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绘画写实观念主导下的美术高考的局限性及破局路径分析

2023-02-19 07:20闫明
求知导刊 2023年33期
关键词:局限性高考美术

摘 要:近十年来,我国美术高考生逐年增加,不少高校开设了艺术学、美术学等相关专业。然而当下,美术高考以绘画写实观念为主,导致部分学生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存在美术基础薄弱、美术核心素养欠缺的问题。文章分析了绘画写实观念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以及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这一观念主导下的美术高考的局限性,并提出相应的破局路径,旨在为推进美术高考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关键词:绘画写实观念;美术;高考;局限性;破局路径

作者简介:闫明(1985—),男,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第二中学。

为了让学生能在美术高考中脱颖而出,部分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只注重从写实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活动,仅注重学生写实技巧的提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进入一个认知误区,认为写实就是绘画,其作品会渐渐失去艺术本质意义以及创新精神。因此,研究绘画写实观念主导下的美术高考的局限性及破局路径,对于推动美术高考招生内容、形式改革以及促进美术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绘画写实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和影响

绘画写实技法在绘画语言上注重用透明背景,在形式上强调实景描绘和对大自然事物的描绘,在画作的迎光面突出绘面立体化的堆积效果,内容风格更侧重写实。绘画写实观念继承了印象派画家对于光与色的理解,喜欢放大环境色。艾轩、王沂东、陈逸飞等人是写实画家的代表,他们的作品经常被研究者拿来作为案例使用。他们对我国当下美术教育中写实技法的教学以及美术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中叶以前,我国以国画为主,中国画家一般不会刻意去训练自己的写实技法,他们更注重写意。随着西方绘画观念的传入,部分画家开始注重写实。鸦片战争后,作为欧洲工业革命主流价值观的科学理性思想对我国绘画领域产生了影响,不少画家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进行绘画创作,写实技法一时间被运用到了极致。之后,绘画写实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支持,直到今天,写实性的绘画内容和形式一直在绘画领域占据着很高的地位。

新时期,绘画写实观念依旧是美术高考的主流思想,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中美术教学以及考前辅导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院校将美术高考内容局限于素描、速写、色彩等方面,内容具有浓重的写实色彩。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就对美术学习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片面地认为美术高考是写实的高考,而写实就等同于绘画。这样的认知导致这些学生的目光越来越短视化、功利化。与此同时,受绘画写实观念的影响,美术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存在机械、单一、僵化的问题,导致学生的艺术性、主体性被限制,最终导致其综合艺术素养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绘画写实观念主导下的美术高考的局限性

(一)美术高考形式与内容存在僵化问题,教学人文性有待提升

受到绘画写实观念的影响,美术高考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存在机械、僵化的问题。部分学校教师受到影响,以训练学生的写实绘画技巧为主[1]。部分学校过于注重绘画写实观念,美术教育资源相对少,师资短缺,导致美术教学沦为“考前辅导班”,很难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的美术高考理念又一次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即注重素描和色彩,而部分学校受到此理念的影响,过于注重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导致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发挥不出来。

(二)考生的艺术才华和创造性思维受到限制

绘画写实观念主导下的美术高考模式有其固有的缺陷,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难以充分施展个人才华。绘画写实观念主导下的考试内容缺乏对学生美术理论知识和绘画功底的考查,也缺少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的关注,导致部分学生忽视了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去实现艺术理想,久而久之,当他们看到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就难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不能很好地欣赏作品的线条美、色彩美、构图美和意蕴美。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他们也难以展现好的技法、语言风格等。

(三)学生在美术高考中的功利化倾向待扭转

部分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将美术艺考理解为上大学的一种“捷径”,他们中的部分人并非发自内心地热爱美术,其学习观念中的功利性色彩相对明显。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在这种压力下,由于艺术高考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比较低,一些家长和学生便将美术高考看成一条绝佳的出路。因此,部分学生虽然能在短期内做到发奋学习,但不能持之以恒,时间久了就会对美术学习产生厌倦感。事实上,美术和音乐、舞蹈、体育、表演一样,是一门艺术类专业,比较考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果学生不够热爱美术,即便考上了大学,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不会很明显。抱着考大学、找工作的目的去学习美术,不利于学生实现长期的人生目标。

(四)考生的艺术素养有待提升

绘画写实观念主导下的美术高考还有这样的一个局限性:基于绘画写实观念选拔出来的美术高考生虽懂得写实的技巧,但艺术素养有待提升。笔者通过对若干美术高考生的调查,发现部分考生的艺术素养相对不足,其基础绘画理论知识、技法以及审美能力、创造力跟不上时代的要求。部分美术高考生存在明显的绘画写实观念思维模式,仅掌握了素描、色彩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缺乏个人的审美思想以及艺术理想,这导致他们即便顺利考入大学,在后续的美术学习中也很难从写实观念中跳出来[2]。从长远来看,他们难以创作出一些既能代表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作品。

