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诗人谭江丽《诗图话昆虫》的文学成就及价值

2023-02-10 07:07李佳欣赵季平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洛阳471934
名作欣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胡蜂昆虫蜜蜂

⊙李佳欣 赵季平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谭江丽,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昆虫教学与科研工作。谭氏《诗图话昆虫》为昆虫类诗歌专集,以诗歌书写昆虫学知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目前,学界关于昆虫诗歌研究的100 余篇论文多涉及昆虫意象,而对谭氏著作有所忽略。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内容、艺术、价值等方面对谭氏诗集进行探讨,以期有益于昆虫类诗歌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谭江丽《诗图话昆虫》的内容

谭江丽《诗图话昆虫》既介绍了昆虫学的相关知识,又借蜜蜂、兰花等动植物抒发自己的感想,还写到了作者在野外工作的经历和感受。

其一,介绍昆虫学知识。此类诗作共有295 首,或探寻昆虫的起源与进化,或思考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或描摹昆虫的形态,或区分昆虫的类别。

探寻昆虫的起源与进化。追溯昆虫起源者,如《昆虫的起源》。诗中“泥盆直虾上了岸,倒推远祖到抚仙”①两句,由1984 年发现的泥盘直虾类化石追溯到最远古的抚仙湖虫,说明抚仙湖虫是昆虫的远祖。概述昆虫进化者,如《昆虫进化中的三次飞跃》。诗中“石炭古翅冲上天,展翅飞舞四亿年。晚期新翅能折叠,躲避天敌更自然。二叠遇灾变态全,不良环境能生还”②几句,写了昆虫从石炭纪到二叠纪时期所经历的从无翅到有翅、从古翅到新翅、从不完全变态到完全变态的三次重要历史飞跃。该诗既让我们了解到昆虫为适应自然环境而不断产生的进化,也让我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思考昆虫与人类的关系。作者认为昆虫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有利也有害,正如谭氏《亦敌亦友》所言“亦敌亦为友,如影亲似胶”③。此类诗歌共5 首。写与昆虫为友者,如《劝君食虫歌》。诗中“蛋白矿物维生素,敢和猪牛比高低。再比鸡鸭羊和鱼,胆固醇却含量低”④几句,告诉我们可供食用的昆虫体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有益的营养成分,但胆固醇含量却低于鸡、鸭、羊等常见肉类。写与昆虫为敌者,如《胡蜂谣》。诗云:“客从山中来,谈蜂声色变。本是平常物……一旦群来袭,十人九不还。外出多警惕,勿扰可相安。”⑤“谈蜂声色变”“十有九不还”等,让我们认识到袭人胡蜂的可怕之处。同时,作者还写了《野外防胡蜂》来告诫人们在野外时要多多警惕这种昆虫。诗云:“穿衣戴帽急救药,警惕草丛与地巢……防范工作记得牢,遇险也能把灾消。”⑥接着,又写了具体的防护方法:“长袖宽衣扎紧口,少露皮肤帽遮头。高敏体质需谨记,抗过敏药不离手。”⑦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胡蜂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作者还用了15 首诗歌,从微观的体壁结构到宏观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再到动态的阶段变化,对昆虫的形态进行了介绍。这些诗歌,详细介绍了昆虫的具体形态以及每个部位,甚至细化到昆虫体壁的分层及其所包含的化学成分。写体壁结构者,如《体壁结构成分歌》。诗云:“昆虫体壁有三层,单层细胞分泌成。底膜表皮皮细胞……黑色嘌呤类萝卜……小虫无敌越亿年。”⑧该诗介绍了昆虫体壁的3 个分层(表皮层、皮细胞层和底膜)及每层分别所包含的化学成分。写身体结构,如《昆虫足的魅力》。该诗生动介绍了苍蝇、蜘蛛、蝗虫等14 种昆虫胸足的独特功能。如写螳螂时,诗中“螳螂前足举大刀,捕捉猎物本领高”⑨几句,形象地说明了螳螂像两个大刀一样的前足是用来捕捉猎物的。在写蜜蜂时,诗中“胫节粉蓝跗节筐,蜜蜂后足携粉忙”⑩几句,清晰地说明了蜜蜂的后足是用来携带花粉的。写昆虫的阶段变化,如《昆虫的胚胎发育》。诗云:“昆虫卵裂不完全,分裂子核移外缘。……胚盘形成胞分化……胚膜两端腹面赶……胚层形成始分节……表现还需环境决。”⑪该诗写了昆虫卵裂及胚盘、胚膜、胚层的形成等发育过程。

