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二代江豚

2023-01-10 00:54
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江豚水生种群

[本刊讯] 2022年10月24日,经过网络征名、公众投票和专家遴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白鱀豚馆一头编号为YYC的雄性长江江豚宝宝最终取名为“汉宝”。它是我国第一头在人工环境下出生并存活的二代长江江豚。汉宝的妈妈是2009年从鄱阳湖来到白鱀豚馆的一头雌性江豚,爸爸是2005年在白鱀豚馆出生的第一头长江江豚,所以汉宝的出生和成活意义重大,标志着我国在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育技术方面日臻成熟。

然而,长江江豚的人工饲养繁育工作进展并不是一帆风顺。1990年代,鉴于长江江豚自然种群开始呈现快速衰退,水生所率先开始尝试江豚的人工饲养,希望借此深入了解江豚的生物学习性和生态适应特征,并为自然种群保护和迁地保护种群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虽然白鱀豚馆在白鱀豚饲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长江江豚似乎更加娇气,早期饲养的江豚几乎很少能活过一周年。时任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长王丁研究员下定决心:要把江豚当作白鱀豚一样精心饲养!通过改善水体环境,加强饵料鱼管理,提升疾病防治技术,终于在1996年成功构建了我国首个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群体。

江豚饲养成功后,下一个目标是突破江豚在人工环境下的自然繁殖。当时的饲养群体很小,仅有1雄2雌,共3头江豚,不知是什么原因,一直没有发现雌性江豚怀孕的迹象,尽管通过激素检查确认所有动物都已经达到了性成熟。科研人员通过调整群体组合、诱导刺激、改进管理操作等多种尝试,终于在2005年7月5日在全人工环境下成功繁育出了第一头长江江豚,取名“淘淘”。然而,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育工作却陷入困境,多头新出生的江豚没有成活,如何提升人工环境中出生幼豚的成活率,促进人工饲养繁育项目的顺利实施变成了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经过观察新生幼豚的行为,分析影响母子关系建立的環境因素,监测新生幼豚哺乳行为的发展过程,科研人员针对长江江豚繁殖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查找原因,在妊娠监测、分娩护理和产后繁殖进行了多项技术探索,逐步细化、优化繁育管理措施,使新生幼豚成活率不断提升,而“汉宝”的成功繁育更标志着长江江豚在人工环境中的自然繁殖技术已经基本成熟。经过两年多的生长发育,“汉宝”体长超过130厘米,体重超过70千克,每天食量达到3.5千克,俨然一个“小胖墩儿”。目前“汉宝”已经可以完全独立生活了,尽管有时还会表现出“妈宝”式的撒娇行为,更多的时候是跟着它的哥哥“E波”练习各种“男子汉”的技能了。

截至目前,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饲养着7头长江江豚,其中4头是在人工环境下繁育,包括两头二代江豚。经过近30年的不断探索,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白鱀豚身上未完成的梦想,在长江江豚身上最终得以实现。接下来,科研人员将继续深入开展长江江豚繁殖生物学研究,更加全面系统掌握长江江豚繁育生存机制,提升人工繁育技术,为长江江豚自然种群的恢复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郝玉江 邓正宇 王超群)

猜你喜欢
江豚水生种群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你在哪里?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江豚“归来”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讨
互助
全国首例网箱豢养江豚繁育成功
三氯生对4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依托科技创新 打造现代水生蔬菜产业
岗更湖鲤鱼的种群特征
跟我进城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