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的浪漫,在星辰大海

2023-02-13 16:45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信使超级稻软体

中国科研人,充满着浪漫主义情怀。科研之路并不容易。或许正因为这份“不容易”,科研人独有的“浪漫”总是格外动人。当严谨的科学遇上浪漫的科研人,一个个将青春热血挥洒在追梦路上的故事由此开启。

为“天问一号”开“导航”的人

2022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中国人首次在火星留下印记,也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此次“天问一号”能够在火星顺利着陆,凝聚了大量科研人员的不懈探索。北京理工大学“90后”博士后龙嘉腾主要负责的便是火星最终着陆段光学导航算法的验证工作。“我们先来运行一下,再重新试验一下,再运行一下,再试验一下。”面对充满未知的火星环境,无数次的试验是导航制导系统研发的必经之路。这条路,龙嘉腾走了8年。“虽然是在幕后默默奉献,但能为人梯也是很光荣的一件事。”

[素材解读]

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到2005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到2007年“嫦娥一号”着陆月球,到2021年“天宫一号”空中交会对接,再到2021年“祝融号”开启火星探测,我国航天事业的征程从老一代航天人到如今年轻一代,一步一个脚印不曾停歇。

“宇宙信使”的守望者

“您有一封来自距离地球4600光年的天鹅座‘来信,请注意查收。”2022年5月17日,这封来自太空的“天外来信”被发表在《Nature》(《自然》)杂志上。它是由我国建造的世界上规模最大、海拔最高、最灵敏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捕获的。这就是最高1.4拍电子伏的伽马光子(拍=千万亿),也就是宇宙线。宇宙线被称为“宇宙信使”,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太阳活动、地球空间环境等重要科学信息。从中国第一代高山宇宙线探测器在云南东川落雪山建成,到西藏羊八井第二代探测器技术沉淀,2022年“拉索”即将全部建成,而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刘成正在借助“拉索”的耳朵聆听来自宇宙深处的声音,守望着“宇宙信使”。

[素材解读]

“宇宙无限,信使有痕”,为揭开宇宙线起源世纪之谜,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开创了一片新天地。而“宇宙信使”正在将宇宙的信息交给这些守望者。

让软体机器鱼游更快的“养鱼人”

深海特種装备与智能机器人研发是世界性的科技难题。由于深海中的压力极高,深海软体机器鱼需要高强度金属耐压外壳或压力补偿系统来保护内部机电系统。

而这个探索深海奇妙世界,让软体机器鱼游更快的“养鱼人”是浙江大学力学系教授李铁风。他“从每一种鱼身上学它们最重要最关键的特性,魔鬼鱼的稳与快,深海狮子鱼柔软的骨架分布”……2019年,他养的深海“仿生鱼”“打卡”马里亚纳海沟,实现了软体机器鱼全球首次不借助耐压外壳的保护在万米深海完成驱动。“软体机器人是新兴科技领域,这次成功标志着我们做到了世界前列。”“它的翅膀煽动一小下,就可能对未来深海机器人探索带来全新的技术思路。”

[素材解读]

从实验室到万米深海,这是里程碑式的跨越,软体机器鱼拓展了人类对深海的认识。李铁风正带领年轻的团队让这条“鱼”在未来游得更快,更聪明。

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的后继人

“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院士的浪漫家国梦,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粮食丰收梦,如今年轻一代科研人员正在续写袁老的梦想。大学毕业就被袁隆平破格录取的李建武已投身超级稻栽培研究13年,他时刻,如今牢记袁老常说的一句话:“要种好水稻,必须要下田。”扎根稻田的他正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袁老的遗志。2021年热带地区首次实现超级稻大面积种植,亩产超1000公斤。而他的理想是“把超级稻种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吃到超级稻大米”。

[素材解读]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而提高综合国力的背后从根本上讲是加快推动人才强国建设,青年则是推动人才强国建设的动力之源。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青年正“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追求速度永无止境的“磁浮人”

“速度,是轨道交通永无止境的一个追求。”磁浮技术研发师类延霄如是说。

从大学开始他就有一个高速飞驰的梦想,2022年7月20日,他参与研发的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正式问世,填补了高铁和飞机之间的速度空白。“磁浮系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完整研发过程,轨道交通发展史也是速度一步一步提升的历史。”从1952年第一台国产火车头,“八一号”试制成功,到2007年“和谐号”上线运行,中国进入高铁列车时代。201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树立了世界高铁运营新标杆。速度提升给人的生活带来一种质变。类延霄说:“希望高速磁浮能够实现更高速度的飞跃。”

[素材解读]

广大青年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负使命,勇毅前行,在脚踏实地中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诗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实现“毫毛变猴”第一步的人

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团队研究发现了三个小分子组成的化学药物可以定向诱导并培养出小鼠的全能干细胞,证明了从体外非生殖细胞产生小鼠全能干细胞进而产生生命的可能性。这项研究成果“在未来,不止像小说中孙悟空身上的毫毛,动物身上的血液、皮肤等任何一处体细胞,都能通过重新编程为多能干细胞,进而‘用药后成为能够独立形成生命的全能干细胞。”实现全能干细胞的诱导及稳定培养,只是打开“毫毛变猴”这扇门的第一步,之后可以以它为起点做更多的研究,探索生命产生的过程。

[素材解读]

《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孙悟空拔一撮毫毛吹一口仙气,瞬间变出来几十只甚至上百只小猴子。丁胜教授及其团队首次发现全能干细胞的体外定向诱导及其稳定培养的药物组合,标志着全新的生命创造研究领域开启,这项新研究或将“让毫毛变孙悟空”成为可能。

猜你喜欢
信使超级稻软体
海底电缆保护的混凝土联锁块软体排抗拖锚稳定性分析
晶格型模块化软体机器人自重构序列
会捉苍蝇的高速软体机器人问世
信使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超级稻宜优673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研究发现超级稻增产新基因
软体家具检测国标将出台
Stories about Animals
农业部确认2013年超级稻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