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乐说碑”见清中叶广西东部社会状况

2023-01-06 02:02刘永红
贺州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耕牛碑刻巡抚

刘永红

(贺州学院 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广西 贺州 542800)

“快乐说碑”是广西东部地区现存碑刻中篇幅与内容皆较为可观的碑刻。“快乐说碑”记载了清广西巡抚祁在道光十二年(1832 年)前后担任广西巡抚期间,为平息广西东部瑶族起义,路过贺县羊头镇时,为劝化百姓,用白话文作劝谕百姓九条“快乐说”。本文探究了碑刻的作者,并对碑刻特色和碑刻所反映的复杂的社会矛盾做以分析。

一、“快乐说碑”简介

“快乐说碑”现存于广西贺州市钟山县羊头镇腊木脚村的爽然亭中,共有四方,每方高68cm、宽142cm。“快乐说碑”刻写于清朝咸丰二年(1852 年),为周树栗、培元氏书石。四方碑刻保存于东西向长方形廊亭中。廊亭长二十余米,四周用一米五长的青石条砌就,廊亭东门口上方题写有宽约三尺的“快哉”二字,廊亭西门上亦刻有同等尺寸的“爽然”二字,廊亭位于当时贺县到富川的官道上。碑文刻有广西巡抚祁所劝谕老百姓事共九条,在碑文开头中说:“惟廵(巡)抚一官,去民较远,声气悬隔,故用俗语编为九条名为‘快乐说’。”在本文中,笔者将这四方碑命名为“快乐说碑”。碑刻主要记载了“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副御史、巡抚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祁,为劝谕百姓,讲求生计,勉为善良事”。楷书阴刻,字体工整,遒劲有力,字径约2.5 厘米,每一块碑八百余字,四方碑共三千多字。“快乐说碑”是贺州市发现的内容最丰富、字数最多的碑刻之一。经考证,此碑刻内容为清广西巡抚祁于道光十二年(1832 年)所做。

“快乐说碑”的主要特色,一是篇幅较长,内容清晰完整。在笔者目前所见贺州的碑刻中,“快乐说碑”是最长的一篇,因一直置于廊亭下,碑刻保存较好,除第二块一小部分有所毁损,字迹不清外,其余内容比较清晰,书法遒劲有力。二是四方碑都是用俗语即白话文写就,其目的是“惟廵(巡)抚一官,去民较远,声气悬隔,故用俗语编为九条名为‘快乐说’”以达到“劝谕百姓,讲求生计,勉为善良事”的效果。也就是说,祁担心老百姓不懂文言,为了加强劝谕的效果,用白话文将自己劝谕百姓的九方面内容表达出来。贺州地区碑刻数量较为丰富,但隋唐以降、民国以前的碑刻,尚未发现用白话文写作的碑刻,这是目前仅有的运用白话书写碑文的碑刻。三是内容丰富真实,碑文“九条”劝谕涉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民生、社会冲突等社会现实,比较全面地呈现了清中叶广西东部社会的历史。通过碑文我们可以了解广西道光年间复杂的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历史面貌。

二、“快乐说碑”的作者生平

“快乐说碑”第一方碑文开头记载:“兵部侍郎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廵(巡)抚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祁:为劝谕百姓讲求生计,勉为善良事,本部院仰承恩命来抚是邦。抚绥安辑本部院之责也,深望通省百姓丰衣足食,无啼饥号寒之苦;安分守法,有狱空刑措之风。惟廵(巡)抚一官,去民较远,声气悬隔,故用俗语编为九条名为‘快乐说’。俾远近百姓可以彼此传诵,或扵(于)教养之道不无少禆……”该信息透露出该碑文应是清朝官居兵部侍郎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祁姓广西巡抚所书。

搜检清代文献,“兵部侍郎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廵(巡)抚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祁”应为清广西巡抚祁(1777—1844 年)。祁,字竹轩,又字宗庵、寄庵,山西高平孝义人。《清史稿》有传:“祁,字竹轩,山西高平人。嘉庆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督广西学政,任满补原官。以承审宗室敏学狱不实,褫职。寻予刑部七品小京官,累迁郎中。道光四年(1824),出为河南粮盐道。迁浙江按察使,覆检德清徐倪氏狱,得官吏受贿蒙蔽状,尚书王鼎覆讯,如议。迁贵州布政使。九年,召授刑部侍郎。”[1]11513祁在任广西学政期间,他“正人心,厚风俗”,端正考风,官德清廉。其后至道光初,在刑部任职,官运不畅。从道光四年(1824)至六年(1826),他因能力出众由河南粮盐道、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而官至刑部右侍郎。道光十年(1830)调任广西巡抚。

