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逻辑理路 做好救灾工作

2023-01-11 09:15侯欢欢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救灾

侯欢欢

(黄河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1)

习近平指出:“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灾救灾的百年实践中,始终关切救灾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救灾为民,不断提升灾害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了范式变革下的中国特色灾害治理模式。面对频发的重大自然灾害,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民情怀与责任担当的深刻体现,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厘清逻辑理路,有效减少灾害风险,切实做好救灾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历史逻辑:关切防灾减灾救灾是贯穿党和国家发展壮大的一条红线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复杂的并发性和强大的破坏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灾害从其自然属性来看,是人与自然矛盾的深化,突发性的重大自然灾害往往打破人类预知,造成极大的生命、财产、安全隐患。随着人类的发展,灾害的社会属性不断凸显,灾害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碰撞、叠加影响日益加深。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频发的自然灾害一度成为人民群众挥之不去的梦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羁绊中国社会前行的这一重要问题即给予高度关注,将关切救灾减防作为贯穿党和国家发展的一条红线。

在民主革命时期,灾害的成因不仅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时又与战争的频繁发生、荒政等社会历史因素紧密相关,换言之,灾害的发生及衍生危害的扩大既是天灾,又是人祸。面对根据地灾荒,中国共产党将灾荒应对纳入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视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与历史使命。在防治灾害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救灾与生产、对敌斗争、民主科学等相结合的多元救灾理念。

新中国成立之初,破解生产发展与自然灾害的矛盾成为国家百废待兴局面的突破口之一。党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深切关注灾害救助,把减灾救灾与国民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紧密相连,强调一切灾害应对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并提出“必须统筹救济”[2]的灾害救助理念,不断完善鼓励人民群众生产自救与加强政府救助相结合的救助体系,同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灾救灾中的重要性,重视防灾与救灾相结合,统筹兼顾的灾害救助理念。将防灾、救灾理念贯穿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灾害救助实践之中,并且不断完善鼓励人民群众生产自救与加强政府救助相结合的救助体系,同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灾救灾中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更是坚守救灾减防红线,经过摸索和创新,在实践中丰富了抗灾救灾思想、完善了抗灾救灾体系,领导我国人民在共战洪灾、防治非典、抗击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实践中,不断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的风险挑战。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是深切关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将灾害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范畴,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综合救灾减防理念。一方面,注重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相结合,既强调高屋建瓴,科学谋划,综合救灾减防,又强调实事求是,结合不同灾种,狠抓落实,做好救灾工作。另一方面,将静态的制度体系与动态的治理体系相结合,形成非常态化救灾与常态化减灾的综合灾害治理体系,经受住了多种风险考验,战胜了多种严重自然灾害和打赢了疫情防控总体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披荆斩棘,保驾护航。

二、理论逻辑:人民立场是党救灾减防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作为代表绝大多数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人民立场是其灾害应对理念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具有强烈的群众史观和社会救助意识,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尤其是生命和财产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根本出发点。

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迅速的反应力、高效的行动力、群防群控的组织力,构建应灾防线。习近平在防汛救灾工作的指示中,提出“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3],挽救人民生命,保障人民权益和利益,这是“国之大者”的内在旨向与价值诠释。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救灾责任重于泰山,一切与人民相关的灾情都刻不容缓。

坚持人民立场,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深刻体现。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在“7·20”特大暴雨灾害的应对中,河南省坚决扛牢防汛救灾的主体责任,第一时间集中所有的优势资源,展开全面救援,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防汛链”,织牢人民至上的救灾网。

同时,救灾减防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活动。”[5]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体,其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内推作用。人民作为灾情的直击者和受害者,深切体会灾害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应立足实际,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避灾自救互救以及灾后生产自救,发挥群防群控群治的合力作用,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比较逻辑:重视救灾减防是党赢得民心的关键一环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真正重视民心民意,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自古以来,政权性质的不同,应灾举措便大有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救灾效果。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救灾减防工作,这也是我们党赢得民心的关键一环。

纵向比较来看,民主革命时期,灾荒应对不仅关系到灾害治理、人民生存的基本问题,更关系到革命成功、人心向背等重大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灾害救助,将根据地的救灾工作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将生产救灾贯穿各方面工作的中心环节,取得了巨大的救灾实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比较而言,国民政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救灾工作,但在灾荒应对过程中出现怠缓救灾、漠视生命、轻视民生之阶级局限性,一步步丧失了民心,也丧失了执政的合法性。

横向比较来看,将疫情防控中的不同救灾主体对比考察。中国和美国都遭受了新冠疫情的肆虐,两国政府对疫情防控都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但是执政理念的不同与代表阶级利益的差异,造成两国应对疫情的措施、政策、成效等产生巨大差异。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第一时间以举国之力,全力救治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同时,积极推进与世界的合作,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反观美国,政府第一时间不是遏制疫情,加强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而是消极无为,将疫情政治化,对外则不顾全球抗疫立场,散播“政治病毒”,与全球抗疫目标背道而驰。

通过对比,明显能发现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救灾减防工作,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作为应对灾荒的根本立场和价值遵循,这也是我们党赢得革命胜利、疫情防控时效的重要法宝,更是赢得民心的关键一环。

四、实践逻辑: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现代化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密钥

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石。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抗灾救灾实践中,深切关注救灾,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应对不同类型灾害中,形成了科学的应对理念和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前提。基于应灾理念和方针,不断提升灾害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密钥。

灾情是中国国情之一,一部中国共产党成长史,也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与共存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抗灾救灾工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更加注重坚持和加强在灾害应对中的领导作用,在灾害应对中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协调各方,并不断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升综合应灾能力。

当前,自然灾害仍频有发生,只有树立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才能有效减少“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发生与影响。同时,在应灾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探究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内在规律,立足防、减、 救三个纬度,做好灾前预防体系的建设,在灾前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规避灾害风险;重视减灾体系的完善,强化以往救灾的薄弱环节,建立预警体系,重视人民群众灾害意识的培养与灾害知识的普及;在灾害救助中,第一时间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针对不同灾种、灾情,有效应对,用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指导实践,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百年抗灾的实践中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灾害治理模式,救灾减防工作取得巨大成效,有力地保障了群众利益。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厘清逻辑理路,将新时代的救灾减防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对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提升、灾害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具有重大意义,为人民平安、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为全球灾害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救灾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应急救灾工作的“侦察精兵”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桥梁工程防灾减灾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救灾“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