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野下《雷雨》文本解读与教学探索

2023-03-05 22:44杨莹
中学语文 2023年1期
关键词:侍萍周朴园雷雨

杨莹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忽视语言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将无处谈起。语用学也叫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话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语境都是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的重要原则,语境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戏剧属于代言体,作家往往通过戏剧台词塑造人物形象、揭露人物心理、制造戏剧冲突、推动戏剧情节,从而折射出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独到理解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在语用学视角下开展《雷雨》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戏剧台词(话语)聚焦话语的形式与意义,引导学生品味戏剧语言的动作化和个性化,借助合作原则与语用原则,引导学生欣赏剧作设计冲突艺术手法,结合语境,品味作品的悲剧意蕴,激发学生的悲悯情怀。

一、聚焦话语,分析人物形象

话语是语用教学的基本单位。凡是能够表达完整语意,完成交际任务需要的语言片段都是话语。言为心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话语的不同形式,聚焦话语的语用意义,把握其个性化、动作化特征,来分析人物形象,洞察人物心理。

关注话语形式,分析人物形象。从语用角度来看,话语形式大致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不同的句式对应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语用意义。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较陈述句情感更为强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三类话语形式,揣摩、复现其语气语调,辨析不同话语句式的情感色彩及隐含的主观情感态度,进而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感叹句情感较为强烈,可表示快乐、惊讶、悲伤、愤怒、厌恶、恐惧等感情。例如,鲁侍萍在与周朴园相认时,不由想起三十多年前两人的情感纠纷和生死纠葛,“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过的事了!”“我闷了三十多年了!”这三处感叹句都带有愤怒、厌恶的情感色彩,表现出鲁侍萍对过去悲惨遭遇的控诉,凸显其悲情坚韧、归命于天、安守本分的形象特征。“你?三十多年我一个人都过了,现在我反而要你的钱?”反诘句是疑问句中特殊的类型,具有强调的语用意义,含有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倾向。两处问句语调上扬、语气坚决,体现侍萍善良刚毅的特征,应该读出讽刺,愤懑感情。周朴园的话语中有大量祈使句和疑问句,祈使句主要体现在他与周冲、周萍的对话中,如“你站在这儿!”“你少多嘴,出去!”“下去!”“不要打人”。此处周朴园的话语中主要是否定形式的祈使句,要求听话人不做什么,态度专制强硬,带着命令口吻,展现出一个蛮横刚愎的封建家长形象。在他和侍萍的对话中,有较多的疑问句式,如当他知道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侍萍时,他严厉地问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两处问句将他的冷酷无情、精明算计的一面暴露得淋漓尽致。

聚焦语用意义,剖析人物心理。话语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话语意义是句子组成要素词汇义和语法义的总和,即字面意义(理性意义)。而动态话语不仅含有具体的理性意义,还常带上了一些附加意义,即语用意义。动态话语在戏剧中通常是指潜台词,在语用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话语理性意义的分析,更应对话语做动态的分析,才能理解话语的深刻内容,挖掘人物潜在的心理复杂性,从而更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

话语的突现义语用义也是语用意义的一种类型。突现语用义是指可以产生教好表达效果的种种修辞方式,通过词、结构、句式方面的突现形式来突出强调意义。“反复”突现语用意义是突现语用义的重要类型之一,指某些字、词、句连续或者间隔性出现,带有突出强调等语用意义,在《雷雨》中有多处体现。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中圈点勾画“反复”突现语用义,或则画高频词汇云,思考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和内心波澜,以更好挖掘人物潜在的心理复杂性。例如,在周朴园话语中,“哦”字和“好”字出现的频率最高,“哦”出现了十一次,“好”出现了七次,这些词都带上了明显的语用意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把握理性意义的基础上借助联想、想象去分析反复突现意义下人物的心理活动,辨析这些“哦”字和“好”字中隐藏的不同情绪态度、内心波澜。值得注意的是,“哦”这个叹词比较特殊,读音有第二声和第四声之分,读第二声时,表示有所怀疑、惊奇、疑问等意义,第四声时,表示赞美、领悟醒悟、应答等语用意义。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辨、复现“哦”这个叹词的不同语气语调,挖掘其中蕴含的潜台词,画出周朴园心理变化曲线图或者表情包,以更好地把握周朴园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比如在侍萍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时,周朴园坐立不安,对她的身份有所怀疑,忽然立起问她是谁,侍萍直言是四凤的妈后,周朴园回应了一个“哦”字,此处应读第四声,应应答的意义,传达其如释重负的心理。“好”字只有一种读音,但是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比如“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和“好,痛痛快快的,要多少钱。”第一处“好”这是在周朴园得知侍萍大后天将带着侍萍离开此地后说出的,认为侍萍离开了,他的一切丑恶的往事将不会被公之于众,他的名誉地位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好”字有一种窃喜,如释重负的语用意义。而第二处“好”,是他以为侍萍想利用以前的关系敲诈勒索他,“好”应读出冷酷无情,独断蛮横的感觉。

