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痰饮病与水气病之我见

2023-01-10 19:33闫雪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痰饮水气

闫雪丹 符 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9级,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水饮为邪的相关疾病在中医内科杂病中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可作为独立的原发病,且饮邪内停亦可与其他疾病互为因果,因而在许多疾病的不同阶段都可以涉及水饮病的治疗。《金匮要略》对水饮相关的病证特别分立痉湿暍、痰饮及水气病共3篇内容,条文共85条,治疗方剂共37首,使用中药共 39味,累计用药频次 172 次[1],详细阐明其因机证药,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基本理论体系框架,对后世饮病学说的不断拓展发挥了巨大的指导性作用。

《金匮要略》中的“湿”病主要是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至的外邪侵犯人体,使经络闭阻,其论治方药主要针对肌肉、关节痹痛,与后世所言内湿不尽相同,在此本文不做讨论,但其中利湿的法则对水饮病的治疗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经考证仲景时期所述“痰饮”中“痰”与“淡”相通,是形容有形水液澹荡流动的状态,与后期唐宋出现“痰”的病理概念显然不同,为避免混淆,本篇将“痰饮”称为“饮病”。《金匮要略》将“饮病”按水液停聚不同的部位及产生不同的症状分为四饮:留于胃肠之痰饮,伏于胸膈之悬饮,泛溢于四肢之溢饮,积于两胁之支饮。《金匮要略》所言“水气病”为水液泛滥周身体表所引发的水肿类疾病,水气病之“水”较痰饮病之“饮”的质地更加清稀,并按照脏腑功能异常所产生的病机将其分类:风水由肺失宣化所致,皮水由脾失运化所引,正水和石水是肾虚失于蒸化所发。以下笔者将“痰饮”“水气”二篇实属异名而同类的疾病阐述己见,望与同道商榷并得到斧正。

1 “水”“饮”实属同源异流

饮病与水气病命名虽然不同,但纵览两篇的内容无论从基本病因病机,还是从症状、治疗等方面都十分相近,且既可互为转化,又可合并为病,临证时难以截然划分。

1.1 观其原文 在《金匮要略》原文中,仲景并未把“饮”与“水”截然分开,如痰饮篇虽论述饮病,但是多处提及“水”及“水气”,如:“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谓之溢饮”“……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心下痞,膈间有水”“水停心下,此属饮家”“此肠间有水气”“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对饮邪停聚五脏,与各脏相关症状的论述均为“水在心”“水在肺”“水在脾”“水在肝”“水在肾”而不言“饮在心”“饮在肺”。在水气病篇中“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做,枳术汤主之”……诸如此类可见仲景对饮与水的概念混淆使用并未进行严格区分[2]。正如《医宗金鉴》认同:“溢饮者……即今之风水,水肿病也”“水气难以仰卧,即今之支饮喘满不得卧也”,方有执曰:“饮亦水也。由于饮为水液之留积,澹荡善留,因而饮实为有形的水液之邪,饮即为水”。

1.2 析其因机 水饮病的病因无非外因或内因,如外感风邪、寒湿侵袭、饮食不节、劳伤过度、素体阳气虚弱或久病机体阴阳失调等。《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主要强调人体正气充足,气血津液运行正常,邪气不易侵害人体,否则导致疾病,这也是对《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理论的继承。

从广义而言,人体所有可呈现的体液都称为水液,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2种。《黄帝内经》中:“饮入于胃……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对人体内水液的产生、输布、运化等已有了比较完备的论述体系。津液总体概括了人体内所有正常生理性的水液,即食饮精微通过脾胃、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协同作用所化生的营养物质,其“津”比较清稀,分布于肌肤、孔窍之间起滋润作用;“液”则比较黏稠,灌注分布于脑髓、骨节、脏腑以濡养为主,二者虽然在性质、分布部位和具体利用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就整体功能而言,同属一类物质,并可互为转化,相互影响,通常不做严格区分。此外,津液经人体利用后,通过诸脏腑化生为汗、涕、唾、泪、尿液等一系列排泄出体外的物质,也属于正常水液代谢的范畴[3]。水液的正常运行是多脏腑密切协调,共同配合的结果,知常而达变,若肺失通调、脾失键运、肾失蒸化、三焦决渎失职、膀胱开合失司等诸脏腑功能失衡即可导致津液生成、输布异常,排泄障碍,从而产生痰饮水湿等多种水液病。故纵观水、饮皆为津液不归正化所致的水液代谢障碍类疾病,本属一源而两歧。

2 水饮证治要点

水饮之邪变动不羁,其质清稀,易于流动,可侵及全身各个部位,形成诸多症状,并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除常见的水肿、咳喘、胀满,还可为眩、为悸、为呕、为痞、为利、为痛、为渴等,变化多端。

