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域下视听新闻报道的变与不变

2023-02-23 01:07徐睿翔
新闻世界 2023年2期

○徐睿翔

2022 年8 月,第四届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开幕,会上充分展现了近年来媒体融合发展取得的新成果,也显示出新技术与媒体之间的融合趋势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光明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我国新媒体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媒体之间的壁垒逐渐消弭,尤其伴随着互联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出现,媒体新闻报道的形式逐渐走向多元化,尤其是曾被视为广播电视媒体专属的视听新闻报道正在被新媒体所消解,大量视听报道开始出现于新媒体平台。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新兴的视听报道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着创新。

传统的视听新闻报道被定义为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报道主体,强调新闻事实的完整性,并常带有明显的矛盾性和冲突性,是电视新闻作品中主要的呈现方式。[1]而在当今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视听新闻报道定义早已悄然发生变化,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一种以视觉和听觉符号为主要元素,同时融合多种可视化元素,以展现和解释新闻事件为目的,对其进行报道的一种融媒体报道形态。

一、媒体融合视域下视听新闻报道的创新与突破

媒体融合环境下,视听新闻报道在视觉符号、听觉符号、传播形式、传播形态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并正在改变着传统视听新闻报道的原有格局。

(一)视听新闻报道视觉符号的创新

画面,是视听报道最为核心的视觉符号,是记录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动态影像,使受众能够对新闻现场的人、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并给其带来强烈的现场感和视觉的直观性。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催生的新型视听报道在画面上的变化较大。首先,表现在画面比例上,传统的视听报道多为16:9 的画面比例,适合电视、电脑等设备的横屏观看;而新型的视听报道多为9:16 的画面比例,适合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竖屏观看。其次,表现在画面的拍摄上,传统的视听新闻报道多为专业媒体机构生产,其拍摄质量较高,画面较为清晰,但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且制作周期较长,传播速度慢;而新型的视听报道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感,往往利用大众提供的现场画面丰富视听报道的画面,再配以提示性字幕,传播具有短平快的特点。

屏幕文字,是视听报道的视觉符号之一,多用于补充画面无法表现的理性和抽象信息,便于受众理解视听新闻报道。媒体融合环境下诞生的新型视听报道在屏幕文字上做出了较大的改变与突破,带有明显的社交属性。首先,这种变化表现为屏幕中标题性文字的变化,传统视听新闻报道的屏幕标题性文字多为适合屏幕宽度的单行题为主,字体大小、颜色、样式与节目风格相统一,且形式较为固定和单一;而新型视听报道的标题性文字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多采用更大的字号和更醒目的字体设计,且每条新闻的字体形式不再固定,文字底纹、文字气泡形式大量出现,更加年轻化和个性化。其次,是表现在屏幕中提示性字幕的变化。传统视听报道的提示性字幕多用来提示关键信息或同期声字幕,固定出现于画面的下端;而新型视听新闻报道的提示性文字多为新闻的关键词或关键语句的突出显示,只要不影响画面主题呈现,可以出现在任何位置。

(二)视听新闻报道听觉符号的创新

音乐,原属于影视艺术元素,它能够与画面相结合,传达事件内在的情感、情绪和意境,在影视作品中具有独特作用。传统的视听新闻报道强调客观公正,主要由同期声、现场音和解说几个部分构成,极少应用音乐元素;而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诞生的新型视听新闻报道为了在互联网中加速信息和情绪的传播,除了使用同期声等现场声音等,还会使用背景音乐来渲染气氛、传递情绪,突出主题、增强新闻的可看性,这是视听新闻报道较大的改变和突破。

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是视听新闻报道重要的视觉符号之一,在传统的视听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的主要任务是对现场场景进行描述、对现场人物进行采访报道,以出镜或不出镜的形式进行,往往较为严肃端庄。而在媒体融合视域下诞生的新型视听新闻报道,记者在现场采访的语言表达形式更为多元,出现了体验式、沉浸式、侦探式等多种表达形态。同时,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也逐渐被后期解说、人工智能配音所取代,甚至在很多的短视频视听新闻报道中以“文字+现场画面+配乐”的形式呈现,无需主持人进行现场描述和采访。

视听符号对真实场景的建构,一直是视听新闻报道的职责所在,然而在媒体融合视域下诞生的新型视听符号,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接收模式和思考方式。未来这种新的模式也会反作用于视听符号,创造出更多的创新与突破的可能性。

(三)视听新闻报道呈现方式的突破

技术的发展为媒体发展变革提供基础,在2022 年的中国新媒体大会“科技赋新能 融媒向未来”的技术应用论坛中专门讨论了“新技术引领媒体变革”的话题,人民日报、新华社、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媒体机构纷纷介绍了新技术、新探索和新发展格局。新的技术形态近年来在视听新闻报道中广泛应用,使其诞生了许多新的呈现方式。

移动直播,是近年来媒体融合背景下,各类媒体探索的视听报道新形式。移动直播以其移动化、便捷化、及时性、交互性等多重优点,受到了新媒体的青睐。移动直播式的视听新闻报道多以记者为叙事主体,带领受众实时感受现场变化,同时依托各类视频直播平台,受众可以与新闻记者进行交互与沟通,记者可以现场为受众解答问题或由受众来选择拍摄角度,改变了过去的被动接受模式。[2]

VR全景新闻,是沉浸式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下视听新闻报道的新型呈现方式,VR 全景新闻依托虚拟现实技术,让新闻受众可以通过移动端和PC 端360 度沉浸式感受和参与新闻,并让其能够参与到新闻叙事节奏的调控。[3]例如新华社在《巅峰见证——2020 珠峰高程登顶测量》的视听新闻报道中,采用了“5G+4K+VR 直播”的形式,以全息影像方式立体、全景呈现珠峰攀登之路,独家完成多形态视频直播,提升了受众的现场参与感,迈出了视听新闻报道向前发展的一大步,同时也获得了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移动直播类一等奖。

