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创融合”的实施路径研究

2023-03-09 21:44王雪艳丁武军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创新型双创

王雪艳,丁武军

(贺州学院,广西贺州 542899)

随着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双创”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大学生的“双创”教育逐渐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强化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才能的培育工作,是为了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使人才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战略的要求。高泽金曾说:“不与专业结合的‘双创’教育如无源之水;不与‘双创’结合的专业教育是一潭死水。”[1]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复合型人才是对接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应然之举[2]。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首先要完善高校“双创”教育机制[3]。“双创”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阶段转型发展的需求[4],是一种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向。促进“双创”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育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的“双创”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还未真正实现有机融合,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1 “专创融合”的理论基础

1.1 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始于19世纪中叶,共生概念最早由德贝里(H.Ade Bary)在1879年提出。日本学者小泽友作提出了民族共生教育理论,他认为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各民族共生的重要路径[5]。“新时代的教育应以共生为指导思想,把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培养 ‘专创融合型 ’的高素质人才,用共生的眼光去发展大学教育[6]。”李燕教授在《共生教育论纲》一文中对共生教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把共生理论引入教育领域,提出了构建共生教育观的新理念。

不管是“双创”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共同目标都是培养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是形成共生关系的基础。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多元协同,高校才能向各行各业输出大量的实践创新人才,才能满足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1.2 三螺旋理论

亨利·埃茨科威兹(美国社会学家)与罗伊特·雷德斯多夫(荷兰学者)于1995年提出高校、产业与政府三者互惠共赢、良性互动的三螺旋理论。在三螺旋理论中,高校、政府和企业三者都是创新的主体和参与者[7],三者既可以保持独立,又可以实现和谐互补,共同创造社会价值。高校、政府和企业相互作用是促进“双创”教育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根据三螺旋理论,高校、政府、企业必须以共同的利益需求为纽带,并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创新发展实践及时调整组织边界,每个组织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其他组织都会产生联动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除了加强自身建设外,还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双创”教育,三大主体深度融合,形成良性互动的三螺旋合作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育人质量。

2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专业教育是学科基础知识的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专业知识。“双创”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外延和拓展,能够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使其成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高校教育教学任务中,要不断地将“双创”理念渗入专业教学中,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培养“双创”人才[8]。专业教育是“双创”教育实施的理论基础,“双创”教育的开展则必须依赖专业教育的支撑,并有效地促进专业教育的发展。开展“双创”教育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通过开展“双创”教育,学生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推动专业教育的发展。

因此,专业教育是“双创”教育的根基,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发展现状,才能突破该专业发展的壁垒,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创新。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时,应积极探索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教育理念,革新教育模式,同时也要营造浓厚的“双创”氛围[9],努力将教育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延伸至多元化的“双创”教育[10],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教育理念上的契合。

3 “专创融合”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加强学生“双创”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创建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专创融合”过程中能够将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造能力寓于各种教学活动中,在专业教学(学习)中融入创业理念,树立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各高校要在抓好专业建设的同时,紧跟时代发展,通过开展“双创”教育,帮助学生将课堂教学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

3.1 “专创融合”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有效途径;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11]。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建设大批创新人才队伍。人才资源是实现国家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为了尽快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高校在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中要不断渗透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夯实基础。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双创”能力,因此,高校要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树立创新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变更教育理念,完善教学内容与课程考核改革,注重过程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教育教学的质量。在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时,将“双创”教育灵活纳入专业教育中,才能培养满足当前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推动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变。

3.2 “专创融合”是扎实推进“双创”教育的现实需要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尤其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双创”教育引领专业教育,并以专业教育为根基,“双创”教育必须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两者相互依存、互相支撑。传统的专业教育以专业知识的单向输出为主,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要加强“双创”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的衔接,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双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加快“双创”教育的发展。

3.3 “专创融合”是深化高校专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既要培养有扎实基础知识的专业人才,也要培养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评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双创”教育的实施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尽管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具备前沿科技理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是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弊端。因此,高校要根据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双创”教育培养目标需求进行专业调整和重组,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实践的融合,强化“双创”教育理念,深化专业教育改革[12]。

4 “专创融合”的现状

高校“专创融合”是提高大学生“双创”精神的基本路径,但是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教育实践。近年来,“双创”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并未形成合力,没有拧成‘双创’的一股绳[13]。”

4.1 部分高校“专创融合”理念滞后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以就业教育为导向的封闭式教育,课堂教学还是以专业教学为主,教师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输和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没有把“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更没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这种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双创”教育仅仅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就业指导、就业培训课程中的一部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交叉,严重脱节。部分高校相关领导对“双创”政策的理解有偏差、认识度不足、执行力不够,没有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尚未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部分教师“双创”意识不足,授课内容陈旧,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激发,创业热情不足。“双创”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有经验的“双创”导师。“双创”课程以选修课为主,教学质量低。“双创”实践活动开展较少,实践平台不足。受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双创”意识还比较淡薄,对“双创”教育认识不足,导致“双创”教育的参与度不高,甚至把“双创”教育当成了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程。落后的教育理念严重影响了“双创”教育的常态化发展[2]。

