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防刺针应用于剖宫产子宫下段压迫缝合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2023-03-14 03:28吴邓娃吴其远蒙薇好覃小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5期
关键词:缝线术式医护人员

王 波 符 霞 吴邓娃 吴其远 蒙薇好 覃小赛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海南省海口市 570208

剖宫产子宫下段压迫缝合术是妇产科常见术式,可有效降低分娩出血风险[1]。伴随临床选择剖宫产的孕妇数量逐年增加,该术式临床实施量也不断增加[2]。对于妇产科医护人员而言,缝合针作为外科手术缝合皮肤、软组织或器官的手术锐器,因其穿透力强,使用频繁等特点,针刺伤职业暴露风险较高[3],若患者伴血液源性病原体,则可对医护人员造成实质性的危害,给个人和医院带来沉重的时间、经济等多方面负担[4]。研究表明[5-7],钝性缝合针的使用可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职业暴露风险,在国外已被推荐用于部分外科缝合术式,但国内尚推广应用较少,缺乏临床使用效果相关研究。本研究基于我院外科缝合实际开展情况,在妇产科剖宫产子宫下段压迫缝合术中采用新型防刺针,并与普通缝合针做对比,旨在探索防刺针推广应用以减少针刺伤职业暴露风险的可行性,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5月—2022年5月期间于我院行剖宫产子宫下段压迫缝合患者7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符合剖宫产要求,且同意进行剖宫产分娩;患者可耐受子宫下段压迫缝合术;自愿参加本次试验。排除标准:精神障碍及认知异常者;伴凝血功能障碍或患有消化道溃疡者;肝肾功能不全、伴严重感染及恶性肿瘤者。患者家属均了解本次研究内容,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0例。试验组产妇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27.86±3.27)岁,平均孕周(38.39±0.49)周,初产妇167例,经产妇213例,平均产次(1.52±0.41)次;对照组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8.36±3.06)岁,平均孕周(38.43±0.45)周,初产妇171例,经产妇209例,平均产次(1.48±0.46)次。两组患者的年龄、平均孕周、平均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可比。

1.2 材料和方法

1.2.1 材料:试验组使用爱惜卫防刺伤针(Ethiguard Ⅲ),对照组使用普通缝合圆针缝合。手术缝线两组均采用90cm的长缝线(2-0薇乔缝线)。

1.2.2 手术步骤:以经典B-Lynch术式为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使用术式:距子宫切口下缘3cm、右侧缘3cm进针,缝线穿过宫腔至切口上缘3cm、侧方4cm处出针;缝线拉至宫底距宫角3~4cm处,位置正确则紧压于子宫体上;缝线由宫底垂直绕向后壁,于子宫切口水平宫底韧带起始处由后壁进针入宫腔;将膀胱腹膜推到宫颈下方,后一只手置于子宫后方,按压子宫;缝合过程中,助手始终双手压迫子宫,术者用力拉紧缝线,结扎缝线,关闭子宫下段切口,将子宫还纳入腹腔前,调整缝线使其均匀分布在子宫表面。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效果:以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评价不同缝合针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手术时间:自患者麻醉开始起算,至患者剖宫产结束关腹结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测定术中出血量,吸引器收集阴道积血,胎儿娩出后,用纱布收集出血及渗液,术中出血量即为吸引瓶中血量(除羊水外)与吸附血污的纱布增重除以1.05估算的体积之和,以毫升(ml)计算。24h出血量:术后使用计血纸收集产妇术后24h内的出血,并根据计血纸记录评估产妇出血情况。

1.3.2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现的感染、腹泻、呕吐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3 针刺伤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中,医护人员平均每台手术的缝针刺伤人次数量,确保研究期间每台手术医护人员的针刺情况100%记录上报。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4h出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2.2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045,P=0.831>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n(%)]

2.3 两组医护人员缝针刺伤情况对比 试验中,对照组医护人员共记录31人次的缝针刺伤事件,平均每台手术(0.08±0.01)人次;试验组医护人员共记录8人次缝针刺伤时间,平均每台手术(0.02±0.01)人次;试验组平均每台手术刺伤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82.704,P<0.001)。

3 讨论

因近年来国家生育政策的逐渐宽松,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孕育二胎甚至三胎[8],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孕妇并不适合自然分娩,剖宫产是其首选的分娩方式[9]。为针对剖宫产手术中子宫下段出血,子宫下段压迫缝合术是临床常见的止血术式[10]。对于妇产科医护人员而言,该术式中缝合针是最常见、最主要的刺伤因素[11]。因产妇情况往往较为复杂,医护人员被刺伤后将面临一定的职业暴露风险,将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风险筛查和排除,甚至更有可能对医护人员造成直接伤害[12]。为降低针刺风险,临床上已进行大量相关研究,但此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度和手术操作规范方面,对缝合针本身的研究较少报道[13-14]。本研究将新型防刺针应用于剖宫产子宫下段压迫缝合术中,并观察其对该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影响,旨在探究其作为防针刺有效措施而在外科临床推广使用的可能性。

爱惜卫(Ethiguard Ⅲ)缝合针是最新型号的防刺针,其针头直径为0.12mm,穿刺力为350~450gf,其对手术手套的穿刺性能远弱于传统缝合圆针(针头直径0mm,穿刺力150~200gf),对肌肉组织的穿刺力稍弱于传统缝合圆针;其对手术手套和肌肉组织的穿刺性能强于传统钝性针头(针头直径0.28mm,穿刺力1 000~1 100gf)。该新型防穿刺针的设计兼顾手术穿刺力需求和防刺伤,在穿刺手套时给予医护人员反应时间,减少针刺伤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4h出血量、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新型防刺针应用于剖宫产子宫下段压迫缝合术中安全性和有效性与传统缝合圆针无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是:爱惜卫新型防刺伤针对肌肉组织的穿刺能力仅稍弱于普通圆针,并未明显增加术者的操作难度,保证了缝合时进针的顺畅,避免了多次进出针的情况发生,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小。虽然研究结果显示新型防刺针未对手术本身造成影响,但部分主刀医生反映使用起来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习惯,可能由于该种缝针应用于临床时间短,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医护人员平均每台手术刺伤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医护人员。根据文献报道[15]:医护人员被缝合针刺伤主要发生于术中护士递针给术者或主刀和一助进行手术操作配合时。在以上两个时间点,医护人员的精力高度集中于手术本身,常忽略器械传递,被缝合针扎时缺乏足够的反应时间。新型防刺针对手套的穿刺能力弱,在刺破手套时,存在一定阻力,医护人员得以有足够的反应时间缩手以避免刺伤。

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1)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可显著影响刺伤事件的发生情况,本次研究分组中并未考虑两组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差异,可能会导致结果存在偏移;(2)医护人员刺伤风险与其体力、精神集中度有关,剖宫产手术的时间分布上并不均匀,存在医护人员接连手术的情况,本研究未能排除此因素的影响;(3)本研究仅探讨了新型防刺伤缝合针在妇产科一项术式的应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更多的临床验证。

综上所述,新型防刺针应用于剖宫产子宫下段压迫缝合术效果较好,可在保证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减少缝针刺伤事件的发生,对临床预防刺伤职业暴露意义重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缝线术式医护人员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改良Miccoli术式治疗甲状腺肿瘤疗效观察
MED术式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中长期随访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缝线抗议
改良Lothrop术式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像学研究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捆扎钢丝结合缝线引导指屈肌腱断端回缩的临床应用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