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范到超越: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有效实现

2023-01-24 05:52邓惠明黄宝珍黄文澜
关键词:师范生育人思政

邓惠明 黄宝珍 黄文澜

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教师教育工作目标,培养高质量“大国良师”,超越传统师范教育模式,是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新使命。[1]加强课程思政,开启“新师范”教育,是打好新时代教师的思想之基、发展之基、保障之基。[2]

一、教师教育课程“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教师教育是“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师教育课程是针对教师素养提升的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是师范生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大国良师的必由之路,是将师范生培育成“四有”好老师的基本保证。[3]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程思政就是实现课程“育人”的本体性教育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功能”不是“有没有”的差别,而是“如何实现”育人功能的差别,即“是否自觉主动育人”和“是否正向育人”的差别。“德高为师,学高为范”,体现教师教育的鲜明属性与独特优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有机融入课程,引导师范生增强使命担当,勉励学生将自己锻炼成为“大国良师”。[4]

(一)教师教育课程可以随机实施课程思政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课程思政的内涵是挖掘专业课中的育人元素,唤醒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自觉性,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效。[5]“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应当具有政治思想、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与艺术、国际视野与跨国理解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等方面广泛的素质与能力。[6]教师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发挥“文以载道”功能,结合课程中师德规范、法制意识、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等内容,找到课程思政映射点,实现培养教育情怀、积极情感、良好习惯、责任意识等课程思政目标,影响着师范生的师德意识、教育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积极发挥“师以传道”的功能,利用对教材的二次加工和教师行为的榜样示范等作用,捕捉教育契机,实现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二)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可以克服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阻抗

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属性,使得对教师有更高的道德水准要求。职业道德水平是衡量师范生能否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的重要因素,教师从业情感与精神追求则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师范生进行课程思政,目标在于整体性地提高教师所需的道德水平,是道德层面的“培优”教育和“拔高”教育,而非问题解决教育。[7]这些属于“超我”层次的思政教育内容,其价值是高于学生当前的个人需要和现实需要,引领学生建立格局更高远的价值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随机融入课程思政,可以减少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抵触和拒绝,减少学习心理阻抗,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思政内容。而且,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能更自觉践行“以身立教,己立立人”,巧妙地结合教学过程自然融合课程思政,通过言行积极引导,化解学生对“说教”的心理防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可以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更重视学生价值观的持续改造,指向师德师风、理想信念的高度和广度等发展性长远目标,[8]聚焦在师范生的家国情怀培养、专业精神和“三观”塑造上。[9]这些思政内容铸就了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尤其对教师的师德养成的影响很大,并且其影响可以延伸到教师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影响着未来人才培养。对于公费师范生、订单式培养的乡村教师,鼓舞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激发师范生建设乡村、服务乡村的意识,引导师范生去关注乡村振兴,并练就本领为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其意义和影响也是深远的。[10]

二、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教育的基本问题就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就选择相关的课程内容提供给培养对象,应用相应的方法教育培养对象。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是立足于课程育人,将立德树人融入和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在调整教学内容结构,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亟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一)对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认识不到位

对12所高校的调研发现,在“立德树人”的地位问题上,59.0%的教师认为其处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仅有38.3%的教师认为立德树人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11]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就不能够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对南京四所大学教师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74.4%的教师仅从事专业教学,仅25.6%的教师尝试将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课程教学中,87.3%的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工作不是自己的工作职责,教师教育课程教师也在其列。[12]可见,影响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完成课程思政任务的第一要素,是教师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教师对“为什么要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等方面的思想认识问题,是解决“如何做好课程思政”问题的基础和前提,这对有效实现教师教育课程思政任务目标意义重大。

(二)对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组织不全面

研究发现,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课程”+“思政课”两张皮现象,思政缺乏一体化建设,不同类型课程的横向协同存在短板。[13]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极具人文内涵,具有课程思政的意蕴,具有潜在的育人价值。但是,笔者在管理过程中发现,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存在对思政内容组织不全面,思政内容随机设计、内容碎片化等问题比较突出。教师无法从更高站位去找课程思政映射点,课程思政渗透存在抓小放大、顾此失彼等问题。教师较少结合教学进行课程思政的结构性规划,忽视对家国情怀、社会发展、专业精神和价值观塑造等思政教育内容的安排。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需要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结合地方文化和时势、结合专业特征等,有组织地进行课程思政资源开发,有组织地建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以提升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成效。

(三)对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方法融入不科学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工作融入专业课堂教学过程,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产生其应有的功效。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思政的融入通道不够流畅、教学设计不够用心等现象,存在“强行植入理想信念教育、机械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碎片化选取文化建设要求”等问题。[14]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也不例外。这样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同时,教师忽视思政方面的实践要求,忽视引导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内在体悟,无法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等几个方面来全面实施课程思政,从而影响课程思政的教育成效。

三、自觉提升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成效策略

2020 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旨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都在通过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规范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来促进和保障课程思政的成效。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者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将有效实施课程思政作为课程建设的中心任务来抓,将课程思政工作从“自发”变为“自觉”,实现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功能的超越。

(一)指向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品德知情意行诸因素融合来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