在识别昆虫类别时,作者将目、亚目、总科、亚科等单元逐层分类并加以识别。作者提到昆虫纲共有18 个目、20 个亚目、17 个总科、204 个科、12 亚科、3 类、两系。这类诗歌总结了每个目、科的昆虫特征,在易混淆的目、科之间,又重点突出了它们的区别特征。如螽斯科,“尾须短,四节跗,螽斯产卵刀刻木”⑫,短短三句,便将这一科所属昆虫的重要外形特征显现出来。又如在区分花蝽科和盲蝽科时,写道(无诗题):“花蝽盲蝽有楔片,看罢单眼看膜片。花蝽有眼无翅室,盲蝽有室无单眼。”⑬短短四句诗,便清晰地说明了这两个科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二者在外形上都具有楔片,而不同之处在于有无翅室,有无单眼。这些诗歌,便于人们识别、区分、记忆和学习不同目、科昆虫的特征。

其二,借蜜蜂、兰花等抒发感想。此类诗歌共有11 首,或赞美所咏之物,或表达殷切希望,或托物寓理,或针砭时弊。

赞美蜜蜂高尚品质者,有5 首。如《辛苦的酿造》,诗中“为给寒冬存余粮,忙趁花期赶趟趟。多少埋没在路上,多少累死在巢堂。一滴蜂蜜千斤汗,多少留给自己尝”⑭几句,写出了蜜蜂酿蜜的详细过程。“埋没”“累死”等词,写出了蜜蜂为酿蜜所做出的牺牲,体现了作者对蜜蜂认真工作、不辞辛苦的品格的赞美。同时,蜜蜂耗费“千斤汗”所酿出的蜂蜜,却很少留给自己尝,大多都是为人类所用,既写出了蜜蜂为人类带来的益处,也表现了作者对像蜜蜂一样默默奉献、不图回报的精神的歌颂。

表达爱护动物的希望者,共4 首。如《惜花媒》,诗云:“春风拂得百花芳,方得蜜蜂来帮忙。若要秋天瓜果香,珍爱花媒习为常。”⑮“花媒”指蜜蜂,它担任着传花粉的重任。秋天的累累硕果,离不开蜜蜂的贡献。该诗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希望大家珍爱蜜蜂这个“小花媒”。又,《谁人为它鼓与呼》云:“动保组织再呼吁,自然生灵要珍惜。爱护众生即爱己,不然就剩我和你。”⑯人们曾在西安渭河北岸暂停施工的工地上发现了上千只筑巢的崖沙燕,华商记者接连对此进行报道,人们纷纷呼吁放弃复工,保护崖沙燕。诗人将这一事实写成诗分享给大家,呼吁大家一起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动物,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托物寓理者,共6 首。如《蚜虫、蚂蚁与食蚜蝇》,诗云:“莫言甜蜜好,蚜虫苦糖高。日日吸甜汁……蚜虫做‘奶牛’,甘为护蚜爪。盘旋食蚜蝇……蚁视蚜若宝。”⑰这首诗讲述了蚂蚁和蚜虫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为得到蚜虫的蜜露,蚂蚁充当蚜虫的保护者并替它驱赶前来产卵的食蚜蝇。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蚂蚁的知恩图报,也可领悟“自然生万物,生存遵天道”⑱的自然哲理,即:自然万物都有其自身的生存轨迹,人们应该遵守自然规律,而不能肆意破坏它们原有的生存之道。又,《昆虫的生存策略》云:“漫步丛林间,观虫悟自然。小虫大智慧,方寸天地间。甲虫善装死,触碰落尘烟。……环境混一色,天敌难发现。……毛虫有遇险,急伸臭丫腺。酷似小毒蛇,对手掉头窜。”⑲该诗表明:小小的昆虫却有大大的智慧。甲虫通过装死来掩护自己,毛虫通过伸出散发难闻气味的臭丫腺来警示敌人。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凶残的天敌,小昆虫们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不断地适应环境,寻找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策略。

针砭时弊者,共4 首。如《兰花的欺骗》:“独有兰花啬吝悭,花粉凝成一小团。孤注一掷如赌徒,吸引虫媒靠欺骗。”⑳作者把兰花比作“赌徒”,兰花使用各种欺骗手段诱骗“花媒”上当,从而达到传粉的目的。作者讽刺的就是在现实中那些像兰花一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伪装自己,欺骗他人,损害别人利益的“君子”。又,《野蜂之叹》:“精耕细作下,田间少有荒。绿地多割草,野蜂无口粮。”㉑由于耕作不当,绿地消失,许多野生蜜蜂的栖息地被破坏,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里,作者讽刺的是那些肆意开垦绿地、破坏自然环境的人。

