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逢入京使》中的自我形象与话语机制

2023-02-10 07:07翟恒兴陈璐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316000
名作欣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岑参报平安边塞

⊙翟恒兴 陈璐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00]

在岑参的诗歌创作中,边塞诗成就最高,他以独特的面貌为唐诗开拓了一个新天地。由于其三次出塞,亲身体验过边塞生活,不仅其边塞诗中的自然风光雄奇瑰丽、边塞风物新鲜奇特,诗人自我形象也鲜明独特,内涵丰富。《逢入京使》是岑参边塞诗名篇之一,作于其第一次边塞之行。唐汝询在《唐诗解》中称其为“绝唱”,刘熙载《艺概·诗概》称誉该诗用简单的笔墨便可见识到其工力之深,读来使人亲和友善。刘熙载所说的“亲和友善”,指的就是《逢入京使》中诗人的自我形象。

一、《逢入京使》中两种自我形象

岑参《逢入京使》一诗短短二十八个字,塑造了两种诗人自我形象:一个是建功边陲、杀敌报国的武士形象,另一个是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的书生形象。这两种形象一显一隐、一明一暗,突出诗人征战边疆、建功立业之英雄情怀的同时,又抒发了眷恋故土、忧国忧民的悲伤忧虑与愁苦不满之意。

(一)建功边陲、杀敌报国的武士形象

《逢入京使》中诗人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理想形象是较为明显的,这一形象在唐代边塞诗中经常见到。如高适《蓟门五首之五》:“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①又如,王昌龄 《出塞二首(其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再如,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马走碎石中,四蹄皆流血。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③

盛唐时期,去边塞建立功勋、成就大业是一种普遍现象。对边塞诗人来说,跋山涉水来到塞外幕府,追求的就是显亲扬名、光宗耀祖。岑参未曾前往塞外时,在朝廷担任低下小官,不符其心中抱负,郁郁不得志,曾发出“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④《因假归白阁西草堂》)的感慨,也表达过“因悲宦游子,终岁无时闲”⑤(《送郑甚归东京汜水别业》)的喟叹,因“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归西”⑥而憎恨自己。

因此,一有前往塞外的机会,便毫不犹豫地奔赴而去。由于获取功名的理想一直鼓舞他,才使得岑参笔下的边塞诗呈现坚毅果断的气度。《逢入京使》语气恭谦且刚毅,可表明诗人建功边陲、杀敌报国的决心,“故园东望”与“马上相逢”展示了诗人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理想形象。

(二)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的书生形象

鼎盛时期的唐朝,边塞诗篇充满了“豪杰丈夫”的尚武豪侠,读书人热切期望通过杀敌报国,岑参也如此。但在其建功边陲、杀敌报国的理想形象背后,又隐含着一个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的书生形象。岑参在开元二十四年(736)进士落地后经历了十年隐居和漫游生活。此间,除与官场、诗坛、方外人士交往外,还开阔了视野,了解了民间疾苦,其诗中挟裹了时代风云。如《暮秋山行》中“卧马长坂坡,夕阳下通津……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⑦。进士落地前,岑参多写清丽自然的山水田园诗,诗风超然脱俗、悠然自得;进士落地后,诗歌风格呈现了一派悲悯而凄凉的情境。

天宝五载(746)岑参进士及第后,官授兵曹参军事,官职并不大,对出身相门的岑参来说,他是看不上眼的,但他还是走马上任了。在《初授官题高冠草堂》中,岑参说:“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⑧兵曹参军事,虽是闲职,但离岑参所希望的入台辅、事明君、治天下的政治理想太遥远了,且有了束缚。加之任职前后对统治集团的腐朽与堕落有所了解,耳闻目睹了底层民众的艰辛与苦难,发出了“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⑨(高适《封丘县》)的感慨,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忧患意识,也展示了其书生意气的一面。

二、《逢入京使》中自我形象所蕴含中的两种情感

诗歌形象是诗人心中所激起的情感和内心活动的结果。岑参在《逢入京使》中塑造的武士与书生形象,是其所处的社会现实所激起的情感和内心活动的外在呈现,这两种形象分别体现了诗人对故土浓厚的思念之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之意。

(一)对故乡的眷恋

《逢入京使》前二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⑩,描绘了诗人对故乡浓烈的眷恋之情。“故园”指他在长安的住所,“东望”说明已到达了离家千里的塞外。岑参奔赴边塞幕府,走上了一条从军之路。到藩镇节度使的手下做幕僚,是当时读书人的仕途捷径。杜甫在《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中说:“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岑参三次入幕府,也是对这条仕途捷径的认可。

