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贤后马皇后

2023-02-08 03:37云南石小英范永建
文史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马氏秀英朱元璋

云南 石小英 范永建

明代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贤后之一。她虽出身富豪之家,又贵为帝后,但富而不奢,贵而不骄,一生随夫南征北战,忧勤相济,助丈夫成就千秋大业。她关心民间疾苦,勇于进谏,体贴嫔妃,功德传于内外,声名远播,备受世人尊重和爱戴。

一、身世凄凉,巧逢佳偶

马皇后(1332—1382),本名马秀英,南直隶凤阳府宿州(今安徽宿州)人。其母郑媪早卒,父亲马公无子,视秀英为掌上明珠。秀英自幼聪明,能诗会画,尤善史书,性格倔强。时俗女子从小缠足,秀英坚决不缠,人称“马大脚”。后马公因杀人避仇而远遁他乡,托好友郭子兴照顾其女,他自己不久便客死他乡。郭子兴夫妇遂收养其女为义女,视如己出。《明史》卷一百一十三《后妃一》如是载:“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马公卒,子兴育之如己女。”[1]

元顺帝时,政治腐败,灾荒连年,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即红巾军起义如火如荼。此时,在濠州(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趁势于1352年春起兵响应。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朱元璋投奔于郭子兴麾下,加入红巾军。因朱元璋作战勇猛,谋略出众,郭子兴对他“甚见亲爱”,将其从九夫长擢升为红巾军将领。其时,朱元璋25岁,还未成婚。郭子兴与夫人张氏商量,决定将时值20岁的养女秀英嫁给朱元璋,于是军中称朱元璋为“朱公子”。

在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乘龙快婿,又在红巾军中崭露锋芒之时,遭到了很多人的妒忌。这些人在郭子兴面前搬唆、挑拨。郭子兴是一个性情暴躁、轻信多疑之人。他听信谗言,对朱元璋进行猜忌和打击。每打仗凯旋,其他将领都要拿出掳来之物献给郭子兴;但朱元璋纪律严明,严禁将士抢夺民间财物,即便缴获一些战利品,也全部赐给部下。郭子兴见唯独朱元璋“无所献”,很不高兴,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尊重。马氏获悉后,为了“慰悦其意”,则罄其所有,“悉以遗子兴妻张氏,张氏喜,后又和顺以事之,由是疑衅渐释”[2]。此后,马氏只要看见郭子兴与朱元璋关系有隙,便“辄为弥缝”[3]。这样,朱元璋才不断得到郭子兴的信任和提拔。

马皇后(1332—1382)像(明宫廷画家绘,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朱元璋的“威名日著”,使郭子兴的三个儿子心生妒忌。朱元璋多次受到他们的打击。据史书记载,郭子兴的几个儿子曾拘禁朱元璋,断绝其饮食。马氏悉知后焦灼万分,偷偷跑进厨房,一见蒸饼刚熟,便拿起几个揣藏在怀中就跑,待到取出与朱元璋时,发现胸部已被烫伤。史书如是载:“后窃炊饼,怀已进,肉为焦。”[4]朱元璋深为感动。郭夫人怜惜马氏,亲自求情,朱元璋被释放。

二、夫唱妇随,位居皇后

马氏是一位“聪明出人意表”,且又“好诗书”“精女红”的巾帼佳人。她关心朱元璋,不仅体现在上述生活方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其治国平天下创建帝业方面也给以大力支持。《明史》卷一百一十四赞其:“从太祖备极艰难,赞成大业”。

