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岛巨石人像可能是中国殷商后人建造

2023-02-08 03:37李后强李海龙
文史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复活节岛石像巨石

李后强 李海龙

前言

复活节岛位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最东端,现属于智利共和国瓦尔帕莱索地区。复活节岛距离智利约3000公里,距最近的有人居住的皮特凯恩岛也有近2000公里,因此被称为地球上最偏僻、最孤独的岛屿。1722年复活节,荷兰海军上将雅各布·罗格文率队航行发现该岛,因此被命名为“复活节岛”。巧合的是,1888年,智利接管复活节岛的时间也是复活节。从空中俯看,复活节岛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里的一个小黑点,犹如地球母亲的“肚脐”。最早的居民称复活节岛为拉伯努伊岛(Rapa Nui),意思是“世界之脐”。

巨石人像是复活节岛的标识,复活节岛文明被称为巨石文明。这些巨石人像被称为“摩艾”(Moai),普遍高5米至10米,最大的高达22米,面部为长脸、长耳朵、双目深陷、浓眉突嘴、鼻子高而翘,一双长手放在腹前。巨石人像有的坐落在被称为“阿胡”(ahu)的台基上,有的头上还戴着被称为“普卡奥”(Pukao)的帽子。修建这些巨石人像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由此可以断定复活节岛曾经达到很高的文明程度。

遗憾的是,复活节岛文明的背后还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复活节岛的居民是本地繁衍进化而来还是迁徙而来?如果是迁徙而来又是从哪里迁徙而来?古代居民修建这些巨石人像的目的是什么?当时的居民还不懂使用铁器,石像是如何完成雕刻的?搬运矗立这些巨石人像对拥有现代大型机械设备的今天都很困难,古代居民是如何完成的?复活节岛文明是毁灭于什么?巨石人像为何突然被抛弃?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学界对此众说纷纭。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复活节岛巨石人像由什么人建造、什么时间建造、为什么建造、怎样建造、为什么毁灭等问题,以期为全面揭开复活节岛神秘面纱提供有益思路。

一、复活节岛文明的缔造者

复活节岛文明是谁缔造的,主要有外星人、本地居民、外来者三种说法。瑞士作家埃里希·冯·丹尼肯(Erich von Daniken)是外星人说的狂热信徒,但这显然不是科学之论。本地居民和外来者说的主要区别时间点在巨型石像建造前后。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和法国探险家弗·拉佩鲁斯分别于1774年和1786年到达复活节岛,他们都认为复活节岛最早的居民是波利尼西亚人。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对此大体上形成了共识。然而,波利尼西亚人是大洋洲东部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个民族集群,他们来自哪里、是什么时候进入的还没有定论。1992年,署名韶华宝忠双和欧阳如水明者推出《中华祖先拓荒美洲》一书,从研究《山海经》入手,考察殷商时代的一支大军,乃是最早抵达美洲的殖民者。他们还推测,“印第安”的谐音为“殷地安”,表明这部分人来自殷地安阳,即商朝安阳。公元前1046年,商周牧野之战后,数千商朝军人及亲属、奴隶通过独木舟、大型木船穿越白令海峡(冰冻),漂流太平洋,到了日本、北美洲、南美洲,部分人到了今天的夏威夷、智利复活节岛等地域。到达复活节岛的这部分人很快融入甚至取代了当地土著人,并融合衍生出新的后代,即波利尼西亚人的一部分。[1]

复活节岛半身入土石人像

正式提出“中国人最先到达美洲”观点的是法国汉学家吉涅,见于他的《中国人沿着美洲海岸航行及居住亚洲最东部几个民族的研究》的报告中。1846年,英国学者德赫斯特在翻译《书经》的时候,认为有殷商遗民渡海前往过美洲大地。章太炎依据东晋法显《佛国记》的记载,考证了航海、地理、气象、洋流、贸易等方面的文献,认为“中国人最早到达美洲”之说是可信的。1939年,陈志良发表《中国人最早移植美洲说》,再次多角度论证此观点。1981年,委内瑞拉学者安东尼奥·莫雷诺·维亚弗兰卡认为,公元前1400年已有亚洲移民进入美洲。虽然此观点受到质疑和争论,但至少有六个方面的支持证据:

