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的导弹操作号手

2023-02-08 06:51吕高排
北京纪事 2023年2期
关键词:号手振华军营

吕高排

“确认过眼神,你就是部队最需要的人才。”“最美芳华在军营。”

未见王晓丽,先看到了她的巨幅照片。公交地铁、十字路口、大学校园宣传栏、居民社区橱窗……北京市制作的征兵宣传海报上,她一身戎装,英姿飒爽,吸引着无数适龄青年的目光。

女导弹操作号手闪亮登场

2009年12月,正读大四的王晓丽中止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业,成为当年在校入伍的唯一女生。初入军营,王晓丽被分配到原第二炮兵司令部机关,就在北京。远去了“金戈铁马”,暗淡了“鼓角争鸣”,王晓丽的心中,一直向往着有兵味的一线部队生活。偶然机会,她向首长提出自己的想法:到基层连队去,到艰苦地方去。彼时,我国正在组建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方阵。王晓丽浑身的血液像烈酒一样瞬间点燃。“我要到这个方阵去,做一名女子导弹发射兵!”

王晓丽一路风尘赶到部队时,这里的士兵已经完成5个月的学习训练。导弹发射是门综合学问,不是三两个月就能掌握的。王晓丽日夜苦学,理论考试也只得了54分。“已经很好了,你才来几天就能考出这样的成绩,不简单。”排长很意外。

“真给清华人丢脸!”王晓丽很羞愧。她这才知道,在这支导弹劲旅中,女兵们平均年龄23岁,全部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有的还是在读研究生。她当晚把战友笔记要来,开始拼搏人生的“第二次高考”——每天晚上学习到凌晨两点,早晨依然第一个起床,出操前再学习一会儿。“我代表的不是个人,我不能给清华人丢人”。

在清华校园里是好学生,在军营,也是一朵不折不扣的“霸王花”。1号手操作台是导弹发射车的“大脑”,最具挑战性,1号手按下发射按钮,才能把巨龙神剑送上九天。“我要当1号!”王晓丽请求。

“当1号很容易,用实力说话。”排长鼓励她,“1号手负责导弹测试、发射、控制,单是‘发射前30分钟准备’阶段,就要熟练掌握 50多个口令、90多个动作、上百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处置。”把几十张密密麻麻的导弹电路图熟记于心,王晓丽蹬上庞大的发射车,一个“号手就位”动作,每天练习上百次;复杂的指挥控制操作台,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半寸高的作战靴后跟,她整整磨平两双。两个月后的专业比武中,王晓丽3次夺得第一名,如愿成为中国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方阵1号发射手。

青海。实弹对抗演习场盘马弯弓,风云际会。一辆辆发射车若隐若现,一排排导弹箭指苍穹。经过长途奔袭,发射部队到达指定地域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检查验收,确保万无一失。

“报告!仪表盘异常。”在进行第三套单元发射车带弹自检时,王晓丽面前操作台的仪表盘轻微晃动一下,可是再次检查,又恢复正常。航天院专家亲自查验,一切正常。王晓丽坚持自己的意见,待发射车开到灯光明亮的大厅再度复检时,果然发现问题:导弹连接电缆漏电!

故障排除,广袤的戈壁滩上万籁俱寂。王晓丽身着干净的迷彩服,脚蹬锃亮作战靴,随着指挥员下达“点火”命令,一颗导弹腾空而起。这一次成功实射,被载入中国常规导弹发展史,也深深镌刻在王晓丽的记忆里。

让更多同学和我一样

走入军营

2011年12月,王晓丽带着一枚二等功奖章,离开火热军营,回到清华校园。

虽然脱下了军装,她的军旅情缘却刚刚开始,她为国防建设贡献才智的脚步正铿锵迈开。王晓丽说,部队和清华一样,都是最好的学校,培养的人才也灿若星辰。我要帮助和我一样有想法的同学,大胆迈出这一步。于是,她在自己学好专业的同时,申请担任4个班级思想政治辅导员和武装部辅导员,希望在自己的带动和影响下,有更多的同学关心国防、热爱国防。

2015年硕士毕业,行政机关、国企都向王晓丽伸出橄榄枝,有的发展前景好,有的收入高。此时,她创立的“八一”工作室,专门为参军入伍和毕业后到国防领域就业的同学提供服务,已咨询近2000人;以她名字命名的“小丽的炊事营”微信群里,清华大学退役士兵集结于此,“小丽姐”成为大家的感情纽带……想到能在高校国防教育事业中贡献更多力量,她选择留在清华。现在的她已是清华大学党委武装部国防人才培养办公室主任,同时承担国防类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助力更多莘莘学子实现从军梦。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当兵就是镀镀金,实际上完全不对。大学生士兵领悟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都很强。以清华为例,有的学生到部队后改进了射击系统,有的学生对训练流程进行优化,还有的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被上级推广转发。”令人骄傲的是,清华已经有272名学生走入军营,其中212名由她亲手送出。

王晓丽告诉记者,每年征兵季前后,她的电话就成了热线。她入伍那年,是全校唯一一名女兵,而现在,报名参军的女生已是当年的20倍。“想去的350多人,参加进站体检的60多人,最后14人当了兵。” 她一边忙碌着手头事务,一边说着今年征兵情况,如数家珍。