在朱元璋率军驰骋于疆场之时,马氏相伴左右,倾心相助。马氏精明能干,善于文札。朱元璋出兵打仗,军中公文、书信,都委托马皇后保管处理。马氏将一切军状文书,管理得井井有条。《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七载:“上每有识记书札,辄命后藏之,仓卒取视,后即于囊中出而进之,未尝脱误。”[5]大军打下建康(今南京)后,马氏“亲率妾媵完缉衣鞋,助给将士,夜分不寐。”[6]陈友谅兵临城下,正当朱元璋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危急关头,马皇后“尽发宫中金帛衣服,遣内竖送于军,以赏战士”,稳定了军心,“士皆奋力,拔栅,遂败友谅而俘其众”[7]。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扫平群雄,登上皇帝的宝座,册封马氏为皇后。史载朱元璋常向群臣谈起马皇后的贤德,称赞其可与长孙皇后媲美。曰:“朕起自布衣,登得帝位,外靠功臣,内恃贤后,为朕司书,为朕随军,为朕亲缉甲士衣鞋,种种劳苦,不胜枚举。古称家有良妇,犹国有良相,今得贤惠如后,朕益信古语不虚。”[8]马皇后听后却说:“夫妻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既不忘妾于贫贱,愿无忘群臣百姓于艰难。且妾安敢比长孙皇后贤,但愿陛下以尧舜为法耳。”[9]她多次劝说朱元璋注意选拔人才,建议择贤而用,反对任人唯亲。朱元璋即位后,欲授予马皇后亲族官爵。马皇后不私亲族,断然回绝,并言:“国家官爵当与贤能之士,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且闻前世外戚之家,多骄奢淫逸,不守法度,有至覆败者。”“人主虽有明圣之资,不能独理天下,必择贤以图治”[10]。不过,她认为,对贤才也不能求全责备,“宜赦小过以全其人。”这种任人唯贤,不唯亲的用人之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汉唐以来的外戚干政现象在明代的发生。

朱元璋虽出身寒微,但秉性严厉,易怒。他为了防止臣下功高震主,不惜制造一系列冤狱,大肆戮杀功臣。马皇后随事言谏,被减刑宽宕者多人。如《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七载,参军郭景祥与其子有矛盾,有人通报朱元璋说“其子持矟欲杀父”。朱元璋听后大为震怒,决意“必诛此子”。马皇后获悉后,劝道:“吏言恐不实。况老郭止一子,杀之不实则枉矣,又绝其后。”于是遣人勘察实情,果不其然。随后,对马皇后说:“非汝见之明,吾几杀此子矣。”[11]李文忠镇守严州,酷吏杨宪举报他不听劝告,大量任用张士诚旧部。朱元璋立刻将其召回,令转守扬州。马皇后得悉,觉得有所不妥,又出面劝阻,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朱元璋觉得马皇后之言很有道理,令李文忠还守严州,“后卒有功”。[12]

三、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马皇后勤于治理后宫,闲暇之时则翻阅史书,为宫中嫔妃讲解古训,因宋代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13],并作《内训》一卷,传视六宫。除了制度规范外,更为重要的是她还凭借自身高尚的人格修养,以身作则,为后宫嫔妃树立行为楷模,给予她们潜移默化的教育。她虽贵为一国之后,身处富贵,却不忘布衣,认为“身处富贵当为天地惜物”[14],“平居服大练,服浣濯之衣,不喜侈丽,衾裯虽敝,不忍易”。宫内每次缝制衣服,她将剪裁所剩的边角料“缉为被褥”。织工治丝荒颣弃遗者亦缉而织之,以赐诸王妃公主,谓曰“生长富贵,当知蚕桑之不易,此虽荒颣弃遗,在民间犹为难得”[15]。她还告诫公主们要“勤女工”,而不能“无功受福”。她的言传身教,堪称一位德行高尚的贤母。《明史》赞其“母仪天下,慈德昭彰”,是明朝的“第一皇后”。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因病逝世,终年51岁。死后,葬于孝陵,位于今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谥号孝慈皇后。重病时,群臣请求为其祈祷祭祀和寻求名医诊治。马皇后未同意,对朱元璋说:“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16]她弥留之际,还劝告朱元璋:“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马皇后去世后,“帝恸哭,遂不复立后。”宫人亦赋诗缅怀其恩德:“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17]

总之,马皇后是历史上少有的贤后之一。她以宽厚明达、纯朴善良的美德,协助其夫朱元璋成就千秋帝业,对明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更是影响深远。从一定程度上说,朱元璋能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一代王朝的开国之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确实离不开马皇后的帮助。

注释:

[1][4][14][15][16][17]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一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05页,第3505页,第3506页,第3506页,第3508页,第3508页。

[2]“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台北)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一,中文出版社(台北)1962年版,第14页。

[3][5][6][7][9][11][12][13]“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台北)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七,第14页,第2306页,第2303页,第2305页,第2305页,第2306页,第2304页,第2310页。

[8]“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台北)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二,第1608—1609页。

[10]李国祥等:《明实录类纂》“宗藩贵戚”卷,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第939页。

猜你喜欢
马氏秀英朱元璋
一类时间变换的强马氏过程
有环的可逆马氏链的统计确认
朱元璋杀牛
关于树指标非齐次马氏链的广义熵遍历定理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同期听力(六)
一致可数可加马氏链不变测度的存在性
朱元璋与叫花鸡
误解
把饺子当钻石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