2020议程》可以看作是改革的升级,设立的14个改革小组从4万条改革意见中凝练出1 200个想法,进而归纳为40条改革方案。2021年初国际奥委会公布《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改革路线已完成88%,为更好应对共识危机、构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体育发展格局,国际奥委会协同各利益方制定《奥林匹克2020+5议程》。该议程是在《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建设周期上再增加5年的发展计划,构建面向2025年的奥林匹克新规划。其在《奥林匹克2020议程》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团结以应对危机的共识,提出以“团结、公信力、数字化、持续发展、经济韧性”为关键词的5大改革趋势。奥林匹克议程的改革推进,代表了国际奥委会及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发展方向。

坚定议程的改革路线,首先,需强化奥运可持续发展理念,一则合理设定奥运会的参与人数、大型国际赛事的举办频率,避免超大规模竞争格局的出现,坚决抵制兴奋剂等污染奥林匹克精神事件的出现,协调赞助商与媒体转播商弱化奥林匹克竞技的商业气息;二则促进奥运遗产的可持续化,积极顺应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时代趋势,鼓励机器人、临场体验影像系统、虚拟体育等项目在体育领域的融合发展,不断输出创新性的奥运遗产;三则以奥运推动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如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有利于冰雪运动项目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普及和京津冀地区体育协同发展。其次,需构筑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奥林匹克发展新格局,加强各利益方的协调沟通,避免大型赛事时间重叠或密集举办,保障运动员能够参与竞赛日程的制定,禁止任何一方单方面修改赛历,促进体育赛历和谐共生;坚决抵制任何可能对运动员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加强运动安全和对干净运动员的保护,提高比赛公信力。最后,教育是奥林匹克的重要内容和功能[10],加强利用数字化媒介推动奥林匹克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如基于互联网建设奥林匹克频道与专栏,促进奥林匹克精神在网络原住民范围的传播;另外还需加强体育与文化、教育的融合,如成立奥林匹克文化博物馆、组织奥林匹克文化竞赛等,充分发挥其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塑造功能。

3.2 拓宽主体协商范围

全球治理意味着所有组织机构都能共同参与世界秩序的制定与维护,奥林匹克作为世界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体育活动,其推进全球治理的能量不言而喻。国际奥委会作为奥林匹克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主要领导人的意志对奥林匹克的未来发展影响重大。然而有研究表明:国际奥委会与各单项体育协会的主席与领导委员大都来自区域大国与竞技强国,从地域来看主要分布在欧洲[11],并且古代及现代奥运会的发祥地也在欧洲,这种先天优势使得欧洲国家拥有较多的话语权[12],不利于“更团结”的实现。因此就需要打破桎梏,拓宽主体协商范围。第一,重新组织管理职位。人口少、地域小的国家不可能与人口多、地域广的国家相提并论,而且有限的管理职位不可能涵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及地区,可以以地域为单位成立区域委员会,合理安排各个地域的管理名额,再由区域委员会进行分配,区域委员的选举可兼顾各个国家及地区,这样就可以弱化由国家话语权带来的隔阂。第二,改进奥运会申办方式。奥运申办成本高昂,小国难以承担,国际奥委会改“竞争”为“邀请”,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奥运会的申办成本。在此基础上可再做出一些突破,比如打破申办与举办是同一城市的限制,申奥城市可联合其他城市举办奥运会,甚至完全可以在另一城市举办,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申奥国家在其他国家举办奥运会的期望,以圆小国家的奥运举办梦。借助奥林匹克赛事推动小国家、小城市的发展,打破由地域、民族、经济等差异造成的奥运申办障碍。第三,协同利益相关者实现组织善治。充分建设联合指导论坛(JSF),切实发挥协调委员会的作用[13],加强奥委会同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项目及赞助商的合作,在满足各方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协商沟通去谋求潜在的价值效益,举办更具人性化的奥林匹克赛事。

