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图书馆经典名著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作用

2023-02-10 07:07祁文军太原师范学院太原030002
名作欣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名著群体

⊙祁文军 [太原师范学院,太原 030002]

大学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化与科学教育的核心,是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优质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科学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其中,高校图书馆则是实体化的人类知识文明贮存库,对于优秀的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著作的保存,以及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受到当今网络媒体兴起、“实用主义”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单一评价标准导致“功利主义”盛行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图书馆中的经典名著作品“无人问津”、名著相关讲座等活动参与学生寥寥无几的状况日益凸显,图书馆硬件设施与馆藏书量也逐渐成为单纯衡量其级别层次的量化指标,难以真正起到进行通识教育、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

本文笔者将以上述现象为出发点,主要聚焦文学类经典名著,阐述现今经典名著在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现状,分析大学生阅读名著的现世意义以及为什么高校图书馆要承担起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经典作品的责任,并就“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推广”针对高校图书馆方面提出建议。

一、高校图书馆在经典名著推广与传播中所面临的困境

根据复旦大学“世界读书日经典文本阅读情况调研”结果,超半数高校学生三个月内的“经典文本”每月平均阅读量不足一本,远低于某西方国家大学生平均每周500 页到800 页的阅读量,由此,名作阅读与欣赏在我国大学生中的现状可见一斑。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在推广经典名著阅读有以下阻碍。

(一)电子化阅读方式使阅读内容快餐化、娱乐化

如今的在校大学生大多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Z 世代”,他们出生于1995 年至2009 年,在其身心成长、建立对于世界认知的重要时期内,网络技术以惊人的、超越任何20 世纪科幻文学或电影中想象边界的速度发展和普及。“不在‘上网’,而是活在‘网上’”,是对“Z 世代”青年的精准刻画。因此,他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无疑会受到网络化、电子化的影响。

互联网最突出的标签是其便捷性,原因之一是它显著提高了信息和知识可及性,降低获取知识所需成本,但也使得阅读与娱乐的边界模糊不清,而这般“混淆”打破了名著阅读需要的“仪式感”。名著经典阅读往往要求读者充分置身故事情节之中,通过与作家笔下人物的处境、情感发生共鸣来理解情节背后的内涵与意义;抑或是在自身体验与作家观点的碰撞中,产生新的观点和认知。这些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注意力和情绪成本,以及足够的思考量才能完成。而基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屏幕阅读以“短时间”“碎片化”为特征,习惯了“无纸化阅读”的年轻人也较难获得纯粹、不被打扰的严肃作品阅读体验。

如今不少高校图书馆为顺应屏幕阅读趋势,也开始提供“kindle”“超星阅读器”等电子化阅读设备的借出服务,但借阅热度并不高。而在不久前,亚马逊称将于2023 年6 月30 日在中国停止Kindle 电子书店的运营,这一决策表明其对于国内电子阅读器市场缺乏信心。对于将“阅读”与自带娱乐属性的“电子产品”融合这一想法实现的难度,我们也从中得以窥见。在网络化、电子化阅读成为潮流的背景下,名著阅读推广难以基于这一载体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网络文学流行和经典文学的式微

的确,“人类需要故事”,而如今人们获取这些“故事”的方式已经由纸质出版物转变为网络文学。网络文学虽是在互联网发展普及基础上出现的新兴文学形态,但以其中故事、人物为原型改编的影视作品而进行的成功的全媒体营销案例已不在少数。网络文学凭借其丰富跌宕的情节、复杂架空的设定,已经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新鲜感、想象力甚至猎奇的全部需求。通俗的语言表达和普适的情感情绪,让网络文学对于读者来说意味着更低的精力投入和更快更容易达到的共鸣。