在广西任巡抚的三年中,时值广西贺县、富川、恭城以及湖南江华、广东连山等地瑶族起事,祁“寻出为广西巡抚。道光十二年,湖南、广东瑶匪并起,遣兵防富川、恭城、贺县,搜捕窜匪,追击于芳林渡,斩擒千余。瑶平,加太子少保。疏陈善后策,扼要移驻文武,稽查化导,如所议行”[1]11513。因此,“快乐说碑”当为巡抚祁道光十二年(1832 年)左右在贺县、富川一带平息瑶族起事时对当地老百姓所作的劝谕。在咸丰二年(1852)由周树栗等人将这九条劝谕刻碑四方,修建长廊亭加以保护。

三、“快乐说碑”的内容与清中叶社会矛盾

(一)民生问题

其次,“快乐说碑”第三条指出,由于广西水利年久失修,对民众生产和生活影响甚大。祁指出:“总是离河远处必需开塘蓄水,筑得一口好塘,田禾年年有收,便是子孙利益。至于山边田边,或有岩洞,或有井泉,可以车水,可以钓水,皆能救旱。总在平日兴修,临时才能济事。如离河近处,便可用车、用堰、用戽斗,然亦须平日整理得好,临时方不费力。最怕平日不讲究,在雨水调匀之年也却混过,一遇天旱便束手无策。田中禾苗关系一家性命,你们百姓再思再想,若果水利大兴,年年丰收岂不快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特别在广西稻作地区尤为重要。荒地开垦和兴修水利是两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但是在清中叶时期,社会矛盾及其尖锐,实施起来似乎是一句空话。

(二)强化社会治理与秩序

首先,缓解社会矛盾。在明清时期,人们经常称呼从外省来的汉人为“客民”,特别是在广西,客民是相对于广西土著的少数民族或以前居住在广西的土著汉人而言的[2]278。客民实际上包括从外省迁入广西的“客家”和非“客家”汉族人群。迁入省份包括广东、湖南、江西迁徙到广西的外来人口,其中以广东西迁的人口为多。“广西人口六成以上的汉人中大多数是清代移住来的客民,其中从广东来的客民最多”[3]60,“由于广东、湖南、福建、江西等省份人口较多而耕地不足,自清代以后,这些省份的人口一直在向广西移动。为了生存而移住广西的广东客民的社会阶层大多数是佃农、雇农、工匠、矿工、担夫、小行商、游民等下层民众。移住广西的广东人中农民出身的游民很多”[4]60。大量的人口迁移到广西后,为了生存,他们租佃当地世居汉族的土地耕种,或从事于开矿、种植、游商等工作。大量的客民涌入广西,使土地等生产资料竞争更加激烈,加之客民由于形势所迫,比较勤奋吃苦,并形成一个共同体,与当地居民对抗,于是在清中叶广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十九世纪中叶,“在广西发生的械斗以土客械斗为主。土客械斗在客家和当地汉人间发生了4 起,在客家和壮族之间发生了3 起,这两种情况是广西土客械斗的一般样式。但是当地汉人和壮族之间也发生了2 起械斗,少数民族和新移住的汉族之间也发生了2 起械斗。这两种械斗,从广义上看,是先住民和移住民之间的纷争,可以属于土客械斗”[3]66。对于土客之间的矛盾,清朝基本保持一致的态度。“嘉庆末道光初(1818—1822 年),担任广西巡抚的赵慎畛强化了保甲制,安排客长管制从事农业和商业的客民,只有在矿山或手工业作业场有保证人的情况下才能雇佣客民劳动者,凡是单身流浪的客民、游民全被遣返回原籍。”[5]247对于客民的活动,1850—1851 年担任广西巡抚的周天爵说:“客民皆寄食其地,良少莠多,莠者结土匪,而土匪资其凶焰以害土著之良。”[6]3

