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2023-02-02 11:32张伟锋宋咏梅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信贷商业银行

张伟锋,宋咏梅

(1.陕西国防工业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2.西安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实现既满足当前需求,又不影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习主席“两山”理论的提出,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推进奠定了基础。2016年,银监会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支持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推动银行业建立绿色评价机制等;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以文件形式确立了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明确强调了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可见一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4个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未来5年要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发展绿色金融。近年来,我国绿色信贷虽得到了快速且稳定的发展,但占比仍然较低。据银监会数据,2021年底,我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的余额仅超过15万亿,而同期整个金融机构信贷余额达到193万亿,绿色信贷占比不足8%。

一方面,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本质是企业,而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是绿色信贷的主要客户群体为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的“两高一剩”企业,企业信贷违约风险较高,且绿色信贷实施前期评估成本较高,这就需要银行在经营绩效与社会责任之间进行权衡。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是否会损伤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业绩?商业银行能否实现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的平衡?基于此,选取了16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绿色信贷规模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以期为商业银行结合政策背景合理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以及监管政策的引导提供理论参考。

关于绿色信贷业务的实施会提升还是损伤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统一定论。从国内外研究结果来看,大致分为2种观点。一类学者认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会提升经营绩效。CHANG[1]认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后,利息收入和净资产回报率均有所上升。DIKAU[2]认为,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比较窄,可以通过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YAO和SONG[3]认为加强对贷款的管理,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风险的下降,对促进经济绿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国内来看,张琳等[4]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发现,绿色信贷业务有利于提升资产收益率,提升利息收入占总利润的比重;张晖等[5]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研究绿色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财务绩效,长期来看,绿色信贷政策能够通过增加非利息收入对国有银行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短期效果不明显。另有一类学者认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会对经营绩效产生负向影响。从国外来看,认为发放绿色信贷会导致银行经营绩效降低。KIWEU[6]都认为银行增加企业环保贷款会损害经营绩效。从国内来看,赵娟霞[7]等通过研究发现,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会增加经营成本业务及管理费用,进而降低其营业绩效。王晓宁和朱广印[8]通过建立时序立体数据表,对比绿色信贷规模差距较大的2类银行在2006—2015年的经营绩效,运用全局主成分法实证检验了绿色信贷对银行经营效率的短期负向影响,但从长期来看,绿色信贷规模较大的银行经营效率在2012年以后呈现利好趋势。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绿色信贷政策实施的迫切性以及实施现状等多个维度探究了该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于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尚未达成统一结论,意见存在分歧,最终的综合影响还需进一步实证检验。基于此,研究拟从以下2个方面对绿色信贷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研究:①通过理论分析对绿色信贷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机制进行具体阐述,有利于商业银行认识绿色信贷对经营绩效的提升途径;②基于作用机制的分析,实证检验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净效应。

1 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

绿色信贷是国家及商业银行为落实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而实施的信贷政策,其实质是一种政策导向,仅为达到环境准入门槛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在源头上遏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通过信贷政策偏好引导企业向可持续道路发展。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与发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如企业社会责任理论(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可持续金融理论、“赤道原则”等。作为公众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该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可持续金融理论主要涉及2个领域: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通过金融手段调节资源配置。作为绿色信贷政策的依据,其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原则一致并能产生影响力;“赤道原则”是结合世界银行的环境保护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责任方针形成的原则。有学者实证研究发现,短期内执行绿色信贷会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正向影响,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而长期来看会显著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是这种负向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小。

1.1 通过增加中间收入、降低放贷成本和提高声誉来促进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

绿色信贷通过提升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降低企业放贷成本、提升声誉来正向促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企业享受绿色信贷政策首先需要通过银行的审查,在审核绿色信贷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供项目咨询、融资租赁等管理服务,获得信息服务费用,从而拓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绿色信贷业务作为政策导向型业务,一定会受益于国内国外政府机构和相关组织的大力扶持,从而降低放贷成本,间接提升经营绩效。

另一方面,上市商业银行推出绿色信贷,引导产业发展,帮助推动中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树立了良好的金融市场形象,进而获得资本市场青睐,从而有利于吸纳更多的资金进行市场的拓展和开发,最终提升经营业绩。

1.2 由于流失客户、增加不良贷款率和风险连带效应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

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在短期内会给银行带来压力。一方面,由于绿色信贷准入门槛较高,会导致商业银行流失一部分传统的“优质客户”;另一方面,由于“两高一剩”信贷额度和绿色储备信贷利率较低的制约,银行的盈利水平会受到影响。因此,绿色信贷业务短期内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运行成本,增加其管理费用,降低银行的收益从而对银行的利润带来损失。

