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动新闻的探索实践及创新路径
——以中国新闻奖创意互动类获奖作品为例

2023-03-22 14:17赵冰怡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期
关键词:用户

赵冰怡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媒体生态发生了变化,H5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新的交流互动方式的出现,互动新闻在技术快速迭代更新和传播形式愈加多元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随之成为媒介融合时代新兴的新闻呈现形式。美国传播学者尼基·厄舍将互动新闻定义为“一种通过代码来实现故事叙事的视觉化呈现,通过多层次的、触觉的用户控制,以便实现获取新闻和信息的目标”[1]。换言之,互动新闻通过代码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不同形式的元素加以合理搭配组合来实现新闻故事的可视化呈现,并用互动的方式引导用户参与到新闻故事的叙述过程中,用户可以自由地在新闻故事中探索,了解更丰富的新闻细节,获得更加多元的信息。

近年来,互动新闻在我国新闻业界的相关应用实践逐年增多。自从2018年中国新闻奖增设创意互动这一类别的奖项以来,互动新闻这种形式的新闻也渐渐受到认可。近年来,《幸福照相馆》《军装照》等诸多爆款新闻作品的出现,让互动新闻为大众所熟知。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互动新闻作为时下新兴的新闻呈现形式,其“互动”的优势拓宽了新闻与用户交流的方式和渠道,同时也打开了媒体深度融合的新思路。但是,我国在互动新闻的探索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同样值得探讨,这有助于互动新闻在我国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1 互动新闻: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形式

当前,媒介融合已是媒体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互动新闻通过对各种媒介元素的合理配置,使新闻产品改变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简单叠加的粗放状态,再加上超链接、动画、交互式地图、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进而变成了形式和内容均丰富多样的有机整体。这种跨文本的呈现方式,比传统的新闻表现方式有了更大的意义表达空间。互动新闻相较于其他融合新闻而言,“互动”是其优势所在。在互动过程中,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沿着自己选定的路径来进行探索,从而形成自己的新闻故事。

1.1 互动为核: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

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信息的互动性和控制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互动新闻将响应式设计与用户驱动体验相结合,改变了静态的信息呈现方式,并利用网络和相关技术,给用户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接收体验。互动新闻借助一系列界面响应、路径选择、角色扮演等交互式操作呈现,可以使用户自己把控新闻的节奏,并积极参与到建构个性化的新闻故事中[2]。互动新闻的出现,实现了用户从被动接收新闻到主动参与把握新闻节奏的转变。

在作品《苗寨“十八”变》中,用户以第一视角亲临苗寨“现场”,可自由在苗寨里探索,通过点击5个村民的图片,了解他们脱贫致富的故事,亲身体验和感受十八洞村5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品《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互动新闻产品中,用户可以体验到较强的互动感。不仅如此,互动新闻在技术支撑下给用户赋权,使用户在融入新闻作品中的同时,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实现彼此连接,并完成一种媒介仪式[3]。《军装照》H5发布后,广大网友争相晒出自己的“军装照”,积极参与到这场仪式中,一起感受浓烈的爱国爱军氛围。互动为许多宏大严肃的话题和题材增添了不少趣味,使沉闷无趣的硬新闻变富有人情味的软新闻,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兴趣。

1.2 创新视角:大事件小切口,视角日常化

互动新闻开创了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式,并在生产者、用户与新闻文本之间形成了一种更为亲密的对话关系。在这样的对话关系下,互动新闻更容易在大背景中寻找到小切口,缩短用户与新闻文本之间的距离。在发生重大的新闻事件时,互动新闻能以更接地气、更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方式来呈现这些重要事件,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新闻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笔者纵观近年来中国新闻奖互动创意类的获奖作品,发现大部分作品具有大背景小切口的特点,都聚焦“脱贫攻坚”“改革开放”等主题。例如,《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苗寨“十八”变》《幸福照相馆》等作品在宏大的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选择了小而美的切入点,不仅内容贴近用户的日常生活,还通过沉浸式的互动模式给予了用户强的参与感与带入感,在激发受众积极性的同时,将新闻内容的主题思想更加有针对性地传递给了用户,强化了新闻文本与社会文化系统的呼应,凸显了新闻产品的表意主题与核心内涵,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1.3 场景加持:新闻场景的还原呈现

