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梦:《敕封天后志》中妈祖托梦情节的图像研究

2023-05-04 13:21黄海日
关键词:托梦妈祖著录

黄 劲 黄海日

(1. 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 福建莆田 351100; 2.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北京 100048)

妈祖信仰产生自宋朝以来,传说故事志书汇编繁多,清代初期,中央政权巩固,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统治触角渐及海洋,两岸妈祖信仰活动日益增加。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台湾凤山县教官的莆田举人林霈,为了让台湾民众真正了解妈祖,希望神明能够施给老百姓恩惠,书信请其父林清标搜集资料、梳理妈祖世系、传世史迹及修改重刊。乾隆四十三年(1778)二月,林清标参校明人宗亲大宗伯林尧俞纂辑《天妃显圣录》的版本,独出己意并从结构上就妈祖的生平事迹、神迹传说、历代皇帝敕封等内容进行加工调整、改编修订,且仿效古人按左图右书之编排方法,开创独有的《天后志》上下两卷新体例,原著呈于朝廷,得名《敕封天后志》。其中结合妈祖传说雕刻的49图“神迹”较为新颖、紧密及准确,亦是清代妈祖版画由文及图鼎盛发展之序幕。

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林湛计续刻本之《神迹图说》四则,但图文不一,风格存异。据网上书目资料,提示有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和同治五年(1866)淮安林崇仁堂刻本,可惜均未见。光绪三年(1877),署兴化府事、实授汀州府知府、前京畿道监察御史楚北刘国光又补刻《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并插订于“本朝褒封”之后等。清代新兴的《敕封天后志》,反映妈祖文化艺术的审美愿景,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风格。最显著的是民间艺人对海洋形象特色的描绘,让观者感受到妈祖圣迹与海洋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多幅图作以较长的曲线来组织构成海洋情态变化,巨波起伏和视野宽广,状摹超然辽阔的海洋视觉景观。

《敕封天后志》是一套出于人民精神生活需求而创作生产的妈祖志书版画,不仅是“庶民刀笔”,更是最纯粹的“生产者的艺术”,其真率的艺术语言及造型构图意识相比此前以文人品趣为主生产的木刻版画作品,有着更丰沛的生机与活力。本文将结合相关故事情节及对清代妈祖版画结构、叙事内容和图像风格的层层剖析,深入讨论《敕封天后志》中“妈祖示梦”背后的中华海洋文化情境。

一、《敕封天后志》中的妈祖托梦故事情节

图1 《敕封天后志》“诞降”图

作为传播妈祖文化的重要图志,《敕封天后志》的出现伴随着民众信仰精神的自我追求之需,不但容括“机上救亲”“舫海寻兄”“圣墩神木”“现身渡劫”等妈祖圣迹故事,还记载“井泉济师”“引舟入澳”“澎湖助战”“海岸清泉”等施琅征台图像,极富中华海洋文化特色。清代中后期的道光壬辰十二年(1832)寿恩堂增补本《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也是一部妈祖题材方面的版画佳作,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与代表性,笔者以其卷二“圣迹图”与《敕封天后志》中“神迹图说”的妈祖托梦故事情节作比较,探讨两者图像内容的异同。

(一)托梦造福,庇佑地方

妈祖托梦的神话,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先后有“诞降”“圣墩神木”“铜炉溯流”和“托梦建庙”等传世,妈祖托梦造福有两大主题——护国与庇民。

图2 《敕封天后志》“圣墩神木”图

《敕封天后志》卷下“诞降”载:“王氏梦大士告之曰:‘尔家行善,今赐女一丸,服之,当得慈济之贶。’”(1)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第203页。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庚申三月二十三日方夕,妈祖出生即见灵异(见图1)。晶辉夺目的红(火)光从西北出现于屋顶上方,直射入室内,增其声光,喻示妈祖与天庭密不可分。院内外人物焦急等待的形态神情说明妈祖即将出生,内室和庭园的配景较恰当地衬托出主人公的望族身份。“诞降”文字语言,本身就带有较强的审美因素,“画里有话”借助于文字去完成图像所要表达的另外之意,亦是木版画中的形象表意手法。而《天后圣母圣迹图志》卷二中“感大士赐丸得孕”载:“岁己未六月望,梦大士告曰:‘上帝式佑尔善,授服丸药得孕。’”(2)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下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第347页。妈祖父母祈梦观音大士赐丸得孕,“诞降异象”发生之年是一个具有相当历史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恰是宋太祖的建国之年,而这种意外的巧合似乎也注定了妈祖一生要在历史、政治和宗教方面绽放异彩。

