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渝信仰 不负忠贞
——从童养媳到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2023-03-01 01:05
世纪风采 2023年2期
关键词:革命

董 青

“百洞寒裘絮如飞,狂雪飘落换银衣。草鞋连踝陷三尺,飕飕刺骨寒风厉。弓月西挂茫茫夜,饥冷攻齿发故疾。义愤天海征万里,壮怀远古今古稀。”这首《过中甸雪山》是李贞晚年时回忆起自己的革命生涯写下的诗。她戎马64年,从大革命的血雨腥风中走来,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女将军,她在漫长的岁月中抒写了壮丽的革命篇章。

一、“忠贞就是忠诚”——她是对党忠诚的楷模

1908年深秋,李贞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永和镇小板桥乡的一户贫苦农家。年近40岁的父亲愁眉苦脸,这已经是第六个女儿了,失望的父亲连女儿的名字都没有取,人们都叫她“旦妹子”。李贞6岁那年,父亲积劳成疾去世了,母亲只能含着眼泪把李贞送到古家当童养媳。

童养媳生活就如同一场噩梦,李贞的生活比之前在家还要苦,瘦弱的身体承担了古家洗衣、做饭、砍柴等繁重的劳动。她去砍柴,砍了不会捆,捆好又挑不起,回来迟了,要挨打;她去打水,大盆端不动,不小心打翻了,她又要挨打;她背着比自己还大的孩子,背不动把孩子摔了,她更是要挨打……比她大4岁的未婚夫古天顺也常常抓住她的头发拳打脚踢,打得她鼻嘴出血,身上和脸上青一块紫一块。在古家生活的那些日子里,李贞记不清挨了多少打、受了多少骂。就是在这无尽的苦役和打骂中,李贞度过了她那苦涩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1924年正月,担心李贞会逃走的古家人决定让16岁的她与脾气暴躁的古天顺完婚。婚后的日子并没有多少改变,李贞对自己的前途非常绝望,天地虽大,可哪里才是自己的容身之地。

1926年春天,李贞的命运出现了转机。那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了中国南方,革命团体如同雨后春笋,冲破重重阻力,迅速成长起来。一天晚上,李贞的姐姐悄悄告诉她:“咱区里来了共产党,还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妇女翻身解放的时候到了,我们要跟着共产党闹革命。”“革命?”尽管李贞当时还不理解这两个字的全部含义,但她能意识到“革命”就是让穷人不受压迫,能过上好日子。

李贞(1908-1990)

第二天,姐姐带她到浏阳永和区秘密参加妇女协会。接待的同志了解到她是个童养媳,当即就点头同意,递上一张表,问:“你叫什么名字?”“旦娃子。”李贞脱口而出。接待的同志拿着笔,望着她说:“你也不姓旦啊?再想想。”想着,想着,一个词突然闯进她的脑海:忠贞不渝!忠贞就是忠诚不变,参加革命不是要求忠诚不改变吗?于是,她试探着问:“叫李贞怎么样?”接待同志高兴地说:“好名字啊!”边说边在登记表上写下了——李贞。从此,在漫长的革命时期,尤其是革命的低潮期,李贞对党、对革命始终忠诚不变。

参加革命后的李贞总是走在前、抢在先,她跟随队伍到处去发动群众,组织工会、农会、妇女协会、儿童团。李贞最拿手的是送文件,因为她经常上山砍柴、割草,胆子大、山路熟,当时党的许多秘密文件,就是经她的手送到了指定的地方。在火热的革命熔炉中,她天生的组织活动能力也日益显现,因为成绩出色,她先后被选为浏阳县永和区妇女协会委员长、区妇女协会委员。1927年3月,李贞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仿佛在黑夜里找到了一盏明灯,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李贞入党一个月后,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长沙的许克祥发动了马日事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视李贞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团防局在村里贴出通缉令,她那胆小怕事的婆家被这种阵势吓坏了,反复声明这个儿媳已与婆家断绝了关系,并急急忙忙给李贞的母亲送去了一纸休书。当母亲把这件事告诉她时,李贞并没有觉得害怕,反而欣慰地笑了,她庆幸自己终于彻底挣脱了封建婚姻的桎梏,可以完全自由自在地投身革命斗争了。

