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社联动的小学合唱社团管理策略

2023-02-19 07:20黄静
求知导刊 2023年33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管理

摘 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小学音乐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素养的多维发展,同时对校内外综合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文章从提升小学合唱社团和音乐课程的适配性、优化小学合唱社团的活动设计两个角度探讨了基于校社联动的小学合唱社团管理策略。

关键词:校社联动;小学音乐;合唱社团;管理

作者简介:黄静(1989—),女,江苏省太仓市弇山小学。

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基础音乐素养形成和艺术审美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诸多基础音乐艺术形式中,合唱较为契合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其不仅能锻炼小学生的歌唱技巧,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更受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视。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在合唱社团管理、教学方面却缺乏正确的认识,将精力过多地放在对校内资源的挖掘、整合上,忽略了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引入和开发,这影响了小学音乐合唱社团的发展。为了有效改变这一情况,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对校社联动视域下的社团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基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音乐课程的特点来制订、实施系统性的方案,以此提升小学合唱社团管理效果。

一、提升小学合唱社团和音乐课程的适配性

(一)提升社团活动的规模和音乐课程的适配性

笔者对一些小学的合唱社团管理、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后了解到,部分音乐教师为了凸显社团活动的特色,在合唱社团管理和教育活动中一味地追求扩大社团的规模,喜欢利用高频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加入,同时在参与社团活动等方面提出了“必须全员参与”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认识到,小学音乐在本学段课程体系中并非核心科目,在投入教育资源时应考虑整体性和结构性,不能给其他方面的课程教学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引入和开发所追求的是契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因此不能以“必须全员参与”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筛选真正具有浓厚合唱兴趣和相应参与条件的学生作为合唱社团的重点吸收对象;同时,要基于周边社会合唱艺术的发展方向、艺术氛围和活动举办频率等,具体确定社团活动的种类、方向和頻率,以此提高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社团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质量,为社会合唱艺术资源的融入、开发提供保障[1]。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或提出疑问的频率,重点评估学生参与合唱训练活动的表现。之后,教师可以在社团组建前对学生选择的流行歌曲、社会性合唱作品进行深入的调查,评估这部分资源的课堂教育适配价值,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条件和发展诉求提出相应的社团活动设计、组织思路,从而提升社团活动规模和音乐课程的适配性。

(二)提升社团活动的内容和音乐课程的适配性

部分学校和小学音乐教师在合唱社团的建设、管理方面存在一味求新的问题,这类问题在社团活动的内容设计上表现得较为突出。社会教育资源的引入和开发能丰富教育活动的内容,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立足于这一客观认识,小学音乐教师在合唱社团活动的内容设计上应当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结合丰富多彩的社会合唱活动,开辟不同的项目构建路径。教师一方面要提升活动主题和音乐课堂教育主题的契合度,使学生可以借助社团这一平台来实现对课堂学习成果的有效应用;另一方面要提升活动主题与社会合唱艺术资源的融合性,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应用这些社会资源。这样一来,校社联动视域下的合唱社团管理、教育工作便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能为学生合唱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完成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亲亲红领巾》这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在设计、组织合唱社团活动时,可以引入一些社会中相关的儿歌合唱艺术表演和作品等,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少先队历史讲座聆听、红色歌曲合唱表演观赏、少先队教育基地参观等活动,从而让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技法内容形成更深入的理解。

(三)提升社团活动的形式和音乐课程的适配性

虽然小学合唱社团在求新方面有着比较强烈的诉求,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部分学校和小学音乐教师开展的合唱社团活动的形式仍然较为传统。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关于合唱社团活动形式的设计,小学音乐教师可借鉴社会上的合唱活动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社团活动的乐趣,为学生理解、消化相应的学习成果提供支持,并有效满足学生接触、理解、尝试不同风格的社会合唱艺术形式的主观诉求。需要强调的是,在开展这一方面的工作时,小学音乐教师也不能完全摒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应运用辩证的理念来进行灵活操作,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2]。

例如,传统的合唱社团教学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练,教师评”的模式,这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合唱社团活动的形式时,可以借鉴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歌友会”这一艺术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比唱”的方式来进行声部训练,同时适当地引入具有竞赛性质的团队合唱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本校的社团为基点,寻找机会引入家校合作、校际社团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的合唱艺术应用能力得到提升,眼界得到进一步开阔。

