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3-02-07 00:49黑龙江工程学院韩笑哈尔滨师范大学郭蕾
艺术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美育红色

黑龙江工程学院/韩笑 哈尔滨师范大学/郭蕾

新时代是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和灵魂,红色音乐文化是近代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先进音乐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建党百年的历史同步前行。红色音乐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涵,为传承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途径。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主阵地,高校推进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质量发展途径,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审美能力的复合型时代新人是党和国家赋予的时代使命。

一、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的意义

“美”作为人类精神食粮的追求和向往,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歇。从春秋时期六艺中的礼乐教育到席勒《美育书简》中美育概念的首次提出,从近代初期学校美育的借鉴发展,到党和国家一系列美育举措的相继出台,美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与形式,时代的独特性也引领美育承载着不同时代的人类诉求。

(一)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通过借助美的事物感染人、熏陶人,进而提升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五育融合中的重要一环,美育对于高校学生的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从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到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党和国家为美育工作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新时期高校美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美育作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将长期坚持的重要教育方针,成为当前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时代使命,高校美育建设亦已迎来新的时代挑战和发展机遇。

(二)美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身处世界文化浪潮中的青年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涵养于中华传统文化,并在其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中坚定文化自信。纵观中华5000 年发展史,我们有着千百年积淀传承的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有着旗帜鲜明、昂扬奋进的革命文化,有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从不缺少文化自信,缺少的是传承发展、积极践行的平台和途径。作为“美好生活需要”重要载体的美育教育,素来与文化自信密不可分。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就是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把握时代主题,增强民族认同,在美育培育中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美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题中之意。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模式,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思维模式快速转变、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美育是美感提升的教育,能够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推进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同向同行全面发展。美育通过对美好事物的体验感受,拓展学生的感性思维空间,日出日落、大江大河、江堤翠柳、鸟啭莺啼,自然美景不经意间即可带给学生愉悦美感,历史文化、英雄故事、奋进凯歌、时代乐章,昂扬拼搏的民族精神直击心灵深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美育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培育学生的感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校是美育培根铸魂的主要阵地

高校作为全社会加强和改进美育的主要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五育并举”视域下,美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发挥着塑造健全人格、提升审美素养,启智养德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应突出育人导向,加强美育内涵建设,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总结高校美育实践经验,探究高校美育规律特点,积极构建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全面深化高校美育的课程改革,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前提和必然要求,亦是高校培根铸魂、自主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红色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

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进程中一种新音乐文化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现象。红色音乐文化将中国近现代音乐中红色寓意与中国革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昂扬向上的旋律描绘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通过歌曲、歌剧、器乐、舞蹈等体裁形式,记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以其包容性、革命性、时代性、功能性的艺术特点凸显精神内涵和价值意蕴。

(一)红色音乐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红色音乐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音乐活动中创作、演出和广为流传的音乐艺术精品,记载着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革命实践活动,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回首百年,中国共产党人以伟大的建党精神为源头,浴血抗争、昂扬奋进,用生命和执着书写着时代的华章,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红色音乐以音乐的语言深情讲述着精神谱系中的中国故事。从《义勇军进行曲》到《走向复兴》,从《东方红》到《不忘初心》,红色音乐以其雄浑壮阔的音乐语言感染着人民大众,谱写下一首首传唱不息、融汇血脉的永恒旋律,也以其优美壮丽的乐章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形象和中国声音。这声音响彻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奋斗历程,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这声音凝聚着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传统文化,鼓舞着人民大众的热血情怀。

(二)红色音乐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文化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活力和凝聚力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心。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多文化的交流碰撞需要我们更加理性科学的看待本民族的文化。红色音乐文化首先是一种优秀文化,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能使人们感受到民族文化释放的能量,坚定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红色音乐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文化,它脱胎于战争年代,历经炮火的洗礼,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政治纲领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载体。红色音乐文化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创新,从革命年代走来的红色文化,书写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展现着不同时期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学史增信、知史爱党,高校应积极弘扬红色音乐文化,在美育工作中融入红色文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堪当时代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红色音乐文化拓展了高校美育的育人途径

精神力量无处不在。红色音乐文化作为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优秀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和精神脊梁。美育作为培根铸魂的教育,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本就是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题中之意。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部分高校在探索实践中也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美育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面对新时期的美育工作要求,高校美育工作美育内容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完善、育人形式单一、专业师资队伍缺乏以及学生学习态度的不断变化,使得高校美育工作在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依然存在着困境和不足。美育是高校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教师是设计者,学生是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对美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美育效果的实现和落地。充分利用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将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引导学生感受优秀文化的精神力量,红色音乐文化所蕴含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拓展了高校美育实施的育人途径,对高校美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三、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实现路径