水饮病其病因病机复杂且病程发展多样,研读总结《金匮要略》相关治疗篇章中的核心内容,示人治水饮以规矩,临证时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疾病进展的不同时期及时调整遣方,真正掌握辨证施治的法则,而非一方一药即可治愈。仲景主张权宜之计急则治标,主要以发其汗、利小便、峻下逐水这三法因势利导而祛邪,根据病情表里虚实之别,病位病势上下内外之殊,观其脉症辨证用药,待水饮得蠲后即重视调理脏腑功能,以健脾温肾从固本论治,冀其阳气得复,使阴阳调和,新邪不生而彻底铲除病患[4]。水饮皆为阴邪,性属寒凉,且考虑脏腑温养方可化饮的功能特点,当“以温药和之”而立水饮病治则的根本大法,同时提示应严格审证辨机,视病之新久而治必有先后当别。在标本兼顾,驱邪扶正治疗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气、血、水之间的病机,奠定了调畅气机及活血化瘀以行水利饮的理论基础和代表方药,对于难治性水饮为后世医家开创了新的治疗思路。

2.1 急则治标 水为有形实邪,开门逐寇给水饮出路,治疗时往往采用因势利导就近原则,这些纯粹祛邪的治疗手段,可以理解是一种阶段性的应急措施,即急则治其标。

2.1.1 当发其汗 《黄帝内经》所提出“开鬼门”“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法,在《金匮要略》水饮病中明确了适用于汗法的具体证型:“溢饮者当发其汗”“腰以上肿当发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当发其汗”,对于水饮停聚偏上、偏表均以发汗散水为主要治法。溢饮中依寒饮内停与外寒兼郁热分别予以小青龙汤、大青龙汤治疗。在水气病的风水与皮水治疗中,根据不同病机症状而选用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甘草麻黄汤等,甚至在正水适合发汗治疗的麻黄附子汤中提出“水,发汗即已”,在此并不以出汗为治疗目的,而是强调应用辛热之药借其宣散透表之力,以开发腠理,使邪随汗出的方法[5]。

2.1.2 当利小便 利小便法适用于水邪潴留于体内部及下部,病位偏里、偏下者,通过洁净府,利小便,通阳化气,依《黄帝内经》之义“其下者引而竭之”,《金匮要略》饮病篇中“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水气病篇“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明确提出运用利小便引邪而去,视其具体症状不同,应用代表方如泽泻汤、五苓散、防己茯苓汤、苓桂术甘汤、肾气丸、蒲灰散等。

2.1.3 峻下攻逐 发病急骤或病势沉疴水饮凝结成实,运用发汗与利小便力所难及,应果断峻下逐水。遵《黄帝内经》“留者攻之”,通过去菀陈莝、峻下逐水导邪速去。《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病水腹大……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饮病中的悬饮、痰饮、支饮当水邪壅盛阶段,形气皆实且病有可攻之势适用峻下逐水的治法,并明确此类具体方药如:支饮胸满之厚朴大黄汤、支饮不得息之葶苈大枣泻肺汤、留饮欲去新饮复积之半夏甘遂汤、悬饮内痛之十枣汤等,其所选用甘遂、大戟、芫花、葶苈子、大黄等均为攻破利导,泻水逐饮峻利之品,方后服法可看出此类治法强调速去水邪,病终即止以防伤正。

2.2 缓则治本

2.2.1 “当以温药和之”治其本 《金匮要略》所言:“当以温药和之”,不只是饮病的总治则,实为一切水液代谢失常所致病证皆可适用的根本大法,对古今治疗水饮病均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仲景采取“温药和之”的寓意有三:其一,《黄帝内经》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明确提出水饮为阴寒之邪,且寒者温之,故运用温阳法使水饮得温则行、得阳则化。其二,水邪为患的根源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阳气虚损而寒饮不运,单纯祛除水邪的方法攻伐正气,只可用作权宜之计以治其标,并不能阻断新的水邪再生,而以“温药和之”可以振奋阳气、调和脏腑的功能,恢复水液代谢的平衡,新邪不生旧饮既去,从而根断饮邪。其三,“短气有微饮者……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条文中或从后天之本脾脏,或从先天之本肾脏投以温药,所谓微饮即水饮轻微之证,这时标证不急,缓当从本论治,常用于病情轻浅或祛除水饮实邪后匡扶正气的康养法,以防饮疾反复。