其三,野外工作及感想的真实写照。此类诗歌共23 首,多为诗人在野外实习期间的所见所想,或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或记录自身的经历和感受。

表达对自然美景喜爱者,如《初春》。诗云:“山桃初放柳新绿,野岭枯黄亦成趣。蜂栖土壁迎光舞,孢粉如云叹神奇。”㉒这几句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暖春生机图,有初放的山桃、初绿的柳条、迎光飞舞的蜜蜂、像云雾般飞散的花粉等。这一切都显得生机盎然,散发着浓浓的春意。又如《白鹿原野趣》。这首诗是作者在白鹿原考察时,为眼前美景所触动而有感而发。“乡间小径荒,野花成天堂。蝇痴蜂迷醉,虫我两相忘”㉓,作者沿着乡间小道慢步行走,繁盛的野花映入眼帘,蜂、蝇等小昆虫们如痴如醉,诗人也沉醉其中,达到了“虫我两忘”的境界。作者对此番美景的喜爱之情,显而易见。

记录自身经历和感受者,如《实习遇雨》。诗云:“雷声低沉,山雨骤临。主人开门笑迎客,怕湿太扰民,乐得楼檐暂存身,紫露戴珠亲。”㉔作者遇雨,无处躲藏,幸得遇见一户人家,但又怕打扰到人家,于是就暂在屋檐下避雨。此时,他看见紫露花上挂着的雨珠,内心倍感亲切。一个“笑”字,形象地表现了主人的平易近人、热情好客,也体现了民风的淳朴。“紫露戴珠亲”一句,与唐代韦应物“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咏露珠》)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前诗写的是雨珠与紫露花,后诗写的是露珠与荷叶。相对而言,谭氏的描写更为细腻生动,非亲历者不可为之。又如《野外实习小记》:“日晒雨淋满山跑,制作整理夜难熬。生科学子耐磨砺,苦中有乐志趣高。”㉕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和同行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忙碌的工作与学习情景。“日晒雨淋”“夜难熬”,表现了他们工作的辛苦;“耐磨砺”“苦中作乐”,则表现了作者一行人认真的工作态度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此外,《2018 年多雨季实习》《重逢》《初春山中遇雨》等也属此类。

除了以上三部分外,作者还有一部分诗表达了对榜样的赞美及对友情、亲情的歌颂。前者,有《我的化保老师》《忆师祖二则》《致何老师》《感恩师长》《消防战士摘除蜂巢歌》等;后者,有《端午随笔》《亲情暖心》《致好友》《大年夜》《温馨大家庭》《家有喜事》等 。

二、谭江丽《诗图话昆虫》的艺术特色

谭江丽善于灵活运用典故、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其诗歌语言具有平实质朴、语淡情浓的特征。

其一,灵活运用典故、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历史典故的运用,如《烽火戏胡蜂》。诗中“海南岛华石斛……假装小蜜蜂,激素来报警。胡蜂疾来访,错当狩猎营。烽火戏胡蜂,传粉被役从。项庄频舞剑,其意在沛公”㉖几句,巧妙化用“烽火戏诸侯”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典故。诗中的“海南岛华石斛”充当了“周幽王”的角色,为了实现传粉,合成并分泌了“蜜蜂报警信息素”,这一化学物质充当了“烽火”,让胡蜂误以为是蜜蜂来了,纷纷赶来狩猎。胡蜂就是被玩弄的“诸侯”,同时可以看出胡蜂是蜜蜂的天敌。同时,“海南岛华石斛”又摇身一变,充当了“项庄”,目的是为了让胡蜂帮它传粉。这两个典故的化用,使得诗歌内容充满了故事性,引人入胜。又如《蜜蜂与胡蜂之间的战争》。这首诗把胡蜂与蜜蜂之间的战争描写得相当精彩,其中还化用了“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历史故事。在“重重围垓下,霸王走乌江”㉗这两句诗中,胡蜂就是霸王。虽然胡蜂是蜜蜂的天敌,但寡不敌众,且蜜蜂比胡蜂耐热,于是蜜蜂经常群体出战,扬长避短,把单只胡蜂活活热死。该典故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

