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视角下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的演变

2023-04-16 12:49高志奇高布权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核心

高志奇,高布权

(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形成了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分别是革命观、改革观、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和实践证明,每个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革命战争时期孕育的革命观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革命观的主要影响时期。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后,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努力奋斗,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各种努力都没有取得成功,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才为中国革命胜利带来了新希望。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利益,其革命的彻底性注定当时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完成。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确实行。因此,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为指导,最终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并建立了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新希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中国的无产阶级看到了希望,更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革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特质和坚持的宗旨,注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完成中国革命任务,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实践中总结出的正确结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用28年的革命斗争,终于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所以,革命观对当时中国社会有着深刻影响,认为“革命才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观在战争年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国的发展走向起到了决定作用。进一步讲,革命观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必然产物,是由近代以来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

在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国门后,就注定中国必须要有强大的革命力量才能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把革命进行到底。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卓绝斗争,不仅形成了完整的革命思想,更造就了新中国。因此,革命战争年代孕育的革命观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二、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改革观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时调整国内外政策,中国才不会落后。“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2]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发展就不会取得今天这样好的成绩。如今,全球化的影响逐渐加深,想关起门来搞发展,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必须与世界进行深入交流,才能加快中国发展。

邓小平的改革观有着丰富内容,“主要包括:‘摸着石头过河’,先试点后推广;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循序渐进,波浪式向前;统筹兼顾,重点突破”[3]。改革观功不可没,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证明“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否需要改革,怎么改革,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邓小平同志给出了明确答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当搞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之后,再去想怎么做自然就有了方向和目标。在改革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差距越来越小。同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越来越多。因此,“改革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时代在变,形势在变,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适应世界发展之大势。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今天,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要不断面对新挑战和新问题。可见,继续深化改革依然是一项重要工作。

三、发展中心决定的发展观

发展观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观,二是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是重中之重。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被正式确定下来。经济是基础,只有把经济发展起来,其它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同时这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5]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发展经济,建立属于自己的经济制度,是摆在当时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大难题。要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发展的经济制度,既要有中国特色,又不能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更不能与两个基本点背道而驰,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树立经济观,确定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是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为民的体现。所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是经济观的核心和本质。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不仅要面临发展的问题,还要面临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未来发展确定了基本原则。中国发展,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才能用最小的代价赢取最大的发展成绩。发展是有代价的,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如果人类不能正确处理好发展问题,最终只能自食恶果。发展观决定着发展道路及发展本质。“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当今新的时代条件下,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6]

关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协调性决定着发展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拿城乡发展来讲,改革开放初,农村发展快于城市,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再加上城乡二元户籍制的影响,农村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导致城乡形成明显的二元社会。城乡二元社会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的发展,更影响到整个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区域之间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东中西三个区域,东部发展最好,中部次之,西部最为落后,等等。发展一定是不同步的,总有先后快慢之分,但是不能差距太大,尤其要注重发展的协调性,避免差距过大。

“发展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因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7]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方法、发展的意义,是决定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科学发展观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发展一定要科学,一定要保证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否则只能是短暂发展,甚至还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以弥补发展的失误。

四、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发展速度继续加快。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不仅反映出中国社会已经发到了一个新阶段,更挑战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反腐的决心。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候如何管好党,治理好国家,不仅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政策在应对新形势下的社会问题时,是非常积极和有效的,比如严厉惩治贪污腐败分子,将依法治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外,还有探寻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社会治理等。这些举措,不仅是为了解决突出的社会问题,更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中国几代人的心血,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所梦寐以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要求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衡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必要条件。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个人来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个富强国家、一个文明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一句话,国家的富强也好,社会的文明也罢,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既然如此,就必须从人的角度入手,做好关于人的工作,即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营造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加自信,更有能力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每个公民必须要尽的义务和责任。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坚定对党的信仰,牢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回答了中国发展的目标。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新时代,中国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多,需要全社会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唯有如此,中国才有更强大的振兴中华的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包含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个人,只有个人树立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目标才能实现。对个人来讲,国家要建成什么样的国家,社会要发展成什么样的社会,个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必须要清楚明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国家繁荣、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只有人具备了相应的素养,国家繁荣,社会发展才有了根本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个人,就是要求每个人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唯有如此,国家层面的目标和社会层面的目标才能实现。改革开放以后,各种社会思潮涌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不仅使价值观念多元化,也使一些人丧失了精神信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信仰的重要性,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这是对信仰力量的最好诠释。信仰是精神的最高境界,有崇高信仰的人,都有着崇高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有着崇高的信仰,这与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目标是分不开的。当前,信仰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富强目标的实现。为有效解决信仰危机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对社会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素养的塑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助于个人发展,更有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实在在的事情。由于每个人既是一个社会人,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在相对独立的时候,个人有其自由。所以,对个人的教育也就变得相对困难,同时更显得必要。因此,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要做的的事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遵循,就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8]。当社会变成一个讲“德”的社会,社会自然就和谐了,也就达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人必须要遵循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演变经历了革命观、改革观、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阶段。每个核心价值观都是时代的产物,对特定时期的中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新时代我们要践行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更加迅速,人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和提高,而社会问题也在增多,在做好社会发展这个宏观层面的工作之外,应逐步加强对社会具体个人的教育工作。要落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解释力,尤其要采取符合当代大众思维习惯、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的方式,使抽象的核心价值观通俗易懂,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价值取向”[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宣传工作相对好做,但是如何把这些内容变成民众的一种思维习惯,依然需要探索新方法。总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新公民的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