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中年级语境式词语教学的实施策略

2023-04-05 09:08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李妙然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美观语境词语

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李妙然

新课标对中年级的词语教学提出了“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的要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中也明确提出“词语教学”的语文要素,建议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并在课文教学中渗透词语学习方法,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梳理、总结理解词义的方法,在“词句段运用”中实践运用。

那么,如何使词语积累、理解、内容感悟与迁移运用有机融合,提高中年级词语教学的实效,提升学生词语学习的成效,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联系语境对提升中年级词语教学实效有着很大的帮助。

所谓“语境”,即语言环境。目前,语境的分类大多倾向于三大类: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中年级词语教学离不开语境,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只是让学生“望词生义”或断章取义,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词语乃至篇章的深入理解,更无从谈及对其的运用。

教师在进行词语教学时,引领学生走入语境、融入语境、创设语境,可以提升中年级词语教学的实效,为中年级词语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接下来,笔者将结合统编版语文中年级的相关例文和实际教学情况,具体谈一谈关于通过联系语境,提高中年级词语教学实效的三点策略。

一、走入语境,体会奥妙

汉语言博大精深,使作为基石的词语承载了诸多的文化与意义。在低年级的词语教学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理解词义的方法,如借助字典或词典、借助读物中的图画、结合生活实际等。

但纵观学情,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能机械地运用这些方法去初识陌生的词语,了解其基本含义,却无法准确地把握其在具体文字环境中的含义,更不能深入地体会该词运用之精妙。

究其根本原因:学生从了解词语的方法到运用此方法去理解词语时,由于缺少语境的勾连,没有走入特定的语境中,不能身临其境般地对该词语进行感悟,自然无法深刻地体会词语所要传递的情感与意义,更不能灵活自如地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

因而,教师在词语教学中,需要联系具体的语境,鼓励学生走入语境。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理解词义的方法,便能准确、深刻地体会词语所要表达的意义、所需传递的思想感情,进而感悟到作者遣词之精妙。

例如,教学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在读到第3自然段中“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一句时,学生很容易就能通过查字典明白“各种各样”是“具有各不相同的种类或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如果就此止步,这样的词语教学将是单调的、低效的,学生无法体会到词语本身的魅力,更无法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因而,笔者在教学“各种各样”一词时,增设了让学生围绕该词读整句话的环节,以期引导学生“走进”西沙群岛的海洋中,在有关描写海中奇妙情景的语境中,深入体会“各种各样”一词的含义。

学生在读“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这句时,不难发现作者用了两个包含“有的”的分句,从形态这一角度来表现珊瑚的多样。这时,教师再配以海底各种珊瑚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此时我们就身处西沙群岛的海底,还可能会看到什么样的珊瑚”。学生便能发挥想象力,畅所欲言。

由此,学生联系了“各种各样”一词的上下文及真实的图片,真正地走入语境,去赏析这些优美的语句,才能有置身于海洋般的感觉,才能感受到西沙群岛海里的珊瑚的确是“各种各样”的。而珊瑚这样多、这样美,也恰恰表明西沙群岛是富饶的。此时,学生对“各种各样”一词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体会到“各种各样”一词的奥妙。

同理,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教师也可运用此方法引导学生感知西沙群岛的鱼的各种各样,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

再如,教学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文时,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对于“窃窃私语”一词,字典中的解释是“暗地里小声说话”。学生如果仅依靠字典理解这个词,只能对该词有一定的初步印象,但无法感受到该词所用之精妙。

因而,笔者引导学生回归该词所在的片段中去进一步体会:这段的开头是一个设问句,明确告诉我们海底是有声音的。接着,我们读到的“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一句,则告知我们海底虽然有声音,但是声音很小,因为需要用到“水中听音器”。如果理解到此,也只是明确了“窃窃私语”应是极小的声音。

此时,笔者鼓励学生接着往下读,走进海底。学生很快发现:海底的声音不仅小,音色还不同——“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同时,海底生物发出声音的情境也不同,有的是“吃东西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有的是“行进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有的是“遇到危险”时发出的声音。