3.3 整合多元文化场域

国际奥委会指出,奥林匹克文化不是单一的、具有一定标准的文化,也不存在西方化或欧洲化倾向,未来的奥林匹克文化应属于多元的综合场域[14]。奥林匹克竞赛不再是单纯的体育竞技,而是各种文化活动与运动竞技项目相融合的综合展示[15]。《奥林匹克2020议程》提出,未来运动项目的管理实现由大项封顶向小项封顶转变,意味着未来奥林匹克竞技项目会越来越丰富,其强大的兼容性将有力促进奥林匹克文化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的奥林匹克运动项目设置中,西方现代体育项目仍占据绝对优势,一些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运动项目(如武术等)申请入奥却十分艰难,这显然与国际奥委会最初的提议和更团结理念相背。因此须重新考虑奥运项目的设置,整合多元文化场域。其一,需对运动竞技项目进行取舍。一方面,舍弃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竞技项目,如深受上世纪欧洲上层人士喜爱的现代五项,即使竞赛规则发生改变,但在全球民众中的影响依然一般,对这类项目可以考虑替换;另一方面,迎合年轻一代喜好,从全世界1 000多种运动项目中合理遴选入奥,如攀岩、滑板、冲浪在东京奥运会中均已亮相,街舞中的breaking即将出现在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中。其二,需考虑新兴项目是否乐于入奥的问题。国际奥委会曾经向街舞等运动组织提出入奥建议,但遭到许多参与人员的拒绝(多为欧美运动员),奥林匹克运动对此应持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可以尝试更多元的方式支持新兴运动项目的全球化发展。

3.4 加大去政治化力度

奥林匹克作为全球参与的国际性体育盛会,不可避免地会受政治影响。曾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基拉宁与萨马兰奇都曾表示,在他们任职期间90%以上的事件都涉及政治因素[16]。当今时代的发展以及体育固有的政治属性让“体育完全脱离政治”并不现实。为促进“更团结”背景下共同体的建构与奥林匹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再度审视奥运的政治倾向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对立与统一。处理好政治体育化与体育政治化的矛盾交织问题,才能促进奥林匹克的再度发展。首先,要明确肯定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功能。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政治手段,奥运政治应当体现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其出发点应是积极推动奥运精神落实,如借助奥林匹克运动宣扬男女平等、抵制地域及种族歧视、尊重人权反对强权政治以及维护和平与发展理念;通过举办奥运会彰显国家发展潜力以谋求多方合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以体育活动为媒介优化外交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次,遏制奥运过度政治化发展态势。无论是布伦戴奇的“两个中国”阴谋,还是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希特勒臭名昭著的种族优越论,亦或者是当今屡禁不止的兴奋剂事件,实质都是为实现个人或组织政治意图而将奥林匹克政治化的行径。体育政治化违背奥林匹克精神,利益主导的运动竞技使得运动员成为政治博弈的棋子。加快奥运去政治化,一方面,需从各国政府入手,淡化领导者及国民的奖牌主义倾向,摒弃利用非法手段提高集体“荣誉”的观念及行为,积极宣扬奥运精神,竭力保护干净运动员自身权利;还可以在一些项目中提高竞赛的体验感,如Colour Run赛事就将竞赛重心从强调结果转移至享受比赛,奖牌可以以纪念品的形式作为鼓励。另一方面,宣扬竞技体育无国界精神,以其他形式组建队伍参加竞赛代替目前的国家队形式,进而弱化国际间敌对阵营的政治博弈影响,如代表自己参赛的难民代表队,在践行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向全球发出世界和平诉求。

4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等共识危机的突然暴发,加剧了国际奥委会及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结构性危机,也为世界重新思考奥林匹克提供了契机。从《奥林匹克2020议程》到《奥林匹克2020+5议程》的改革路线,均以奥林匹克内部性改革为基点,旨在促进世界体育与时代发展共融共生。“更团结”奥运格言的扩充,一方面是奥林匹克运动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回应,呼吁世界以体育为纽带,凝聚力量,构建命运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国际奥委会推行的战略布局,在维护奥运会这一全球顶尖体育盛会地位的同时,从多方内部改革中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以未雨绸缪之举应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格言议程
格言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体育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格言
格言
格言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会面议程
浅析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