(四)提升社团活动的时间和音乐课程的适配性

社团是一个不同于课堂的教育平台,社团活动通常在正式的课堂教学结束后才会被组织起来,这就意味着小学合唱社团的管理和教学也需要注意时间的安排。此外,基于社会艺术资源的合唱社团管理要展现更强的社会艺术活动迎合力,教师要积极利用社会上的合唱活动举办契机来设计、组织对应的社团活动,从而实现两方面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小学音乐教师在设计、组织合唱社团活动时,在时间安排方面要与音乐课程互补,同时也要注重利用社会合唱艺术活动的举办形式、契机。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当结合音乐课程的授课日期来调整社团活动的组织时间,并有效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来开展一些小活动,同时也要积极引入社会合唱艺术活动的“边缘化”资源,打开校内社团活动的“外放端口”,从而达成预期的工作目标。

比如,教师应当在开展音乐课程教学的当天安排学生参加合唱社团活动,并保证活动时间和课堂授课时间之间间隔2—3个小时。一般情况下,音乐课程会被安排在上午或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因此,教师可将大课间、活动课等时间有效利用起来。如果当地正在举办某些合唱活动,如建党纪念日合唱活动、民间曲艺艺术宣传活动等,那么教师可结合对应的主题来举办类似的社团合唱活动。

二、优化小学合唱社团的活动设计

(一)体现合唱社团活动的趣味性

通常来说,小学生很容易受到自己主观趣味的影响,在参与一些学习性活动时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社团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引导学生发展相应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围绕“激趣”二字做好相关的工作。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合唱社团活动时,要重视活动的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兴趣、行动能力和认知诉求等要素以及活动的主题、形式、目标,融入趣味性元素,以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合唱社團活动的兴趣[3]。

例如,教师在设计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鼓乐传情》这一部分内容的社团活动时,可以引入民俗艺术团采用的全景扮演合唱形式,为学生准备一些具有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服装和乐器,让学生在观摩专业艺术团表演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全景扮演合唱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地区民族艺术文化的认识。

(二)体现合唱社团活动的引导性

任何一种教育工作都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素养为主要目标。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利用校社联动资源管理合唱社团时,不仅要有效保证社团活动的趣味性,而且要从更高的层面出发展现社团活动对课程教学工作的服务性价值。小学音乐教师可根据课程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状况等要素来确定活动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体会到进行音乐学习、合唱活动的乐趣和价值,这能为学生个人艺术素养的培养提供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这一项工作时,要提前分析社会合唱艺术资源的融入价值,并对学生的个性化艺术水平进行调查,从而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4]。

例如,在组织与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彩民族风》有关的合唱社团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社会合唱表演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多元民族曲目的合唱方法、表演技法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合唱能力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他们通过和声演唱的方式来夯实基本功;而对于合唱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在合唱过程中选择自己擅长的、喜欢的民族艺术风格,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三)体现合唱社团活动的主题性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是,社团活动不受课本课时和单元的限制,可以围绕相应的主题衍生出各种形式,这一点在校社联动的社团活动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设计合唱社团活动时,要认识到社会艺术主题的丰富性,根据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和合唱练习进度,确定一个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活动主题,从而让社团活动的开展更具目标性、方向性。在这个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还可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使合唱艺术成为学生了解地域特色、感受人文魅力的平台[5]。

例如,对于民间戏曲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戏曲演唱”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准备一些材料,然后展示相应的戏剧表演视频,让学生对该戏剧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引导学生借鉴合唱这一曲目表演模式进行地方戏剧团体表演,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地方艺术文化的了解。

除了以上几种策略,小学音乐教师还要结合校社联动理念,形成“走出去”的工作思维,在学生的合唱艺术素养提升到一定的程度后,利用社会上的艺术表演平台,带领学生参与到社会艺术表演活动中。这样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己学习、练习成果和艺术素养的契机,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拉近学生和社会合唱艺术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相关工作成果的巩固、优化和扩大。

三、总结

真正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不仅会有效开发校内教育资源,还会高效利用社会上丰富的教育资源,构建立体的育人机制。小学音乐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在开展合唱教学工作时树立起校社联动的意识,积极开发、整合、引入、利用社会上的合唱艺术教育资源,开阔学生的音乐艺术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综合学习、表演的平台,以此为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我国素质化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高月春.小学合唱社团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科学咨询,2020(30):276.

孙瑞君.小学合唱社团的实践训练策略微探[J].海外文摘,2020(14):103-104.

郭琦.小学合唱社团建设的尝试与探索[J].神州,2020(22):151.

李泳龙,刘菁清.合唱社团的教学方法探究[J].学周刊,2021(14):173-174.

王珊珍,鲁明华.外联内和:中小学合唱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区域行动[J].基础教育参考,2022(1):25-28.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