(左起)姜国仁、王长德、李贞、甘泗淇、谢觉哉、陶铸在延安

她的母亲连夜请人准备了一条小船,把她送去城里暂时避避风头。身处险境的李贞没有被吓倒,她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当敌人的搜捕稍有松懈,李贞不惧危险,便开始外出活动,联络幸存的共产党员。她乔装打扮成卖花生瓜子的女孩,冒险回乡,找到同伴组建了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这个党支部成为浏阳永和区重新燃起革命希望的第一个地下党支部。

在之后的64年戎马生涯中,她始终牢记参加革命时“忠贞就是忠诚不变”的誓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贞先后任中共平江、吉安县委军事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李贞受组织安排,告别前线,在后方任妇女干部学校校长;解放战争时期,李贞在西北野战军任政治部秘书,参加解放大西北的一系列战役;新中国成立不久,李贞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

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典礼在中南海国务院礼堂隆重举行。李贞与丈夫甘泗淇怀着无比的激动与兴奋,双双步入庄严肃穆的会场。在那些叱咤风云的将领之中,李贞作为唯一的女性尤为令人瞩目,周恩来总理亲手授予李贞少将军衔,待李贞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周恩来一双大手紧紧地握着她的手,微微笑道:“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

二、“我们不能让敌人抓活的,我们是共产党员,是革命者!”——她是勇于斗争的先锋

肖华、邓华、甘泗淇、李贞合影

“红军本姓天,居在高山尖。白天冒一个,晚上好几千。领头的是女将,智勇又双全!”这是流传在浏阳的一首民谣,描述的是李贞领导的浏东游击队。面对日益壮大的游击队,敌人发起了“冬季围剿”,李贞遇到了参加革命以来最接近死亡的一次战斗。1929年初的一天,怀孕的李贞带领游击队遭遇敌人,战斗从黎明打到黑夜,最后子弹打光了,敌人叫嚣着逼上来。剩下的5个游击队员最后退到狮子崖上,已经无路可退,眼看就要被敌人俘虏。“抓活的!抓活的!”敌人的嚎叫声不绝于耳,弹尽粮绝之时,不愿意当俘虏的李贞向同志们大声喊道:“我们不能让敌人抓活的,我们是共产党员,是革命者!”话音刚落,她第一个纵身跳下悬崖……5个游击队员牺牲了3个,李贞和另一个队员因为落到一棵大树上幸免于难。当李贞醒来,她发现腹中4个月的胎儿流产了。她忍着身体的剧痛,与另外一名幸存的同志掩埋好战友的尸体,然后相互搀扶着走了六七十里,才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师后,奉命与红三十二军一起组成红二方面军,李贞担任该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很快,部队从甘孜的东谷出发,翻过查尔奇山,进入了草地。长征征途漫长而艰难,战斗频繁,供应紧张,气候多变,人地生疏,对每个红军指战员都是严峻的考验,而对于已经怀有身孕的李贞来说,困难就更大了。组织上曾动员她留下,等孩子生下再说,但她坚持要求随部队继续前进。她含着泪说:“我感谢组织上的照顾,但我能经受任何考验,请组织上放心!”当时,李贞有一匹马、一顶小帐篷,但她常将这些让给伤病员,有位女战士病了,她还将自己的一件较好的衣服送给她,而自己穿的是一件单薄的旧衣。一天,李贞检查完战士宿营地后,晕倒在地,战友救助时发现她染上了伤寒。李贞忽冷忽热,疲弱无力,连马也不能骑了,战友们就临时做了副担架给她。可李贞只要病情稍微缓解一点,说什么也不肯坐担架,坚持自己走。

草地过了一半,李贞竟然早产了。生孩子的过程很痛苦,特别是临产前夕,在旷野中生产的李贞疼得死去活来,全身的骨头都像散架了一样。当时没有吃的,她面黄肌瘦,眼窝深陷,身体虚弱,还要花很大力气生孩子,非常艰难。孩子好不容易生下来了,却根本没有奶水吃。当时,全军都断炊了,没有充饥的粮食,孩子饿得啼哭不止。大家都靠吃树皮、草根维持生命,有时甚至连这些都无从保障,孩子自然无法获得营养,还没走出草地,出生仅14天的婴儿就不幸夭折。大家劝李贞留在哈达铺休养,李贞不同意,她把自己绑在马背上,继续跟着红二方面军行军。因为产后没能好好休息,加上伤寒病的侵害,李贞的身体受到严重损害,永远失去了当母亲的机会。