(一)语言体系相似。复活节岛、台湾岛、马达加斯加岛等地的原住民,在语言上有着深刻的渊源,都属于南岛语族。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南岛语系包括印度尼西亚语族、波利尼西亚语族、美拉尼西亚语族、密克罗尼西亚语族4大语族,复活节岛上的拉帕努伊语是其中之一。张光直在1987年认为,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特别是“闽江口至韩江口的福建与广东东端的海岸”是南岛语族的起源地。[2]此观点已得到国内外该领域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Cheng-hwa Tsang和臧振华在2010年认为,台湾海峡在南岛语族以及该族从南中国本土出发的太平洋扩张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吴卫等于2021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台湾海峡区域是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重要区域。基于史前遗址考古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中国的东南沿海才是南岛语族的真正的起源出发地。

(二)基因序列相似。1993年11月28日,《新民晚报》刊登的《美洲印第安人祖籍在中国》提到,印第安人的部分DNA与亚洲人以及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土著人是相同的。202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首次通过古基因组数据确认,南岛语族人群与福建及毗邻地区距今8400年的相关古南方人群直接相关。

(三)石像形态相似。复活节岛的巨石像面目沉思伤感,表示思乡遐想;大耳朵、深眼睛,与三星堆造型类似,表示“顺风耳”“千里眼”。2011年,复活节岛出土的两尊石像,形态高大,全身裸露,穿丁字裤,背后有文身符号。文身在中国可以上溯至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古代典籍中屡屡出现有文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等词语,还将刺青用作警示的例子,如岳母刺字。刺青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个人装饰,例如《水浒传》中至少就有三个满身刺青的重要人物: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与浪子燕青。丁字裤也在西汉青铜器上有发现,至今在中国台湾与日本还有着丁字裤的习惯。

(四)符号文字相似。复活节岛的巨石像背后的文身符号与商代甲骨文很相似。对照《甲骨文字典》发现这些符号可释为“辛”“商”“龙”“贝”“火”“母”“夕”“日”“月”“目”“己”“独木舟”等,有的还是人名、地名。2011年挖出的两尊石像上的纹饰,对照甲骨文字典,一个可能是“古尧”之意,[5]另外一个可能是“土丘”之意,[6]同时还发现甲骨文“子”。[7]“尧”就是“唐尧”,这里指代祖宗;“土丘”指地名、国名,如河南有商丘;“子”表示后人。这些内容可能表明,出土的两尊石像在述说与家乡的亲密关系,因为这些含义都与中国殷商有关,特别是“商”“辛”二字可能是指商代最后一个统治者“商纣王”帝辛。王国维、罗振玉、郭沫若三位甲骨文研究领域的大师也支持殷人可能东迁的观点。此外,许多印第安人的语音与汉语的发音类似,比如,你、我、他的发音与中国古语的宁、内、衣非常相近;再比如,印第安人管孩子也叫“娃”,称呼“人”,发音为“银”。

(五)中国和美洲之间的交流物件。1922年,民国驻智利的第一任公使欧阳庚在那里发现了原产地在我国华南地区的涕竹。美国洛杉矶近海发现的一些带孔及圆柱形、三角形人工石制品是来自亚洲的早期船锚。石像的大头帽呈圆形,这大圆帽类似中国蒙古族服饰。《左传·僖公十六年》记载的“六鹢退飞过宋都”,“鹢”不是中原的特产,应是殷人后裔曾派人从美洲带回的“蜂鸟”。印第安人流传着龙的传说,还有“天”“地”“四象”等概念,并且也认为月球上有一只兔子。

(六)试验证实从中国漂流至复活节岛的可能性。《山海经》之《东山经》《大荒东经》都描述了从北美到南美的地理景观,表明中国古人早已到达过美洲地区。《山海经》中的扶桑被认为是现在的墨西哥。[8]房仲甫多次发表文章论证商朝人早已具有一定的航海能力,并开始跨越太平洋并到达美洲等地。[9]据史书记载,姜子牙在武王伐纣之时,曾命西周士兵建造47条大船,能容纳万人。杭州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中珍藏的镇馆之宝 “中华第一舟”,是距今8000年的独木舟;跨湖桥遗址同时出土了木制船桨。但也有学者认为商朝的造船能力无法支撑航渡美洲。[10]2010年,波利尼西亚前总统的外交顾问易立亚组织小分队从波利尼西亚群岛中的最大岛屿塔希提岛大溪地乘坐仿古独木舟,没有借助任何现代工具,仅凭借风力和洋流,靠在大海捕捞食物,历经4个月航行1.6万海里后,抵达福建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所在地。