4.2 政府、企业、高校合作动力不足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平衡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共同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然而,目前我国产教融合的利益平衡机制尚未完善,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不能形成合力。高校、企业、政府之间有角色“错位”现象,政府出台的文件较多,具体实施政策少,在校企合作中缺乏对校企合作的具体指导,合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制约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对于企业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衡量企业效益的尺度。但是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科研转化成果等很难在短期呈现,使得企业不愿意加大投入。

5 “专创融合”的实践路径

“双创”教育是国家创新型人才战略驱动所要求的,是政府、高校以及企业相互沟通与影响的产物。在三螺旋理论模型中,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主体均为推动“双创”发展的关键要素。三大主体必须以共同的利益需求为纽带,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相互之间不断渗透,互利共赢,不断进行良性信息循环传递,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双创”教育生态系统。

5.1 以高校为主导,加强自身建设

(1)构建“双创”生态系统,完善“双创”教学平台。

高校应充分认识“双创”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指明方向。通过现代技术的教学平台,增强学生的教学体验,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和数字化应用能力,为师生提供更具沉浸感的场景。通过构建和完善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双创”学习与实践机会,提供教学内容丰富且成果丰硕的创新活动。

(2)构建“双创”课程知识体系,树立大创业观。

高校要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挖掘各专业课程的“双创”教育资源,调整学科结构,实现学科教学和“双创”教学的交叉融合,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强调“双创”课程的多学科交叉[15],形成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双创”教学课程体系,形成科学规范的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业实训”+“项目实践”四大模块构成的“双创”教学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过渡。对学生在学科竞赛、“双创”实践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学分认可和转化,在学校争先评优中给予体现,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积极参与“双创”活动,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衔接。

(3)“走出去,请进来”,创新师资培养机制。

在“双创”教育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是学校创新创新教育的引路人和实施者。“双创”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双创”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然而,部分高校“双创”教育专职教师还不能满足“双创”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在“双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一批“专创结合”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并为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例如:通过定期培训、专题进修等形式、引入行业导师、建立优秀校友联合的创业基地,形成“专业导师+‘双创’导师+企业导师”的多元化“双创”教师团队,为高校“双创”教师队伍提供人才储备。

5.2 以政府为支撑,强化组织协调

在三螺旋理论模型中,政府、高校、企业三大主体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双创”教育中,三方要形成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共生关系。政府应该为推动高校“双创”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性保障,作为统筹协调高校“双创”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成功推动“双创”教育顺利开展。

(1)完善“双创”教育法律法规,形成政策性保障体系。

在创新驱动战略下,政府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利用政策、平台等调控手段,统筹高校和地方企业,明确高校、政府和企业三大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构建高校、政府、企业协调推进的新格局,积极制定与高校“双创”教育相关的政策,促进各类社会资源向“双创”教育系统流动。在制定政策时加强多部门的联动,兼顾学校和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同高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推进“双创”教育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让企业的用人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实现零距离对接。对参与创业教育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补贴,推动高校真正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企业双方在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16]。

(2)搭建“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完善创业公共服务体系。

在“双创”教育中,政府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还应该建设“双创”资源共享的平台,不断完善“双创”教育实践平台的硬件配备。高校要立足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现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企业注重的则是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利益是企业的宗旨。政府应该通过开展“双创”教育活动推动科技创新,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应只侧重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在“双创”教育系统中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搭建沟通渠道,主动引导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合作资源共享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3)强化资源投入和舆论引导,增强“双创”教育影响力。

“双创”实践离不开市场的需求,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双创”的发展不能单独依靠高校的投入,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舆论引导等也是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政府在“双创”导师引进、“双创”激励机制构建、学生创业融资等方面要做出成效,为“双创”教育的开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同时,要顺应当前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新形势,以包容失败的理念鼓励学生“双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双创”活动,对在比赛中获奖的企业及个人进行宣传,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大力弘扬“双创”文化。

5.3 以企业为载体,提高创业成效

在三螺旋理论中,企业是高校“双创”教育信息资源的提供者,能够为“双创”教育搭建创业平台,并且能够给予资金支持。在校企合作实践中,企业应该积极参与,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出谋划策,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1)主动参与办学,与高校共建需求导向的教学共同体。

企业要主动认识到高校人才培养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积极融入高校“双创”教育之中。深入挖掘和利用高校资源,继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 踊跃参与“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为教师进行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的创业实践水平,同时也可以派企业人员到高校开展创业实训教学,鼓励员工进修,与高校共建兼顾双方利益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并把它作为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高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训体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既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了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通过联合培养共建的形式,建立大学生边干边学、学做结合、以学促做的“实践导向”培养体系[17],助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2)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产学研共同体。

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离不开政府、企业的通力协作,只有三者相互协作、相互补充,才能实现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企业将自身发展所需求的技术、产品等相关成果,通过与高校合作,以课题形式展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同时利用产业资金、实践经验等资源优势,为高校科研攻关提供财政支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创新型双创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