三、“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忘本。”——她是清正廉洁的榜样

在北京香山脚下有一个破旧的四合院,屋内的墙皮早已脱落,地面阴暗潮湿,卫生间里经常漏水,有时还得垫上砖头才能走进去。几户人家合用一个锅炉烧水取暖,冬天室内温度也比较低。屋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谁也想不到,这所寒舍的主人竟然就是李贞。

北京郊区的冬天格外冷,总政领导多次劝李贞搬到城里去住,可她却说:“房子还能住。我有办法御寒。”她的办法很原始,把一双又笨又重的帆布羊毛大头鞋穿在脚上,身上再穿件棉大衣,膝盖上放着热水袋。她就这样“全副武装”地在屋子里看书、批阅文件、处理群众来信。

多年来,大家从未见过李贞买过新衣服、新鞋子。她穿的衬衣、外套、盖的被子都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一双棉鞋穿了十几年,就是不肯换新的。身上穿的也是60年代留下来的青布衣,都是一个补丁接一个补丁。平时去参加会议,她就穿一身褪了色的青布衣服;冬天外出,就是一件旧的棉布军大衣。有人说她的穿着过于寒酸,配不上首长的身份,她郑重地说:“一个人的形象在于品格和本质,不在于新衣新鞋。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忘本。作为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真正的形象是在老百姓心上,而不在于个人表面。”

这位“寒酸”的女将军,她无儿无女,却用微薄的工资抚养了22位烈士的遗孤和战友的孩子。组织上准备派人给她翻修房子时,她说:“现在国家的经济建设还有困难。我知道,军队的经费也很紧张,请你们把给我翻修房子的钱,花在国防建设上去吧!”1983年春节前,总政老干部福利局张处长一行代表总政领导到李贞家拜年,张处长拿出200元钱对李贞说:“这是组织上补助的生活福利费。”李贞连连摇头说:“这钱不能收。我们这些幸存的老同志,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已经很幸福了,请组织上不要再给特殊照顾了。”

1985年9月,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李贞给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写报告。她在报告中满怀激情地写道:“我今年已经78岁了。我早就有一个心愿:请求辞去中顾委委员和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的职务,让位于年富力强、更能胜任的同志。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情。作为一名党的老战士,应该以实际行动为后人做出好样子,为我们党和军队干部制度的改革带个好头……”

1990年3月11日,李贞走完了她光辉的一生。人们在为她清理遗物时发现,这位参加革命64载的女将军,除了记录她赫赫战功的4枚勋章外,其他的遗物简单到称得上“一贫如洗”:4把用了15年仍舍不得扔掉的旧藤椅;一个用了整整40年不肯更换的行军箱;一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单门电冰箱;11000元人民币,2500元国库券;战争年代留下的两根小金条。李贞在遗嘱中这样安排她的遗物:一根金条捐给自己的家乡浏阳市,一根金条捐给丈夫甘泗淇的家乡宁乡市,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存款一分为二,一部分捐给北京市少年宫,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党费。看着李贞的遗物清单,我们不难看出,将军心里装着的永远是党和人民,唯独没有她自己。

“只要有利于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事,她都很爽快,毫不犹豫。只要涉及她个人的生活,她就很‘小气’,甚至吝啬。”从李贞的“寒酸”中看出的是伟大,是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品格和清廉节俭的本质,是我们团结带领群众不断前行的传家宝。

李贞将军一生光辉而崇高,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贞,无私奉献,清廉节俭。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战功,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这位童养媳出身的将星已从历史天幕上陨落,但她发出的光和热将永远照耀后来人。

猜你喜欢
革命
自我革命需要“刚性推进”
能源革命已经到来
机械革命Code01
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
迎接汽车新革命
中国的出行革命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