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从小古文教学起步

2023-01-14 18:05刘建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4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刘建

[摘要]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小古文起步教学中,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在自主悟读中,感受小古文的节律美;在优化的情境中趣味诵读,感受小古文的情趣美;在拓展篇目中品读,感受中华文化的自信美。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逐步体会民族精神,激发文化自信。

[关键词] 文化自信;自主悟读;情境趣读;拓展品读

读是感知的前提,是理解的途径,是感悟的法宝,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有力手段,更是语文学科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朱自清曾说:“文言文,不吟诵不能完全领略它们的味儿。”强调诵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古文的韵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自主悟读,感受小古文的节律美

文言文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文言文的停顿、断句尚不了解。就如何读出文言文节奏,學会停顿、断句,统编教材在课后练习提出“跟读”“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的训练要求,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句中停顿。很多教师解决这一教学难点的方法往往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教师标出停顿分隔符号,学生根据标记自行练读。当然,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期,直白地告诉学生文言知识,让学生直接模仿固然是一种简便有用的方法。但笔者始终认为,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要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解决疑难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而不是将结果简单地和盘托出。

1.动作演示学断句

读出节奏的前提是读懂句意。很多学生都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此认知基础上,再学习小古文《司马光》,学生是能读懂文言文大概意思的。但是,对文中出现的一些长句学生却不能做到准确断句,如“光持石击瓮破之”这一句,学生往往会读成“光持石击/瓮破之”。在危急关头,司马光持石击瓮,“破之”的“之”指的是“瓮”。如果这样去讲解文言知识,让学生明白“之”在这里的用法,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理解与认知,也是不现实的。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句意并学会断句呢?教者在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时进行了如下的指导:

这句话里写了几个动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持石、击瓮。学着司马光做这两个动作:学生全体起立,做“持石”“击瓮”的动作。一边做动作一边说出这两个动作,相机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连续的动作后面稍微停顿一下,学生就能跟着动作读出节奏了。

通过找出长句中的动词、模仿着做动作理解句意、边做动作边朗读、教师相机点拨断句方法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做到准确断句停顿,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古文长句停顿的方法,形成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理解力。再者,游戏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参与其中,他们一个个成了小司马光,争相做起“持石击瓮”的动作,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新奇与激动,与文言文的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在欢乐的情绪体验中,学习难点也就解决了。

2.找到人物学停顿

仔细研读文本就会发现,文中的每句话都讲清楚了“谁干什么或者谁怎么样”。其实,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如果能及时找到句中的主人公,把握句子结构“谁—做什么”,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学会停顿。课文《师说》中的重点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一句的断句、划分节奏十分重要。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节奏,学生理解起来也会事半功倍。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指的是谁?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做了什么?现在你们能用文中的话说说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吗?咱们玩个简单的游戏“我问你答”。师问:群儿干什么?生答:群儿/戏于庭。师问:一儿干什么?生答:一儿/登瓮。师问:发生了什么?生答:足跌/没水中。师问:其他小孩子的反应如何?生答:众/皆弃去。师问:司马光怎么做的?生答:光/持石击瓮破之。师问:结果怎么样?生答:水迸,儿/得活。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同桌合作诵读、角色扮演朗读等形式,加深对古文停顿的感悟,并对本文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在教师的步步点拨下,学生突破了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地习得“读懂意思,学会断句”这个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感到文言文是有意思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习得方法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探究与发现的状态。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则显得特别强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梳理,发现文言文的语言规律,掌握停顿诀窍,并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固有句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其中,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探究的心,自然学得兴致盎然。这样的探究学习过程远比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后面简单模仿配上机械跟读,兴趣要高得多,其带来的学习效率也更佳。

二、情境趣读,感受小古文的情趣美

教师在小古文教学中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小古文《司马光》虽然言语简练却内涵丰沛,全文仅仅30个字,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有呈现,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怎样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画面感,读出文言文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文言文蕴含的丰富情趣呢?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者创设了生动的故事情境:

(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播放古典音乐)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流传了千年,读着读着,我们仿佛来到了宋朝,来到这个小小的庭院里。

看,这里有一座假山,有一口大瓮,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着,一群孩子正在庭院里快乐地嬉戏。我们慢慢走进来,一起经历这样的故事。(师再次范读)你看到了些什么?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带着这样的体验,请你表演朗读。

