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文化与小学校园文化融合共建的实践路径*

2023-02-16 15:10林思杏
大众文艺 2023年2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价值观民族

林思杏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 530022)

文化是由地区、地方群体、部落或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多积淀的、为群体部落共同接受和遵循的行为准则、生活习惯、饮食禁忌、民族风俗、言语习俗、建筑风格、思想观念和信仰等。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灵魂,它积淀着雄厚的人文精神和行为准则,为个体塑造独特的人格品德和魅力提供底层养分支撑。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通过实践活动贯通民族文化而体现出来的。校园文化是学生长期办学中逐渐探索、摸索、挖掘和培育而沉淀的一种文化底蕴,它常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环境建设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小学校园是文化主要承载体,而文化是其校园的精神魂魄,校园的精神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的灵魂、活动、实力和潜力的关键点。当今教育大背景下的广西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在民族大同多元文化的文化现象当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广西民族文化打造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具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校园文化,能解决迫切的现实需求问题的同时又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意义。

一、广西民族文化融入小学校园文化的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1]小学阶段是政治启蒙、价值观引导的关键时期,学校需高度重视小学生应达到何种程度的价值观念、具备何种民族精神,以及如何达到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广西民族文化和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精神,在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大爱精神等诸多人文精神中无不坚持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将科学与文化知识融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坚持着将民族文化基因、红色基因深度融嵌至德育中。无论是民族文化教育还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体裁、以培养和树立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目标,共同构建“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等主题教育[2],从而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工作,培养学生锻炼科学的思维方式、学科专业技能,涵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二、广西民族文化与小学校园文化融合共建的实践路径

(一)主流价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在多元民族一体化的中华大家庭中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引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民族文化和中国实际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中处于核心地位,它能引领学生敏锐、客观地判别、识别真假、善恶、是非等立场,引导学生阻隔不良思潮的诱惑与裹挟,占领意识形态的绝对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改革创新思想和“四个自信”,只有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共建民族精神家园。尤其是文化自信对多元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理解和认同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多元的价值理念中形成共同的话语体系和大同的价值观。由此,作为主流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文化占据灵魂地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熔铸多元一体化的价值观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融入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多元民族文化价值的差异和大一同的关系。由于民族地域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等异同,应承秉认识、理解的态度来接纳不同的价值观,当与个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理念相吻合、相融合则会形成价值认同,这是常态价值观的引领方式。由于主流价值观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它是历经长期历史实践验证后,人民共同所认可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所推崇的具有社会公共价值意义的价值观念,具备历史性、科学性、强制性、客观性和严肃性,教师作为学生引导者,要将生活事迹和创造情境的方式融入核心价值观才能阐明价值观的内在含义。其次,以道德价值观为培养工作核心,重视小学生思想道德的熏陶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能正确地识别和判决真假、好坏、是非、善恶、美丑、正邪等形态,借助儒家的仁、礼和中庸的精髓来对待生活,规范个体行为言行,形成崇德向善的美好道德品格。在校园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重视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从小注重引领、监督和提醒学生养成生活行为良好习惯,在外在行为的调养基础上引领学生关爱、尊重、信任和包容他人等高尚道德,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产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崇德向善的道德品格。由日常的善道善举形成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养成“和蔼、友善、和谐、祥和”的思想道德,凝练成校园内的美德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核心文化:传播广西民族文化教育