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要针对师范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满足师范生素质提升的需要,实施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的教育引导,从知、情、意、行等多端入手来实现思政教育成效。

1.从品德心理的“知情意行”四端抓课程思政

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内涵,讲清课程思政原理,提升学生对思政要求的认知水平;要能唤起学生的内在体验,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情感,提升意志力,克服困难;要提出践行要求,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将认知转化为行为,通过行为促进认知水平的提升。帮助学生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会贯通,实现意义建构。只有让学生成为主动的意义学习者,才能够实现知识转化。[15]

2.促进学生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和反思

教师也要对学生提出反思要求,帮助学生对课程思政映射点进行对照思考,并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落实课程思政的学习要求。教师要抓落实,克服课程思政中存在的“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最后没有行动”的局面,以免课程思政教育流于表面的、肤浅的认识,而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要求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谓“内化”,是真正接受和认同。内化了课程思政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外化于行”则体现在日常行为方式合乎规范和原则。

(二)明确课程思政内容,有效实现教师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映射点的融合

教师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十大育人”体系构建,培养高素质教师。[16]

1.立足更深层次和更高站位的课程思政

教师要明确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将更深层次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凸显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价值所在。课程思政必须要有高的站位,引导学生关心时政,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内容自然融入,将真善美教育、生命教育、教育情怀等内容自然融入。同时,结合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事件和生活热点等内容,及时地补充和调整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引导。

2.实现教师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

找准课程思政映射点,能提升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成效,但这也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难点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思考,持续探索和积累。要使思政教育内容和教师教育内容水乳交融,要把握好课程思政的“度”,管理好思政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时机,以避免教学过程中产生“超限效应”,防止学生在学习中的抵触情绪和防御心理。同时,教师教育培养不同专业学科和不同学段师资,不同的师范生将来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有所不同。教师教育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既要全面考虑师范生社会性成长的需要,也要考虑各个学科专业的特点,与师范生将来工作实际相对应。

3.做好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和日常资料积累

课程思政内容选择与应用,与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日常资料积累密切相关。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用心搜集和整理课程思政案例素材,课程思政教学才能得心应手。课程思政的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主流媒体、经典著作、名人专家的言论,同时身边普通生活中的现象、大众舆论等内容也可以提供正反资源。教师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广泛关注,重点捕捉,建设好课程思政的案例库和资料库。同时,教师要及时做好课后记录与反思,反思课程思政的融合成效,不断积累工作经验,逐步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提升课程思政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教师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作用,让课程思政影响持久深入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这是广大教师承担新时代育人使命的根本遵循。

1.提升教师教育者自身的师德规范

“教师教育者不仅是一个功能性的职业群体,更是一个认同并践行公共价值的精神群体”。[17]教师教育者就像是“活的教科书”,他们对师范生产生的影响更为广泛、深刻和久远。教师教育者爱岗敬业的态度、正派的作风和优雅的举止谈吐等表现,就是师德规范的体现,教师的表现既是课程思政的内容,也是课程思政的手段。教师要严以律己,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规范,给学生以积极的正面影响。

2.教师“以身立教”实现课程思政的行为示范

所谓“有其师必有其徒”“上梁不正下梁歪”,表达的是教师行为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的深刻影响。教师教育者向学生传递人类文明成果,直接对学生产生显性教育影响,教师的思想品德、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则通过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加工和日常表现,生成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影响。教师教育者要言行一致,“以身立教”“己立立人”,并且持之以恒,实现课程思政行为示范。

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曾言:“世宁无德,不可有假德。无德犹可望有德,有假德则世不复有德。”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内容要能让学生“入脑入心”,克服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两张皮”现象,更不可出现“阳奉阴违”之类的“假德”。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对社会而言,是保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工作任务的完成;对学生而言,则关乎他们个人的成长方向与速率。每一位教师教育者都要加强学习,提升思政教育的能力,有效实施课程思政。

注释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印发《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2 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师司函[2022]6 号,教育部网站,2022年2月24日,http://www.moe.gov.cn/。

[2]王鉴等:《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第10期。

[3]姜勇、底会娟:《基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建设以“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全球教育展望》2020年第3期。

[4]万爱莲、刘晶晶:《教师教育者课程思政自觉的逻辑意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2期。

[5]杨德广:《课程思政是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决定的》,《江苏高教》2021年第6期。

[6]赵国祥等:《论师范大学再师范化转型及价值重塑》,《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

[7]项建英、孙炳海等:《从离身走向具身:卓越师范生道德养成新路径》,《教师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

[8]谢桂新、陈伟:《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略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10期。

[9]胡洪羽:《泰勒原理下教育学公共课课程思政的四重维度》,《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年第7期。

[10]游旭群:《重塑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着力打造优秀乡村教师》,《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

[11]常青、韩喜平:《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的协同机制构建——基于12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

[12]汤苗苗、董美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11期。

[13]姜涛、孙玉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10期。

[14]石岩、王学俭:《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及实现路径》,《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15][美]杰伊·麦克泰:《为深度学习而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第108页。

[16]王长平、吴文哲:《新时代师范人才高质量培养的若干思考》,《教育研究》2022年第4期。

[17]张金运、张立昌:《阐释、守护并创造教育意义的人——兼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教育者》,《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师范生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