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2023-02-13 01:37王淦生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子房张良武松

王淦生

【文化——积累传承】

留侯论

◎苏 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①。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②,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③,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④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⑤,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⑥,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⑦,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發,盖亦已危矣⑧。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⑨,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⑩,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11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12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13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14,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15,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16,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①节:节操。②所挟持者甚大:胸怀广阔,志向高远。挟持,指抱负。③子房:张良,字子房,佐刘邦建汉朝有功,封留侯。受书:接受兵书。圯上:桥上。老人:黄石公。④隐君子:隐居的高士。⑤其:指黄石公。微:略微,隐约。见:同“现”。⑥以为鬼物:因黄石公的事迹较为离奇,或有荒诞,故有人认为他是鬼神之类。⑦贲、育:孟贲、夏育,古代著名勇士。⑧而逞于一击之间:《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其间不能容发: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比喻情势危急。⑨千金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盗贼的搏斗上。⑩伊尹、太公之谋:谓安邦定国之谋。荆柯、聂政之计:谓行刺之下策。11鲜腆:无礼,少善。12肉袒:袒衣裸体。13报人:向人报仇。14非有生平之素:犹言素昧平生。15仆妾之役:指取履事。油然:兴盛貌。此谓悦敬之心油然而生。16轻用其锋:轻率地消耗自己的兵力。弊:疲困,衰败。

◆解读

文章先从“勇”字着笔议论,认为“豪杰之勇”高于“匹夫之勇”之处在于忍辱不怒,胸有大志。接着以张良幼时受圯上老人的反复考验而获得兵书的故事,说明张良之才在于善于忍让,而不在于鬼神传授,从而廓清了事实,去除了其中的神秘色彩。再以郑伯牵羊迎楚和勾践服役于吴等史实来衬托张良的性格,在赞扬张良辅佐刘邦多次转危为安的历史功绩中,进一步凸显出张良的隐忍性格。结尾借司马迁对张良相貌的评论,表现了张良外柔内刚的个性特点。文章借张良这一历史人物提出“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论点,论述中过分夸大“能忍”而忽略了其斗争的一面,有其片面性。这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加以鉴别的。

【审美——鉴赏创新】

苏东坡突围(节选)

◎余秋雨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壮丽的对话。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是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写得太理想了。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在他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苏东坡这个大名人是有很多朋友的。应酬、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苏东坡那一封封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原来的世界已经轰然消失,一代名人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

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为道义、为百姓、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后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但是他的内心仍有无畏的一面。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髄,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壕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

多么真诚的勇敢,多么洒脱的情怀!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于是,苏东坡刚刚写完,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

此信看后烧毁。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那阕著名的《卜算子》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这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无情地剥除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曾为他带来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气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種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选自《文化苦旅》)

◆解读

苏东坡的人生,就是在这种接连不断的突围中螺旋式上升的。文章强调苏东坡在黄州时期的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更是心理上的。“突围”对他来说,是突破和超越。在精神人格方面,他突破了官场束缚,回归清纯、淡泊,真正走向成熟、从容;在文化方面,那些诞生于黄州的诗词散文宣告着他已然达到美学上的新高度,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破。

【语言——运用表达】

《水浒传》中的人物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下面是《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一书中金圣叹对武松的评价,请谈一谈对你的启发。

人人未若武松之绝伦超群。然则武松何如人也?武松,天人也。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

◆启发

在金圣叹看来,武松就像三国名将赵云一样完美,具备了其他好汉的全部优点,甚至跟武圣人关羽有一拼,堪称梁山好汉第一人。他的阔、毒、正、良、快、真、捷、大、雅、警乃是集梁山好汉优点之大全。金圣叹评武松不是“独品”,而是与其他英雄相对照,揭示出武二郎身上的“全能”的特点。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在阅读文学名著时一定也会有自己欣赏的人物,我们不妨把观感写下来与大家交流,这既可以促进我们的“深阅读”,又可以锻炼我们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子房张良武松
张良书法作品选登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不同果型黄瓜子房的组织学观察及其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
ALA对低温胁迫下甜樱桃子房和花柱AsA-GSH循环的调控
张良拾鞋
释 然
武松:喝酒好赚钱
草莓的籽长在 表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