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与思考
——以“设计基础”课程为例

2023-04-06 06:47张乐怡
山西教育·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案例思政课程

张乐怡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纲要第四条“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设计基础课程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是作为任课教师的重要教研教改课题之一。

《设计基础》作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基础必修课程,是造型基础绘画思路向设计思路转变的关键课程。学习好该课程的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三大构成的基本规律与法则,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设计思维及创新思维,有效提升学生创作能力和制作水平。对该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如春风化雨,有助于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思维,夯实学生的设计之路。

一、课程思政融入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具体案例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在传授设计基础相关理论、概念、实践运用的基础上,一直致力于发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案例,利用中国元素标识设计、中国古典绘画、中国风插画及海报等教学元素不断引导学生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以下分享我们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几个实践案例。

【案例一】“设计是什么——中国元素融入设计”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设计的概念及构成艺术的相关知识,了解设计与构成的定义,能够明确区分设计与纯艺术间的区别,从之前的“具象思维”转为“抽象概括思维”,运用设计思维完成后续的课程。

2.思政目标

通过对含有中国元素标志设计及海报的案例介绍及分析,增强学生将中国元素融入设计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关注、了解中国元素及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学素材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靳埭强作为我国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十分注重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代设计的融合,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水墨元素、书法元素与当代平面设计海报巧妙结合。中国银行标志设计便是出自靳埭强先生之手,标志整体设计简洁而不简单。标志整体为古钱币造型,通过扁平化设计手法将其进行形态归纳,形成现在的标志图形,圆形标志中间部分又可看作中国的“中”。标志整体圆形外轮廓代表地球,寓意中国银行是面向全球的国际性银行。标志中“中国银行”的毛笔字体由我国著名书法家郭沫若先生题写。标志整体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带给人们的古典气质,又因简洁而扁平化的设计更具现代气息,显示出极强的中国文化特色。

当下是中国崛起的时代,是中国设计师崛起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元素被越来越多人熟知的时代。我国当代炙手可热的海报设计师黄海为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创作的系列海报,用镜像的方式表达国宝文物初现于世及数千年后重见天日的同框,配合纪录片主题,用拟人化手法通过国宝文物讲述历史变迁。海报画面整体用低明度配色表达出国宝文物的历史厚重感,运用镜子、国宝“前世今生”的形象表达纪录片主题,结合文字设计进行排版,创意巧妙,主题突出。

【案例二】“平面构成——造型基本要素之‘线’”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平面构成基本要素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明确基本要素在所涉领域的功能。通过案例分析及头脑风暴,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勇于突破的精神。

2.思政目标

通过学习平面构成“线”的内容,结合中国古代白描等作品主题进行画面设计创作,通过古代绘画作品的展示,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认知,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3.教学素材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线比点具有更强的情绪表达能力,线由移动的点组成,点移动的轨迹及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线的性格。线在造型艺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点移动速度的快慢,决定着线的流畅程度,点移动的方向变化也会呈现出线的不同形态。

我国古代绘画多以线描的形式进行人物、景物的诠释。从不同的形象描绘中可以看出线的不同用法。我国古代绘画风格能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得益于世世代代中国人民的传承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发扬。

【案例三】“色彩构成——色彩对比的类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设计

1.教学目标

学习色彩构成的相关知识,了解色彩构成的基本要素,明确色彩构成在设计领域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及头脑风暴,了解色彩对比的类型及特点,并尝试将其运用在未来的设计当中。

2.思政目标

本素材从当代青年人热爱的漫画及电影电视作品中提取而来,课程结合中国元素海报或动漫人物插画案例分析色彩构成知识点,引导学生尝试在中国文化元素中提取设计素材,提高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3.教学素材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2016年的中国风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一经播出,广受好评,也掀起了新国风电影及配色的热潮,电影中女主角的服装、灯笼及大鱼所运用到的就是色彩对比类型中类似色的配比,使画面舒适和谐。中国85后幕后画手张渔创作的中国原创传说《白蛇缘起》动画电影海报,互补色对比丰富,画面具有张力和故事性。中国设计师黄海的海报作品《山河故人》便是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手法,表达角色情绪及电影主题。从这些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中国色彩文化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学生进行设计创作时也可尝试运用中华民族优美的配色,有意识地将中国元素融入设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课程思政融入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与反思

1.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以来,教学过程注重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中寻找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及美育知识体系的“触点”,用案例分析、理论讲授、学生深度思考启示、实践创作等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思政教育。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较好地完成了《设计基础》课程各项内容的学习任务,接受度较高。在设计基础实训创作中,52幅作品中均融入了中国元素,其中有23幅作品将中国元素与主题进行巧妙融合,达到优秀水平。

2.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反思

课程思政融入艺术类课程教学应当紧紧围绕艺术专业学科的特色,结合地方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如,作为天津高校,专业课程中可以结合“天津杨柳青年画”“天津泥人张泥塑”等具有天津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结合本地特色,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作为高校教师,应不断自觉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只有教师规范自己的行为,具有充足的知识和思想觉悟,才能更好地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用艺术向世界传递中国元素。

高校作为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象牙塔,应高站位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提升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高校数字媒体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有责任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并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通过教师的引导,优化课程,完善教学设计,将中国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

猜你喜欢
案例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