(一)深入挖掘红色音乐文化,构建高校美育资源平台

红色音乐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诠释着新时代昂扬奋进的崭新形象,要以红色音乐文化引领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发挥红色音乐文化的精神力量和育人功能,就要深入挖掘红色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然而,就红色音乐文化的内容而言,整体架构尚不完善,内容形式相对独立,缺乏置于统一架构的理论体系。因此,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传承与实践,首先应加强对红色音乐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将红色音乐文化所包含的红色歌曲、红色交响、红色歌舞剧等体裁形式置于统一的研究视角,以横纵结合的方式深挖红色音乐资源,实现对红色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和拓展。以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为例,《黄河大合唱》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声乐作品,其中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更是家喻户晓,对该作品的资源挖掘即应在围绕《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旋律特点、作品风格、艺术成就与社会价值几个方面的基础上,拓宽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作为鲁艺红色音乐文化的经典作品,《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排演和传播得到了鲁艺文艺工作者群体和当地军民的大力支持,该作品的创作成功突出体现了抗战时期时代主题与艺术创作的深度结合,其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亦应是该作品资源挖掘的重要方向,可结合音乐史学、音乐形态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等视角予以整体呈现。其次,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应立足于本土文化。高校应结合当地的红色音乐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承担地域使命,以红色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再次,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吸引学生参与红色音乐的研究实践,以田野考察和口述史等方式,记录整理红色音乐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红色文化血脉,构建以音响影像、学术成果、历史文献、实践基地于一体的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共享平台,使之服务于高校美育工作的建设与发展。

(二)融入红色思政元素,构建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平台

课堂作为高校育人的主阵地,教师应发挥课堂设计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结合学科特点深挖思政元素,将红色音乐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提升对先进文化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同时,结合教师学科优势、学生心理特点和本土文化特色,还可建设丰富多样的红色音乐文化思政课程。美育课程培根铸魂的育人模式,较之其他通识类课程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具创造性和灵活性,将红色音乐融入高校美育课程,能够更好的拓展课程内容、增加课堂的吸引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在轻松灵活的互动中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美育培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建设。作为高校美育教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将红色音乐文化与美育课程教学的融合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在讲授美育课程《音乐鉴赏》时,以《中国的红色交响》为题设置独立单元,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为主线,结合不同时期的主题特点,向学生讲述红色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及代表作品,通过《十送红军》《黄河大合唱》《红旗颂》《江姐》等作品的赏析,带领学生在红色经典作品中感受红色音乐的色彩,体味红色精神的力量,在创作背景和人物故事的分享中探寻红色音乐的文化内涵。

同时,立足校园文化,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将课堂教学延伸至校园文化建设,以红色影片、党课讲座、红色经典音乐会等形式,搭建校园红色美育平台,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以党课讲座为例,笔者作为党支部书记,在讲授党课过程中,倾力打造了《红心向党、歌唱祖国》和《在红色旋律中回顾党的光辉历程》两门红色音乐主题党课,将红色音乐与党课进行了融合实践。通过红色音乐的讲述加深了学生对党的认识和理解,课程形式更加新颖更具趣味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度更好,为党课形式创新和红色音乐平台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三)打造红色音乐文化品牌,构建高校美育实践平台

文化的形成有其社会属性,文化的传承也需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高校美育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审美需要。从当代学生的认知和审美倾向出发,首先应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氛围,以红色文化艺术经典的赏析和排演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其次,创设具有广泛参与度的实践活动,如党史知识竞赛、革命故事讲演、红色舞台剧创编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崇高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当学生置身于红色实践活动之中,心中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进而自发的成为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宣传者。同时,高校应结合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以实践活动为依托,积极打造“红色文化进校园”、“红色之旅主题研学”等红色文化品牌建设,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实践体验活动。如黑龙江的高校,即可围绕“抗联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开展红色主题研学活动,通过基地参观、革命故事讲解、歌曲学唱等形式感受红色文化、传承龙江精神。

“五育并举”视域下红色文化引领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最为重要的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建党百年铸就的红色音乐文化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奋进和拼搏积蓄了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具有坚定的民族认同感才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将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涵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让红色基因沁入血液,以红色音乐滋养心灵,先进文化领航的时代新人,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贡献新力量,展现新作为。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美育红色
红色是什么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红色在哪里?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追忆红色浪漫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