2.2.2 辨新病痼疾治其本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二十二条从误治的角度,启迪后世医家治病应严谨审证求因、分清先后缓急而论治,提出“先治新病,病当在后”的原则,与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中“病痼疾加以卒病,先治卒病,后治痼疾”相得益彰。由于水饮病常常与其他各种疾病互为因果、缠绵不清,基于《黄帝内经》中“标本治法”的理论,辨清疾病先后缓急之序而施治,有助于提高水饮病及与其相关病证的诊治效果。

2.3 气血水的密切关系 气、血、津液在正常状态下转化有序,在异常状态下错综交叉,《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曰:“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兼水也”,又“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由此可见,气血水三者互为因果,交互为病。气化作用激发并协调着气、血、津液在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相互变化,维持着各个脏腑官窍的正常活动和机体的整个生命全过程。气行不畅则血不利,血不利则为水,掌握气血水交互为病的病机在水饮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6]。

2.3.1 调畅气机 气是水液运行的原动力,津液的正常生成、输布及排泄为气化作用的具体体现,若气机运行受阻,不能升降出入,则水液停留聚集而为水饮之邪,内达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中“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看似为水气病病在气分的治法,亦可同视为对津液代谢失常所引起的水、饮等阴寒为邪的杂病治疗原则[7]。“大气”之意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不必拘于某一气,此“大气”可广义理解为人体之正气,大气得运,人体内部气机运动升降有序的状态下则阴寒邪气自行消散,从而达到阴平阳秘,若大气失转,简而言之就是阴阳相失则百病丛生,故补气、行气、化气等辅助大气运转的手段,均是水饮病扶正驱邪的重要治法。正如张景岳所言:“验之病性,惟在水、气二字以尽之”“水、气本同类,故治水者当先兼理气,气化水自化”,此为深刻阐释并运用了仲景予以调气和治水之间的密切关系。《金匮要略》诸方化饮利水以茯苓、泽泻、生姜的同时,多用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并兼施杏仁、厚朴、枳实、橘皮等行气以共助药力。代表方见于饮病篇的厚朴大黄汤、《外台秘要》茯苓饮、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和水气病篇的枳术汤等。

2.3.2 血水同源 水乃血之母,血乃水之精,本源同派别者也,正常情况水液与血液共同营养全身,相互配合,在一定条件下亦可相互转化,处于疾病状态时的二者则相互影响,血病可导致水病,水病亦可导致血病,故治水亦能治血,治血亦可治水。《黄帝内经》曰:“瘀血不去,其水乃成”,并提出“去菀陈莝”,即除去瘀久的水邪恶血为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血不利则为水”一语阐明病机,并进一步分析:“……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书中为血水互结的难治性水饮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至今仍被广泛运用,成为活血化瘀利水法的代表性方药[8]。

2.4 证治要点 饮病和水气病均为水液代谢异常性疾病,“饮病”强调水邪积蓄停聚于某一局部;“水气病”在病名上更突出气化功能异常与水液排泄障碍之间密切的关系,但二者病理本质基本相同且可互为转归或相兼存在,故临证诊治上不可截然分开[9]。总结凝练仲景论治水饮病的证治要点,其核心思想具有以下特点:病险势重者急则治其标,因势利导采用就近驱邪原则,根据具体证型分别运用发其汗、利小便、攻逐峻下;提出“温药和之”治本法则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指导作用,使水饮缓消、新邪不生,以温养匡扶脏腑正气、恢复脾肾功能为本,对于病情病位轻浅或防止病后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强调缜密审时度势、辨明新病痼疾,治病以求其根本方能提高疗效;奠定了运用益气活血利水治法的理论依据,从病机角度明确提出“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及“血不利则为水”,阐释了气、血、水交互为病的关系。以上诸法并非单独使用,既有横向的联合,又有纵向的递进,剖析其交叉关联而多种治法并举,在运用时要掌握各法的具体特点,防止片面、孤立地对待每一种方法,逐步探究协同指导以达到最佳治疗目的。

3 结语

后世学者多注重对《金匮要略》某一篇章所论疾病或某一条文证治的研究,而忽略了书中相关疾病内在与整体规律的探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研读仲景学术思想应善于总结其治法治则,尽量不割裂具有关联性的篇章,示医者以规矩,启治法之变途,使临证时做到提纲挈领、方从法出。中医饮病学术以其普遍应用、疗效独特的实用价值而受到广泛重视,因此,开展对《金匮要略》水液代谢异常类疾病的综合性研究,努力挖掘加深相关章节的理解与认识,使之不断地完善和系统化,将对提高此类疾病的疗效、促进中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痰饮水气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海上边水气藏利用试井资料确定水侵状况研究
特低渗透油藏CO2 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水气交替注采参数优化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浅析“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讨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