二、复活节岛巨石人像的修建过程

复活节岛因巨石人像而闻名于世,1995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岛上共有石像1000多尊,现存600余尊,还有很多没有完工的半成品。

(一)修建目的。复活节岛修建巨石人像最初可能是殷商后裔思念祖先和家乡而为。巨石人像除了7个面向大海,其余都面向陆地,寓意思念故乡故土。巨石人像大多只有上半身,而没有下半身。揣摩上半身表示“心还在”,念想远方的家乡;没有下半身,表示复活节岛居民的祖宗不是通过走路到达,而是通过乘船漂流而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修建巨型石像逐渐演变成海神崇拜。复活节岛上的居民的水和食物都依靠大海,岛上的淡水来自海下泉水,泉水经过多次渗透过滤才能变为可以食用的淡水。此外,当地居民大多依靠海里所捕鱼作为主要食物。因此,巨石人像就变成了当地居民海神崇拜的对象。也有观点认为石像代表已故的大酋长或是宗教领袖。

(二)修建时间。挪威人类学家海尔达尔考察认为,复活节岛的石像修建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最早一批修建时间约为公元前1680年,主要是中小型石像;中期主要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主要材料是火山口湖岩壁的黄灰色凝灰岩,石像为“长耳朵”,半身无腿;晚期为公元前380年,以具有拱门的石屋为代表。也有考古学的研究显示,复活节岛的石像最早建于公元400—700年,鼎盛时期为公元1200—1500年。[11]中国雕刻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可以看出,具有悠久雕刻传统的殷商后裔到达复活节岛后开始进行石像雕刻一说,从历史逻辑上看是站得住脚。

(三)雕刻和搬运。与其他地区的石像成分是玄武岩不同,复活节岛的石像大部分是凝灰岩和层凝灰岩,有的甚至是浮石。Baker P·E·等(1974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复活节岛的熔岩种类丰富,有拉斑玄武岩和橄榄石-孔雀岩以至夏威夷岩、莫格尔岩、班莫尔岩、粗面岩和流纹岩等。凝灰岩岩体质地比较柔软,采用当地坚硬的黑曜石、玄武岩就能完成雕刻。现代考古学家招募了当地尚存的岛民进行试验发现,20个工人在只使用石凿工具的情况下,一年之内就可以完成最大石像的雕刻。[12]

凝灰岩和层凝灰岩的密度都不高,仅为玄武岩密度的一半。浮石的密度更低,干燥后可以浮在水面上。按此计算,最大最重的石像也就10吨左右。后人在对复活节岛石像的修复过程中,用15吨的吊车就能实现最大石像的吊装。关于石像是怎样搬运的?有学者提出,石像是随着小型地震的波动而实现移动的,直至到达预设点位。[13]这种说法有点牵强。地震确实能带来较大能量,但地震波的传播有一定规律,不会每次都按照预设的方向传递。也有学者提出采用“雪橇”搬运,在运输道路上铺好树棍、茅草、芦苇等,然后用撬棒、绳索把平卧的石像搬到“大雪橇”上,再用绳子拉着“大雪橇”。詹姆斯·库克提出用长杆作为杠杆将雕像抬高,同时将小石块推到雕像下面,雕像被逐渐抬高;到达目的地后,再利用绳索和撬棒将石像竖立在事先挖好的坑里。[14]1960年,美国考古学家穆罗曾带领岛上居民采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将7座大石像竖立起来。[15]

复活节岛的石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只露出头部、大部分身体埋在地下的巨型石像。这类石像是就地取材雕刻而成,没有运输环节,与中国石刻艺术类似,譬如乐山大佛、荣县大佛等。另一类是在海边排列整齐的中小型石像,这类石像每座平均大概5吨左右。公元前2600多年修建金字塔时,那么多超过50吨的石块都能实现搬运,运输10吨以下重量的石像对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的当地部落群众来说不是难事。同样,象征权力的帽子通过竖立石像时修建的斜坡或者通过吊装提升都能上头。

三、复活节岛文明的衰落原因

关于石像为何被推倒、复活节岛文明为何衰落,学界众说纷纭。其观点有外星人的宇宙飞船飞离地面震倒了石像,有陨石坠落导致石像倒塌,有首领之争引起冲突导致石像毁灭,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无法生存等;还有的认为是人类过度开采、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战争和殖民说。Diamond(2005年)认为战争和营养不良是导致人口减少、文明衰退的主要原因。此说认为,公元1680年左右,来自南美洲的“长耳人”和来自波利尼西亚的“短耳人”发生大规模战争。然而,Poike Ditch的考古挖掘没发现有大规模埋葬人骸的证据。1722年荷兰海军上将雅各布·罗格文登岛时没有发现战争破环的迹象,也没有发现因为战争导致的大量身体有残缺或有疤痕的人。