天宝八载(749),岑参首次入幕。与岑参进士及第前的出京游历不同,边疆入幕要长期远离家乡故。《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是岑参安西之行的第一首诗,诗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⑪该诗既表现了岑参第一次出塞的喜悦,也表现了离家远行的惆怅与思念。《逢入京使》中,岑参用“龙钟”“泪不干”表达了对亲属的牵挂,形象地展示了岑参对故土的情真意切。

“马上相逢无纸笔”,因此岑参只能让在路上遇到的朋友替自己向家人捎一封信,告诉家人他是平安的。岑参的《逢入京使》写于初过陇山之际,而自古以来,陇山就是让出塞者肝肠寸断的地方。正如一民歌所说:“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⑫路过此地的岑参产生了与前人一样感受,想通过鸿雁传书缓解对故土眷恋之情,但因“相逢马上”,只能带着愈来愈浓的思念奔赴幕府。

(二)对现实的不满

《逢入京使》堪称岑参安西诗的经典之作,包含了两大感情:思乡眷恋之情与愁苦不满之意。其中,思乡眷恋之情是作者直接传达出来的,也是最明显的。对于三十二岁的岑参来说,初次远离故土而产生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情绪是非常自然的。

但在思乡眷恋的背后,还隐藏着作者的愁苦与不满之意。边塞战火纷飞,岑参接受了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推荐,担任“掌书记”一职。岑参入幕,虽然主观上有建功立业的想法,但客观上也是顺应了当时官场政治倾向,并非完全心甘情愿的。他官授兵曹参军事,接触朝政后,看透了官场实质,对奸相李林甫滥用职权谋取私利敢怒不敢言。一有机会,便远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

但是,岑参对边塞生活的艰苦认识不足。《逢入京使》还隐含着作者对边塞理想生活的“破灭感”。他在《碛中作》写道:“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可见,岑参对边塞生活的艰苦缺乏思想准备。岑参加入安西幕府后,与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关系出现了裂痕。高仙芝性情暴虐,为获取声名富贵,连年征战,渐失民心。这对于有为国立功志向的岑参来说,是格格不入的。岑参在高仙芝幕府中并不得意。在《银山碛西馆》中有所反映:“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⑬在《日没莫贺延碛作》中更是直接指出“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⑭

对边疆入幕的失望,虽是在《逢入京使》之后表达出来的,但诗歌作于翰浩大漠中、孑孓独行的“背景”也“预示”了岑参第一次出塞的结局。

三、《逢入京使》中的两种话语机制

岑参《逢入京使》中的武士与书生形象,蕴含着思念眷恋之情和愁苦不满之意。诗歌内容的两重性是通过两种话语机制表达出的。从描写上看,岑参采取了浓涂重抹与白描手法;在表达上看,他采用了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方式。

(一)浓涂与白描:《逢入京使》中两大反差描绘

在《逢入京使》一诗中岑参使用了两种反差感强烈的描写,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对比。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浓涂重抹

“故园东望路漫漫”中的“故园”既指家园,也指长安,与“入京”相对。“故园”是看不见的,只存在于诗人的心中;“东望”是诗人安西之行中可见的动作,反映了诗人对“故园”的一往情深。“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指涕泪淋漓的样子。岑参边塞之行是一路向西,因此“故园东望”这一动作不只是“逢入京使”才有的,而是“频频”发生的。“泪不干”则是“故园东望”引起的,形象地描绘了“故园”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东望”与“泪不干”采用了类似于曲艺段子中常用的“浓涂重抹”这种渲染技法,突出了思乡之浓与眷恋之深。“双袖龙钟”是说涕泪横流,沾湿衣袖,是多次擦拭眼泪的结果。经常用双袖擦拭眼泪,但仍不干净,足以表明乡思之情既深刻又难以消除。通过“望”与“泪”这一动一静的精心描绘,思念与眷恋之情得到了“渲染”与突出。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