《敕封天后志》卷下“圣墩神木”载:“当夕托梦于宁海墩乡人曰:‘我湄洲神女,其木实所凭也,宜祀我,当锡尔福。’”(3)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235页。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妈祖为宁海墩乡里人托梦赐福,制干李富劝募民众出力,在枯木居停之所建造庙宇,塑制神像,举行隆重的祀祭(见图2)。画面上下自然分成天空、海波、桥梁三部分作为构图的骨架,中部五分之三的海面上妈祖显灵出一个枯楂,惊现光气,呈现出海上云水奇观的生动风貌。下部则有一座桥,桥上众人露出惊异之状,人与景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此以明亮波浪和瑞丽祥云进行疏密对比,从近及远的视野来看日出前的神槎,获得美丽如琉璃的视觉景象。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中叙述:“莆宁海有堆,元祐丙寅(1086),夜现光气,环堆之人,一夕同梦曰:‘我湄洲神女也,宜馆我。’于是,有祠曰圣堆。”(4)《顺济圣妃庙记》,转引自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页。这应是民间为妈祖建庙塑像及赐额崇祀的第一次正式记录,距其仙逝恰满百年。《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中“明前迹复现神槎”载:“至夕,乡人得梦,知当年显应神槎云。”(5)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下编),第407页。云海、神灵和人物相互呼应,巧妙地创造出更接近现实的人物形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的场景感觉。

《敕封天后志》卷下“铜炉溯流”载:“是夕,枫人同得梦云:‘我湄神也,欲为尔一乡造福。’”(6)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237页。“铜炉溯流”的神话内容是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戊寅某日海潮涨时,明亮的铜炉逆流而上漂到了枫亭,寻常之事的发生促使乡民备办香花,捧着铜炉到锦屏山下建造妈祖庙宇并祀祭,凡向神明祷求无不应验(见图3)。画面中各人物极富真实感,不同身份、形象的人均有其相称的个性、气质和造型特征,十分生动。刘克庄《风亭新建妃庙》中记述:“感梦,曰湄洲之神也。迎至锦屏山下,草创数楹祀之。”(7)《风亭新建妃庙》,转引自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15页。地方小祠宇虽简陋,但妈祖托梦灵迹得到家乡人民的深切缅怀与广泛崇拜。另有《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中“观海潮铜炉溯至”所载:“戊寅潮长时,漂一铜炉,宝光陆离。枫人收之,同梦后嘱。爰备香花,奉至锦屏山下建祠以祀。”(8)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下编),第393页。足见,妈祖首先是地方保护神,而每个妈祖庙都有当地妈祖灵助的美丽故事。如台湾关渡妈祖宫建庙时,就曾有妈祖托梦选择庙地,神像驻地不动,亲自化身添购建材等传说。

图4 《敕封天后志》“托梦建庙”图

《敕封天后志》卷下“托梦建庙”载:“神来相宅于兹。章氏、邵氏二族人,共梦神指立庙之地。”(9)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243页。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秋天,白湖港族人梦见妈祖来择地建庙,少师陈俊卿捐资建庙祀奉,妈祖显灵助顺官军擒拿刘巨兴等流寇,得朝廷颁诏褒封为“灵惠昭应夫人”(见图4)。画面中中间官员模样的人物当为少师陈俊卿,右边的人物当为择地的算命先生,显示出他们正在选地建庙的具体情态。出于对事物完整圆满的理想化审美心理,民间木版画十分注重人物全身动态的形象表达。《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中“梦神嘱庙宇顷成”载:“次年秋,神来相宅,取莆城东之水市,民曰白湖,梦示章、邵二族。”(10)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下编),第387页。因陈俊卿于莆田白湖另建顺济庙,白湖遂渐取代圣墩祖庙成为妈祖信仰中心。通过图版,读者加深了对宋代莆田顺济庙在妈祖信仰文化中作为文化标志的历史印象。

可见,妈祖诞降、塑像奉祀及示梦建庙等造福一方的故事,助长了妈祖文化的精神教化与信仰传播。

(二)托梦御寇,维护安定

《敕封天后志》中多处有妈祖通过托梦来抗旱擒寇及抵御外族侵略的传说圣迹,如“救旱”“助擒草寇”“焚陈长五”“示陈指挥”等灵应故事。

《敕封天后志》卷下“救旱”载:“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戍夏,大旱,万姓号呼载道。神示梦于郡邑长曰:‘旱魃为虐,我为君为民请命于天,某日甲子当雨。’”(11)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247页。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岁次庚戍,夏季大旱,妈祖托梦郡邑长官向天祈雨,枯焦的树木得到滋润,燥热的山谷有了生机,朝廷为弘扬妈祖的威灵显赫,晋封妈祖为“灵应妃”。妈祖自最初的“灵女”“神女”,一晋“夫人”,再晋为“妃”,即从本事开始(见图5)。画面中乞梦人两眼紧闭坐在桌案边,悠然自得地与神灵交流、沟通。《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中“祷苍穹雨济万民”载:“尹诣请,许之,拟壬午申刻当雨。”(12)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下编),第365页。妈祖受过民间良师教导,具备祈雨能力,在农民耕作最需要的时候降雨,使其免除干旱之苦。

