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鬻子》研究述评

2023-02-08 03:37陕西
文史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成书黄老艺文志

陕西 秦 晓

《鬻子》(清光绪湖北崇文书局刻本)

《鬻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一本典籍,由于散佚严重,即连现存的唐代逢行珪注本(简称今本)也长期被认为非先秦原书。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说:“莫知此书谁属”[1],这可以作为代表性的看法。20世纪以来随着疑古思潮的影响,学人也认为其为伪书,张心澂《伪书通考》就是典型代表。随着研究的深入,进入21世纪对《鬻子》的研究呈现出较为客观的面貌,但也有待深入。本文主要梳理分析21世纪以来对《鬻子》的研究状况,从《鬻子》的作者和成书年代、版本源流和思想内涵进行考察,思考《鬻子》研究的推进和拓展。

一、《鬻子》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对于《鬻子》作者和成书年代的研究涉及到《鬻子》一书的真伪,学界基本认为今本《鬻子》是先秦时期的残篇,作者为战国时期人物。陈自力在《逢本〈鬻子〉考辨》中通过对《新书》《列子》《文选》等书引用“鬻子”佚文进行逐一考辨,认为逢本《鬻子》是《汉书·艺文志》所录道家《鬻子》的残卷。[2]钟肇鹏在《鬻子校理》中认为今存《鬻子》是先秦古书的摘抄本。[3]潘铭基在《〈鬻子〉与贾谊〈新书〉互文考》中通过考察今存《鬻子》与贾谊《新书》的互文关系,认为两书内容重复多则,今本《鬻子》绝非唐人所伪撰。[4]王天海、宋汉瑞在《先秦道家子书传承考略》中通过分析刘建国《〈鬻子〉伪书辨正》的论述,也认为今本《鬻子》是真书残篇。[5]马晨雪在《〈鬻子〉真伪考》中通过考证得出《鬻子》确为先秦时期重要典籍的结论。[6]祁志祥在《先秦古籍“伪书”说清算、正名及反思》中认为今本《鬻子》虽出自后人搜罗,不是原本,但是将其视为“伪书”并不合适,应该是原本《鬻子》残卷辑佚。[7]

综上可知,关于《鬻子》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学界一般认为《鬻子》作者暂时不能确定,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人物所作,成书年代也确定在战国中晚期。通过阅读分析《鬻子》文本,这样的结论是谨慎可靠的,而且对于先秦古书的形成和流变有充分的认识。先秦古书存在复杂的流变史,其成书年代和作者大多非一时一人,多数书籍成于众人之手,成书年代也有从篇到书的扩大化倾向。从今本《鬻子》的文字来看,其记载内容历史跨度大,思想来源广泛,书中融会综合的思想倾向明显,而且与战国黄老之学的思想主旨颇有关联。在没有进一步的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对于今本《鬻子》的作者和成书年代的考辨应遵循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二、《鬻子》的版本源流

关于《鬻子》的版本源流,刘佩德在《〈鬻子〉传本综论》中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通过对白文本和逢行珪注本两个版本系统加以讨论,理清其传承的脉络。在结合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收录的《鬻子》相关文献三十七种的基础上,刘佩德辑得《鬻子》传本相关资料五十一种,分为白文和注本两大类,对《鬻子》版本的流传做了详细列举,明确其传承历史,这对深入研讨鬻子思想有很大的文献学帮助。[8]此外,刘佩德对《鬻子》流传中的后世批校本也做了梳理,在《〈鬻子〉批校本六种》[9]中列举了卢文弨、江藩、严可均、黄丕烈、杨绍和、沈宗畴、傅增湘批校本,关注点集中在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认为通过他们的校勘可以完善《鬻子》的传本,体现后人批校本在流传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鬻子》的篇目,刘佩德在《〈鬻子〉篇目考》[10]中详细列举了《鬻子》的篇目,有二十二篇、十五篇、十四篇、十二篇、六篇等传本,指出今惟有十四篇本传世,而且十四篇本是后人强分篇目所致,但是这不能成为《鬻子》是伪书的证据。此外,在《〈群书治要〉〈说郛〉所收〈鬻子〉合校》[11]中,刘佩德通过对比《群书治要》和《说郛》所录《鬻子》,确定其分别为今存《鬻子》传本中最早的选本与全本,对校道藏本《鬻子》,可以收到校勘的文献学效果。钟肇鹏在《鬻子校理》前言中对《鬻子》的版本源流也有细致的梳理,认为《鬻子》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则原书出于先秦。对于逢行珪注本,钟肇鹏经过考证认为是《鬻子》一书的摘抄本,并非唐人伪作。为了合于《意林》六篇之数,钟肇鹏将逢注本的十四篇合并为六篇,命名为《大道》《道符》《撰吏》《禹政》《汤政》《周公》。[12]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归纳出《鬻子》流传的情况:《鬻子》最早被收录在《汉书·艺文志》道家中“《鬻子》二十二篇”,又有小说家“《鬻子说》十九篇”,汉代所见《鬻子》属于道家言;随后又有故事推演小说家《鬻子说》,这是两种不同的书。到了《隋书·经籍志》,其在子部道家中著录“《鬻子》一卷”,没有说有多少篇。唐马总《意林》记载:“《鬻子》一卷。《艺文志》云:名熊,著《子》二十二篇。今一卷六篇。”可见到唐代《鬻子》已散佚。到了《崇文总目》又记载:“其八篇亡,特存此十四篇耳。”这和《意林》的记载有所出入,主要依据的是唐代逢行珪编录的注本。逢行珪《鬻子序》说:“依《汉书·艺文志》虽有六篇,今此本乃有十四篇,未详孰是?”纵观逢氏所注十四篇长短不一且不完整,可见逢氏所见的《鬻子》十四篇是一本摘录抄本。这和隋唐所存的《鬻子》一卷六篇究竟有多少相同的地方,也很难知晓。因为逢氏注本杂乱无章,所以《宋史·艺文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均将其列入子部杂家,并作一卷,道藏本作二卷。此外,宋陆佃有校本,分逢氏十四篇为十五篇,不足存。今流传的下来的就是唐代逢行珪的注本。此外,还有一些散佚在《新书》《列子》等书中的文字。对于《鬻子》的整理工作,钟肇鹏的《鬻子校理》已经十分细致,可作为研究的可靠资料。

