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考古人的坚守与创新

2023-03-05 12:59全威帆
先锋 2023年2期
关键词:劲松考古成都

编者按

近日,2022年度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名单公布。受表彰的80个先进集体和150名先进个人来自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教育科技、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各条战线,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期《先锋》为您带来他们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生动故事。

浣花溪畔,成都青华路25号,古色古香的成都考古中心坐落于此。走进《考古·成都》展厅,近几十年来成都一项项重大考古新发现跃入眼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都考古人取得一系列的重要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积极构建城市文明发展脉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城市文化自信作出了突出贡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坚守,30余年寻找古蜀文明脉络

1992年,吉林大学考古系毕业的颜劲松,进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先后主持大、中型考古发掘项目数十项,从事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至今已有31年。

1995年,随着成都平原发现的首座新石器时代古城——宝墩古城遗址的确认,一举证实4500年前文明的曙光在成都平原出现。那时的颜劲松,“仿佛看到历史之门正在眼前徐徐打开”,一段火热的考古岁月就此开启。

从1996年开始,颜劲松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同事们风餐露宿,一头扎进周边古城遗址的考古现场,接连发现并确认了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大邑盐店古城和高山古城等多座史前古城遗址,推动了“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的研究,极大加深了人们对古蜀文明的认识。

2000年,在成都市中心商业街发现的大型船棺遗址震惊了考古界。

时任现场发掘领队的颜劲松,在地块内进行文物勘探工作时发现数座战国时期船棺遗存,“墓葬发掘第一步要先分辨土质土色寻找墓圹边线,但奇怪的是现场除了一条隐隐约约、去向不明的直线外,始终无法找到各个墓葬的墓圹。”颜劲松回忆说。

“这些船棺会不会属于同一座合葬墓?”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颜劲松突发猜想,并立即带队扩大发掘面积,对直线去向进行追踪,终于在20多米外发现关键性的直角转弯,一座长约30米、宽约20米大型船棺、独木棺合葬墓赫然出现在眼前。

颜劲松介绍,该墓葬出土的大件精美漆器是我国战国漆器中罕见之精品,将成都作为我国著名漆器生产中心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三四百年,最终确认此墓葬遗址是一处极其罕见的古蜀国开明王朝王族甚或蜀王本人的家族墓地。

创新,协调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

“考古人在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也要关注当代民生、着眼社会发展,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不仅要对得起古人,也要对得起子孙后代。”颜劲松对考古工作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成都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丰富的地下文物资源。近年来,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如何有效保护地下文物,同时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新的挑战。

从2017年开始,在颜劲松的积极探索下,一场改革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展开:在全国首创了土地出让考古前置“成都模式”,建立起依法配合基本建设开展文物勘探、考古发掘工作的完整体系,此举得到国家文物局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在土地出让之前就完成考古工作,达到净地出让。”颜劲松介绍,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勘探发掘工作体系确立后,各区(市)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成都东部新区等新设立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与青羊区、金牛区、成华区、简阳市、锦江区、邛崃市等建设任务较重区域共建“考古工作站”,强化市区协同联动,扩大考古文勘人才储备……这些举措,在有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有效推进了城市建设步伐。在该工作体系引领下,近五年来市考古院配合全市基本建設开展考古调查勘探项目9000余项,全市达84%的项目在土地出让前便已完成考古工作,有力推动了成都大运会、天府国际机场、轨道交通等200余个国家、省、市重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前进,像盾构机一样

文、图|本刊记者 全威帆

“永远前行”是地铁建设中盾构机的一种特性,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新征程上,成都轨道集团组织人事部部长郭承迪,凭着一股干劲儿,为成都轨道交通助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做出了积极贡献。

投身城市发展一线

200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郭承迪,投身到成都第一条地铁——成都地铁1号线的建设中。彼时,他被派往上海和广州地铁实习学习经验,那时的他没有想到,短短十余年,成都轨道交通就实现了558公里的线网格局,让成都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

2010年,郭承迪还是火车北站地铁站一名值班站长。他回想起成都地铁1号线开通的筹备工作,历历在目,“筹备任务重,车站一边在装修,我们一边在调试,钻到车站里就是一整天,甚至不敢多喝水,因为时间太宝贵了。”郭承迪说,9月27日1号线开通试运营,“看到市民乘客第一次走进车站时的喜悦,再辛苦也值得。”

随着成都轨道线网的不断延伸,郭承迪在工作中不断学习。2019年,在担任成都轨道集团办公室副主任期间,郭承迪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资料,实地走访东京、大阪、香港等城市,主笔撰写了2万多字的调研报告,被成都各级各部门参考借鉴。“我们尚在探索阶段,但正是这种未知让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郭承迪说,为学习先行城市经验,他每到一地调研都会大量走访当地轨道交通枢纽,了解学习项目设计过程、功能细节、营利方式等,一天下来要走3万余步。

激励培养年轻员工

成都轨道集团现有员工近3万人,平均年龄不到27岁,如何做好年轻队伍的激励和培养?去年,一场“竞航计划”年轻后备人才递进培养选拔在成都轨道集团开展,明确选拔方式、资格条件、遴选程序等,作为组织人事部部长的郭承迪带领大家一起研究讨论。选拔伊始,郭承迪发文激励青年员工:“成都轨道交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已走过整整18年。到今天,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去支撑每一个年轻人的梦想,包容他们的成长,善待他们的选择。”

这既是郭承迪个人在城市、在成都轨道集团成长的写照,也是他如今作为一名组工干部的心声。“在动员宣传阶段,郭部长撰文分享他对于人才培养的心得体会,向广大青年人才发出邀约,引发了大家强烈关注和良好反响。”成都轨道集团青年员工李凯说,这次选拔吸引了集团内部近500名优秀青年人才竞相角逐。

近年来,郭承迪牵头编制成都轨道人力资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强化核心人才招引,推行后备人才递进培养,2022年统筹招引各类人才5000余人,选拔62名年轻干部实施递进培养,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

“现阶段62名后备干部人才均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工作热情和精神面貌,通过赋予后备干部人才管理权限,直接协助培养导师开展重点工作、深度参与重大任务,充分展现青年人才良好的发展创新活力。”郭承迪对于成都轨道交通的未来满怀信心,他也将继续在岗位上坚守和奋斗着,像盾构机一样不停向前。

猜你喜欢
劲松考古成都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庄劲松美术作品
三星堆考古解谜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digital valve control servo system based on CMAC-PID control method①
余劲松
成都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