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被子”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实质与价值意蕴

2023-01-06 02:02王林玉
贺州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汝城被子红军

王林玉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2020 年9 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代表了我们党的初心,体现了党的为民本色。……红军在自己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心里还是想着老百姓的冷暖。一枝一叶总关情啊!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我们共产党人和老百姓的感情就是共用一条被子的感情。”[1]学习“半条被子”精神就要从“半条被子”的故事里重温初心、坚守初心、坚定信仰,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半条被子”精神进行积极重构和价值探索,彰显“半条被子”精神的时代价值。从“半条被子”精神的生成、内涵、时代价值以及继承和发扬四个方面予以探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把握“半条被子”精神,还可以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以“半条被子”精神涵养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一、“半条被子”精神形成的内在逻辑

(一)“半条被子”精神的实践基础

“半条被子”精神的实践基础,既包含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实践,又包含“半条被子”故事的实际发生地——湖南汝城的革命实践。因为学界对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实践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围绕汝城的革命实践展开。

一是深厚的红色传统和坚实的革命基础。1926年6 月,中国共产党汝城县党支部成立,自从有了党的领导,汝城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927 年7 月,毛泽东起草的《湘南运动大纲》提出,“湘南特别运动以汝城县为中心,由此中心进而占领桂东、宜章、郴州等四五县,成一政治形势”[2]456。汝城地势险要,是没有铁路、公路交通的偏僻山区。汝城县沙洲村与湖南宜章、资兴及广东乐昌接壤,周围是崇山峻岭,中间地势开阔,是休整的好地方。汝城成为毛泽东列入军事计划的地方。1927 年8 月中旬,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组建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的地方武装力量”[3]1907,第二师“是在汝城组建起来的”[4]97。1927 年 9 月 29日,红色政权汝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1927 年11月,“汝城会议”召开,策划湘南起义。汝城是湘南起义策源地。汝城还是毛泽东、朱德探索中国革命出路的地方,并在此地拟定《出路在哪里?》,教育人民群众中国的出路就是“共产党所主张的苏维埃和红军”[5]78,为困难迷茫的中央红军和中国人民指明前进方向。在《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第一卷中记载:“在白色恐怖笼罩全省的情况下,汝城一隅工农运动却是生机勃勃”[6]213,出现了“新湖南”现象。经过声势浩大的工农革命运动的洗礼,汝城有了良好的革命基础。

二是红军的人民情怀和良好的军民关系。长征是极其艰难的,红军要面对自然环境恶劣、物资储备不足、敌人围追堵截等多重困难。就是在这样的艰难时期,红军首先想到的也是不能打扰老百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半条被子”的故事就是红军为群众着想、为人民服务的生动体现。党爱民,民拥军。在党和红军的感召下,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因而愿意为红军提供帮助,不少民众还直接加入红军队伍。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汝城的活动让党与汝城人民建立起血肉联系,使汝城具备了进行革命斗争的群众基础。

(二)“半条被子”精神的文化源头

任何一种精神特质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都能寻到文化源头。“半条被子”精神也不例外。三位女红军把半条棉被送给老百姓,这一行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特定环境下的体现。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儒家文化仁政爱民思想影响渊远流长。例如隋朝末年,隋炀帝滥用民力穷兵黩武,民众苦不堪言,最后揭竿起义,推翻了隋政权。由此唐初君臣深刻感受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认识到民心的极端重要性,遂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凝练的重民、爱民思想是“半条被子”精神为民本质的深厚思想文化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爱民思想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及其自身的利益,而中国共产党则不同,中国共产党具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质,完全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其次,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具有不怕吃苦、矢志奋斗的传统美德。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刻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故事不胜枚举。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7]2133长征路上,红军不仅要应对敌军的围追堵截,也要面对路途中的恶劣环境,寒冷、饥饿是红军时常要面临的严峻挑战。正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红军克服重重阻碍在艰难困苦中仍然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艰苦奋斗是“半条被子”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

再次,中华文化饱含甘于付出、甘于奉献的精神基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是对奉献精神的形象表达和热情讴歌。奉献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党和红军在长征中主动承担起历史使命,不怕牺牲、甘于奉献,这种传统的民族精神转化为独具时代特色的“半条被子”精神。

最后,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种民族认同感形成强大凝聚力,促使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勇往直前。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为“半条被子”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有益滋养。