上市银行的环境风险一般包括2种情况:一种是“两高一剩”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企业转型的阵痛和风险会给商业银行造成比较大的呆账、坏账,造成商业银行的亏损;另一种是该类型企业的转型风险会连带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声誉,对其造成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既存在正向效应,即通过提升中间业务收入、降低放贷成本、提高声誉来促进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存在负向效应,即加重银行经营成本负担、使银行面临更严格的环境风险从而影响银行经营利润。鉴于此,实证分析部分检验绿色信贷占比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正负效应综合结果,探究哪种影响的效果更明显。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与指标选取

运用理论分析法从正负效应的影响机制方面阐述了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能力的影响。为检验哪种影响效果更显著,选取2010—2021年间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筛选,进行缩尾检验,最后获得16家上市银行年度观测样本。考虑到不同性质的银行对应的企业投资对象不同,绿色信贷业务的规模也不尽相同,为确保覆盖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选择不同类型的银行,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分别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数据库的银行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等,银行家信心指数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银行绿色信贷数据来源于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实证分析使用的工具为Eviews 8.0。

以表示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资产收益率(ROA)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绿色信贷比例(GLR)作为解释变量,控制变量方面,选取反映银行微观特征的银行规模(SIZE)、银行信心指数(FAITH)、资本充足率(CAR)、不良贷款率(NPL)。

被解释变量:资产收益率(ROA)。对于银行的信贷风险而言,其信贷风险与银行的利润息息相关。资产收益率和银行信贷紧密联系,资产收益率高,银行的信贷也就越健康。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内盈利模式认为存贷款利差,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容易忽略财务风险。

解释变量:绿色信贷比例(GLR绿色信贷比例=绿色信贷/总贷款),若从信贷投入行业的角度观察,一家银行信贷投入到绿色行业的重要程度对银行竞争力的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绿色行业代表着整个社会发展未来的行业,绿色信贷的规模程度越高,则银行信贷质量就越强,将绿色信贷比例加入到计量模型中可以更加科学的分析绿色信贷对银行经营绩效的作用。

控制变量:①银行规模(SIZE)。银行信贷风险与银行信贷规模息息相关,而信贷规模又与银行规模相关。由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较大,为便于分析,将其取对数作为控制变量。②银行信心指数(FAITH)。风险预期对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有重要影响。银行家信心指数为银行家问卷调查中判断本季经济形势“正常”的银行家占比与“预期正常”占比的算术平均数,反映了银行家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和对宏观经济的信心,可作为银行部门对宏观政策调控的反应指标。过度自信会导致信贷限制放松,银行会过度放贷,悲观主义者预期利率会降低信贷规模,从而不合理地增加信贷风险。所以,选择平均银行信心指数,以控制银行管理者心理预期对风险的影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③资本充足率(CAR)。资本充足率能够较好反映银行信用风险。资本金能反映银行的财务状况和风险储备能力,因此选择相应资本金的比例作为控制权的变动。④不良贷款率(NPL)。在银行信贷风险指标的选择上,非政府组织被用来作为一种改变数据可用性和合理性的研究。一般而言,不良贷款消除了银行信贷风险的季节性波动,较好地反映了银行信贷风险的相对大小,不良贷款越大,银行的信用风险就越大。

2.2 模型构建

因为盈利能力能更好地反映经营绩效,所以我们将使用单一有效性模型来研究和分析银行的盈利能力。这些盈利能力可以通过财务指标ROA来反映。为检验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roait=α+β1*glrit+β2*lnfaithit+β3*lnsizeit+β4*carit+β5*nplit+μit+εit

式中:i为区域i=1,2,3,…,16;t为年份t=2010,2011,…,2021年;εit为随机扰动项。

2.3 Hausman检验

为确定回归模型应该使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要先对16家上市商业银行这个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检验结果 P值接近 0,表示强烈拒绝原假设,故对此模型选择使用固定效应模型。

3 绿色信贷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按照上文选取变量的方法进行描述性统计,由表1可知,ROA变化的最小值为0.513,最大值为1.468,标准差为0.216,平均值为1.02,说明商业银行参考的ROA数据变化相对集中。GLR中绿色信贷比例变化的最小值为0.004,最大值为0.503,标准差为0.074,平均值为0.06,表明绿色信贷的占比仍然较低,且不同银行的绿色信贷占比规模差距较大,这可能与银行自身规模差异有关。其中,值得关注的是,银行家信心指数FAITH变量的最大值为79.1,最小值为37.9,标准差为11.581,平均值为60.16,表明上市商业银行的银行家信心指数FAITH变量数据分布较为分散。

表1 描述性分析

3.2 相关性分析

表2分析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初步分析可知,绿色信贷占比GLR与银行资产收益率ROA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ROA具有正相关的变量还有资本充足率(CAR)、银行规模(SIZE)。银行信心指数与ROA之间负相关,不良贷款率与银行盈利能力之间负相关,因为不良贷款率越高,银行信用风险越大。