将一批批优秀大学生送入军营,王晓丽的任务并没有结束。在他们退役后,协助他们融入学校;在他们服役期间跟踪保障,无论学生走到天涯海角,都去看望慰问。有位南方籍的大学生女兵,到部队后不适应军营生活,经常哭鼻子:“整天吃馒头,脸都吃得像馒头了。”王晓丽跑到她所在部队,把她拉到训练场悄悄说:“姐当初也一样哭过鼻子,可部队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战斗集体,官兵都来自五湖四海,饭菜众口难调。把自己融入进去,慢慢地,就适应了。”女孩终于破涕为笑:“有晓丽姐当我后盾,我一定好好干。”

一辈子和部队结缘,

永不分离

每天跑步健身,每天快乐工作。1.70米的王晓丽,身材高挑,脸蛋白净,眼睛明亮,笑靥如花。素雅的职业套装,活泼开朗的性格,颇像初入大学的女生。实际上,她已经当军嫂9年,还是两个男孩的媽妈。

时间回到2011年秋天,连队值班室。她听到电话里的一个声音急促而遥远:“王晓丽你好,你不认识我,但是我仰慕你很久了!”王晓丽一时间摸不着头脑,还没等她接话,对方接着说:“我叫李振华,现在海军陆战队工作,是你的清华校友。我想和你交个朋友……”

原来,这一年第10 期《解放军画报》,封面照片是王晓丽。李振华翻看了一遍又一遍,再也无法放下。秀丽的脸庞,阳光的笑容,自信的表情……看着这名女兵在导弹发射车上的英姿,李振华魔怔了。

“这个女兵,将来一定是我老婆!”李振华自信地说。指导员撇撇嘴,显然不抱太多希望。李振华的行动和他在陆战队的表现一样迅猛。他轮番给清华同学打电话,请求查询王晓丽联系方式。由于保密,没人知道她的电话号码,也不清楚所在部队代号。“不行,我必须争分夺秒,全军那么多光棍,不能让其他战友捷足先登。” 这位陆战队最年轻的连长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抓起军线电话直拨海军总部,要来二炮(现为火箭军)总部电话后,又查询到王晓丽所在基地号码……最终把电话打进3000公里外的女子发射排。

大胆表白被当场婉拒。好兵王晓丽严守“义务兵不能谈恋爱”的规定,对李振华的穷追烂打毫不动心。几次三番,她只给他留下一个地址。

“你在西北高原,我在南海之滨,总有一天,我要找到你。”有一个地址就足够了,李振华的情书飞速传来,里面还附着训练归来满脸油彩的照片。跨越山海的爱情马拉松,迈出第一步。

“我们压根儿不认识,怎么可能谈恋爱?”她问。

“我们有一輩子的时间去认识。”他答。

情书纷至沓来。不得不承认,这个李振华是“有战术的”。王晓丽开始好奇地关注这个“温情脉脉”的特战队员,仔细阅读每一封信,在训练的闲暇认真回复。

李振华同样不简单。云南楚雄市高考理科状元,在清华就读于精密仪器与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本来被分配到科研单位,可小伙子偏偏疯狂热爱上海军陆战队。他想尽办法搞到南海舰队某陆战旅旅长的电话,还冒昧地打过去,表明自己的决心,如愿成为一名陆战队员……

终于,2012年仲春,获得探亲假的李振华没有回到楚雄老家,而是大胆提出“想去北京看看你”,王晓丽干脆地回复“来呗”。两位重返清华校园的“战友情侣”,话题再也说不完。

李振华的“穷追不舍”,王晓丽的躲躲闪闪,最终结出甜蜜果实。2013年8月,两人走进婚姻殿堂。现在的李振华已调回北京,每个周末,夫妻俩都有了团聚机会。虽然仍是“周末夫妻”,可从天隔一方到同在一个城市,王晓丽不知道有多满足。“好的感情不在于一朝一夕,异地恋有异地恋的快乐……”“选择和李振华在一起,我需要承担家庭责任,支持丈夫工作。”

王晓丽对自己的工作也特别满意:“和部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还能支持李振华继续冲锋陷阵,真是太完美了。”

“过去挺幸福,现在更幸福。”王晓丽又笑了,满屋子都是她的笑声,银铃一般。

作者手记

最美退役军人王晓丽,一个不一样的女子。她的宿舍收拾得干净整洁,床铺也特别平整;她端坐在椅子上,后背挺得笔直,清爽干练。

听不到抱怨,看不到忧愁,她像一缕阳光,自己光明,也照亮别人。“有阴影,说明附近有光照。”她喜欢辩证看问题,发现生活之美。

从清华园到“砺剑园”,从南国密林到大漠戈壁,从自己当兵到培养更多学子当兵,再到与现役军官喜结良缘。王晓丽的故事,恰如这秋天灿烂的阳光,让人温暖愉悦,让人蓬勃向上。

猜你喜欢
号手振华军营
家住西安
号手已就位
军营里的奥运会
新中国兵种巡礼(九) 号手就位
Cole-Hopf Transformation Based Lattice Boltzmann Model for One-dimensional Burgers’Equation∗
军营游
军营畅想曲
“杯”惨
A New Synthesis Method for Sum and Difference Beam Pattern with Low Sidelo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