在呈现形式上,互动新闻通过技术的运用展现了可视化场景。在可视化的场景下,多种媒介元素可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共同讲述新闻故事,强化用户对新闻的理解和感受。互动的新闻场景也增强了用户的在场感,为用户提供了阅读文本之外的乐趣,并且能够促使用户在场景中自由探索。例如,作品《同舟》综合运用H5、VR等多种技术,生动再现了当地真实的“拥军船”故事场景,全景展示了“拥军船”持续60年的不平凡航程。

互动新闻在表现空间纬度和时间跨度上都有显著优势,这也得益于其搭建的场景。例如,新闻作品《6397公里的守护》用一纸地图呈现出了我国长江流域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景观和动植物等画面,在空间纬度上横跨长江流域的11个省市,全景记录下了生态与文化保护的生动图景。再如,《复兴大道70号》以复兴大道为主轴时空线,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岁月,用户可以沉浸其中感受我国70年的波澜壮阔。作品涵盖500多个历史事件和场景,其通过搭建这些有趣并尽可能接近现实的场景,展示了很多传统媒体无法展示的细节。

2 互动新闻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互动新闻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其技术应用尚未熟练,在互动形式、题材选择、视觉呈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表现形式和故事题材还较为单一,内容也不够丰富。

2.1 互动形式单一

互动新闻令人感兴趣的地方在于能够给用户提供互动体验,它让“用户自己讲故事”成为可能。而在目前中国新闻奖的大部分获奖作品中,用户只能通过点击和滑动的操作去了解内容,互动形式单一,互动程度较低。用户的自由探索被限制在有限或既定的路径选择中,选择参与和融入新闻的途径较少,不能生成个性化的故事或者新闻,未获得完全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目前,仍有不少作品中的互动设置较为简单,只处于“点击—响应”初级互动阶段,受众很难从中获得参与感。《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和《72个红手印,究竟为了留住谁?》在形式和框架上均有些相似,两个作品都以一张图片作为故事背景,前者是“点击人物了解故事”,后者“点击指纹听取心声”。

2.2 题材选择单调

笔者纵观中国新闻奖的相关获奖作品,发现其题材大多都涉及重大时间节点、重大新闻事件。而题材选择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互动新闻的创新发展与深度表达的可能,也导致互动新闻作品存在同质化现象。目前,我国互动新闻涉及选题过于宏大,选题不够丰富,较少关注个体本身,较少涉及大众关切的现实问题,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呈现也较为单薄,不够深入,未能引起用户的进一步思考。

同时,过多的互动新闻偏向于宏大题材,也会让用户感到单调。目前,中国新闻奖的互动类作品的主题仍聚焦于“脱贫攻坚”“改革开放”及其他重大事件节点等,题材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形式的创新。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互动新闻作品的形式框架和思路都较为相似,同质化现象明显。这不仅难以促进互动新闻的发展和创新,还不利于我国整个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新闻媒体要注重题材的多 样性。

2.3 视觉呈现简单

互动新闻作为一种兼具多种表现形式、依赖数据处理和视觉化呈现、注重产品设计的新闻实践,对新闻从业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新闻从业者需要具备多种专业技术能力。由于我国各级媒体尚未组建专门的互动新闻工作室,大部分媒体缺少视觉设计的专业制作者,而传统新闻工作者对互动新闻的技术应用和场景设计还不太熟练。