在中华民族和价值多元的大一统群体部落中,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已牢固扎根于民族的血脉、思想精神与灵魂。在以“和”与“仁爱”为核心的国家,承秉“天人合一、仁民爱物、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宽容”的社会法则,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历史责任。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自身的校园特性、优势和独特文化,形成特色文化体系,具体到学校校园文化教育中则体现在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一方面,在民族历史文化中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广西民族特色文化和校史文化,以彰显不同层次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中始终坚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承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扬弃与继承、转化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教育过程中要坚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由平等、民主科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文理念、严守“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的为人原则,坚守“慎独修心律己修行”“知善行、重自律、美身心”修身原则,达到“修身、修为、修心、修德”的修行至高境界。除了民族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形态作用于学生生活,传统节庆文化深受师生青睐,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和中秋节等。在庆祝节日中体验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审美智慧、价值气质、节庆习俗、文化思想和道德伦理。广西民族文化汇聚了汉、壮、瑶、苗、侗、仫佬族等12个民族的财富资源,民族文化遗产拥有三月三歌圩节的典型歌仙刘三姐,“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秋泛图”的国际旅游城市桂林,巍然屹立的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崖画艺术珍品。红色历史文化印迹代表有湘江战役旧址、韦拔群烈士牺牲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东兰烈士陵园,湘江战役、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在广西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桂林抗战文化城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领悟广西民族文化的特色与内涵,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方向、办学特色和实际融洽融合地方民族风俗,传承民族礼仪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筑建符合地方孩子健康成长的独特校史文化。另一方面,理解广西民族文化多元价值观共存共赢的形态。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核呈现是一种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一种承载着民族情怀与民族精神的意识形态,它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承载着华夏之思想精华,会聚成华夏子民的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由于广西12个世居民族生处于不同地域、个体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民族风俗、礼仪文化和人文情怀,沉浸于不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必然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如不同的知识价值观、习俗价值观、人际价值观、生命价值观、婚恋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游动在学校校园文化,学校教育组织应重视理解多元文化价值观,传承核心价值观,并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历史和思想政治等学科课程建设工作。教师可借助生活典型事件剖析和评判某一价值观,引领学生走入价值观的本质世界,深入了解价值观的真正内核和外延,重点引领学生达到理解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层面,在理解某一价值内涵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自由权,允许学生自由接纳、评判、认可和认同某一价值观。对于社会共同达成共识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学生可基于伦理道德和法治理念来理解这些主流价值观,但不能站在社会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对立面进行批判、攻击和挟持。倡导在小学语文、历史、思想政治和英语等学科课堂中深度融入多元价值体系,教师设计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方式引发学生对价值内核的探索,通过实践活动真实体验或剖析情境案例的方式引发学生对价值观的分析、认知、理解、接纳、共情和共鸣,从而根据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实际价值取向来选择当下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三)人文素养:创新设计校园实践文化活动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最为先进和核心的部分,它是先进价值观及其规范。素养又名素质和修养,《辞海》解释素养为涵养和豢养,它既包括内在知识、技能与道德修养,又包含外在表现和行为方式等。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是基于“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的人文精神。黑格尔提出教育是推移到伦理的无限主观的实体性的绝对交叉点,这种伦理的实体性不再是直接的、自然的,而是精神的,同时也是提高到普遍性的形态。[5]校园的人文素养更多关注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和行为规范,在精神引导层面更多关注学生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取向,在理解多元价值、接纳社会公约道德价值观、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基础上生产个体人文精神。所以,“当一个人受教育越多,他的言行举止则越少出现某种仅是他个体特有的东西,因而某种偶然的东西”。[6]因此,我们将人文素养视为一种基于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人文精神系统。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视为人文知识、技能与价值的相统一,主要体现在学业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综合体、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体。一所小学的校园代表其气质、精神和价值,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精神灵魂,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引导着师生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内化于师生内心情感和思想灵魂并通过外显实践活动体现出师生的精神风貌和言行举止的内在驱动形态。由于人文精神是一种抽象的价值观念与形态,它必须借助物化的介质作用于个体人才能反映人的德性修养、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而这个最佳的物化中介是为学生所直观可视的、可触摸的、可感知、可倾听和可体验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具有可验证性和证伪性。因此,校园实践活动形式是培育德性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核心途径,通过小学生亲身参与校园实践活动,直接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感、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形式心灵、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和思想意识,养育学生的德性、德行、精神气质和人文情怀。广西民族文化中重点关注长征精神、韦拔精神、百色起义精神、龙州起义精神等广西红色精神,且它们均融于大爱精神、民族精神、道德精神、时代精神、审美情趣等小学校园文化的人文精神培育重点工作。大爱精神、民族精神、道德精神、时代精神、审美情趣要取得成效,尤其要重视发挥校园实践活动的作用,根据小学校园生活特性分为传统文化型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型实践活动。传统文化型实践活动凝聚着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情感、道德、审美和价值观等元素,且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常与文化艺术结合绽放多元文化的能量与魅力。在小学校园内常开展的传统文化型实践活动主要有中华传统节庆活动、主题文化艺术节活动、朗诵比赛、主题演讲比赛、故事分享会、辩论赛、文艺汇演、主题文化展演、美术作品展、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其中“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学雷锋活动和少先队的建队日活动”是极具代表意义的典型活动,如雷锋日、建队日、三月三、六一、端午节等。在科技创新型实践活动中机器人竞赛、人工智能挑战杯、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无人机大赛、科普创新作品大赛、科学小发明等活动。学校应重视三类活动的创造性组织设计,充分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大爱精神等红色精神。创新实践活动设计理念与方式,在时间层面糅合碎片与持续性时间的统一管理、在空间层面倡导课堂与课外设计相互补、在内容层面重视重复呈现与螺旋式发展相结合、在设计层面整合传统方式与现代形式相吻合、在技术层面采纳传统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相融合、在逻辑层面实现独立性与关联性相同步,借助此原则创设出具有现代技术特性强、体验感美的文化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对情境事件中某一价值观的“原初意义”的理解,触发情感和深化活动过程中关键事件的影响,以此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熏陶学生文化情怀和文化精神。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价值观民族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