比喻,如诗句“腹扁高接小旗帜”㉘(无诗题)。它将旗腹蜂科细长的基部比作“小旗帜”,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旗腹蜂科的基部特征。又如“头顶五齿若皇冠”㉙,将冠蜂科昆虫头顶的“五齿”比作“皇冠”,形象地刻画了该科昆虫头顶五齿的形状。此类比喻还有很多,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昆虫的外形特征,在方便人们记忆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和学习昆虫学知识。

拟人,如《兰花的欺骗》。在这首诗中,作者向人们揭露了兰花的真实面目,即“孤注一掷如赌徒,吸引虫媒靠欺骗。……为骗姿态呈万千”㉚。于此,作者将兰花人格化,将它比作“赌徒”,为了达到传粉的目的,呈现万千姿态,是一个大骗子,而非人们口中的“君子”。又,《蜜蜂与胡蜂之间的战争》:“蜂兵列严阵,强敌压巢前。尾翘点狼烟,振翅即亮剑。警戒入侵者,誓死守家园。”㉛作者将蜜蜂和胡蜂人格化,一只只蜜蜂纷纷化身为英勇作战的战士,即使面对强敌胡蜂的入侵,它们也不甘示弱,纷纷翘起尾巴,点起狼烟,团结一心,亮起自己的宝剑,列兵布阵,阻止胡蜂的入侵,誓死守卫自己的家园。一个“压”字,渲染了战争紧张的气氛,让我们仿佛看到一群黑压压的胡蜂此刻正团团围在蜜蜂巢前。此处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内容充满趣味性和故事性,将胡蜂与蜜蜂之间精彩的作战情貌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引人入胜。

其二,诗歌语言具有平实质朴、语淡情浓的特征。一方面,平实质朴。作者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原原本本地书写自己的所见所感,毫无造作之感。因此,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如《缺翅目》:“雨林湿气重,枯木苔藓生。偶掀翘皮处,目亮心潮涌。”㉜“目亮心潮涌”一句,平白如话,不事雕琢,却将诗人在雨林偶然发现罕见的缺翅虫活虫时那种眼前一亮、内心激动不已和惊喜万分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云蒙山采集》。诗云:“雨后云雾山中走,喜虫爱鸟乐悠悠。镜头栩栩随心动,虫网一挥解千愁。”㉝全诗无一晦涩难懂的地方,却把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展现无遗,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

另一方面,语淡情浓。主要体现在用平淡的语言承载浓浓的真情,语近情浓。如《亲情暖心》。诗中“爱吾姐姐爱吾哥,姑姑舅舅情如河”㉞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家人满满的爱。“一团和睦一家亲,满堂欢笑羡煞人。八十姐弟也争抢,只因红包载情深”㉟,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委婉含蓄地掩盖感情,而是大声说出了对亲人的爱,看似平淡的语言却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又,《家有喜事》:“姑抱重孙侄大婚,喜事连连乐吟吟。……春和景明风光好,觥筹交错笑声扬。”㊱好事频至,在春和景明的日子里,大家欢聚一堂,“觥筹交错”,把酒言欢,一起为喜事庆贺。整首诗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息,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叙说了家中的喜事,分享了自己的欢乐,让人仿佛身临其中,置身于一场温馨的家庭聚会中,读来使人倍感亲切。

三、谭江丽《诗图话昆虫》的价值

谭江丽《诗图话昆虫》所录诗歌,不仅有助于生物课堂的教学,而且可以使读者感受其所传递的正能量。更重要的是,它还树立了当代昆虫学专题诗歌的创作范例。

其一,有助于提升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爱学、乐学是我们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职责。㊲谭江丽《诗图话昆虫》在讲授昆虫的分类识别时说道:“枯燥的昆虫特征和专业术语往往让学生们生厌,对一些昆虫的特征加以总结成诗,可以突出识别要点,提高学生们的兴趣。”㊳谭著前言还提到了“寓教于乐”,同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愿读者在快乐阅读中迅速掌握相关昆虫专业的知识,体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快乐,进而在志趣上引起共鸣。”㊴谭氏在讲授《昆虫趣谈》通识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紧密贴合实际,创造性地对一些知识进行了文学加工,用自己的实践告诉同学们,学习不只是已有的课本和逻辑,还有诗和美丽的原野。㊵在昆虫类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能适时恰当地将昆虫类诗歌引入课堂,则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于此,谭氏《诗图话昆虫》这本诗集是不错的选择。

