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
——走进紫砂《枇杷茶具》的诗意之境

2023-01-14 20:14盛英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花器枇杷树茶具

盛英杰

“击碎珊瑚小作珠,铸成金弹蜜相扶”“鸦鹊声欢人不会,枇杷一树十分黄”“零落残红青子满,渐看金弹枇杷熟”“熟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绿叶丛中,累累金丸,这耀眼的金黄能入得了诗人的眼,走进诗人的笔下,一点也不奇怪。枇杷因有止咳润肺的功效而广被人知,除了食用功效,枇杷还有很多好的寓意而成为送礼的佳品。因为满树的果实,圆润且密实,有着多子多福、繁荣昌盛的寓意;因为金黄的果实,权贵的用色,又有着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因为果实都是成双成对的出现,所以也有夫妻和美之说;因为四季常青,有着勃然的生机与活力;因为枇杷秋孕冬花、春实夏熟,是为数不多的贯穿了四季的水果,所以有“备四时之气”的美誉。枇杷不仅祥瑞,还自带着高洁的灵魂、坚毅的品性,董嗣杲曾赋诗:“种接他枝宿土乾,花开抵得北风寒”,赵蕃亦有诗曰:“杨柳迎霜败,枇杷隔岁花”,周紫芝也有“黄菊已残秋后朵,枇杷又放隔年花”。对于宜兴人来说,枇杷的意义不仅是美味可口、润肺止咳、美好祥瑞,它还有着特殊的情结,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宜兴虽然不是枇杷的主要产地,但是这人杰地灵的地方少不了这累累金丸。相比大都市摩天大厦的比肩接踵,宜兴的白墙青瓦别有韵致,这前屋后院总有些瓜果掩映,枇杷就是其中之一。老家的枇杷树,很多载了,因为年年丰收,总舍不得砍掉,就一直斜倾在屋后。小时候,等不及果子成熟再采摘,即使又酸又涩,依然乐此不疲。虽然邻里都有种植,却总要互相送上一些,说来也奇怪,现在还记得左边大婶的枇杷虽大却酸,右边大姨的枇杷小巧而甜。剩下的枇杷,常常用来酿成枇杷膏,每每有些咳嗽冲上一杯是最好不过了,这枇杷树在,这传统就还在。

从艺的三十年,从传统的技艺扎根到自我的研创探索,可以将自己的审美、思想、态度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是幸运而欢喜的事情。从艺路上有幸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的传授,开始了对花器的制作与研创,老师的言行与身教,让我对花器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更高的造诣。以纯熟的工艺技法演绎极具欣赏性的造型艺术,以斑斓的色彩璀璨中国的紫砂文化,这是蒋蓉大师的紫砂之象,也是徒弟的学有所悟。

蒋蓉大师一生致力于花器的创作,常见的瓜果皆是其创作的源泉,留世的精品中就有两款枇杷壶,各有千秋。有蒋蓉大师的珠玉在前,既给了我创作的灵感,也给我了创作的方向。老师以枇杷为素材,点起了我的枇杷情怀,于是有了这组《枇杷套具》的诞生。我在老师枇杷壶的基础上传承与创新,传承其对花器的热忱,也传承其对紫砂的研创精神。仿生的艺术呈现构成了这组茶具的工艺性、欣赏性与艺术性,而生动的形象与斑斓的色彩是其鲜明的美学特征与突出的艺术特色。花器一般有两种成型方式,即整体花器化与局部花器化,前者比如松桩、树桩这样以壶的整体为仿生形制,后者是在素器的壶身局部,通过贴花等工艺做一些花器的处理,这组茶具中的这把枇杷壶明显属于前者的整体花器方式。壶身以一段枇杷树桩为形制,凹凸不平的老绿色的表面上布着树樱,看似随意的捏塑中却透着斑驳与苍劲,嵌入的壶盖与壶身融为一体构成一个树桩的截面,绞泥技法饰上的圈圈年轮清晰可见,这是枇杷的过往,是岁月的痕迹啊!绿色的枝叶半藏在金黄的枇杷后面,这累累金丸饱满可人,特别是瓜蒂与花头的植入,更是增加了作品的生动逼真,惟妙惟肖。这样的造型设计以和谐统一的美学理念融入了这组作品的杯子与干泡台中,杯子同样以不规则的枇杷桩为形制,泡台一角自然胥出的枇杷枝上伸展着硕大的枇杷叶,挂着金黄的枇杷果,“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意徐徐袭来。

无论是一壶二杯再配以干泡台的组合,还是每只单品均以枇杷桩、枇杷枝叶、枇杷果为形、以红、绿、黄这三种颜色为主,这组作品已经超越了单纯地制作一把好看的壶或是塑造一颗枇杷树的概念。就实用性来说,一改以往壶器单品的习惯,以既可泡茶又便于饮茶的茶具组合的形式出现,这样一来,泡茶的乐趣、饮茶的情趣均可兼得。就工艺性来说,这组茶具的艺术呈现有着蒋蓉大师的风格又有着自己的心得,以形象的工艺语言、鲜艳的色彩,更加生动地呈现了枇杷的模样、自然的气息。从欣赏性来说,通过多个单品之间的联系融入了和谐统一的美学理念,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欣赏性,构筑了一片枇杷林的生机与盎然、丰厚与喜悦。

江南的水乡,青瓦白墙,绿叶的丛中,金丸累累,它们闪着耀眼的光芒,在唱着欢快的歌……

猜你喜欢
花器枇杷树茶具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蘅皋掇菁藻 毡室伴清嘉 宋代占景盘与管瓶花器再议
瓶花佳趣 古代花器与花事
品雅茶具
校园里的枇杷树
庭有枇杷树,已亭亭玉立
冯可宾买茶具
院子里的枇杷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