由此,学生真正走入了语境中,便恍然大悟:“窃窃私语”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海底生物在不同情形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极小的,就像人在小声地交流。它们在说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想,令人忍不住想要解开深海的面纱。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联系文本,让学生走入具体的语境中,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词语,还能使其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奥妙,感悟到渗透在词语中的情感。

二、融入语境,深化运用

引导学生走入语境,去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只是教师进行语境式词语教学所迈出的第一步。在进行词语教学时,教师无法做到在教学每一个词语时都引导学生走入相关的语境中。因而,教师需要遵循“由扶到放”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联系语境学一个词,拓展到自主融入语境,运用语境去学习更多的词语。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语境下的词语学习实践。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逐渐放下教师这根“拐杖”,真正做到“以点带面”,学习尝试自己走入相关的语境中,去领会词语蕴含的深层含义。

学生逐渐学会自主融入语境来理解词语之意,深化运用“联系语境,学习词语”的方法,由此,将这一学习词语的方法迁移内化成自己可掌握的词语学习之法,形成自己可掌握的词语学习之基本技能。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理解“凌乱”一词时,学生通过查字典得知“凌乱”有“不整齐、没有秩序”的意思,但对于为何在此运用这个词把握不准。

这时,笔者在学生已初步接触语境下理解词义的方法后,鼓励学生尝试自主融入语境中去理解该词。此时,有的学生对该种学习词语的方法掌握的情况还并不理想。于是,笔者鼓励学生先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学生结合插图,有的学生联系文中关键语句“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有的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共同探讨相关语境。

学生在交流中,身临其境般地想象当时的场景,自然地进入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的情境中。学生便明白“甚至”后面的内容是对前文描绘程度的加深,说落叶“排列得并不规则”,就是再现水泥道上落叶随意铺排的凌乱美。

学生自主合作创设了语境,再走入该语境中,由词的字面意思步步深入, 由理解一个词,到领会由这个词组成的场景,感悟到场景之美、作者用词之妙,收获颇丰。同时,学生也巩固、运用了“联系语境,体悟词语”的方法。

再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啊!多么明朗的天空”一句时,“明朗”是关键词。笔者先引导学生借助近义词“晴朗”理解“明朗” 的意思。结合生活经验,学生知道“晴朗”是指没有云雾、日光充足,“明朗”跟它意思接近,也有天气晴朗、光线充足之意。由此,他们知道这句话就是想说天气晴好。此时,笔者问:“这里能把‘明朗’换成近义词‘晴朗’吗?”

问题一经抛出,学生再次陷入沉思。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联系生活经验,融入自己设定的语境中。经过思考,有的学生说:“刚刚下过一夜雨,放晴后的天空肯定是干净澄澈的。用‘明朗’让人感觉不仅光线充足,而且清澈如明镜。”有的学生说:“‘明朗’让人感觉除了天气晴朗外,似乎空气中还有秋雨的味道。周围的空气都是透明纯净的。”还有的学生补充:“秋高气爽,走在雨后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沉浸在金色的空气中,周围的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这是在‘晴朗’的天空下体会不到的。”

在这样超越了单纯理解词义的感知中,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点带面”理解词语,不仅精准把握了词语本身的意思,还领悟了词语所承载的情感意蕴,为接下来的灵活运用打下了基础。

在语境式词语教学中,教师采用“由扶到放”这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逐渐自主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融入语境进行感悟,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以点带面”地去进行语境下词语学习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步自主地在具体的语境中深入理解词语,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精妙,体悟词语中蕴含的情感,为学生后续在相关语境中运用该词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语境,学以致用

那么,词语教学到此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当然不是。教师还应明确,词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不能仅局限于让学生理解词义,或是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所传递的思想与意义,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对词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而这,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创设语境,在相关语境中运用所学之词,做到学以致用。

由此,教师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字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提升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仍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为例,笔者在教学“五光十色”一词时,通过换词“五颜六色”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的生活经验,关注到“五光十色”不仅表示海水颜色多,其中的“光”字还表现了“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很有光泽感”。

至此,学生对该词有了深层的认识。但是否能在遣词造句中恰当运用好它,才是学习该词的关键。这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创设语境,真正在具体的语境中自如地运用。