诚然,网络文学是时代和科技的产物、大众的选择,并且其中也不乏反思现实的优秀作品,但其终究是重“情节”、重“阅读快感”,而轻“语言”、轻“内涵”的文学类型,与传统的文学经典相去颇多。当今年轻群体作为前者主要的受众群体,习惯于网络文学的阅读后可能会将“小说”与“故事”混为一谈,局限于网络文学提供的阅读舒适区内,而再难以接纳文学性、艺术性更强的作品。此外,大众趋向于将名著经典与“晦涩艰深”等价,这样的偏见将会加深青年群体对经典的畏惧、排斥心理。高校图书馆需要基于此进行正确和充分的引导,甚至可以尝试将热门网络文学与相似题材的经典名著对比讨论,开展讲座或交流会,从相似中消除距离感,从差异中激发阅读兴趣,达到在高校学生中推广名著阅读的目的。

(三)高校图书馆“自习馆化”现象

如今高校图书馆“自习馆化”的现象愈发凸显,甚至不少图书馆自习座位“一座难求”,而文学名著阅览室“无人问津”;入馆人次增加,但并未带来纸质图书借阅量和电子阅览室使用量的上升,可见大学生阅读积极性普遍不高。

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名著经典阅读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专注力,但在对学术水平提升、履历丰富等直接增加个人竞争力方面,大学生无法在短期内见到直观成效。因此,在单一的学生评价体系下,竞争压力日渐增大、焦虑情绪在高校校园中蔓延,以及在社会层面盛行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不断向大学校园渗透,有针对性的专业课学习或科研能力提升对当今大学生往往更具有吸引,而图书馆藏书也逐渐沦为营造“自习馆”氛围的道具和摆设。

二、大学生阅读经典的意义以及高校图书馆承担名著推广责任的必要性

经典名著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推广面临着上述诸多困境,但阅读此类作品对于青年群体成长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因此推广名著阅读十分必要,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应当承担的责任。

(一)大学生阅读经典的意义

1.个人层面:培养文学审美和形成价值取向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经典名著不仅承担了展现人类文明足迹中文学和艺术高峰的重任,更记录了先人智者对永恒议题的探讨与追问。当科技发展的红利使我们的物质、生理需求大体得到满足,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自我实现需求日益凸显,特别是正值世界观构架、自我意识成型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不论是开阔视野、培养文学审美,还是认识自我、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在经典名著中进行自我教育都十分关键。

(1)阅读名著对认识文学的审美意义

笔者认为,即使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何为“优秀”故事、文学作品的评判蕴藏在人类共同的基因之中。这些经历时间的筛选被赋予“经典名著”标签的作品,必定处于各个时代特定审美内涵的交集之中,得到普通大众和专业学者的广泛认同。此外,身处不同历史、社会背景的作者也一定会受其影响,甚至将一些经典作品奉为圭臬,有意或无意地对其进行着模仿和再创作。

因此阅读这部分经典名著等同于直接地找到后世优秀作品的“本源”,了解经典的文学情节、人物设定、叙事结构,再从多数人共同的文学审美中逐渐明确自己的文学品味与志趣所在。若能在浏览当今时代的作品时,找到曾经阅读过的经典名著的印记,对年轻读者来说,无疑能够提高阅读信心和阅读兴趣,减轻与文学的隔阂感。对青年文学爱好者群体来说,阅读经典名著,可以说是认识文学的“捷径”。

(2)阅读名著对形成价值取向的意义

从“古希腊哲学三贤”对世界起源的探讨,到诞生于一战后的存在主义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不论是依托文学创作为某个群体发声,还是哲学流派中对人类终极命题的探索,作家和智者不断思索着蕴藏在我们基因之中亟待解答的永恒议题、困惑是否有普适答案。这些跨越时空的回答,使得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长有道可寻,避免沉溺于虚无主义的深海之中。

例如,我国传统文学经典《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木兰诗》中花木兰替父从军,《红楼梦》中林黛玉以《葬花吟》悲花悲己,等等;19 世纪的外国名著《傲慢与偏见》《简·爱》《小妇人》,等等。从中能深刻体会其表达女性群体对形成独立人格、实现个体价值,以及追求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存在空间的诉求,这些主题之于当今毫不过时,甚至与近来热议的“女性意识”“女权主义”等社会议题十分契合。

