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以体育人”,课程思政先行

2023-01-11 06:29许正勇
当代体育 2022年46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德育思政

许正勇

体育作为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不可或缺的学科,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基础,更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学科,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促使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怎样落实“课程思政”理念,促使思政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学生在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每一位体育老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此,文章将针对“课程思政”进行简要解读,同时探讨高校体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的策略。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思政教育新理念,即是促使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效结合,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优势,形成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的良好局面,促使思政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出良好的条件。体育是高校必不可少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部分学生难以摆脱外部环境和不良思想的渗透与影响,甚至一些学生出现了攀比现象、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想思想,若是加以引导和教育,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相对于数学、英语及其他专业课程而言,体育学科有着很强的德育实践优势,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身坚韧不发、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促使他们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维,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 “课程思政”理念解读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指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突出了思政教育的独特价值。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新时期,“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成为了教育界的共识,也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学生们通过网络能够了解到各种信息,西方文化思潮在国内不断渗透和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网络上享乐主义信息的传播,一些学生的道德观念开始变得模糊,直接侵蚀着学生的心灵,部分学生对于学习和研究缺乏动力、热情,沉迷于西方文化和网络世界,自私自利和享乐主义等思想在学生群体中传播,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也就是高校教师在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时,需要有意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转变传统仅仅依靠思政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局面,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使当代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素养,以此来实现“以德育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

3 高校体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3.1 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与永恒主题,更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新时代大学生的个体情况而言,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学生的思想意识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些学生面对学习任务,存在着“三分钟热度”的现象,再加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追逐利益的意识更加强烈,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缺少耐心,表现出趋利性的特征,这些都是大学生不健康思想品质的表现,体育学科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良好载体,更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必要课程,特别是在培育大学生良好人格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耐心、恒心等优秀品质的培养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促使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其健康、全面成长。

3.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健康第一”的理念也从小学贯穿到大学,体育课程也被称之为体育与健康,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也在持续加快,针对高校体育教学同样如此。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下,需要着重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非常重视学生技能的掌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老师习惯于采用“示范+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被动训练的状态,未能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终身的体育意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运动能力、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也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挖掘体育课程涵盖的团队合作、竞争意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注重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促使体育课程更加有趣、高效,更有利于高校体育课程的健康发展。

3.3 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当代大学生德、智、體、美、劳全面发展,进而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转变传统重技能、轻思政的教育模式,深入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效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政精神,促使他们爱国、奉献、合作等良好品质的形成,让学生在强健自身体魄的同时,也健全自身的人格,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路径

4.1 观看体育赛事,培养爱国情感

众所周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拥有爱国精神也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素养,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我们需要借助大型体育赛事,引导学生在观看体育赛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促进当代大学生爱国精神的形成。体育舞蹈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组成部分,发展速度之快国人有目共睹,在1998年首次成为亚运会的表演项目,为世界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感受到了体育舞蹈的无穷魅力,特别是在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经过激烈的比拼,成功战胜其他国家,获得了十块体育舞蹈项目的金牌,通过观看这一大型体育赛事,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了激发。同时,体育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中国体操运动员管晨辰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视频,她在体操女子平衡木决赛中得到14.633分,夺得金牌,同时还可以播放体操运动员邹敬园在双杠项目中的比赛视频,最终邹敬园以优异的成绩夺得该项目的金牌,当学生们看着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雄壮高昂的国歌在奥运赛场上回荡,大学生的内心会萌发出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同时对于体育运动也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4.2 注重赛练结合,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与交流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合作能力也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唯有拥有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方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成就。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愉悦的运动体验,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我们注重赛练结合,如篮球是一项团体性的运动,良好的合作交流,方能获得比赛的胜利、收获愉悦的情感,定期组织专题篮球比赛,把班级内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开展“3V3”籃球赛或者“5V5”篮球赛,开展丰富多彩的篮球比赛,既为学生更好地参与篮球运动营造了条件,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让他们形成合作的意识,并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中探讨篮球运动的技巧,进一步促使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老师通过以赛代练的形式,避免了传统训练带来的枯燥性,实现了赛练结合的目标,不仅活跃了体育训练的氛围,而且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品质。

4.3 突出以生为本,增强拼搏毅力

不可否认,在体育实践活动之中,学生的心理、力量和耐力等方面都会得到很好的培养,特别是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共识,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我发挥、展现自我的平台,打破“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传统教学局面,引导学生以高昂的热情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促进当代大学生拼搏毅力的形成。面对部分学生缺少耐心、恒心品质的现象,我们以体育教学活动为载体,有效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如“体能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身体的“极限”,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运动的技巧,引导学生克服身体的这一“极限”,促使学生逐步地突破“极限”,勇于挑战自己,当学生突破了自己的“极限”后,不仅会产生成就感,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练了意志,同时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4.4 借助体育教学,强化规则意识

随着“健康中国”“健康校园”理念的提出,教育部门对于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作为高校德育的良好载体,也日益得到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学生在心理上、力量上和耐力等方面都会得到很好地培养,心理感知得到有效增强,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对于当代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规则不成比赛与教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体育运动的相关规则,同时借助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比赛的规则,促使学生了解规则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遵守规则意识的形成,篮球作为大学生最喜爱的体育活动,在进行篮球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掌握扣球规则、干扰球规则和违例规则,同时通过组织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意识。一般情况下,体育以合作性活动为主,可以说是一项集体性运动,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适时组织一些集体性游戏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培养自身的集体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促使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4.5 成立体育社团,培养健康行为

随着素质教育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目标,而体育正是实现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学科。体育社团是连接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良好载体,为了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我们在高校成立多种多样的体育社团,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加入自己习惯的社团,进而在高校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体育氛围,进一步促使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如成立健美操社团、体育舞蹈社团、滑冰社团、篮球社团等,定期组织“体育社团成果展”活动,如一些学生喜欢摄影,则可以在社团活动中抓拍一些瞬间照片,同时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定期推动一些关于社团活动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体育运动行为。同时,社团也可以讲述相关的体育人物,如篮球社团讲述姚明、易建联的事迹,通过讲述姚明、易建联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历程,加深学生对于篮球运动和篮球精神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向往之情;短跑社团讲述苏炳添的事迹,特别是学习感动中国组委会为苏炳添写的颁奖词“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了亚洲速度。你超越了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以此来学习苏炳添永不放弃的精神。

5 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是“课程思政”的重点,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难点,直接影响着体育育人的效果。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体育老师需要认识到“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厚内涵,意识到学校教育涵盖智育、德育两大部分,所谓智育,即是指知识学习,而德育主要是指品德教育,德育和智育两者缺一不可,唯有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才能发挥出高校育人的实质性作用。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需要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促使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拼搏毅力、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和健康行为,避免外来文化思潮和思维、生活方式变化对学生道德品质带来消极影响,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部)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德育思政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