(三)移风易俗

二是禁杀耕牛。在传统农业社会中,耕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祁指出:“这耕牛是极有功的,乃贪得重价,卖给屠户宰杀,回想耕牛替你们出力的时候,于心何忍,况且宰剥耕牛定例治罪甚严,犯案不能饶恕,你们百姓此后务以宰杀耕牛为戒,各自将耕牛爱惜喂养,勿坏天良,勿干国法。畜类也有知觉,你们既把良心对付他,他也自然报答你们,收成时人畜安恬,合家饱暖,岂不快乐。”清朝律例规定,所有宰杀耕牛、贩卖耕牛的人都要受到一定的刑罚。第一次犯法的人,戴枷两个月,杖刑一百;再犯,发配充军。即使杀的是自己的耕牛,也要按照盗窃耕牛的罪行处罚。如果宰杀别人的耕牛,那受到的刑罚就更重了。在漫长的农业社会,耕牛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受佛教轮回思想的影响,除非极其特殊的情况,农民一般很少宰杀耕牛。宰杀耕牛的情况,发生在严重的自然灾害或战争年代,饿殍遍野,农民朝不保夕,才屠宰耕牛为食。从祁的劝谕中,可见当时民众冒着被官府严惩的风险而宰杀耕牛,且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说明道光十二年(1832 年)前后,桂东民间饥荒严重,民不聊生,九年后,广西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

三是严禁鸦片。在康熙年间鸦片已经进入广西,道光时期鸦片危害已经非常严重。“鸦片烟最是害人之物。乃近来无论富贵贱贫,老少男女,买食者极多。”在1830 年时,广西等南方各省已有许多地方栽种罂粟,“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番舶不通之处,皆由内地民田遍栽罂粟,熬炼成土,地利、民生两受其害,必当严申例禁,以除积习”[9]19。吸食鸦片成为当时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在1831 年时,广西巡抚祁的奏折称:“查明广西省现在尚无私种罂粟花,熬烟贩卖之事。”[7]12但祁承认,“惟浔、梧、平乐等府均与广东省毗连,恐有奸商兴贩私运入境,不可不严定章程,杜其明蘖”[8]352-353。祁在“快乐说”第八条中说:“鸦片烟是该禁戒的。鸦片烟最是害人之物。乃近来无论富贵贱贫,老少男女,买食者极多。你们细想人生在世,士农工商各有专业,积得银钱,便该上养父母,下畜妻儿,却为何以有用之钱文,买这害人之毒药。始而被人引诱,不惜重价购求,后遂自入迷途,不听正人劝诫,既费银钱文(又)妨事业,及至烟引(瘾)以深,面目枯槁,精神耗竭,不能动作,奄奄一息,成了个半死半活的人,只落得个‘鸦片鬼’的名儿,旁人背地耻笑,骨肉暗地伤心,本有家资的钱财耗尽,本无家资的衣食全无。眼睁睁看着你生身的父母无奉养,嫡亲的妻子受饥寒,若不肖的儿孙学了样子,不以亡身,往往遂至绝祀,到这时候后悔不后悔。俗语说道‘早知今日,悔不当初’,此后你们百姓务须听人劝诫,极力禁绝,将买鸦片烟的钱文留着,买米买菜买布帛,养活自己的至亲骨肉一家,有衣有食,朝夕团圆白头,到老岂不快乐。”

(四)教化乡民

综上,从“快乐说碑”的内容来看,广西东部地区水利失修、土地荒芜,社会冲突日益严峻,民众争讼、鸦片泛滥、盗匪横行,社会矛盾尖锐。祁对此心知肚明,遂煞费苦心地用白话文作了“快乐说”九条,被后人勒碑记述。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一员,他对社会现实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但也无力回天,在反抗英国侵略的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更缺乏应有的坚定性,以致被裹挟在历史的漩涡中,成为一个悲剧人物。“快乐说碑”也成为清代中后期广西东部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的历史见证。

猜你喜欢
耕牛碑刻巡抚
耕牛和农民
一字一师
碑刻
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及其舞楼、碑刻考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忠厚的耕牛——《五牛图》
陈县令拍错马屁
九九歌
买头耕牛
总督与巡抚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