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2023-02-16 15:10
大众文艺 2023年22期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许 琦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当下,社会经济水平急速提高,互联网愈发发达,社会环境也日益复杂。在这样的情形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不容忽视。作为高校来说,必须要积极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缓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调节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1]。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前,由于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大学生群体呈现出了一定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心理抗压能力较为薄弱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为00后,成长于物质水平大大提升的年代,且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往往衣食无忧,受到了来自家人的过度保护。也正因如此,他们缺少挫折教育,缺乏较强的心理抗压能力,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挫折,他们呈现出逃避、消极的心理现象,甚至个别学生会因为面对较大的压力而出现抑郁情绪。

(二)内心封闭,缺乏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

当前,虽然各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也安排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具有一定心理辅导能力的辅导员,但是很多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都会选择向他人倾诉,甚至有些学生会向陌生人倾诉,或者独自消化。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去寻求心理援助。当然,遇到一些比较轻微的情绪问题时,向他人倾诉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是在遇到稍微严重的情感、心理问题时,不主动寻求教师、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则很容易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就业压力大导致焦虑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入学后,通常缺乏对职业的系统谋划,因此在临近毕业时,会感受到来自社会上就业压力的冲击,发现大学四年所学内容与职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出入,岗位与期望值相差较大,加之职场岗位供需不平衡,导致学生就业难等问题。这样一来,一些学生就会出现焦虑、逃避等负面的心理问题。甚至还有些学生在屡次求职碰壁后,还会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自暴自弃等心理。

(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提升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师资力量短缺、课程形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了阻碍。

1.重视不足

虽然如今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也会设置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总体上来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足的,心理咨询室往往是门可罗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2]。

2.师资力量短缺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3]。

在一些高校中,虽然按照最低标准配备了2名专业教师,但是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都交给了辅导员。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欠缺,且由于忙于其他事务,容易导致精力分散,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4]。

3.课程偏理论,形式单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呈现形式是理论教学,比如大班面授课,选修课,网络课等,此外还有讲座等形式,多数情况下是比较单一的形式,缺乏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这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扎实落实[5]。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应对策略

为了更好地应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以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依托,全面增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

高校在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将全面强化教育服务功能作为重中之重。不仅要在院系内成立心理咨询室,更要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以求能够根据大学生所学专业不同,为之提供针对性和综合性的心理指导与服务。在此期间,不仅要确保测试仪器和功能性空间的高度完善,同时还要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力保大学生出现心理不适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有效的心理援助。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还要定期组织学生、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培训活动,将应对心理问题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广泛传递,并且还要做到将班主任和辅导员纳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专职心理辅导员队伍”,让高校心理服务中心与在校大学生之间建立起纽带,确保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及时反馈[6]。另外,辅导中心内部还要以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为主体,定期组织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培训工作,使之可以成为合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另外,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还应高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思想,定期诚邀心理专家来校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分享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从中帮助在校大学生全面增强心理素质。与此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还要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当地各大心理辅导机构,详细了解心理专家在实际疏导心理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让广大在校大学生、教师、辅导员拥有更多积累成功经验的机会。综合以上应对策略,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为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更能对全面增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与支撑条件[7]。

(二)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开通大学生心理咨询绿色新通道

就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途径而言,“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作为高校拓宽教育途的主要方式,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就大学生心理状况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引导,所以“线上”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某一教育平台来进行,需要以便捷性更高、及时性更强、受众范围更广的信息传播媒介作为教育平台,各种社交媒体无疑成为理想之选,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咨询开通更多的绿色通道[8]。在此期间,高校可开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搭建为广大在校学生“心语互动平台”。具体操作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高度明确该互动平台的主体构成,做到既要包括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还要包括高校辅导员、各班级心理健康联络员、班主任、学生及家长,力保不仅可以试试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更能以多方联动的形式为其提供理想的心理干预措施。二是要做到平台内不定期发布心理健康小知识、家庭教育小方法、心理学研究成果等内容,让学生、家长、辅导员、班主任能够根据其心理状态主动尝试他人所提供的经验,实现随时解决和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三是在“心语互动平台”中要设置“家长心理微课堂”专栏,定期向其发布有效调节大学生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理想方法,因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一部分是来自学业和就业的压力,还有一部分则是来自于家庭。由于家长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存在明显不同,不能保持相互理解就意味着彼此之间产生隔阂,这势必会让大学生背上较重的心理负担。为此,在“心语互动平台”中,“家长心理微课堂”专栏指导广大家长如何去放手、如何去尊重孩子的决定、如何去理解孩子所做出的选择,必然会让大学生与家长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并全身心投入到未来发展空间的探索之中[9]。

(三)组织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及时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

众所周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通过隐性教育合宪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加以充分解决,由此方可让学生压抑许久的心理得到舒缓和释放,进而达到有效改变其心理状态的目的。特别是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学生在踏入大学校园的一刻起,无形中就已经被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困扰,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业焦虑的心理也不断加重。为了及时有效的环节大学生这一普遍心理状态,显性教育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作为主要载体,对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形成正面引导,而隐性教育可以将指多种多样的大学校园活动作为平台,从侧面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当今就业趋向,从而助其就业焦虑心理得到有效缓解。例如:高校可定期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有关负责人共同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奖问答”活动,既做到全面普及和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同时还能让其了解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所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这样大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势头强劲,自己的未来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对口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新领域同样是就业的主要方向,并且依托自身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谋求创新创业机会也是较为理想的选择。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及时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心理的目的,更能让大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树立起强大的信心。另外,各高校还要全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定期筛查工作,建立起心理健康预警台账机制,确保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既能得到持续和全面的筛查,还能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其提供心理帮扶,以此来保障大学生始终能够以从容地心态面对未来职业发展。

(四)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组织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在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无疑是较为直接,也是较为常见的应对策略之一,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显性教育形式所在。然而,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目标单一性、形式与内容固定化、手段与方法可选择性不高的特点,所以在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时,要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将生命教育、健全个性教育、自我管理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活动相结合作为教学形式的基本构成,并通过实验教学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思想健康水平能够得到同步发展,进而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道德观念,实现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同向同行。在这里,广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要注重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方案的科学设计,由此方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其中,生命教育要以生命的意义、人生价值、自我保护能力、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作为主要内容,引导大学生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梳理积极地生活态度。健全个性教育则是要以人际交往实践活动为中心,通过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个案分析法,暗示学生要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自我思想调节和情绪调节。自我管理教育则要以自我评估和反思活动作为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帮助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自身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必然影响,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改变自我日常行为方式,并最终形成一套健全的自我思想、心理、行为约束机制,这无疑为其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10]。

三、结语

在本文中,笔者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入手,探讨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应对策略。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大学生面临的来自各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重重压力之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非常紧迫。作为高校而言,要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认清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加以改进,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应对心理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心理感受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