2020 年5 月27 日,中国2020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新华社特约记者扎西次仁/摄

(四)视听新闻报道传播形态的突破

媒体融合视域下的视听新闻报道,融合了新的技术形态和各个媒体的优势,诞生了突破传统广播电视传播形态的模式,主要表现在传播的时效性、多元化和碎片化。

首先,媒体融合加快了视听新闻报道传播的时效性,让记者能够随时“在场”。传统的视听新闻报道在记者拿到新闻线索后要赶到新闻现场进行采访,后期再进行剪辑和配音等工作,达到标准才能播出;而新形式的视听新闻报道减少了繁琐的环节,新闻记者可以在现场通过直播的形式将现场的信息实时地传递给受众,或通过简单的拍摄和剪辑后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发布,让受众快速了解现场情况。

其次,媒体融合加快了视听新闻报道传播的多元化,丰富了视听新闻报道形式。近年来,新媒体中短视频的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视听新闻报道,使其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例如在新媒体环境下诞生的记者Vlog,新闻记者作为新闻叙事的核心,以自拍自话的形式展现新闻事件的周边信息,增强了视听新闻报道的个性化和趣味性。再如,短视频平台中的快闪类短视频、卡点短视频也被广泛应用于视听新闻报道中,这种融合使视听新闻报道更加年轻化和潮流化。例如《陕西日报》群众新闻客户端推出的创意视听报道《黄河十二时辰》,利用网络中的热门形式,展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等各方面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最后,媒体融合加速了视听新闻报道传播的碎片化,缩短了单条新闻的报道时长。传统的视听新闻报道讲求表现事件发生、发展的完整脉络,时间往往在三分钟以上,而媒体融合下的视听新闻报道受到新媒体信息传播碎片化特点的影响,大幅缩短了单条新闻报道的时间,往往以简练的形式,提示新闻的关键信息,减少了冗余信息的呈现,基本在一分钟内即可完成单条新闻的呈现。

二、媒体融合视域下视听新闻报道的坚守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视听新闻报道的外在表现形式发生了多元变化,但是其作为新闻报道的本质并未改变,依旧要坚守真实性原则、社会责任原则和满足求知的原则。

(一)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坚守

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是视听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结合在一起,能够再现新闻现场的环境和细节,解释事实真相、明辨是非、提升新闻说服力,并能够通过声音与画面的组接,让新闻产生新的意义,从而深化视听报道的主题。媒体间的深度碰触与交融,让视听新闻报道在传播符号等外在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其报道理念和报道核心依旧没有改变,无论是现场画面、资料画面还是现场声音和提示性字幕,都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前提,不容半点虚假。

例如,中国新闻网客户端在2020 年的一篇视听新闻报道《武汉志工:年三十瞒着家人出门服务首日腿抖一天》中,以跟拍的新形式,记录了快递员汪勇接送武汉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组织志愿团队、接洽饭店给医护人员送餐等全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他为医护人员四处奔波的感人场景,向国内外受众展现出疫情下武汉人民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真实情况,报道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并获得了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由此可见,真实性是传统视听报道和新兴视听报道都必须坚守的第一准则。

(二)对于社会责任的坚守

科技创新为传媒业带来新技术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媒体融合为视听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传播形态和呈现方式,但是在其内容表现上容易引发新闻失实、责任缺失等问题,对新闻记者和新闻机构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在采访后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剪辑和后期制作,而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新型视听新闻报道,则大大压缩了新闻的制作时间,尤其是现场直播,几乎没有失误的机会,这对于新闻记者的临场反应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记者更要将传统视听新闻报道所坚守的社会责任牢记于心,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例如在2022 年3 月22 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记者进入东航空难核心救援现场进行直播时,记者张腾飞看到一张乘务人员的证件时,马上伸手捂住,示意镜头避开:“这个不要给特写了”。这一温暖的做法,体现了记者对于逝者的尊重和其肩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所以,无论视听新闻报道形式如何变化,技术如何发展,都不能改变其对于社会责任的坚守,这是视听新闻报道的立身之本。

(三)对于满足求知欲的坚守

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加速着视听新闻报道的突破与创新。新形式的视听新闻报道除了继承传统视听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社会责任外,还坚守着满足受众求知欲的使命。当新闻事件发生时,对于未知信息,人们会感到焦虑、无助,甚至会产生猜忌和谣言,所以新形式的视听新闻报道利用丰富的视听符号、适合现代年轻人的接收方式和更加高端的技术手段,用丰富多元的信息展现新闻事件全貌,从而加深受众对于外界事物的了解与感悟,最大程度上减少受众因信息缺失产生的焦虑情绪。

例如,四川日报社川观新闻客户端推出的视听新闻报道《独家航拍!直击水龙与火龙艰苦拉锯》,就是在四川凉山州西昌泸山突发山火,外界迫切关注之时,克服现场混乱、浓烟滚滚等困难,利用无人机航拍和手持相机,独家发布现场火情与救援情况,以最大限度和最快速度回应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稳定民心,抑制谣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今,随着VR、AR、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5G 技术逐步走向成熟,视听新闻报道的形式也日渐丰富,新闻媒体和记者在不断创新其传播和制作方式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对于真实性、社会责任和满足求知欲的坚守,只有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让视听新闻报道在融合发展中走得更远、更扎实。

注释:

[1]朱迪.试析后真相时代下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以《新闻调查》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21(02).

[2]周勇.视听新闻报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156-157.

[3]于玉彦.数字化背景下的全景新闻探析[J].传播与版权,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