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对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创新探索及促进研究

2023-03-23 09:16庄瑞雯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文化

庄瑞雯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互联网的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web 3.0将是彻底改变人们生活的互联网形式。web 3.0使所有网上公民不再受到现有资源积累的限制,具有更加平等地获得信息资讯的机会。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战场,各种各样的新媒体科技也开始逐步渗入高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逐渐融合,给高校体育文化传播造成了重大冲击,也势必带来中国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高等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是我国高等学校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可以最直观反映高等学校的文化总体风貌,也体现了高等教育精神。但是,要正确认识在媒介融合社会条件下各种传媒手段为高校体育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深究其原因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以促进高等学校的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对高等学校体育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高校体育文化的含义

体育学的观念一般认为,高校体育文化以学校为主体场所,以全部的学生、老师为独立个体,以学校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个人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对个人在高校体育领域中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而这一连串的变化过程、结果最终构成了高校中特有的体育氛围。这样,就能够把学校文化视为整个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也就可以引起整个学校个人的集体认同,不仅是向心力、凝聚力的表现,而且是学校个人对体育文化产生意见的主要来源,能够生成不同的校园体育舆情。故把高校体育的文化理解成是高等学校教师在大学中开展体育运动信息交流的所有物质与精神财富的集合,对高等学校教师体育精神、运动观念的宣传和培育有着重大作用。

关于学校体育文化的概念除了上面的观点,还有许多观点:广泛采用的定义是:“以高校为独特的环境,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优秀的大学生为终极目的,它是体育教师和运动工作者等共同创造运动物质财富和运动精神财富的总和”。

2、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创新探索

2.1、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以高校课堂为空间,高校师生员工所进行的体育精神、实践运动过程,以及所创作出来的体育精神的物质产品的总和。高校体育文化一直是中国高等学校管理、高校体育、体育发展等方面研究的重点对象。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的重点聚焦于研究中国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构建和弘扬二大领域,专家们以不同角度、从不同层面阐述了高校体育文化在高等学校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对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进行了思想教育和社会实际指导。体育教育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体育参与也是体育教育的主要手段。想要取得预期的成效,就需要激发兴趣爱好,以养成稳定的体育兴趣。“知者胜于善者,善者胜于乐者。”人民自主运动和他们的爱好和动机有关。高等教育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情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增强学生情感的动机、兴趣和兴趣。学校运动文化能够促使学生情感非智力方面的开发,提升运动的积极力、效率与毅力,培养锻炼身心的心理动机。大学的运动知识中,教学人员主要通过显性媒介(运动课、体育课外项目、体育运动竞赛、运动建筑物标志、运动场所设备、运动消息信息等),或者隐藏媒介载体(大学运动传统文化、大学生的运动激情、体育工程师的人格魅力、经典体育人物引领等)了解教学信息,这既是将运动知识区分于大学运动知识教学体系的显著标志,又是大学运动知识教学体系的主要特色所在。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平台数量不断增加。教师和学生都有各种各样的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他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和体验体育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大学生。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是“90后”和“00后”,作为当代媒体的受众群体,他们从互联网上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因此,借助新媒体的作用,高校体育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播。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和便携式平板电脑的日益先进,大学生对这些电子产品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这些电子产品不仅是学生与外界联系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运动技能和技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性格,要通过耳眼传播运动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育教师应利用新媒体的发展,更新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关注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观看相关比赛和体育新闻等,或者直接关注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展示体育文化内涵。

2.2、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特征

(1)及时性。在传统媒体时代,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宣传往往会经历繁琐的流程和漫长的期限,即时体育资讯的宣传效果一般较差。高校拥有新一代传媒科技的快速收集与传输能力,可以更及时地掌握校外体育信息,并在校内即时传播,学生和教师也可以通过媒体工具和校园网及时了解体育信息;