Terry L·Hunt和Carl P·Lipo(2006年)通过对放射性碳年代的分析表明,复活节岛大约在公元1200年晚期被殖民,然后人口迅速增长(进而影响到生物群和自然景观),并在定居后的一两个世纪内开始投资建造纪念性建筑和雕像。Robert J·DiNapoli等(2020年)进一步指出,巨石人像的数量在14世纪早期至15世纪中期的某个时间开始迅速增加,并在1722年欧洲人到达之前保持了适度的修建速度。他们认为,森林砍伐和生态灾难在史前时期肯定发生过,但这不是复活节岛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复活节岛文明消失的毁灭性因素是,外来侵略者的占领对当地文化的改变,并将岛上居民贩卖到南美当奴隶。奴隶交易带来了天花等致命性传染疾病,从而引起文明消失。[16]

(二)气候变化说。McCall(1994年)认为,气候变化是树木消失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公元1400—1800年发生的“小冰期”,导致复活节岛降雨减少、夜晚寒冷、风沙增大、土地贫瘠。Flenley J·R·等(1984年,1991年)对RanO Raraku、RanO Aroi和RanO Kao三个火山口的晚第四纪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发现晚更新世的气候比现在稍冷和干燥。Claessen(2013年)认为小冰期肯定影响到生物的生存,加之包括人类活动、老鼠等的共同作用,这便造成了复活节岛棕榈树的消亡。

(三)生态灾难说。学界认为复活节岛居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无序破坏,致使生态环境无法承受最终毁灭。复活节岛已成为学者们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面例子。有人测算,2000年前,复活节岛自身的食物最多能养活2000人(米利丽,2012年)。然而多个学者的研究显示,复活节岛的人口大大超过2000人,其最繁盛时期的总人口曾达到7000人。Bill Basener 和David S·Ross(2005年)和Boersema(2011年)的研究显示,在公元500—700年之间复活节岛上居民曾达到2500人至10000人。还有研究显示复活节岛的居民人数最高峰时超过2万人。Flenley J·R·等(1984年,1991年)认为生态灾难发生的时间也就是人口高峰期大约在距今800年至1200年之间。

也有学者认为,复活节岛的生态破坏与修建大量石像直接相关。随着石像数量的增加,搬运石像的树木需求量越大,因而砍伐的树木越多。加之需要做独木舟、盖房子等,树木的需求量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生长速度,因此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最终形成生态灾难。

为找到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一些学者将复活节岛作为生态环境与人口规模之间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并专门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计算。(Brander, J·A和Taylor, M·S,1998年;de la Croix等,2008年;Bill Basener和David S·Ross,2005年; Basener, W·F·和Basener,W·J,2019年;Takács, B等,2019年)

还有学者认为复活节岛树木消失的决定性因素是老鼠吃掉了树木种子而不是人类活动(Boersema,2011年)。Terry L·Hunt(2006年)认为是人类活动过度开采导致生态恶化,才导致岛上老鼠横行,吃掉了棕榈树等树木的种子,从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破坏。

(四)自然灾难说。我们认为,复活节岛文明的消失应该是突然发生某种巨大灾难,有学者指出这种灾难很可能是地震。(慕容若琳,2000年)地震引起地面剧烈晃动,巨石人像很容易被震倒;地震会引起海啸,巨大的海啸必然给岛上树木和生态带来巨大破坏,巨石人像也被冲倒;地震会导致地壳发生移动错位,海水从地下渗入引起复活节岛淡水资源被破坏,居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地震还会诱发火山喷发,复活节岛本身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古时候人们对地震认识较少,认为其是天神作恶、背负大地的神性动物异动、阴阳五行失衡等不祥之兆,幸存者必定搬迁逃离。[18]此外,复活节岛石像倒塌的方向也与地震吻合。复活节岛东南岸的石像都是向岛内倒塌、面朝下,而西海岸的石像是向外倒塌、面朝上。地震波的传播方向是一致的,复活节岛的石像也是向一个方向倒塌。

