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课程资源 推动教学改革

2023-03-21 13:41刘凤玉福建泉州市泉港区后龙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语文课程教师应

◇刘凤玉(福建:泉州市泉港区后龙实验小学)

2022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同时强调“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多方面整合课程资源,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整合教材资源,推行大主题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全盘了解教材资源并进行科学整合,首要任务,便是围绕整个单元的大主题展开教学。

例如针对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内容进行整合。一是整合单元生字。把《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两课的生字一起教。教师借助翻转课堂,制作生字归类学习的微课,在课前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检测学生对于生字的认读、识记、理解与运用。同时针对部分学生不会写或者写错别字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指导中,让字词回归课文,随文识字,加强训练课文中的重难点字词,扎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二是整合单元课文。围绕“品味童话故事的想象力”这一主题进行阅读指导。教师重点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并把拓展阅读篇目《一块奶酪》融入教学,作为主体课文的迁移运用。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互动交流,遵循学情,顺势而导,结合《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问题促使学生顺利迁移,并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燃了火柴?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这些问题,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跟随故事一起探究童话的魅力,从而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此外,教师还根据《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相关内容,将编童话故事的意图融入教学,拓展童话阅读,让学生感受童话的动人之处。

三是设计单元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表达。教师围绕“品味童话故事的想象力”这一主题设计趣味表达活动,引导学生看图编童话,设计半开放式说话,同时适当引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有条理、有层次地表达所看到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综上,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化教学,围绕主题展开的单元教学,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展现,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阅读的精彩,丰富了阅读积累,也实现了读写结合。基于此,教师应继续研究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单元资料进行整合、挖掘,从而落实语文要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

二、整合学科资源,展开综合性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念,打破封闭单一的语文教育系统,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推动语文教学和科学、美术、音乐等“动感”较强的学科相互补充、相互作用,进而创设活跃的教学情境和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比如,在一年级上册《秋天》这篇课文教学指导中,教师抓住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为了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课文的内容,教师将语文课与科学课的资源密切整合,组织了“走进秋天”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调查、资料收集、交流与讨论等活动,进行了学习探究,了解秋天里气候变化、植物变化、动物迁徙等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逐渐学会了用感官捕捉生活中各种秋天的信息,学会了网上信息的搜索、整理,大大扩充了知识量。同时,学生也从科学层面对秋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大自然这个天然的课堂中学习了知识,获得了成长。

再例如,在《习作:国宝大熊猫》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美术课程资源,实现教学整合。在第一课时的指导中,教师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抓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展示大熊猫的图片视频以及文章,追问学生:“你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大熊猫的可爱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抓重点词理解的方法,进而在头脑中勾勒出大熊猫的形态,为下节课的写作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融入美术元素,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画大熊猫,呈现其憨态可掬、逗人喜爱的形象。这样的资源整合,可以让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渗透,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认识美、感悟美、创造美、享受美,进而提升语言能力、提高审美素养,从而让第二课时的写作水到渠成。

语文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够改变“唯语文”的教育模式,丰富课程资源,优化课程教学实践,同时也可以拓宽教学范围,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三、整合数字资源,推动信息化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要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灵活利用数字化资源丰富课程内容,让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助力、赋能。

例如,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政治家西门豹管理邺地时,为民兴利除害的故事。全文结构清晰,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为摸清底细、惩治首恶、兴修水利三部分内容。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整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西门豹计策的巧妙,感受其智慧、破除迷信思想。同时,在理顺文章逻辑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简要复述能力。具体来讲: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并设计问题: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去治理邺县。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回想一下西门豹烧了哪三把火啊?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回顾课文,逐渐明确了西门豹这三把火,即摸清底细、惩治首恶、兴修水利。第二,把握重点,厘清逻辑。教师要求学生自读第10~14自然段,并鼓励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那个卫士,请试着把惩治首恶者部分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整个故事的发展顺序,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展示情节梯图,以引导学生复述惩治巫婆、惩治官绅头子、惩治剩下官绅各个部分。情节梯图直观可见,重点明晰,与课文内容密切结合,学生在图形的提示下,可以很快完成故事的复述。第三,举一反三,整体复述。教师继续利用电子白板展示整篇文章的情节图,并在图示中留下空白,作为学生复述课文的根据。教师引导学生类比之前所学内容,完成整个故事的梳理和复述。

综上,在数字化教育背景下,数字资源与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立体生动。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把握方向,扎实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增强国家课程数字化资源规模化应用意识和能力,促进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四、整合生活资源,构建生活化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应本着构建生活化教育的目标,创设一种生动融入生活资源的语文学习环境,恢复语文学习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养成语文意识,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努力做到在生活中体验、阅读、表达、提升。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父母之爱”。在单元教学指导中,教师要整合生活资源,构建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并理解父母之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导入,设置了一个父母与学生之间因为生活琐事而发生冲突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共鸣。这一课时教学的侧重点在于“体会并理解父母之爱”。在此情境下,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彼此在生活中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倾诉烦恼,说一说父母行为背后的动机,总结父母表现爱的方式。接下来,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出发,让学生从点滴中感受父母之爱,促使其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考量。

再如,《燕子》这篇经典散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灵动的姿态,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在读写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基于此,教师设置观察活动,即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一种动物,并用生动的笔触记录下与小动物互动的精彩瞬间。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并将自己的观察发现和语言表达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锻炼他们描绘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入课堂,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的潜力不断得到激发,从而真正地会学语文、活学语文、乐学语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科学整合教材资源、学科资源、数字资源、生活资源,有效展开大主题教学、综合性教学,扎实构建信息化、生活化语文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的整合对于深化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多渠道获取教育资源,以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高效开展,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语文课程教师应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