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梨园春现象”到《唐宫夜宴》“出圈”:河南卫视的文化坚守与创新

2023-02-23 01:07○杭
新闻世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唐宫夜宴卫视

○杭 晨

一、河南卫视文化节目发展概况

文化节目堪称河南卫视的一张“王牌”,多年来河南卫视为观众呈现了多档质量优、品位高的文化节目。纵观河南卫视对于文化节目的探索与发展,可谓历史悠久。

1994 年,河南卫视文化节目的“开山鼻祖”《梨园春》横空出世,该节目“创造了一个中国电视文化的神话与奇迹”。[1]2003 年,河南卫视改版并于次年推出了《武林风》《华豫之门》等代表节目,“戏曲”“功夫”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河南卫视节目的关键词。2011 年,河南卫视的呼号改为“文化卫视,寓道于乐”。2012 年,河南卫视改造更新了卫视台标和包装系统,并于同年制作播出了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姓氏文化的节目《知根知底》,“文化”这一基因更加深刻地植入到河南卫视的文艺节目之中。2013 年,河南卫视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基本实现了地级市以上城市全覆盖,并开始打造文化节目IP,推出了“英雄”系列,包括展现汉字魅力的《汉字英雄》和解读成语精髓的《成语英雄》,随后又把真人秀元素加入到了“英雄”系列中,诞生了《文学英雄》和《少林英雄》。

“文化也时尚!”伴随着这一响亮的口号,2020 年河南卫视再度升级改版,用时尚的方式表达文化,用青春的方式展现古老,用大众的方式诠释高雅。正是这一理念的指引,2021 年河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以“‘展树文化大省厚重河南形象’‘体现新时代元素’‘如何用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创意节目’”[2]为导向,制作播出的《唐宫夜宴》火爆“出圈”,成为了近年来文化节目的一个高峰。

二、“文化立台”成为河南卫视的频道定位

河南卫视始终将“文化”作为立台根本,将“文化”贯穿频道发展的各环节,节目制作的全方面。这是河南卫视立足于中原文化大省的省情和电视行业生存竞争的行情而做出的战略抉择。

(一)发挥优势,扬己之长

首先,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先后20 余个王朝在此建都,八大历史名城,河南省占据四席。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是河南的资本,更是河南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大优势。多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从文化强省战略的提出,到近年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口号的提出,都为河南卫视进行文化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2019 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更为河南这个沿黄大省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带来了机遇和利好。

其次,20 世纪90 年代的《梨园春》一唱而红,让观众看到了河南卫视对于文化节目较强的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培养了一批喜爱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河南卫视大力发展文化节目正是为了利用这一特色来维持老观众,吸纳新受众。

(二)另辟蹊径,形成特色

21 世纪以降,伴随31 个省级电视台全部“上星”完成,各大卫视开始思考卫视的品牌化建设。诸如湖南卫视“青春中国”的年轻娱乐导向;江苏卫视大打“情感牌”;浙江卫视形成了“中国蓝”的频道特色;东方卫视立足地缘优势,体现出兼收东西,面向世界的独特风貌;安徽卫视则锚定电视剧的巨大收视群体,先后提出了“剧时代”和“剧赢天下”的口号。而河南卫视选择了“文化卫视”的发展之路。一方面源于上文提到的河南省文化资源丰富,且河南卫视多年来利用《梨园春》《武林风》等已有节目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受众,并且“传统文化是精神消费是知识阶层和富裕受众等这些金字塔顶尖群体的需求,这一群体是电视广告创收的关键。”[3]此外,河南卫视选择“文化立台”是发挥电视台作为文化产业的传媒属性的举措;是助力河南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方法;是讲好“黄河故事”,传播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梨园春》《唐宫夜宴》何以成为“现象级”文化节目

尽管《梨园春》和《唐宫夜宴》的开播时间相隔近30 年,但二者同属文化类节目,同为爆款。细细分析,可以发现两档节目存在较多共性。从中也可一窥河南卫视是如何与时代同进创新发展文化节目,如何将本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

(一)根植本土文化资源

一档优秀的文化节目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支撑,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而本土的文化资源往往会“灯下黑”被轻易放弃,抑或是节目制作者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其实,本土文化有着连续不断的发展历史和被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创作者可以信手拈来地引用和驾轻就熟的改造,并且能获得观众的接受与认可。

《梨园春》依托豫剧而生。豫剧具有鲜明的特质——包容性。在豫剧发展初期就不断吸收弋阳腔、罗戏、卷戏、弦戏等剧种的剧目、声腔、表演艺术上的长处,为己所用。后来豫剧还吸收借鉴了民间舞蹈、话剧、武术、杂技的技巧功夫。“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总是会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媒介,而豫剧的包容性使得其有较为广泛的接受度,具有不同审美趣味的受众总能够在豫剧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因此,豫剧和电视节目的结合可谓天作之合。

《唐宫夜宴》中的人物形象来自1959 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她们身着唐代服饰,真实再现唐代妆容,并以微胖且憨态可掬的形象出现,赢得了观众的连连称赞。在节目布景等方面也充满着“河南元素”,例如节目中出现的大壶,实为莲鹤方壶,1923 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舞者们喝酒所用容器为商妇好青铜鸮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

