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3-03-23 09:16郑丽红丁先琼陈朝和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农村

郑丽红 丁先琼 陈朝和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农村体育即以农民为主要参与活动主体的,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所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农民享受体育文化成果。它能够有效推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是推进生态宜居的重要推手,提升乡风文明的渠道,是实现生活富裕的基本保障。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某一地域由特定人群,以身体活动为特征,口传身授为方法,以世代相传为目的的传统体育文化实践活动,以及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涉及的器械、实物和空间,分为武术类、竞技类、游戏类和舞蹈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繁多,很多不受场地、器材等限制且有群众基础,适合在农村开展。将我国体育运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宣传,同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与社会建设、系统地、有机的发展联系起来,也村落经济与社会结构转型和我国体育运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使命与要求之一。

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稍为滞后,我国体育非物资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面临着诸多难题。2017年农业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强调“发展农民体育运动管理工作,是落实全民健康发展方略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国民健康等的重要管理工作,是推进‘三农’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以及,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国家国务院办公室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促进中国优势民族体育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挥,逐步健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设、健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系统文件和数据库系统。引导各界力量,参与对民族传统体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工作。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农村人们所产生、享用和传播的运动类(或称游艺类)乡村传统历史民族文化以及农村社会劳动历史文化传统,同农村地方群众的宗教信仰活动、农业生产活动、纪念活动、社交活动、各种社会文化休闲活动、岁时运动等均有着相当紧密的内在联系,是一个具有制度的、经济社会的、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信仰的、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心理的,以及人类社会自然的诸多要素的综合社会主义文化同异之辨。因此,以少数民间传统体育运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可以较好促进农民运动的发展,实现传承保护与发展双赢的局面。

1、农村体育开展现状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农村体育的发展较为滞后,人才缺乏,资源薄弱,可开展项目有限,且人们体育意识较差。从政策、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来看,过去侧重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长期以来的体制惯性和渠道影响,农民公益体育服务项目的内容数量、形式主要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片面管理,没有农户主动介入,固化行政部门的权威,将农户需求边缘化。场地设置布局的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一些地方篮球场沦为了晒谷场。农村体育服务商品供应涵盖区域广,需求点分散,以及市场本身的利润导向所驱使,导致在成本较高、利润薄的农村地区公益体育服务产品市场,无法提供;其次,专业人才资源紧缺,体育管理差强人意。根据罗淳博士在2017年发布《有关人口年龄组的进一步分类及其蕴意》将人口年龄组分类为少儿组(0-19岁)、青少年组(20-39岁)、壮年组(40-59岁)、实年组(60-79岁)、老人组(80岁及以上)。本文将以这些组别对其在乡村体育开展中的表现进行分析。

从少儿组的角度来看,年龄较小未达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基本没有进行体育活动,且限于自身条件很多项目在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容易受到损伤。从少年组年龄在上学的角度来看,农村学生的体育活动受限于乡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设备、专业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等,放学回家也难于带动周围的人群参与。例如,对于常见的篮球、足球也只知道简单的规则(篮球只能用手,足球只能用脚),根本不知道相关的专业术语和规则。在许多偏远的地区,很多体育老师担任着多种学科的教学任务,根本无暇把心思集中在教授体育专业上,导致农村学生失了唯一了解体育专业知识的途径。

从青年组、壮年组的角度看,该阶段是读书、工作、成家立业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农村里是最主要的劳动力,外出上学的一旦毕业后离开学校,将会很少会有多余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且他们一般以工作、以家庭为重,大多数都留在了外地工作。没有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也是大多外出务工,无暇顾及。而在读书阶段的进行的体育活动大多为现代体育运动,运动强度大,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的人;毕业工作后或务农后都难以进行大强度的运动。而且在现代体育中,很多运动的强度都偏于中高强度,技术动作的错误还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导致自己出现不必要的麻烦。而对于结婚后,本就是以家庭为主,所以更难以找到能够全家参与的运动,人们往往在这种对比下,就不会选择体育活动。

从实年组、老年组角度看,他们是基本丧失了劳动力,只能从事很轻的劳动,或者直接在家,没有什么可娱乐的活动,生活单调。如今在城镇郊区的老年人会组织一起跳广场舞、打太极等活动,而农村由于地域范围广、聚居广,导致老年人的体育活动无人组织也难以组织;再加上人们对体育活动缺乏基本的认识,普遍认为那是年轻人的活动,同时,也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所以更是基本没有人参与。

从各个年龄阶段来看,农村体育的发展受到的限制太多,包括体育教育、体育设备设施、体育活动、体育运动思想、参与人群等影响。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恰好有这方面的优势,它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能够增加群众的认同感,而较多的项目便于更好的选择,且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运动强度相比现代运动相对较低,能够更好的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2、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农村体育的路径

体育非遗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蕴藏着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是一个活态的生命体,具有历史记忆;它项目丰富,运动形式千姿百态,以身体活动的方式直接参与运动,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它将人的身体、精神及客观世界融为一体,注重人的心理意识和生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同其他科学范畴一样,内涵极其丰富,有自身的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等基本理论和实践性调查方法;体育非遗还具有娱乐性,主要表现在以竞技为乐、自娱自乐、以游戏为乐、以益智为乐等方面,亲身参与其中能够感受到生命最原始的力量,体验人性本真的冲动和快感,享受自由与和谐之美;同时体育非遗还具有教育、道德、认同、经济、艺术审美等价值。

