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中的六重“美学”解读

2023-03-06 03:48李萍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30
名作欣赏 2023年3期
关键词:小人儿女娲人类

⊙李萍[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30]

茅盾先生认为,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荒唐无稽,可古人互相传颂,却信以为真。从茅盾先生的界定来看,神话正是古代先民借助想象和幻想把客观世界拟人化创造出来的故事,目的是解释先民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或从心理上难以克服的自然力,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观、世界观。

选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女娲造人》一文,是一篇神话故事。作者以质朴的语言、清新的风格,不仅塑造出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形象,也刻画出了一位朴实无华、勤劳善良的母亲形象,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人神”结合的立体形象。女娲这一形象充分代表了古代人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女娲造人》这一以神话故事为基础的文本也饱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除了将目光聚焦在大胆的想象、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及神话相关知识上,还可以充分挖掘文本之美,感受文本呈现的多重美学。

一、恬静和谐——自然之美

孙绍振指出,要进行有效的文本分析,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而应该进入文本的矛盾。《女娲造人》作为一篇神话故事,读者往往将目光聚焦到女娲“神”和“人”的形象特征上,而忽略文本清幽和谐的自然环境与女娲前期孤独寂寥的心理之间的矛盾。将目光转向这一矛盾中,会发现《女娲造人》一文开篇就对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进行了描写,日月星辰的出现预示着原始生命的到来。紧接着,文章描写地上的山川草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鸟语花香,清澈的池塘里鱼儿在欢快地嬉戏玩耍;阳光洒满大地,女娲在充满生机的环境中悠闲又自在地游玩。作者凭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自然和谐的生态图景。

除此之外,从深层入手还可分析出文中所蕴含的自然规律之美。人类产生以前,就有了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盘古开天辟地区分了天地,日月星辰的出现意味着世界不再混沌黑暗,加之太阳的东升西落划分白昼黑夜,因此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就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一劳作规律的自然条件,人类始祖女娲娘娘在造人过程中也遵循这一自然劳作规律。中国历代统治者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历代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不辞劳苦,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世代传承。因此,《女娲造人》不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还揭示了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之美。

二、坚忍勤劳——劳作之美

女娲形象在中国古籍中的记载为:“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中国人类的母亲神形象,却以蛇为其化身,一是因为在原始的自然环境下人们对动物的心理敬畏和崇拜,希望用人与动物的结合塑造神的形象,以此来抵御自然猛兽;二是与中国原始先民的图腾密切相关。蛇的生命力十分顽强,长时间不吃不喝还能生长,即使头与身体分离,短时间内也不会影响行动,其生命力坚忍且顽强。另外,随着文明的产生、国家的出现,蛇意象逐渐演变为龙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人类将始祖化身为蛇,赋予女娲坚忍顽强的毅力、永恒的生命力,同时也期望能从蛇、龙等图腾文化中得到动物的庇护,以抵御自然猛兽侵袭带来的恐惧感。

袁珂在此基础上将其塑造为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者形象。天地分,万物生,唯独缺乏同伴,女娲欣喜之余略感寂寥和凄清。为解决孤独问题,女娲开始了艰巨又伟大的造人工作。虽为神,却以一个劳动者的姿态掘黄土、揉泥团、捏小人儿,最终做出完美的“艺术品”——人类。为了创造更多的小人儿,使这个世界充满生机,她不得不一直重复工作,直到夕阳西下、晚霞布满天空。日复一日,累了靠着大山稍作休息,醒来继续工作,这正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他们坚忍勤劳,用双手在土地里刨出自己的一方生存空间。女娲造人一方面体现的是中国原始社会农业生产模式下产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抟土造人”这一细腻的工艺手法是典型的女性活;另一方面又展现了广大劳动者的劳作之美,沉重的劳动并没有压倒劳动者,反而激起他们对生活更大的热情和希望。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还将自己勤恳的工作态度传承给中国广大的老百姓,世代人民都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正是世代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

三、知恩善报——感恩之美

女娲创造出人类,满心欢喜:一是不用独自忍受孤独和寂寥,有家人陪伴;二是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有所回报;三是小人儿开口叫“妈妈”使她精神得以满足。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来说,女娲是小人儿当之无愧的母亲,但女娲并没有以此居功,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小人儿的喜爱与感激。虽然人类与女娲之间互相感激的方式不同,但情感却是同样的真挚、淳朴,让人为之动容。小人儿开口就叫“妈妈”,用简单的方式带给女娲极大的精神满足,其意义不亚于母亲听闻新生儿初到人世的第一声啼哭。从小人儿生来就懂得感恩的行为中,可以看到孟子所倡导的“人性本善”论。在简单的自然环境下,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亦能表达出最淳朴、赤诚的感激之情。

同时,女娲也感恩新生儿,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内心情感的变化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诠释得淋漓尽致。她不辞辛苦地捏泥人并赋予他们生命,对人类来说是莫大的恩赐,但她引以为傲的不是“人类始祖”这样的荣誉称号,而是小人儿陪伴周围的欢声笑语。劳动有所回报,人类从此诞生,女娲身上散发出一位母亲怀胎十月后孕育出新生命的母性光辉。人与神之间的感恩、新生儿与母亲之间的互相感恩让我们体会到这一份真挚而宝贵的恩情。人类对女娲的这份恩情,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延续至今,尚未减弱。在巴蜀等地,为纪念伏羲、女娲再造人类,表演傩神戏时会将伏羲、女娲神像放在戏曲舞台上以示感激和纪念。因此,女娲在创造生命的过程中不仅赋予了人类肉体生命,更是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其注入了诸多美好善良的品质。经过传承和发展,这些美好的品质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