(二)坚持民族化创作导向,强调文化认同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就是时尚的。坚持民族化的创作导向,是文化类节目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民族化就是要发掘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唤起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激发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毋庸讳言,电视节目的繁荣发展需要世界眼光,需要不断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成果,但也要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人的文化滋养、陶冶情操、涵养心灵的作用。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被人们所忽视,优秀文明成果正在被时代所吞噬。

《梨园春》中的锣鼓声响起,将观众带回的是百年前戏曲全盛时期的热闹场景。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念一唱让观众感受到的是古代中国人的仁义道德、正义果敢。那是《穆桂英挂帅》中炽热的爱国之情;是马鞭一动已是万里之外的程式化动作中的艺术凝练表达;是一桌两椅却可以表现千般场景的“留白”“想象”的中华民族古老的艺术追求。《唐宫夜宴》则通过舞蹈鲜活地再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逼真的人物,和谐的音乐,鲜艳的色彩让观众一秒穿越到唐朝。观众在《唐宫夜宴》中体悟到中国古代的繁荣,盛唐的气象;体悟到古代中国礼仪制度的规范肃穆、服饰装扮的华丽典雅,极大地增强观众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将新形式融入古老艺术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意味着电视节目尤其是文化类节目的制作者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古老民族艺术上要善于使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形式。

艺术需要不断创新,这是由于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欣赏水平和思想观念会不断改变,与此同时传播媒介也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涌现出新的形式。《梨园春》在戏曲节目中引入了“选秀”模式,设置“打擂台”,这种新的节目规则让戏曲节目更具冲突性,更有吸引力。紧张刺激的赛制更加符合电视这一艺术形式的特性。多年来,《梨园春》始终不断创新,不断增添新的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从现场伴奏的加入到戏曲小品的出现,从少儿赛的举办到节目走出国门皆是如此。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被称为艺术之母。舞蹈历来被认为是阳春白雪,欣赏难度较大,但《唐宫夜宴》巧妙利用新科技,在舞蹈之中增加了3D、全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将虚拟场景和真实舞蹈巧妙结合,让舞蹈表演更具代入力和沉浸感。

(四)与时代同频共进

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训告诫今人的是电视文化节目的制作应该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用与时代同步的理念观念进行节目创作。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促使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文化不但成了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的构造者和主要承载者,而且还气势汹汹地要求在逐渐分裂并多元的社会主流文化中占有一席地位。”[4]基于此河南卫视开办了《梨园春》节目,无论是人人都能哼唱两句的豫剧,还是惊险刺激“打擂台”赛制都充斥着大众文化的符号。与时俱进向来是《梨园春》的鲜明底色,从引入选秀机制到增加曲艺小品丰富节目内容,再到近年来与“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热点事件相结合,走出演播厅做节目等,无不体现出《梨园春》的与时俱进。

近年来,“国潮”成为时尚,传统文化中的服饰衣物,妆容打扮抑或是器物用品,工艺摆件成为了国人审美中的“心头好”。与此同时,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高科技为人们认识世界,触摸想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3D、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技术的出现让电视节目制作有了新的技术手段。将高新技术和“国潮”相结合,正是《唐宫夜宴》的创新之处,它让冰冷、古老的文化变得“活”起来,“火”起来。

结语

多年来,河南卫视深耕“文化土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河南故事”打造出了一批优秀节目。受众从《梨园春》《唐宫夜宴》等节目中看到了河南卫视文化情怀、坚守的决绝和创新能力,看到了文化节目也并非枯燥乏味、好为人师,而是可以寓教于乐、新潮时尚。

如今电视荧屏上娱乐节目内容同质化,节目创新力日趋疲软的情况愈来愈普遍,节目内容千篇一律,节目题材大同小异,节目风格“娱乐至死”,因此推动电视节目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河南卫视依靠文化节目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也为其他卫视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先例。其成功经验告诫电视节目制作者:文化节目并非是明珠暗投、无人问津,而是“千里马”未遇“伯乐”。节目制作者应善于使用新技术、挖掘新故事,开创新角度,将更多文化元素植入到电视节目中去,这既是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的生动体现,也是使电视节目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上,文化节目的发展更需不断深化探索,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敢吃螃蟹”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精神。

注释:

[1]刘敏言.关于《梨园春》的文化思考[J].中国戏剧,2004(08):26.

[2]卢慎勇,王锐锋.深耕内容 创新传承——河南广播电视台2021 春晚全网“破圈”传播透视[J].传媒,2021(08):20.

[3]许建峰.河南卫视品牌形象以“传统文化”定位的探索与思考[J].新闻界,2010(06):144.

[4]戴锦华.隐形书写——90 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

猜你喜欢
唐宫夜宴卫视
Tang Gong Ye Yan《唐宫夜宴》
邂逅 《唐宫夜宴》
《唐宫夜宴》火遍全网的背后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10·1潮趴夜宴不停歇
夜宴
省级卫视跨年晚会新常态
省级卫视季播下一个竞争点
从2013年电视娱乐节目看省级卫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