目前,我国部分互动新闻作品的视觉呈现过于简单,场景设计不够精美。例如,在《2020脱贫攻坚——阿中邀你助力奔小康》中,虽然“新闻+游戏”的设定为作品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但是在制作上,背景、矢量图形、音视频元素以及文字的呈现还过于简单,并未对其进行优化包装。简单的视觉设计和呈现未发挥出游戏的吸引力,导致小游戏并未成为作品的亮点,用户黏性不强。再如,作品《“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群英展”邀你一起点亮星星!》涵盖很多元素和内容,但是在场景搭建和视觉呈现上还有进步的空间,不足以满足当代广大用户的视觉审美需求。

3 互动新闻生产实践思考

3.1 多媒融合:发挥新闻的想象力,优化用户的互动体验

国内学者陈昌凤认为,互动新闻生产中最重要的是“新闻的想象力”[4]。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爆炸时代,新闻从业者需要做的不仅仅只是整合碎片化的信息,还要发挥出新闻的无限“想象力”,将新闻的想象力应用于大众关心的话题和领域上,让新闻与各类话题碰撞出更多火花,产生更多可能性。媒体在宏观上架构新闻故事和内容,剩下的交予受众完成,让受众自己去挖掘故事、讲述故事。

与此同时,新闻媒体要进一步促进多种媒介深度融合,创新互动形式,为受众提供更为丰富的互动体验,让受众在自主探索与互动中加强对个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互动之于新闻的意义,不仅体现为其创设了一种全新的接收和认知体验,更为重要的是,互动功能的嵌入也有助于新闻价值的实现[5]。在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新闻价值,能够释放出其巨大的创新潜力和无限可能。

3.2 产品思维:丰富新闻题材,增强其服务性与实用性

当前,传统媒体单一、大众化的内容难以满足当下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所以新闻工作者要重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在此基础上创新内容。新闻从业者需要建立产品思维,善于借鉴商业媒体产品的包装方式,增强互动新闻与用户的关联性,让用户从纷繁的信息与数据挣脱出来,不仅要让用户了解新闻,还要引导用户进一步思考在现实中新闻提供的信息能做什么以及自己该如何更好地利用等问题,进而逐步增强互动新闻的用户黏性。

另外,新闻从业者需要从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创作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意需求转变,丰富互动新闻的内涵和外延,有意识、有目的地扩大互动新闻的题材范围,发散思维,在作品主题、内容特色上独辟蹊径进行创作,避免内容同质化。而且,还要在新闻产品中注入深层次的社会关怀,让互动新闻贴近社会大众生活,提高互动新闻的使用价值,让互动新闻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3.3 场景搭建:优化视觉呈现,增强场景建造 能力

场景是互动新闻中文本、图片、音视频、地图等媒介元素呈现的舞台,为互动新闻中信息的传达和释放提供了载体和场域。在5G时代,大众对新闻作品质量、画面、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闻媒体需要进一步优化新闻作品的视觉呈现方式,搭建新闻场景。而搭建场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保持统一的主题和风格,大到色彩搭配,小到素材选择,都应与叙事内容的主题和风格相匹配,并保持协调统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素材的包装,让图片、文字、音视频、背景、交互按钮等都能达到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色彩协调等界面设计的要求,在优化视觉呈现方式的同时使用户的观感更丰富。

另外,新闻媒体应充分利用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等技术,提升互动新闻的场景构建能力,切实增强受众的代入感和体验感。在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场景,提高新闻产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满足大众的多样化审美需求。

4 结语

中国新闻奖是我国新闻媒体的最高荣誉,创意互动类获奖作品是我国互动新闻发展的重要成果,对我国新闻媒体的互动新闻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入,互动新闻对于人们理解数字时代的新闻生产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另外,互动新闻作为新闻的新呈现方式,对新闻从业者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互动新闻。

猜你喜欢
用户
雅阁国内用户交付突破300万辆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两新党建新媒体用户与全网新媒体用户之间有何差别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挖掘用户需求尖端科技应用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