四、创造延续——生命之美

女娲通过辛苦劳作,创造和自己形状、模样相似的小人儿,神奇之处在于创造的小人儿一碰地就变成鲜活的生命,并且还能开口叫“妈妈”,原本寂寥的自然环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新生命拉近了女娲与小人儿的距离,也拉近了小人儿与世间万物的距离。正是有了女娲和小人儿,万物才有主宰。再者,女娲造人后期特意区分了男女性别,使人类社会能够通过男女结合自由繁衍,这是生命持续繁衍的生命之美。从神话的角度来说,文明生生不息,与女娲创造生命密不可分。

另外,《风俗通》关于女娲造人的神话记载为:“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絙人也。”故事中因造人方式不同,新生者分为富贵者、贫贱者,存在着明显的阶级思想和尊卑观念。《风俗通》认为抟土造的人处于尊贵地位,借助绳索工具创造的人则处于卑劣的地位。据考证,等级观念萌芽于周代,而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当时并未产生等级观念。因此尊卑、等级观念是编写者受当时的阶级观念影响所致。袁珂在创作该故事时再次抛开等级观念、尊卑思想,故事中的女娲是按照自己的模样去捏人,借助树枝创造的人儿和抟土造的人在大地上活蹦乱跳,并无区别,人人生而平等。女娲创造的人类与女娲相互感恩,女娲不因创造人类居功,与小人儿完全平等地相处。因此,与《风俗通》记载的女娲传说不同,袁珂的《女娲造人》处处体现着生命平等之美。

五、睿智理性——智慧之美

天地开辟后,世间万物产生,唯独没有人类,周围的景象让女娲感到孤独,为了缓解自己的孤独,她想到了创造同类陪伴自己,于是立马采取行动。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创造,聪明的女娲在池塘边照照自己的模样,抟土捏泥人,成功造出活蹦乱跳的小人儿,造人工作顺利开展。紧接着第二个难题出现,由于工作量大,仅凭双手效率太低。此时女娲想出一个绝妙方法,用树枝沾上泥土用力一撒,每一个泥点都变成一个活泼可爱的小人,新的造人方法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孤独和效率的问题解决了,第三大难题又出现了,世代传承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为了解决世代繁衍的问题,女娲苦苦思索,终于想出了办法:区分男女,男女通婚结合,自行繁衍下一代,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世代传承的问题。这既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又解决了人类发展的难题。

从人类的产生到男女婚配、世代繁衍整个过程,不难看出女娲遇到困难时积极思考、认真探索的理性模样。即使在孤独寂寞的精神压力下,女娲也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始终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女娲造人的过程和人类发展的过程如出一辙,从靠双手到借助外在工具,再到想办法使自己成为工作的监督者,这是充分利用智慧而取得的进步。因此,女娲造人的过程不仅阐述了原始先民的意识里人类产生的过程,而且讲述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史。从原始社会到石器时代借助外在工具,再到如今的智能时代,人类一步步走来,正如女娲造人时通过不断探索和思考,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女娲的智慧不仅是个人的智慧,更是整个民族发展的智慧、理性之光。

六、内涵独特——文化之美

潘世东先生指出:“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性,神话是关键命脉所在。”神话故事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及文化特点。比如在《女娲造人》一文中,女娲抟黄土造人本身就饱含了深刻的文化特征,可以从中挖掘出诸多现代中国元素,进而认识民族特征,剖析民族文化。把人类的创始者说成是女性神,绝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恰好反映的是史前时代母系氏族的社会现象。女娲创世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密切相关,女娲在中国神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类始祖,也实现了男女通婚。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往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在这样的社会关系结构中,女性在社会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以女娲这一女性形象为中国的造世主,我们才得以解读出女娲与母系氏族存在密切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女娲与母系氏族首领扮演着相同的角色,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

另外,袁珂在《风俗通》造人故事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但不改变用“黄土”这一基本材料来创造人类,这正和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与“黄”这一颜色有着密切的联系,华夏儿女是炎黄子孙,黄河是中华的母亲河,中国人的肤色是黄色,黄土地养育华夏人民,等等。黄色在中国是一种特殊的颜色,承载着农民对黄土地的深厚情感。另外,“土”最大的特点是柔软,女娲依照自己的样子捏出可爱的人,因为内心柔软,所以性格温和。因此,从女娲造人神话中还可以看到民族神话的独特内涵,彰显出文化的美学价值。

七、结语

《女娲造人》这一充满想象力的神话故事,不仅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也创造了一位勤勤恳恳的中国农民形象,更书写了一位充满智慧的女神,一位极富母性光辉的善良母亲形象。文中蕴含的丰富美学价值更是值得品味,在恬静和谐的自然环境中辛勤劳作,凭借理性智慧创造新生命后互相感恩,抟黄土捏泥人彰显出深厚的文化之美。文中的六重美学相互映衬,使其成为神话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美文。

猜你喜欢
小人儿女娲人类
这边国的小人儿武士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女娲
人类第一杀手
漫画:每一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人儿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和贪玩小人儿有约定
女娲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