表2 Matrix of correlations

3.3 实证结果分析

为了说明绿色信贷规模GLR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ROA的影响,建立了以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相关指标为被解释变量,以绿色信贷占比为解释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具体来看,方程模型是绿色信贷业务GLR对中国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ROA的具体回归结果。在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模型回归结果调整的可决系数为0.565,这表明拟合优度较好。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绿色信贷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回归结果

结果表明:绿色信贷业务GLR的系数为0.29,显著性水平10%,说明GLR和ROA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本充足率CAR的系数为0.091,显著性水平为1%,说明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银行的规模系数为0.055,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与银行规模大小正相关,银行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提高经营水平;不良贷款率系数为-0.097,表明不良贷款率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ROA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银行信心指数FAITH系数为-0.429,原假设在1%置信度水平下被否定,表明银行信心指数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ROA呈显著负相关。

4 结果讨论与对策建议

4.1 结果讨论

以2010—2021年间国内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绿色信贷业务规模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首先,回顾现有国内外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会正向提升或负向抑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其次,通过理论分析了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作用机制,通过增加中间收入、降低放贷成本、提高声誉来正向促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同时由于流失客户、增加不良贷款率和风险连带效应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

通过实证得知,绿色信贷比例、银行规模、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因为绿色信贷占总贷款的金额越高,说明银行用在可持续发展商业活动中的金额就越大,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产业是朝阳产业,朝阳产业其利润一般高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这样银行就能按时收到利息与本金,保障银行的财务绩效。银行规模的扩大,说明银行固定资产的增加,这些终端设备极大减少了人力资本,提升了银行办事效率,增加收入同时也减少了成本,银行利润增加,经营绩效增加。资本充足率增加即资本净额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增加,说明贷款规模下降,存款数量增加,引起中间业务规模扩大,银行利润增加,银行营业绩效增加。银行信心指数、不良贷款率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ROA呈显著负相关。银行信心指数高,说明该区域经济活动活跃,人们将不愿意储蓄,更愿意投资,这种情况减少银行存款,从而导致利润减少,经营绩效降低。不良贷款率高的银行风险偏好较高,贷款的利率高,但是风险成本较高,所以银行的利润比较小,即银行营业绩效减少。

1)绿色信贷规模占比会提升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对经营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符合理论预期,也契合我国推动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绿色信贷通过提升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降低放贷成本、提升声誉来正向促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这个结论和北京工商大学张琳博士(2020)[4]的论文《绿色信贷如何影响银行财务绩效——基于地区绿色发展异质性的视角》的研究是一致的,表明银行投放绿色信贷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而且本文的研究数值相对较高,体现出了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特殊的作用。

2)绿色信贷政策背景下,银行资本充足率越高,越能较好地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这是因为资本充足率增加,说明贷款规模下降,存款数量增加,银行拥有更多的存款,更多的存款就可以让银行完成过多的中间业务,比如替客户办理的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这些业务会给银行带来利润,银行的经营绩效增加。这个研究结论与天津工业大学李程博士(2016)[7]的论文《绿色信贷如何被商业银行有效执行?》的研究不一致,表明分析方法与数据期间对结论影响很大,本文的研究数据相对较高,体现了银行资本充足率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绿色信贷政策背景下,不良贷款率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负相关,可能是因为银行风险偏好强,贷款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同时风险成本较高,综合收益率低,这个研究结论与西南交通大学王建琼教授[7]的论文《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不一致,表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和不良贷款率正相关,而且本文的研究数值相对较高,体现了不良贷款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作用。

4.2 对策建议

4.2.1 完善绿色信贷法律法规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法律法规。目前一些城乡交界地方还保留着一些高利润高污染企业,这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需要获得商业银行贷款,为了追逐利润的商业银行都会为其提供贷款。完善法律法规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可操作的和强制性的指导文件,明确环境责任。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多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士,不定期对企业进行专业测量,一旦出现污染超标,企业将受到严重处罚。

4.2.2 完善绿色信贷内部激励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不高,这是因为商业银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学习和推广这项业务,银行开展绿色放贷时,需要高素质人才掌握流程,熟悉金融、法律知识等,从短期来看,这项业务的能给银行来的效益非常低,所以,银行需要发挥主导权,健全奖励机制,创造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内在动力。对于环境友好型企业申请绿色贷款时,商业银行会降低一定的贷款利率,如果政府能给与一定的利息补贴或者税收减免,那么银行就不需要承担这部分损失,自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

4.2.3 加大绿色信贷产品创新

银行方面应加大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丰富资金供给渠道;对企业用户而言,企业在申请环保项目或者购买节能环保设备时,银行可以给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对于大型设备可以采取融资租赁,对个人而言,商业银行可以提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绿色信贷产品,比如绿色房贷产品、绿色家电产品、绿色车贷产品等,个人在购买这些产品时,商业银行应该给与折扣,创新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增加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提高银行的经营业绩。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信贷商业银行
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规定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