除了辞格突现义之外还需重点关注结构突现义,一般来说,遣词造句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移,往往是与说写者的情感倾向和心理意图联系紧密相关。《雷雨》中周朴园、侍萍、鲁大海的台词中都存在停顿突现义,因此,在戏剧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结构突现中的停顿突现,由停顿符号定位相关语句,把握人物内心世界。如在周朴园诧异侍萍对衬衫私密信息了解得如此清楚,心里已经猜到了她是谁,徐徐立起,说道“哦,你,你,你是——”此句中长短停顿皆俱,短停顿折射出他难以置信的诧异,心心念念的侍萍“死而复生”站在自己面前,长停顿表现他心存侥幸,想听对方亲口确认,又带有不愿相认的心理,表现出周朴园冷酷虚伪的一面。

二、借助原则,鉴赏戏剧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创作剧本必须展示冲突,阅读剧本必须把握冲突。把握了戏剧冲突,也就牵住了全剧的“牛鼻子”。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的艺术手法也是戏剧教学要点,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的重要原则,借助礼貌原则,能够更好地把握戏剧冲突。

依托礼貌原则,把握戏剧冲突。为了取得最佳交际效果,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包含以下六条准则,即得体准则(尽量减少表达有损他人利益的观点)、慷慨准则(尽量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赞誉准则(尽量少贬责他人)、谦虚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赞扬)、一致准则(尽量少表达与他人意见分歧的观点)、同情准则(尽量减少表达与他人感情对立的观点)。但是在戏剧话语中,会经常有意无意地违反礼貌原则,这样便不可避免地激起矛盾,引发冲突。

礼貌原则是分析戏剧冲突重要抓手,教师可以设置驱动性任务,在教学中可以先请同学们找出并讨论哪些话语违背了礼貌原则,又是如何体现戏剧冲突的?可以提供具体例子搭建学习支架。如在《雷雨》中,一开始鲁侍萍称呼周朴园为老爷,低眉顺眼,采用了礼貌原则和一致原则,使得对话得以继续展开。到周朴园开始含糊其辞打听侍萍,说其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侍萍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委屈与愤怒,驳斥周朴园,“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显然是违反了同意原则,针对性地驳倒了周朴园的话语,并且将自己三十多年来的悲惨遭遇巧妙叙述,使人物矛盾冲突趋于激烈。在周朴园得知眼前人就是自己心心念念的侍萍,马上变得冷酷无情,侍萍也认清了他的面目,不再对他抱有任何幻想,两个人语言上的冲突愈发激烈。如周朴园认为侍萍是和别人合伙借旧事来敲诈勒索他的,马上从温情款款变成冷酷无情,“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很多话语违反了赞誉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听出他的话外之意,侍萍积压已久的悲痛、愤怒彻底爆发,“不是我要来的。”“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30 年了。”在言语的攻击反击中加剧了戏剧冲突。在《雷雨》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常见,可引导学生以礼貌原则为抓手分析戏剧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

此外,出于礼貌原则,称谓语的选择要符合人物身份,表现对对方的尊重。但随着人物之间关系的变化,称谓语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可以从称呼语这个角度来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关注其对礼貌原则的违背,从而把握戏剧冲突。首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中称谓语变化。通过品读文本,不难发现,人物的称谓有以下变化。如,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称谓变化由梅家的一个年轻姑娘——侍萍——亲戚——侍萍——你;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称谓变化:老爷——朴园——你;鲁大海对周朴园的称谓变化:董事长——您——你——你们——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姓周的——强盗;周朴园对鲁大海的称谓变化:你——傻小子——鲁大海——你——你这种混账东西。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称谓语变化的原因。比如鲁大海对周朴园的称谓变化。作为工人代表去找周朴园谈判,一开始称其为董事长、您是符合双方关系和礼貌原则的,有利于谈判;但是开始交谈后,鲁大海马上发现周朴园装聋作哑,故弄玄虚,答非所问,转换话题,对话非常不顺畅,心生不满,两人矛盾开始酝酿,于是转“您”为“你”就自然而然了;随着谈话深入,发现三个代表被周朴园买通,厌恶他卑鄙的手段,“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凸显了两个阵营之间的矛盾升级;在被周朴园开除后,他更是彻底愤懑不平,痛恨这群压榨劳动者的黑心资本家,抖出周朴园以前的丑事,咒骂他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一句强盗预示着劳资冲突到达了顶点。