(三)“半条被子”精神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取得的精神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是“半条被子”精神形成的最深刻最本质的理论来源。

首先,“半条被子”精神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思想。“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411。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自己的阶级立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人民利益。因此,自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起就有了孕育“半条被子”精神的土壤。

其次,“半条被子”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9]287,强调群众才是历史主体,并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9]295。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历史上的一切伟大的活动之所以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正是因为它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换句话说,这些活动之所以必然得到悲惨的结局,是因为作为它们的基础的思想是这样一种观念:它必须满足于对自己的表面了解,因而也就是指望博得群众的喝彩”[10]102。恰恰相反,只有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怀”,只有代表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革命活动才能成功。这种代表人民利益的历史活动有着非常强大的力量,“以至顺利地征服了马拉的笔、恐怖党的断头台、拿破仑的剑,以及教会的十字架和波旁王朝的纯血统”[10]103。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华文化,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去。长征是一次艰难远征,但党和红军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与人民结成命运共同体,同生死、共患难。人民力量支撑着红军走完艰苦卓绝的长征路,支撑着中国共产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因此,“半条被子”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是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一。

二、“半条被子”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践行初心、一心为民

践行初心、一心为民是“半条被子”精神的本色,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三位女红军的物资本来就比较匮乏,但是看到生活贫苦的老百姓就想到要帮助他们,与徐解秀母子合盖被子,并在临行前毅然决定把被子送给徐解秀。三位女红军用行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心为民的政党。“半条被子”实物虽小,却将蕴含的温暖无限放大。“半条被子”道明了中国共产党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心中的赤热情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不想让百姓受苦的朴素愿望。剪下的是半条被子,剪不掉的是共产党人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初心使命的坚守。57 年后,邓颖超等十多位老红军给徐解秀老人送去一条被子。遗憾的是,徐解秀老人当时已经去世。如今,沙洲村已经从昔日贫困的小山村变成了依托红色文化脱贫致富的美丽新农村。无论是1991 年再送去一条被子,还是如今沙州村脱贫致富的新面貌,都是共产党人坚持为民本色、言出必行的有力证明。

(二)民族团结、风雨同舟

民族团结、风雨同舟是“半条被子”精神的鲜明特色,是党领导人民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红军长征跨越的省份,有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汝城县沙洲村是湖南省郴州市少数民族最多的区县。红军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把群众视若家人和朋友。村民们感受到红军的真诚和热情,逐渐对红军有了新的认识,更加相信红军、支持红军。他们自愿做革命队伍的“靠山”,为红军筹粮、运粮、当向导,支援、协助红军作战。这种民族团结、同生死共患难的精神品质通过“半条被子”表现出来,凝结在“半条被子”精神中。踏上新征程,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挑战不会少,重大斗争不会少,但是只要我们同舟共济,生死相依,就能汇聚起不惧任何风雨的磅礴力量。

(三)恪守纪律、秋毫无犯

恪守纪律、秋毫无犯是“半条被子”精神的重要特质,是人民军队为人民做事的基本底线,是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红军为什么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因为红军是人民的队伍,它与国民党反动派领导的军队有根本区别,红军绝不动老百姓一针一线。红军到达汝城之前,国民党大肆对百姓进行虚假宣传以丑化红军,导致当地百姓对红军产生了误解。但是,红军在汝城休整期间没有扰乱村民生活,没有拿群众一分一毫,还帮助村民们做劈柴挑水、打扫卫生等事情,以铁的事实树立了守纪为民、秋毫无犯的良好形象。半条被子也不仅仅是抵御寒冷的身外之物,更是红军纪律意识的体现。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同样需要加强纪律建设,以更加严明的党纪军规砥砺政治本色。

(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半条被子”精神的亮丽底色,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长征路上,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红军战士不言弃、不畏难、不退缩。三位女红军是党的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也是杰出楷模。她们以朴素却伟大的行动更加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所特有的伟大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刚毅品格,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救民于水火的责任和担当。新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是指人们要去过革命战争时期那样的苦日子,而是说我们要居安思危。即使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条件变好了,也要增强忧患意识,牢记“两个务必”,拿出过去那种不怕困难的拼劲和闯劲,以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投入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去。