三、打破当前美术高考局限性的有效路径

(一)适当降低绘画写实观念的地位

为了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美术高考环境,选拔出有才华和创新思维的学生,适当降低绘画写实观念的地位十分必要。相关院校应该在美术高考中大力推广“大美术”观念。从本质上来说,“大美术”观念是一种站在全民教育高度、站在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提出的一种基于大文化、大格局、大视野的美术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只站在美术专业和美术绘画角度去看待问题的教育观念。因此,在试题的设计上,相关院校应该从艺术设计特点以及美术生学习、發展需求的角度去设计能够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试题,应改变传统的围绕素描、色彩出题的模式,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意思维、艺术素养以及审美能力。在具体的美术高考过程中,院校可试着增加这样一项考试内容,即让考生试着阐述自己对某一艺术流派、某一画家、某一艺术现象或某一作品的看法。如此不仅能考查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和阐述能力,还能弥补传统美术高考过于注重写实而产生的弊端。另外,相关院校可将国画、油画、水彩、版画等各类艺术形式渗透到试题中,设计出能够凸显时代潮流和代表当代人审美能力的试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顺应美术潮流,丰富美术高考内容和形式

速写和素描仅仅是绘画的两个组成部分,而绘画技法不仅包括写实,还包括写意,因此,美术高考不能只关注写实技法,只进行速写和素描方面的考查。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写意画占有很高的比重,画面以笔墨来展现思想和境界。当代绘画融合了多种理念,且突出了社会性和人文性。美术高考内容与形式不应只注重写实,还应顺应美术潮流,不生搬硬套其他学科考试的内容,而是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充分考查考生的艺术才华和创新思维。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改革考试内容。一方面,增加综合文化素质的测试项目,或在考题中加入理论知识方面的试题。文化知识和美术专业技法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果各大院校能注重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那么,学生取得专业造诣的可能性会更大[3]。另一方面,除了考查学生的绘画技巧,还应该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如今,不少院校已经有意识地朝这方面努力。例如:北京服装学院用组合、构图、构思等思想性内容取代了传统的造型能力测试;江南大学组织的招生考试摒弃了写实手法,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其对形与色的艺术感受,在速写考试过程中还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个人思想;浙江大学、重庆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学校都增加了素质面试等。

其次,适当减少有关写实技法的考试项目。具体可从素描、速写中选一门来考,增添有关考查学生创造能力的项目,主要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考试形式上,除了采用视觉形象的考试,还可以选用动作表演、文字表述等形式,要充分激发考生的天赋并给那些真正有天赋的学生展示个性化才艺的机会。

最后,增加“笔试+口试+面试”科目。绘画写实观念主导下的美术高考偏向于技能考试,缺乏对学生审美气质、创新能力、想象力、形象观察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很难综合评价考生在绘画方面的艺术才华,所以在美术高考中加入“笔试+口试+面试”科目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只有采用“笔试+口试+面试”的形式对其进行考查,其艺术潜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也可通过考查不同学生的艺术潜质来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三)改革高考机制

首先,适度将文化课的门槛提高,将专业课的门槛放低。可将记分的比例从原来的四六开(文化课40%,专业课60%)提高到五五开(文化课50%,专业课50%),甚至六四开(文化课60%,专业课40%),要大幅提升文化课分数的比重。例如,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曾做了一次这方面的测试,将文化课的分数提高、将美术专业课的分数放宽来录取学生,结果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发现,文化课成绩好的学生专业课分数遥遥领先于文化课成绩稍差的学生。

另外,要完善招生录取机制,必要的时候可启动破格录取机制。高校应把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道德品质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积极完善实施办法,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考核和多维度艺术素养评价。招生人员在监考过程中应格外留意那些有艺术才华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生或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必要时可通过召开省市艺术人才选拔会等途径破格录取这类考生。

(四)全面提升美术生的美术素养

提高美术生的艺术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努力。第一,教师要从平时的美术课程教学出发去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注重通过教学活动去讲授各种流派、各种理念以及各种绘画技法,多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美术史、经典画作创作背景、美术鉴赏方法等方面的知识[4]。第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历史博物馆、民俗文化馆,让学生品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了解一些经典作品蕴含的理论知识、绘画技法或艺术设计技巧等。第三,教师可以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的书,或从某一美术作品入手开展美术鉴赏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第四,高中学校应将学生素养纳入教学评价中,基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创新思维能力、美术学习兴趣等制订考核评价表,而教师要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去优化美术教学设计。总之,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是一项系统化的大工程,教师必须用因材施教的理念去培养美术生,必须通过日常的美术教学来实现学生理论素养、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

结语

综上,美术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然而,绘画写实观念过度影响下的美术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受到限制。基于此,美术高考改革应立足美术实际教学情况,适当调整写实的比重,注重考查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应不断优化日常的美术教学,用“大美术”观念影响学生,让美术高考真正成为美术人才的选拔利器。

[参考文献]

蒋跃.亟待改进的中国美术高考方法[J].艺术市场,2022(1):112-115.

朱劍荣.以提升美术高考生的艺术素养为目标:论设计素描课程[J].中国民族博览,2016(9):24-25.

王爱民.基于绘画写实观念主导的当前美术高考局限性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6(2):261.

高平利.浅析绘画写实观念主导下的当前美术高考的局限性:以广东省美术高考为例[D].广州:广州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局限性高考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自动化事实核查的前景及局限性
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