复活节岛处于纳斯卡板块和智利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活动频繁,地震几乎从未停止过。1804年,复活节岛周围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智利、秘鲁等都发生了地震并出现火山。1960年5月21日,智利瓦尔迪维亚突发震级高达9.5的特大地震。1960年5月21日至22日,智利沿海地带连续发生225次地震。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波及全球各地。根据地震学者王笑冬使用stellarium天文软件分析,特大地震发生时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称“四大天王星”)往往有三颗或者四颗成直线排列(有时包括太阳)。比如,公元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洞8级地震时“四大天王星”成直线相位;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8级地震,木星、土星、天王星成直线相位;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8.5级地震,木星、土星、海王星成直线相位;等等。1650年夏至前后,“四大天王星”成直线相位,说明发生了特大地震,与复活节岛文明灭亡的时间吻合。

复活节岛石人群像

四、结果与讨论

以上综述,系统回答了复活节岛文明的缔造者、巨石人像的修建方法和毁灭原因等问题。我们在南美和墨西哥等地考察发现,一些印第安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来自中国,说自己是中国人,家里和办公室都摆放着中国地图。殷商时期,战败的商纣王残余部下害怕被灭族,完全有可能飘洋过海到达太平洋彼岸的南美洲各个国家,其中也包括太平洋中的复活节岛。2011年复活节岛出土的巨石人像下半身的花纹应该与商代出现的甲骨文有关,遗憾的是现在的研究较少。巨石人像的耳朵、鼻子与眼睛都很大,虽然面型与现在的中国人有所差异,但那是结合海洋人的特征进行了发展和演变,蕴含着祖先败走和背井离乡的伤痛。复活节岛是一座火山岛,石头大多为火山喷发出来形成的凝灰岩,其密度和硬度远低于一般的玄武岩,重量仅为玄武岩的一半左右,而且雕刻难度相对较低。关于复活节岛文明的毁灭原因,以往的研究更多专注于考古学、古生态学、历史学等单个领域,而忽略了智利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经常发生地震并伴随海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复活节岛的谜底将逐渐被揭开。

注释:

[1]参见韶华宝忠双、欧阳如水明:《中华祖先拓荒美洲》,黑龙江出版社1992年版。

[2]参见张光直:《中国东南海岸考古与南岛语族起源问题》,《南方民族考古》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参见Cheng-hwa Tsang、臧振华:《新石器时代跨台湾海峡之间的互动:南岛语族起源于扩散的影响》,《闽商文化研究》2010年第1期。

[4]参见吴卫、王银平、李福生:《台湾海峡区域视野下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考古学观察》,《东南文化》2021年第5期。

[5][6][7]参见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第1463页,第925页、1453页,第1570页、1573页。

[8]参见(美)亨利埃特·默茨著,崔岩峙译《对几近褪色的记录》,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

[9]参见房仲甫:《扬帆美洲三千年——殷人跨越太平洋初探》,《人民日报》1981年12月5日;房仲甫:《殷人航渡美洲再探》,《世界历史》1983年第3期。

[10]参见张箭:《商代的造船航海能力与殷人航渡美洲》,《大自然探索》1993年第4期。

[11][12]参见Diamond J·Adaptive Failure:Easter’s End,1995,Vol.16,NO.8,pp:63-69.

[13]参见慕容若琳:《复活节岛:永远的巨人石像》,《民间文化》2000年第5期。

[14]参见Cook,J·“Journal on Board His Majesty’s Bark Resolution.”In: J·C·Beaglehole,ed,The Journals of Captain James Cook: The Voyage of the Resolution and Adventure,1772–1775.Hakluyt Society Extra Series 35.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15]参见Heyerdahl,T·Aku-Aku: The Secret of Easter Island.London: Penguin Books.1960.

[16]参见Terry L·Hunt and Carl P·Lipo.Late Colonization of Easter Island[J],Science,2006,Vol·311,1603-1606.

[17]参见Terry L·Hunt.Rethinking the fall of Easter Island[J],American Scientist,2006,vol.94,pp:412-419.

[18]参见杨超:《地震灾害致因的民俗学解释研究》,《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复活节岛石像巨石
随日光衰老的石像
世界上最大的巨石建筑
复活节岛石像
未解之谜——复活节岛石像
复活节岛巨人像
巨石:千古之悲痛,书法之绝唱
谜一样的复活节岛
为武则天守陵的61尊石像为何都没脑袋
搬开“巨石”,笑面考试
如何搬运金字塔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