“半条被子”精神四个方面的科学内涵既相对独立,又互为支撑。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精神之基,是指路明灯,是掌控方向之舵。中国共产党在对信仰信念的执着追求中,始终践行初心、一心为民。党对人民的真情实意让人民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1]的真心。以初心暖民心,以真心换民心。正是这样一颗真心深深打动了老百姓,让他们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党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深。红军是靠纪律胜出的,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进一步加深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使党与人民结成命运共同体。党为人民办实事、解难事,以艰苦奋斗攻克艰难困苦,以自强不息促成信仰追求。

三、弘扬“半条被子”精神的必要性

今天,我们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就是要接受红色革命文化的教育,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这既是不忘红色历史的时代需要,也是汲取前进动力、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的现实需要。

(一)新时代需要重温“半条被子”故事以增强“四个”自信

今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历史虚无主义企图消解红色精神,消解革命历史记忆以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从世情来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西方势力对此心有不甘,蓄意诋毁中国,企图遏制中国发展。其次,从国情来看,各种信息借助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不例外。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迅捷性特点,肢解、歪曲革命历史,企图消解革命历史记忆,削弱了革命文化的厚重感和革命精神的深刻性。再次,从党情来看,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历史虚无主义借此兴风作浪,企图以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是对革命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其蕴含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半条被子”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革命历史,让我们感受到先辈们一颗真心为人民的赤子情怀和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的使命担当,增强了我们同革命先辈的情感共振,揭露和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半条被子”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表象之一。它彰显了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生机与活力,增强了中华民族源自内心深处的自豪与自信。虽然“半条被子”精神从故事发生时就已经存在,它的存在并不受其是否明确提出以及其是否被准确表述的影响。因而,我们今天提出“半条被子”精神,体现了我们更为主动的文化自觉和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说明我们正在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汇聚更加积极主动的精神力量。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就是要汲取其精神伟力,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

(二)新时代需要重温“半条被子”故事以补“钙”铸“魂”塑“身”

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极个别党员存在信仰迷失、信念淡薄、不愿担当、不敢担当等问题,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被错误思想侵蚀,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首先,补足精神之钙。理想信念不是空谈获得的,也不是本来就存在的,而是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日积月累才筑起了信仰高地。学习革命历史,不禁感叹,在漫漫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吃不饱穿不暖,武器装备也不够先进,却能够穿过沼泽草地,征服冰山雪岭,打退敌人的围追堵截,创造人类战争史的奇迹。长征路上的三位女红军,在隆冬的恶劣条件下仅凭半条被子就义无反顾踏上漫漫征途。闻者忍不住发问:这是怎么做到的?答案只有一个,革命理想高于天。崇高的理想信念把无数志同道合的人召唤、凝聚在一起,为共同的事业不懈奋斗。在崇高信念感召下迸发的强大精神伟力支撑着红军指战员不怕苦不怕累,甚至甘愿牺牲。理想信念是我们党的出征号角,激发前进的动力。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帮助我们增强“抵抗力”和“内驱力”。补足精神之钙,加强思想淬炼,党才能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才能挺得起脊梁、经得住考验、对得起人民。

其次,铸牢精神之魂。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铸“为民”之魂。一床被子对半分,是党一心为民的朴实表达,蕴涵了军民情深、风雨同舟的情怀,这种情怀在党执政过程中转化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工作作风。但是,当前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等漠视群众利益、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现象偶有发生。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以党与人民群众相互依存的情感纽带巩固和强化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铸“克难”之魂。比起革命战争时期,现在我们的生活安逸了许多,但是安逸的状态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侵蚀就像“温水煮青蛙”效应一样。习近平强调:“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12]我们应该时刻树立危机意识,时刻保持迎战状态。重温“半条被子”故事就是要学习三位女红军那种艰苦奋斗、忘我拼搏精神,就是要在困难面前保持不畏惧、不退缩的状态,以拼搏之我、实干之我、为民之我,展现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奋发姿态。

最后,廉洁修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大了反腐力度。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反腐败斗争一直在路上。在“半条被子”的故事中,三位女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她们一心为民,尽己所能回馈于民,打破了国民党对红军的恶意宣传,让徐解秀等老百姓认识到什么是共产党,并把红军当成自己人。共产党人要自觉接受红色故事的熏陶和滋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自觉学习革命先辈,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才能提高党性觉悟和道德修养,廉洁修身。我们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政党,必须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坚持进行自我革命,坚持不懈反腐败,肃清党内毒瘤,使党成为信得过、靠得住、站得稳、行得远的政党。