三、结合语境,品味悲剧意蕴

悲剧的基本成分之一就是能唤起我们的惊奇感和赞美心情的英雄气魄。我们虽然为悲剧人物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却又赞美他的力量和坚毅。在某种程度上说,悲剧人物身上展现出来的力量和坚毅就是其价值闪光点。越能充分挖掘人物身上的价值、人格魅力,越能感受到价值幻灭时所产生的伤感,从而体会作品的悲剧意蕴。

勾连文本,发掘价值所在。在《雷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勾连上下文语境,从主要人物入手,小组合作交流,捕捉人物的言行,批注自己感触最深的片段,寻找人物身上的价值。比如在寻找侍萍身上的闪光点时,可从“你不要怕,你以为我会用这种关系来敲诈你吗?你放心,我不会的。”“三十多年我一个人都过了,现在我反而要你的钱?”中体会到她坚毅勤劳、正直善良的一面。值得注意的是,侍萍这个人物是立体多元的,前面一直默默忍受,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于命运,而在相认之后,面对周朴园的冷酷无情,她也不再容忍,而是控诉自己的遭遇,揭露周朴园想要用钱弥补的冷酷虚伪。此处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称呼语,从老爷——朴园——你,由相认前的恭敬周旋——相认那一刻的温情——看穿对方冷酷后的决绝,体会这个女性形象身上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在周朴园想着拿钱去补偿侍萍时,她在生活窘迫的情况下,毫不犹豫撕毁支票,她的反抗达到了顶点,这也是对自身人格尊严及精神自由的捍卫,这种反抗精神是人物身上最宝贵的价值,是最令人感动和震撼人心的地方。她一面承受着命运的无常和捉弄,一面为了逃脱命运的安排,担心她的女儿和她一样不幸,选择带四凤离开,显示了她的自主、自决的品质,这也是反抗精神的体现。除了侍萍外,四凤、周朴园、周萍、繁漪、周冲身上都具备抗争精神,一个具有抗争精神的人比一个逆来顺受的人更具有审美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雷雨》全剧,勾连全文,结合上下文语境,辩证看待戏剧人物,发现人物的闪光点。

追根溯源,品味悲剧意蕴。命运是悲剧意象世界的意蕴的核心。当作为个体的人所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造成的灾难却要由他来承担责任,这就构成了悲剧。从这个角度来说《雷雨》是一部真正的命运悲剧,包含着丰富的悲剧意蕴。可以引导学生从命运悲剧的角度加以分析。比如命运对人的捉弄、对人物的毁灭、所有有价值事物的幻灭等等。通过价值的毁灭,学生能够感知命运的无常、人力的渺小,怜悯、同情悲剧人物的遭遇。更重要的是,教师更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的自决与反抗,勇敢与坚毅,赞叹和欣赏人物身上艰苦的努力和应有的反抗,认识到人之为人的崇高,从中得到鼓舞,正视生活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勇敢面对生活,学会坚强,学会忍受。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悲剧意蕴,激发悲悯情怀,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结合语境剖析悲剧产生的原因。语境可以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非语言环境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等,通过非语言语境可以把握文本的历史背景,洞悉悲剧产生的根源。剧情在雷雨中展开也在雷雨中结束,气闷郁热、轰轰雷鸣,阴沉恐怖这是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随着剧情的展开,自然雷雨也愈发猛烈恐怖,在此处,引导学生思考雷雨这个非语言语境的象征意义与作用,能更全面理解悲剧意蕴。此外,作者以1925 年左右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背景,人物的悲剧命运离不开社会环境。阶级门第观念、封建伦理道德、父权文化统治、男尊女卑思想都是封建旧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的旧社会,仅凭个人卑弱的力量根本无法与时代潮流相抗衡,所以周朴园还是迫于家族压力,抛弃了侍萍,间接性引发了后面一系列悲剧,他自身也沦为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在他的控制下,蘩漪变得空虚阴鸷与周萍乱伦,最终剧中人物都没有挣脱封建专制制度的牢笼和枷锁,被黑暗、窒息的封建社会所吞噬。在理解了文章的悲剧意蕴后,可以组织学生撰写舞台提示,揣摩人物心理,复现语气语调,表演剧本,深化语用体验。

在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下解读戏剧、开展戏剧教学,为全面分析人物形象、鉴赏戏剧冲突、品味悲剧意蕴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切实做到语用学理论与戏剧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戏剧教学回归到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

猜你喜欢
侍萍周朴园雷雨
雷雨天
《雷雨》中的“雨声”
雷雨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如何看待《雷雨》周朴园其人
——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分析
雷雨
爱与虚伪
由《雷雨》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浅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雷雨》(节选)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