于是,笔者继续追问:“生活中,你们还见过什么东西是五光十色的呢?”学生通过回顾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了“五光十色的钻石、五光十色的珍珠、五光十色的葡萄”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让学生用“五光十色”写一段话来进行描述。此时,学生联系了生活经验,自主创设了不同的语境。有的学生看到了灯光下折射出各种色彩的钻石,有了一定的感触;有的学生在葡萄园里采摘葡萄,看到葡萄在阳光下散发着柔和而多彩的光泽等。笔者再通过小练笔,深化学生对“五光十色”一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各种各样”一词时,在学生对“各种各样”有了较为明确的认知之后,笔者又出示了练笔要求,让他们用“有的…… 有的…… ”这样的句式,写一写西沙群岛各种各样的珊瑚,做到语言通顺、描写具体、标点正确。

有生活经验做支撑,有文本语言做框架,学生开始积极“创作”,不仅写出了“珊瑚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像正在开放的五彩斑斓的花朵,有的似一把漂亮的扇子左右摇摆,有的如一个小姑娘亭亭玉立,有的如一只正在开屏的孔雀”这样富有想象力的句段,还对句式进行了拓展:“珊瑚的形态和种类很多,千姿百态,有的像插在礁石上的树枝,有的像长在礁石上的菜花,有的像超大的蘑菇,还有的连成一片铺在海底。珊瑚的颜色也多种多样,有白色、蓝色、黄色、绿色和红色。珊瑚丛成了鱼儿们的游乐园,许多美丽的鱼儿在这五彩缤纷的天地中游来游去……”

这样的练笔,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各种各样”一词的理解,同时提高了他们围绕中心句、中心词进行习作的能力。

当然,教师在鼓励学生对词语进行拓展练习时,还应注意训练目标的明确性及练习的层次性,避免学生将词语在原有水平上复现的情况发生。如果一味地追求答案的正确,而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那此时理解词义后的运用可以说是无效的,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赵州桥》第3自然段“美观”一词时,学生通过找近义词等方法,很快就知晓“美观”即是“好看、漂亮”。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用“美观”进行造句。此时,学生已能比较轻松地造出诸如“这座房子很美观”这样正确、完整的句式。这样的造句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让词语失去了魅力,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未能得到提升,因为这座房子究竟“美”在哪,“美”到什么程度,我们无从知晓,造句者也不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现房子的“美观”。

为什么学生对词语运用的能力没有提升?这在于教师在教学“美观”一词时,没有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没有联系第3自然段第2句中3个“有的”的分句。学生因为没能融入观赏赵州桥的语境中,自然只是粗略知晓这座桥美观,却对如何感知它的“美观”无从着手,更别提在自己的造句中有针对性地运用了。此时,如果教师能鼓励学生融入语境中去,将自己当作一名游客去好好欣赏一番赵州桥桥面两侧的石栏的话,学生在后续用“美观”一词造句时,也能有融入语境中去具体刻画事物的意识。

那么,怎样用好“美观”一词来造句呢?接下来,笔者鼓励学生融入语境中:通过出示城市中各式各样美观的建筑的图片,请学生结合这些图片,用上“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接着写一写:城市里各种各样的建筑十分美观,有的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有了图片的提示,联系生活经验,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强化了对“美观”一词的理解;同时,也了解了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表现“美观”,提高了习作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词语教学中,“走入语境,体会奥妙”“融入语境,深化运用”和“创设语境,学以致用”这三点策略是相辅相成、相融相通的。教师应结合恰当的语境,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在领会词义的前提下,感悟词语所传递的情感与人文内涵;在感悟的基础上,寻找贴近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融入不同的语境中去尝试运用词语;在运用的过程中,再不断地深化理解词语,通过理解、运用、再理解的循环往复,使理解与运用最终融会贯通。这样,词语教学才有了实效性,才有了生命力,才能为学生理解文本、创作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美观语境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丙烯酸树脂基人造花岗石美观性提高的方法
汽车轮胎与翼子板视觉美观性分析
找词语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微创拔牙结合牙龈成形术在义齿美观修复中的应用
跟踪导练(三)2
一枚词语一门静
友宏科技:实用比美观更重要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