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半条被子”精神

(一)深刻阐释丰富“半条被子”精神

传承“半条被子”精神,开展“半条被子”精神的系列教育,最重要的前提是知道“半条被子”故事讲的是什么。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熟悉“半条被子”故事的时代背景,对长征的原因、特点及召开的会议、制定的路线等进行详细了解,把握“半条被子”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在时代环境下思考“半条被子”讲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当前,我国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均有所提高,社会长期稳定,大多数人可能感受不到长征的艰苦,也就体悟不到其精神的伟大。因此,宣传和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必须知晓“半条被子”发生的历史全貌,加强史实教育,强化史实教育效果。另外,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半条被子”精神进行积极探索,彰显“半条被子”精神的崭新价值。

今天,我们传承“半条被子”精神不止是为了中华文明的接续,也是为了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价值追求,使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讲的不只是三位女红军赠被之事,也从侧面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尝试阐述“半条被子”精神的内涵时,也要阐释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人民在几经探索和曲折中找对了方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才于迷雾中看清了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剪下的半条被子包裹着党的初心和使命。初心使命是我们党之所以能的原动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党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此外,“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恪守纪律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为中国共产党加码赋能,是党执掌好政权的有力支撑。

(二)抓牢主体传承“半条被子”精神

抓牢“半条被子”精神的传承者,首先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员及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习近平指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13],他们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党的形象。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党员干部,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对普通党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有力影响。为此,党员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自觉主动践行半条被子精神,在传承与弘扬“半条被子”精神方面作出表率,带动全体党员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促进“半条被子”精神在全党、全社会发扬光大。

其次,加强人民军队思想建设,建设一支强大军队。“半条被子”精神充分彰显了红军将士的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它既是人民军队历经苦难与辉煌获得的宝贵经验,更是新时代人民军队建设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各种风险考验磨炼着党,也淬炼着军队。在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征程中,要激励新一代革命军人传承“半条被子”精神,将“半条被子”精神烙印在人民子弟兵的骨子里、血脉里,将恪守军纪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并将这种优良作风转化为革命军人坚定信念、夺取胜利的强劲动力。

再次,加强青年思想建设。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的价值取向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只有引导青年主动参与到“半条被子”精神的塑造和实践中,感受党的为民本质和赤子情怀,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才能自觉成为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继承者、才能真正成为助力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三)拓展渠道弘扬“半条被子”精神

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具有资政育人功能。当前,“半条被子”精神的宣传以传统的参观、讲解为主。对参观者来说,观摩实物、照片等文件资料缺少参与互动、触摸和体验,不能做到声情并茂和身临其境。单纯的讲解对熟悉这段历史的人来说,可以产生一些情感共鸣,但对不熟悉这段历史的年轻人来说,教育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而且传统讲解以介绍历史片段居多,对其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较少。要真正发挥“半条被子”精神的教育价值,就必须拓宽渠道、创新宣传方式。

首先,利用高科技。用互联网技术打造虚拟现实场景,利用VR 设备,把人们带入当年战火纷飞、条件艰苦的汝城,让人们视、听、触多维沉浸式体验当时的境况。通过个人与环境的交互,让人们更好地理解革命先辈的历史担当和为民情怀,增强情感共鸣。

其次,充分利用电视、微信朋友圈等媒介。通过实景拍摄加镜头讲述加采访亲历者、见证者、先辈后人、研究者的方式,力求恢复汝城革命历史的本来面貌,让当年火热的革命历史重新有了温度,有了日常生活的切身感受。再配上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代入感更强,能够让镜头前的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甘冒风险、英勇无畏的精神。然后把拍好的影片以电视节目、微故事、微视频等形式传播出去,增强革命文化的厚重感。

最后,搭建“半条被子”精神大思政课平台。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进行不同策略的授课。在思想、文化、艺术、社会实践等各个教育环节全方位融入“半条被子”精神,推动“半条被子”精神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汝城被子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铸造汝城精神
睚 村
深度贫困地区推进精准扶贫的汝城案例与对策研究
鱼生于水
Mary’s Cninese
天那么热,是谁在裹被子
天那么热是谁在裹被子
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