2.1、以公益为导向进行推广

2018年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提出发挥彩票公益金等资金投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鼓励社会各界资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扩大经费来源,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投入机制。

现在农村体育的开展活动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所需的经费多依赖于政府,以公益为导向进行推广能够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通过政府作为导向,以公益方式进行推广。由于具有相关知识的公益志愿者更能清楚体育、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的专业技能,能起到更好的推广作用。所以面向社会或者公益组织招募志愿者或者邀请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者带领组织学生下乡推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传体育、健身相关知识,并结合村落特色组织村民进行相关运动,让推广不单单停留在文学的层面上,让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人们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象,同时使村民得到合理的体育锻炼,增强村民体育参与感,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

2.2、政府牵头,建立挂钩体系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六十四规定,上级国家机关应当组织、支持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和多层次、多方面的对口支援,帮助和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2014年黄勋泉在《福建省挂钩帮扶民族乡政策研究》中认为建立挂钩体帮扶,对政治、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能够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安定、增强民族团结。实施挂钩帮扶政策,能加速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各地方高校拥有较多体育资源,可以通过政府牵头联合地方高校,制定农村体育帮扶计划,实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帮扶,帮助各村落完成体育活动的开展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将挂钩帮扶认为纳入年终考核,督促各单位积极帮扶。首先,帮扶单位深入与联系村户,通过与农村干部群众深入交流,掌握当前农村体育开展的情况,全面了解村民对体育的需求及对体育的认识;其次,结合当地的人文特色、地域地点、分群分布,认真梳理分析出群众喜欢且能够长期进行、利于缓解一天辛苦劳作能够得到放松的项目,并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可以先选择几个村落为试点,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村。

2.3、提升村民体育健身意识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巩固拓展体育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体育下乡,补齐农村健身设施短板,增强农民健身意识,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运动健康认知,是指人类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过程中对运动健康及其意义的认识,并由此引起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的总和。强烈的体育意识会激发出农民对于体育的兴趣,从而成为他积极锻炼身体的动力。以身心健康为导向,充分利用当地村委的号召力、影响力,由各地村委制定村民体育健身意识提升计划,动员村干部到各村进行宣讲,同时可以播放相应的记录片或知识片,提高村民的意识和认知。

2.4、开展农村体育非遗赛事

农村体育赛事拥有传播文化的价值,一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价值;其二是此类型活动所表现出的科学技术价值。农村体育赛事具备推动文化传承的价值。有计划、有组织地将文化传给下一代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而农村体育赛事的出现不仅让乡村体育文化内涵得到了丰富,更为乡村体育文化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农村体育赛事是乡村体育文化中特殊的文化符号,而随着摄影技术、视频技术以及直播技术的进步,人们可对这种文化符号进行全面记录,为推动乡村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提供了便利。

在特定的人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竞赛,提高其观赏性,这样不仅让运动的人运动,还要吸引不运动的人有参与。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竞赛可以提高人们参加运动的积极性,提升运动的水平、运动的普及程度,带动周边经济。针对许多民族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不受区域限制且成本低、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人群及不同的民族特点,还可使用民族的传统节庆日,开展体育非遗赛事体系,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比如,打陀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云南很多地区都在开展打陀螺运动。在普洱景谷的不少乡村地方,由于临近春节时间,休闲时间也较往日增多,所以乡民们也会集中到一些较开阔且地形稍微平躺的地方相互切磋打陀螺旋转等的运动技能,说明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而且具有相当群众基础,它对场地设施要求也不高。可选择农闲的地方,结合当地流行的、要普及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进行开展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带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随着赛事的成熟可以扩大赛事的阵容,引入赞助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赛打造成该地方的特色,在固定的时间举行,并生产一些衍生产品,且加强宣传,带动周边的经济,,发挥竞赛带来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形成经济与文化互动的市场。

2.5、新媒体下动漫化宣传

信息时代下,各种媒体、短视频、直播已经在农村有了广泛的基础,使用新媒体宣传可以的促进农民的大众健身意识、提高健身行为。而动漫是一种艺术创作和休闲娱乐方式,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是炎手可热的文化产业行业,还是能够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与生活之中的视觉影像工具;动漫极富感染力、亲和力,尤其对青少年群体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与心灵相通的人类共同语言。同时,当代民族动漫还担负着传承与传播优秀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培养民族文化认同以及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的责任。

各个民族各个体育非遗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文字语言、艺术特征等,将这些设计成民族动漫短片,利用现在网络媒体对村民进行体育健身意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等的宣传。在政府带头下,针对农村体育的情况,结合全民健身理念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设视频短号,定期制作视频,各村委带头组织村民观看学习,或者放在各村微信群,让村民自行观看。建立一个科学的健康宣传网络平台,加强对全民健康公益广告创作与投入宣传力度。发扬中国体育明星的正力量,传播中华体育精神。开展中国体育文化创意精品工程。做好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结语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传承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推动力,是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农村体育的发展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激发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逐渐树立起农村文化自主意识和文化自信,维系民族的情感,提升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途径的融合创新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村体育,实现双共赢的局面,农村的体育得到发展,经济得到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也使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农村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