如果说“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采取了浓涂重抹的“渲染”技法,那么“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则运用了轻描淡写的白描手法。这种前“重”后“轻”的手法,也非常符合岑参的处境与心境。作者孤身奔赴边塞,不仅眷恋故土、思念亲人之情愈来愈重,自己的前途也愈来愈渺茫。空间的扩展与心境的压抑使岑参处于矛盾之中。此刻,岑参碰到了入京的老熟人。像黑暗中闪过一丝光亮一样,“入京使”不仅向家人“报平安”,还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思念亲人和眷恋故土之情得到缓解,自己的政治前途也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与自己离京求职相比,“入京使”是回京述职等待升迁的。对岑参来说,“偶遇”使自己心潮澎湃,跌宕起伏;对“入京使”来说,回京路上与老友擦肩而过让其看到了守疆戍边后继有人,但因“马上相逢”,来不及向好友详述幕府生活,只能给岑参的家人捎个“平安”的口信,缓解双方的牵挂。“凭君传语报平安”是末句诗,收束上不拖泥带水,耐人回味。通过白描手法,《逢入京使》最后两句做到了“淡而有味”,“淡”是指语言的平淡,心境的舒缓;“味”则指诗歌韵味和人情味。

(二)抒情与叙事:《逢入京使》中两种话语表达

《逢入京使》一诗的前后两句,不仅采取了两大反差描绘手法,且在话语表达上有所不同。“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采取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思乡的浓烈。“相逢马上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运用了叙事的表达方式,其主题是“报平安”。这两种话语机制与两种描写手法相呼应,前两句聚焦于“情”,因此采用浓涂重抹的描写方式较为合适,表达上采用了抒情的方式;后两句聚焦于“报”,运用轻描淡写的描绘方式比较合适,表达上采用了叙事的方式。

1.抒情:思乡情切,感情热烈

《唐诗归》(卷十三)中载钟惺评《逢入京使》“只是真”。这里的“真”,不仅指岑参所写之事是真事,更倾向于岑参所抒之情是真情。谭元春评论《逢入京使》时指出:“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久。”《逢入京使》令人感动的不在于诗人记录了安西之行中与“入京使”一次真实的“邂逅”,而在于将“邂逅”的真实感受以艺术的手法恰当地传达了出来。

边疆入幕一类的事是历史史实,不足为奇,令人称奇的是岑参能撷取其中的某个生活细节,真实地传达出那一时刻的独特感受,引起读者共鸣。“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对自己所处真实情境的描写。作者和故园分离太久,不能收放自己对故土、亲属思念之情。“路漫漫”三字,深刻描述离家距离之长,其中“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之感。“双袖龙钟泪不干”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思念,正因这思念,所以才有这难以擦干的泪水。“龙钟”在这指的是一个中年人的泪水。

2.叙事:远涉边疆,捎信报安

诗人闻一多在《〈冬夜〉评论》中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情感在诗歌中居于核心地位,情感表现是判断诗歌好坏的价值尺度。但这并不排除诗歌借鉴叙事的表达方式。先秦时期的《诗经》就采用“赋”的手法,铺陈其事。岑参《逢入京使》的最后两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就是叙事句。在“家书抵万金”的年代,家人能收到“平安”是非常难得的事,诗人便向友人急切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最后两句,虽略显口语化,但比书面语更有感染力,令人读后经久不忘。

《唐诗解》载唐汝询对《逢入京使》的评论“叙事真切,自是客中绝唱”⑮,从“真切”的角度认为《逢入京使》是“客中绝唱”,这一评论并不为过。在《而庵说唐诗》中,徐增评《逢入京使》的后两句时说:“‘马上相逢无纸笔’,此句人人道好,惟在玉关故妙,若在近处则不为妙矣。”⑯这两句奇妙之处是它们提炼了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情节,做到自然、合情合理的同时又赋有新颖之感,抓住了生活的场景,有强烈的边塞生活之感。

① 白华:《更吹羌笛关山月》,宁波出版社2020年版,第87页。

② 李定广评注:《中国诗词名篇欣赏(上)》,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社中心2018年版,第95页。

③ 徐百成:《岑参西域诗新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④ 薛天纬注评:《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高适岑参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8页。

⑤⑥⑬ 黄勇主编:《唐诗宋词全集(第2册)》,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第588页,第588页,第584页。

⑦ 陈铁民撰:《高适岑参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48页。

⑧⑭ 周振甫主编:《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全唐诗·第4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419页,第1426页。

⑨ 张忠纲主编:《全唐诗大辞典》,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379页。

⑩ 傅德岷、卢晋主编:《诗词名句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

⑫ 任雅芳整理:《王安石全集·唐百家诗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37页。

⑫ 罗仲鼎、俞浣萍校注:《千首唐人绝句校注 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30页。

⑮ 尚永亮主编:《唐诗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535页。

⑯ 黄玉峰主编:《唐诗诵读一百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5年版,第100页。

猜你喜欢
岑参报平安边塞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已亥冬日病中咏竹寄远
山房春事(其二)
边塞饮酒记
梦回边塞
物极必反等
又恨又爱是岑参
又爱又恨是岑参
在北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