时下因为缺乏意义感,“空心病”在青年人群体中日益蔓延,而加缪的随笔《西西弗神话》基于存在主义思想对人生目的的拷问,其思想仍有很强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该作品讲述了古希腊神话人物西西弗一次次推动巨石上山,到达山顶后巨石又再次滚落的故事。这样重复的、极致的苦役象征着人生“荒诞”的本质;但西西弗不屈服于命运,正视荒诞,毅然反抗。他推石上山所走的每一步、他存在的每一刻都刻画着生命的意义,最终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并获得生命的激情和幸福。如今的大学生群体,若能同西西弗对命运坚定的反抗一般,接纳荒诞和意外,必定获得生命热情、实现精神自由。

2.信息时代背景下:阅读经典有利于提高青年人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化”是认识和探讨有关当今高校学生相关议题时无法回避的元素,在之前的阐释中,已经提及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阅读内容、阅读习惯的巨大影响。除此之外,置身于信息爆炸的网络之中,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层出不穷,如何明辨是非,如何避免成为网络戾气的助长者、网络暴力的参与者,是对用户的信息辨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甚至人性中对于善与恶的认知和自我约束的严峻考验。而名著中不乏对人性进行深入探讨的优秀作品,阅读这些作品,能帮助他们在“多数即正义”的网络环境中,守住底线,避免在无意识中成为造成雪崩的“恶”的雪花之一。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罗生门》就以简练的情节叙述,犀利展现了“人性的善与恶可以在瞬间转变”这一主题。这部短篇小说讲述一位家仆在荒凉凋敝、尸横遍地的罗生门下避雨,偶遇以拔死人头发为生的一位老妇人,于是同样身处困境的家仆恶性大发,剥下老妇人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的故事。置身于网络这个匿名的背景中,人内心种种幽暗的情绪可能会被释放。该作品警示并教导作为互联网用户主力军的大学生群体,必须对藏匿于自身的“恶”的部分保持警惕,即对热点事件中心的当事人保持冷静、理性辨别,避免为网络暴力事件的推波助澜。

(二)高校图书馆在名著传播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内的文化服务机构,不仅是大学的藏书楼,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熏陶、通识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图书馆是对全体学生开放的知识资源库,不同的专业背景、培养层次,只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都能在图书馆搜寻到任何学科的经典或前沿信息。这对于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实现文理学科渗透十分重要。高校图书馆可以组建专门的名著导读活动小组,定期举办活动,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意识。特别是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图书馆在名著经典推广中需肩负起应尽的责任。

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大学时期是弥补中小学应试教育阶段人文素养缺乏的最佳时期,学生的阅读成本低、可及性高,高校图书馆阅读材料丰富,并且是经过了一定筛选的优质阅读内容。在一定的引导下广泛阅读,特别是对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名著有一定涉猎,对于学生未来发展、个人幸福感提升都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图书馆推广经典名著阅读的可行措施

(一)将名家导读讲座与学生分享会相结合

讲座是目前图书馆进行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但由于讲座嘉宾吸引力缺乏、内容乏味以演讲者单方面输出为主等原因,这类名著导读推广活动往往参与率不够理想。高校可以将名家导读讲座与学生能够自由发言的分享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收获感。

(二)将经典名著推广融入进当下热点话题中

当今大学生普遍对社会新闻、国际局势相关话题都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参与讨论的热情,因此,可以以此为依托,推出“从名著视角出发看社会热点”系列公众号推送,通过与高水平新闻评论员约稿合作、鼓励学生以及知名校友投稿等方式,增加学生对经典作品的认知,从中体会其厚重内涵和文化底蕴。

(三)定期开展名著改编电影、戏剧展播活动

选择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舞台剧录像等进行播放,以融入了视听、光影的艺术形式拉学生与名著的距离,也可以在展播后举办该部名著原作的进一步交流分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结语

著名历史学者、作家许倬云这样解释阅读的意义:“拿全世界人类曾走过的路,都要算我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阅读能够使生命的广度和长度充分延伸,而经典名著阅读则让读者目睹人类文明中最闪耀的群星,同时这些光辉历经数个世纪,对当代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大学生需要名著,高校图书馆应承担起学生与经典作品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作用,让经典阅读在高校校园中薪火不息。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名著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