(2)多样性。传统上,中国高校体育的宣传仅依托于体育教师,以及高校的学生体育、运动俱乐部等体育活动,与体育的推广在宣扬者的传播方式上比较单调。在媒介融合时代,学校的体育运动信息传播者能够利用网络媒体技术手段,以各种方法实现传播体育信息,学校也能够构建多个互联网体育文化传播的平台,以丰富传播为主体形式,使学校整体的体育文化传播更加丰富多彩;

(3)交互性。和传统媒体比较,新兴媒介不但在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上都产生了转变,同时在反馈流程中也产生了转变,由以内容为导向逐渐转入以受众为导向。在体育运动文化的传播活动中,运动的传递带有互动性的特征,接收方可以随时对在线体育信息传播进行评估或与传播者实时交换意见,从而不断缩短体育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方之间的距离;

(4)全面性。传统媒体通过指定的设备向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和娱乐的平台,尤其是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它是一种“主流受众类型”,内容和传播方式单一,与受众的互动较少。新媒体的内容有很多选择,所以新媒体是“受众驱动”的。新媒体是“受众驱动”的。体育文化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给学生。新媒体平台允许与学生及时沟通,及时反馈,分析和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体育文化内容的质量和知名度。新媒体技术不仅是指传播内容的全面,还增强了受众在互动过程中的安全性,使双方的互动更加紧密。新媒体有效地解决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保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保持体育文化的长远发展;

(5)相关性。在时效性、多样性、互动性和普遍性的基础上,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内容必须更加多样化和丰富,能够针对不同受众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体育信息。

2.3、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主体

根据文化信息的来源,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体育个人、体育团体和校园体育组织根据体育参与度,又可将其分为一般体育活动参与者、体育迷、体育社团组织中的参与者;在高校中主要包括了高校学生和教职工等,他们既是学校体育信息传递的主要传播者,又可成为体育讯息的接受方,是学校体育文化线上传递的关键节点,而其通过在线上接受与传递体育讯息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运动意识和与体育信息互动,并最终形成了具备不同院校特点的高校体育文化场域。另外,院校大学生个人线上申请建立的自媒体网站也可作为院校运动文化宣传主体的重要形式。

2.4、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困境

以往大多数高校仍然使用传统媒体传播体育文化,只在官网进行推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体育负责人对新媒体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够,不了解新媒体能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带来多少机会;另一方面,体育精神文化的重要性不够突出,高校对体育文化的作用认识片面。高效管理观念的落后,阻碍了利用新媒体发展高校体育文化的进程。新媒体的出现加快了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速度,增强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但传播的内容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例如,体育文化内容的内涵不够丰富,体育文化内容的形式单一,一些体育文化内容虚假、太过荒诞,偏重西方体育不利于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等。体育新闻媒体不断壮大,体育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但这种发展并没有在高校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高校中,通过学校广播、电视新闻、校园网站、校园通讯等渠道发布一些信息,但这些平台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很少,没有一所高校开设体育新闻专栏来传播体育文化。传播路径的不健全和不成熟也会阻碍体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高校新媒体传播渠道不仅不足,而且现有的新媒体传播渠道还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反馈机制,尤其是一些电子、数字媒体,如手机、电脑网页等,传播内容更加自由,自主性较低。此外,校园网的监督检查机制落后,难免会出现一些虚假信息和负面的体育报道,可能会让学生对体育产生误解。这些负面影响的产生是由于高校体育文化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以及校园网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的。缺乏完善合理的监督反馈机制也是制约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

3、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促进策略

3.1、加强“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传播的意识引导

大学体育中缺乏的以文化为中心的体育活动精神可以通过增加体育项目来改善。通过增加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性,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具有人文色彩的体育活动比竞技性较强的体育活动更能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文化为基础进行高校体育教育和学习,提高体育精神的学习,大学生不仅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身体,还会从体育活动中学习人类文明不断自我完善、与自然抗争、通过体育体悟自然精神的过程。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同时,体育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在体育中很容易看到人类社会的影子。在体育运动中很容易看到人类社会的影子。通过体育运动,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文化特征。例如,过去有毛主席乒乓球外交的先例,体育活动的社会文化气息极强。体育的社会和文化方面也非常强大。大学体育要“以文化为导向”,体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了解社会文化,锻炼身体,提高交际能力。它还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和社交技能。针对以上要求,高校的体育课程应包括多种集体运动,并应在体育课中加强人际运动。在体育课堂上加强人与体育的交流,给予大学生的社会锻炼机会,与大学生的社会文化学习互补。

