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杂感

2023-01-17 01:24荷风细雨
北京纪事 2023年1期
关键词:舅爷芥末暖气

荷风细雨

一早,我就听见窗外有喜鹊喳喳地叫,我赶快跑到阳台,循声望去。它们的声音很大,就在我的头顶,可是却没有在面前的大槐树上看到它们身影。往远看,才发现两只胖乎乎的喜鹊在地上捡食儿。它们的毛真亮,黑颜色的地方油黑,白色的地方雪白,眼睛亮亮的。在北京最寒冷的数九天里,它们把自己照顾得够肥实。

我推开窗,鼻子用力呼吸着新鲜空气,鼻腔里顿觉干冷,再使劲吸,好像鼻腔要被冻住。这是腊月的味道。只有进了腊月、数了九,北京的空气才会是这样寒冷。老话说“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就是现在这个时候。

我赶紧关上窗户,外面太冷了。北京的冬天色彩不丰富,大树只剩下棕褐色的干枝条。夏天茂密的树叶遮天蔽日,像在窗前撑起了一把油绿的大伞,给人们带来了凉爽。现在,没有了树叶的遮蔽,一眼可以望到路的尽头,路上行人脚步匆匆,谁也不愿意在寒风中多待上片刻。好在室内有暖气,人们喜欢在阳台养花。记得爷爷养过君子兰、文竹、海棠等一些盆栽花卉。近些年临近过年,水仙花、蝴蝶兰、仙客来、蟹爪兰等,这些被称为年宵花的花卉特别受欢迎。在腊月的北京,室外虽然寒冷而少了色彩,但你还是可以把自己的小天地装扮得漂漂亮亮、喜喜庆庆的迎接春节。

腊月的心思都用在了“盼年”上,要数着日子才盼到了过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要买福字、贴对联、贴窗花,还要计划着买什么鲜花添点节日的气氛,更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更实惠的工作就是做年菜。小时候我家的年菜是爷爷负责荤菜,奶奶负责素菜。别的年菜奶奶都做得地道,唯独芥末墩这道菜有些难度。不是发过火菜烂了,就是没发透,白菜既不酸,芥末味也不足。等到过年的时候,去两位舅爷爷家串门儿,这必然成为交流的话题,奶奶要和她的两个兄弟讨论芥末墩的制作。记得大舅爷必定要点上一根烟,听奶奶介绍后,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不能太热,晚上放暖气边,白天得拿开。再一个,一开始热一点,让它发了,等发了,就得凉着点,要不就烂了。虽然奶奶年年和二位舅爷取经,我们家的芥末墩还是年年口味不大一样。不过,奶奶还是做过很成功的芥末墩,我们是有口福的,那绝对比现在饭馆里做得好吃,只是再总结、再记录今年的经验,明年照方抓药,可不一定是这个味儿了。后来,奶奶年纪大了,就不做芥末墩了。

也还有一些保留项目。午后,帮妈妈剥蒜,准备泡腊八蒜。记得小时候奶奶也是严格遵循传统,到了腊月初八,才会制作腊八蒜。这也形成了惯例,腊八蒜一泡,就正式开始迎接春节了。等到过年的时候,用腊八醋蘸饺子吃,别有一番味道。腊八醋显得更清爽、更解油腻。再喝一口腊八醋,并不觉得辣,反而酸中带甜。

腊月是忙碌的,上学或是工作要继续,心里却盼着过年。小时候必定要走亲访友拜年,会提溜着点心匣子和水果篮子给亲友拜年。现在呢,有微信了、能视频了,时代真是不同了。年岁逐增,我常常会感叹时光过得太快,一年匆匆而过,好像还没有什么心得和长进就到了年尾,心中既有对过去一年的不舍,又有对新一年的期待。已经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时间是抓不住也留不住的。所以在腊月想想过去的日子,当然更要筹划来年,一年之计在于春!“苟日新,日日新。”才对得起一年年、一日日,這分分秒秒串起来的就是我们的人生。

猜你喜欢
舅爷芥末暖气
法国人餐桌离不开芥末酱
说说生鱼片的伴侣——芥末
两份药膳,帮你远离“暖气病”
为什么空调高、暖气低
认 亲
果然够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