在优化的教学情境中,教者利用课文插图再现情境,使学生的感觉更加鲜明,注意力被牢牢吸引,从而看得更清楚,感受更真切,同时辅以音乐渲染了故事情境。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具强烈的感官刺激性和影响力。李吉林曾说过:“音乐像文学一样,也有自己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通过直感,使儿童很容易从乐声、节奏的感知中产生情感,激起相似的联想和想象,心驰而神往之。”教者在课堂上播放的古典音乐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启发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语言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听觉,生动的语言描绘将这一切联通起来,提示学生感知的角度,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学生边看边听边想,有效地将观察活动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在各种感官的联动中,建立了与学生生活共生的情境。这样,文言文中那些晦涩的语言就能为学生所理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群儿戏于庭”的欢乐,“一儿足跌没水中”的惊险,“众皆弃去”的慌乱,“光持石击瓮”的智勇果敢,“儿得活”的喜悦。如此一来,使学生置身于鲜活生动的故事情境中,学习的情绪是热烈的,情感是愉悦的,印象必然深刻而深远。这样的课堂,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愿意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其语言表达也自然是丰富的。

在此学习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表演朗读,在实现朗读的最终目标时,他们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情境,融入角色,自然就能抑扬顿挫地读出古文语调的起伏变化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读出文言文的音韵之美。在想象中体会到文本所表达的感情与哲理后,更能读出相应的情趣。如读“光持石击瓮破之”时,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能感受到当时形势危急万分,便很自然地感受到司马光当时的动作果敢。因而,读这一句话时学生能两字一读,干净利落,表现出时间紧迫,人物动作果断敏捷,这样的朗读节奏感非常强,增强了场景感和故事感。很明显,学生对司马光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就不会只是贴标签式的聪明和勇敢,而是在具体语境与情境下的饱满与立体。

在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悟情,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和意蕴感,进而感受到古文蕴含的情趣,并深深体味到文言文语言简练而又内涵丰富的独特魅力。可见,文言文虽然短小简练,却富有情趣,情境趣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三、拓展品读,感受中华文化的自信美

拓展阅读能够丰富学习内容,在小古文教学中更是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仅靠课本上几篇小古文的学习不足以为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打下扎实基础,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拓展阅读篇目,让学生产生拓展阅读的兴趣,提升阅读量,开阔视野,迁移运用,使学生在拓展阅读过程中掌握古文学习的方法,并在拓展学习中形成文化自信。

翻阅历史长河画卷,中国古代有很多智慧儿童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甘罗十二岁就拜为上卿,七岁王戎不取道旁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杨氏之子的委婉巧对,无不彰显了古代少年儿童的聪明才智。这些故事大多篇幅简短,情节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与启示价值。根据人文要素的共同契合点,一篇文章对应一篇或几篇小古文,作为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对学生小古文的学习大有裨益。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文言文作为拓展学习的内容最为适切呢?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能力,教者在众多文言文中选取了《曹冲称象》《文彦博灌水取球》,这两则文言文篇幅同样短小,情节却同样有趣。在学生拓展学习中,布置了明确的学习任务:能把课文读准、读顺,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能借助注释读懂故事内容,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发挥想象,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再说说自己的收获。

补充拓展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还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提高学习能力。正所谓课内得法,课外用法,学生将在课堂中学到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依据拼音,读得准确”“理解内容,读好节奏”“想象画面,读出情趣”在自主学习中加以运用,可以进一步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这两篇拓展阅读内容比较浅显,通俗易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跳一跳则达成目标的效果,有效提升了阅读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小古文虽“小”,但它展现的是古代圣贤思想和民族智慧。六岁的曹冲知识和判断力堪比成年人,他的称象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之美让人啧啧赞叹。幼年的文彦博知识渊博,遇事肯动脑筋,利用水的浮力将球从树洞里取出,他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令人称奇。学生在边读边思考的過程中,认识文言文凝练的语言,充分感受古代语言的魅力,并领略了主人公身上的人格之美。结合自身的经验和阅历,学生挖掘古文更深层次的意义,感受深刻哲思,提炼出对自身更有意义的精华,在丰富的阅读中积淀中华文化精髓,感受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拓展阅读,学生的文化意识变得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文化思想也会最终得以深入他们的内心。

像这样由一篇到多篇的拓展学习,能培养学生对母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能让学生传承先人的思想和智慧,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形成高雅而脱俗的审美观、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优良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总之,我们要在学生的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通过品读文言文的节律美,感受文言文的情趣美,让学生逐步体会民族精神,激发文化自信。一篇课文,一节课堂,甚至是一个个汉字,润物细无声地在儿童的心中点滴播撒阳光,经年累月铸就美好。

刘 建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