3.2、培养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主体的媒介与体育文化素养

高校应提高利用新媒体进行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意识,使体育文化的推广成为学校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的体育文化传播主体,高校应采取不同的意识进行引导。高校应积极鼓励体育教师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分享体育文化信息,讨论体育相关知识。比如,在QQ动态、朋友圈、微博上发布一些可以吸引学生的日常体育小内容。不同的体育老师擅长的领域不同,他们每天更新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大学图书馆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体育书籍,更新体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该学院在运动生理学方面取得了成果,一旦发表,生物专业的学生将对运动产生兴趣。学校的体育俱乐部主要是为了传播体育科技文化,俱乐部中有优秀的个人,因为他们“自创”,可以组织他们制作小视频,利用抖音、小红书、B站、微信公众号等传播体育科技。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3、制定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相关制度

以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为依据,并逐步形成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有关机构。要建立体育类新媒体平台建设与运营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针对平台建设的资金申请、功能建设等环节进行了细化规范并切实落实执行。此外,也必须形成与体育文化安全分类要求与处罚方法相应的立法标准:文化安全分类的要求,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保障文化的自由传播和在传递信息过程的自主权利而并非放纵,从而避免了对地址校园活动的暴力;而惩罚的规定,一方面就是指对校园内的运动等校园活动中的文化主体都将加以惩罚;但是,可以针对不同的传播主体提出具体的奖励制度,以调动对体育的线上宣传的热情。如,针对线上宣传活动度超高、粉丝关注度、浏览率较好的体育教师等,各院系都将对其在本年度的企业经营绩效考核中相应加分。而对体育团队中的队员和学生也将在考核评优的活动中,设立加分项以资鼓励。

3.4、搭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多元化线上平台

在高校,学生学习和社交的主要工具是微信、QQ、微博等。高校要利用新媒体自身的热度,结合自身优势,搭建高校专属新媒体平台,申请官方微博号、微信公号、摇一摇公号等,开发手端 APP、微信小程序,让学生了解和关注,把体育文化传播新媒体平台做大做好。体育信息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使学生对体育信息产生兴趣并加强传播内容的时效性。同时,高校要重视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让学生看到、听到、触摸到传统体育文化,改造创新“传统”使之现代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这些平台,高校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根据学生真实的内心想法设计体育文化内容,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新媒体在高校与学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极大地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培育。

4、结语

体育运动的基础不仅仅是身体锻炼。现代生活紧凑的节奏扭曲了体育活动本身的意义。体育本来就是一种丰富的文化活动,是人类通过与自然的斗争认识自然、认识自己、改造人的身心的活动。体育不是为了获得强大的竞技能力,而是通过体育活动认识自然、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自己。通过运动,了解自然,了解他人,了解社会,提高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修养,以更健康、更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战。当代大学体育教育受现代竞技体育氛围的影响,教学倾向于注重竞技体育的技巧性学习,忽视了“文化本位”体育的本质。通过学习和体验体育的内在文化,我们可以学习对自然的理解,对自我的改善和提升,在人类社会群体中沟通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这些都是大学生所必需的。高校体育教学应从“以文化为本”的理念出发,提高教学效果。

文化对人的影响在于有形和无形,有形的是对人直接的“力”,无形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有形的是给人直接的“力”,无形的是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固化和规范人的行为。高校逐渐成为中国体育文化建设和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战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战场。高校体育文化资源的丰富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社会体育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是体育文化。体育在社会中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是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提高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大学生是当前新媒体的用户群体。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中,大学生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新媒体资源,提高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中,大学生应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新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从而创造深刻的认识,提高体育发展水平,为建设体育强国而努力。这样才能提高体育发展水平,为建设体育强国而努力。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谁远谁近?
不正经运动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