钟肇鹏《鬻子校理》(中华书局2010年版)

三、《鬻子》的思想内涵

对于《鬻子》的思想内涵,学界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钟肇鹏在《鬻子校理》中认为今本《鬻子》和贾谊《新书》所引《鬻子》主导思想属于儒家,《列子》中引用的《鬻子》四则属于道家思想。钟肇鹏还将其思想倾向归纳为:尊贤爱民、选贤而治、强调善行等思想内容。[13]孙风霞在硕士论文《〈鬻子〉研究》中认为《鬻子》思想是诸子思想的来源。她从治国、兴国之道和宇宙观、辩证思想等方面对《鬻子》思想进行梳理,重点解释了《鬻子》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14]马晨雪在硕士论文《〈鬻子〉研究》中认为今本《鬻子》应属《汉书·艺文志》所载道家,但因其在流传过程中遭到删减,道家思想减弱而儒家思想得以保留。她还总结出《鬻子》的思想范畴为重民、尊贤、修身和道,重点分析了《鬻子》一书的文学艺术成就。[15]孙娟在硕士论文《〈鬻子〉研究》中则认为《鬻子》从思想属性来看归为黄老道家,著书时代正是黄老思想盛行之时,并从道论、君道观、自然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16]何雨盎、刘冉在《逢本〈鬻子〉黄老思想考辨》中认为今本乃唐逢行珪注本,共十四篇,应为原书残卷,《鬻子》所含思想虽属道家,但更接近于黄老之道,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老庄之道。[17]

总之,对于今本《鬻子》的思想内涵有儒家主导说和黄老道家主导说。随着对黄老思想的研究深入,学者们更倾向于将今本《鬻子》归为黄老道家的思想主旨上。通过对比《鬻子》《鹖冠子》《慎子》等书,结合出土的黄老帛书可以看出《鬻子》如同其他几本书籍一样都倾向于肯定黄帝“法天则地”的思想,吸取老子“自然无为”的观点,融合儒法等学说,从而展现出黄老“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模式。在战国中晚期思想融合的大潮之下,《鬻子》也体现出试图用黄老思想融合他家学说的理论倾向。

四、小结

综上所述,21世纪以来学界关于《鬻子》的研究在逐渐深入,在《鬻子》作者和成书年代方面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确定。在《鬻子》版本流传方面,学者将其分为白文本和逢行珪注本两个系统进行细致分析,清晰梳理《鬻子》的流传情况。在《鬻子》思想内涵方面,学者的视角从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到以黄老思想为主导,对《鬻子》思想主旨的把握进一步深入。这些研究都推进了对《鬻子》的理解和探索,但是也还有扩展深入的地方。例如白文本和逢行珪注本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否二者有共同的“祖本”,还是出自不同的“传本”?今本《鬻子》的分篇问题是否仅依据逢氏注本就能下结论?而且对于先秦古书成书的复杂性、历时性和地域性等问题都应该做更深入的思考。将《鬻子》的思想主旨归为黄老道家大致不差,但是从书中内容来看,其对《老子》并未直接涉及,而对黄帝之道十分推崇。基于此应该进一步细化。黄老道家中也有尊黄、尊老、尊黄老不同的流派,在研究《鬻子》思想时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此外,应该将《鬻子》思想的形成发展放置到整个先秦思想流变的过程中考察,以便准确定位。在对比研究方面,《鬻子》与同一时期的先秦古书之间应该加以深层对比,以凸显《鬻子》的思想特征和思想史地位。

注释:

[1][3][12][13]钟肇鹏:《鬻子校理》,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02页,第10页,第3—11页,第11—19页。

[2]陈自力:《逢本〈鬻子〉考辨》,《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4]潘铭基:《〈鬻子〉与贾谊〈新书〉互文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

[5]王天海、宋汉瑞:《先秦道家子书传承考略》,《国学学刊》2014年第2期。

[6]马晨雪:《〈鬻子〉真伪考》,《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

[7]祁志祥:《先秦古籍“伪书”说清算、正名及反思》,《人文杂志》2021年第3期。

[8]刘佩德:《〈鬻子〉传本综论》,《泰州学术》2017年刊。

[9]刘佩德:《〈鬻子〉批校本六种》,《晋图学刊》2015年第6期。

[10]刘佩德:《〈鬻子〉篇目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年第1期。

[11]刘佩德:《〈群书治要〉〈说郛〉所收〈鬻子〉合校》,《管子学刊》2014年第4期。

[14]孙风霞:《〈鬻子〉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5]马晨雪:《〈鬻子〉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16]孙娟:《〈鬻子〉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17]何雨盎、刘冉:《逢本〈鬻子〉黄老思想考辨》,《青年文学家》2020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成书黄老艺文志
Majorana zero modes,unconventional real–complex transition,and mobility edges in a one-dimensional non-Hermitian quasi-periodic lattice
爱吃大闸蟹的黄苗子老先生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我眼里的黄焕章老人
Analyze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rticulation in Schubert’s Impromptu Op.90 No.1 and No.2
胸怀
公岁是个啥单位
《尸子》成书年代考
浮生若梦,落眉成书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