其二,可对广大读者的思想、举止产生积极影响。谭氏《诗图话昆虫》有23 首是作者在野外工作及感想的真实写照,还有20 首是生活偶得。读这些诗,我们可以真切感知到其所蕴含的正能量。

一则,可以拉近人们和大自然的距离,增强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意识。《野外实习小记·三则》将自然界的小昆虫描写得活灵活现:有的藏在茎叶间演奏美妙的歌曲,有的沐浴着阳光在花上旋转起舞,有的挥舞着手臂来恐吓来者,还有的像游蛇一样在渠边爬行。读这首诗,可使人们同作者共同置身于美好的大自然,一种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二则,有助于促进勤劳、惜时等美好品质的形成。《辛苦的酿造》对蜜蜂那种勤劳和坚持的美好品格给予了赞美,同时也对不劳而获的行为进行了讽刺。《感春》通过写梅李、海棠、玉兰、樱花、丁香、紫荆、桃、柳以及牡丹这些花儿的次第开放,感慨岁月匆匆,发出了“君子需识时务,放鸢忙趁东风”㊶的感慨,劝诫青年人要抓住大好时光完善自己,而不是贪图享乐,蹉跎岁月。此外,《忆师祖二则》《致何老师》《我的化保老师》,能让人感受到师生情深、师恩之重。《致好友》中“我与君相知,方得天地阔”㊷二句,可使人感知友情可贵。《温馨大家庭》中“璞玉虽拙,不掩其真。待之以诚,交之以心”㊸四句,以璞玉喻人,告诉我们待人要真诚,将心比心。

其三,树立了当代昆虫学专题诗歌的写作范例。关于此,可从数量、内容两方面来看。数量上,以《诗经》为例,它共有 20 篇提及昆虫,记录了 27 个昆虫名称,按现代动物分类法,可划为7 目12 科20 种。㊹而谭氏诗集则提及了120 余种昆虫,介绍的昆虫纲的目科共有18 个目、20 个亚目、17 个总科、204 个科、12 亚科、3 类、两系。相比之下,谭氏诗歌所涉昆虫数量更多。内容上,谭氏对昆虫学知识进行了全面观照。谭氏之前,我国有关昆虫的诗歌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单纯对昆虫的生活习性进行描述。如《国风·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斯螽、纺织娘、蟋蟀等三种昆虫随时令变化的不同表现。另一类是借昆虫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通过描写秋蝉渲染离别愁绪。唐骆宾王《在狱咏蝉》、唐司空曙《新蝉》、宋杨万里《初秋行圃》、唐元稹《送卢诗》等也是如此。唐彦谦《过湖口》、陈陶《飞龙引》、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等,则写到了蜉蝣,寄托了人生短暂的感慨。除了蝉和蜉蝣,蝴蝶、萤火虫、蚕等也为诗人笔下的常用意象。上述作品,虽写到了昆虫,但却不属于昆虫专题类诗歌,因其仅是只言片语地提及了某种昆虫。而谭氏《诗图画昆虫》则从昆虫的起源与进化、形态结构、分类识别等方面入手,以诗歌为载体,承载了更为系统、全面的昆虫学知识,可谓当代昆虫学专题诗歌写作的成功范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⑳㉑㉒㉓㉔㉕㉖㉗㉘㉙㉚㉛㉜㉝㉞㉟㊱㊳㊴㊶㊷㊸ 谭江丽:《诗图话昆虫》,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4页,第6页,第12页,第12页,第13页,第13页,第13页,第16页,第31页,第31页,第39页,第52页,第66页,第133页,第130页,第139页,第135页,第135页,第135页,第131页,第139页,第145页,第142页,第140页,第139页,第131页,第133页,第86页,第87页,第131页,第133页,第43页,第142页,第153页,第153页,第153页,第40页,第3页,第148页,第153页,第153页。

㊲ 丁春梅、杨云亮、海飞等:《浅谈顺口溜在普通昆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河南农业》2009年第2期,第41页。

㊵ 谭江丽:《〈昆虫趣谈〉通识课上的诗和原野》,《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4期,第185页。

㊹ 高宇、史树森、陈日曌:《试析〈诗经〉中的昆虫》,《农业考古》2014年第4期,第284页。

猜你喜欢
胡蜂昆虫蜜蜂
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
借昆虫上课
防治胡蜂的三种方法
我最喜欢的昆虫——知了
昆虫的冬天
三招轻松治胡蜂
蜜蜂
因小失大的胡蜂
蜜蜂
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