《敕封天后志》卷下“助擒草寇”载:“神示之梦曰:‘六四罪已贯盈,特釜中游鱼耳,当为尔歼之。’”(13)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255页。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岁次戊辰,秋天,妈祖示梦显圣迹,灵助百姓消灭罪大恶极的周六四,朝廷下旨加封妈祖为“护国助顺嘉应英烈妃”(见图6)。画面“隐节蔽末”,无须考虑到画出来内容的合理性,而是点到为止,不交代托梦的具体部位。如未正面绘刻妈祖形象,却以民众叩谢尉司的动态关系传达妈祖示梦的故事情节。《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中“率神将周寇亡身”载:“尉师袭之,梦神示助。”(14)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下编),第413页。图像顶部以剑戟、旗帜表示云端妈祖显圣,使尉司追杀凶犯,乱平草寇,安定人心,鼓舞志气,率领将士克服困难,完成使命,合境平安。

图5 《敕封天后志》“救旱”图

图6 《敕封天后志》“助擒草寇”图

《敕封天后志》卷下“焚陈长五”载:“郡守徐公梦神示之曰: ‘当殄此贼,以靖地方。’”(15)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261页。“焚陈长五”描绘的是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陈长五兄弟在兴化、泉州、漳州之间杀掠逞凶,海上肆意横行,三郡百姓居无定所,十分贫苦,郡守徐先生得妈祖示梦而灭绝陈贼,朝廷派王使者剿灭贼人。妈祖显圣不仅引火烧陈长五,还引诱贼船出港,迫其搁浅于沙洲上,宪使官兵追击擒杀陈氏兄弟郭敬叔等人,取得了庇护功绩,受皇帝进封为“显济妃”,再改“协正”为“显济”,赐号为“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见图7)。画面成功地表现“虚实相生”艺术手法,在不见妈祖神像的宫庙供桌前,千里眼用神火焚烧正酣睡的海盗陈长五,门外有两个贼见慌张欲逃的场景。而在《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中叙述详细且生动,“庙廓下火焚三恶”载:“宪使王镕会兵击之,至福清俘磔,乃神助之力也。诏复加封‘显济’。”(16)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下编),第419页。主题物象的安置,以及宾位人物,都巧妙地掌握了布局上的人物与景色关系,形成了有变化而又非常自然的构图,同时适当依故事情节进行夸张表现。

《敕封天后志》卷下“示陈指挥”载:“是宵,陈庆梦神语曰:‘今夜风急,可乘昏雾溯流而上,翌日佐尔一帆风,歼此丑类。’”(17)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271页。明永乐七年(1409),钦差太监统领指挥陈庆出使西洋,途遇海寇围劫于茫茫大海之中,半夜妈祖托梦示陈禀告内使趁风紧雾浓,升起船篷,逆流上溯,航行向前,天亮到达目的地,后又不失时机,激励士兵顺风反击,妈祖于空中闪耀相助,官兵转祸为福,俘虏贼首,转败为胜。据郑和碑落款署名次序之正使、副使、都指挥等,可断定《天妃显圣录》中“梦示陈指挥全胜”所载海战指挥官陈庆应为明代郑和第三次下西洋中一位受正副使节制的都指挥(见图8)。(18)莆田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编:《湄洲妈祖志》,方志出版社,2011年, 第43页。画面中有圆月、波浪和船舶,舒展的妈祖形象居于重要位置,周围船舶海浪则收缩拥挤,有众星捧月之感。突出妈祖托梦主体形象,宾主关系明确,繁复纷呈的客体自然通过“梦”之空白疏密处理,藏露、虚实结合,以有形表达无形,产生空间留白,使之具有丰富的启发性与暗示性,并为观者的想象和再创造留有余地,传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图7 《敕封天后志》“焚陈长五”图

图8 《敕封天后志》“示陈指挥”图

妈祖托梦显灵来庇护地方安全,协助官方作战,贴合各个朝代官方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统一的愿望。特别是妈祖的海神象征,其护佑航海安全、救助海难的灵验神迹,是一种海洋文化的思想寄托。

(三)弘仁普济,福佑群生

图9 《敕封天后志》“救瓯闽潦”图

图10 《敕封天后志》“济兴泉饥”图

早初妈祖托梦多现于“护佑”航海之人的安全,后也有保护海上作业渔民平安,进而有防汛遏潮、治疫病、救旱涝的传说,例如“救瓯闽潦”“济兴泉饥”“药救吕德”和“萑苻改革”等故事。

《敕封天后志》卷下“救瓯闽潦”载:“夜梦神示之曰:‘人多不道,厥罚常阴,故上天困此一方人。今尔众虔恭,我为尔奏于帝,帝矜之,越三日,当大霁,且锡有秋。’”(19)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249页。“救瓯闽潦”描绘的是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岁次戊午,妈祖示梦向天帝请求怜悯受困百姓,赐予早稻灌溉有度,秋粮成熟丰收。画面中以横云掩盖,推出远山和城岭的距离,人民想到有神明庇护,斗志大增,积极投入灾后生产及重建(见图9)。这则故事体现了妈祖托梦利用巫祝来安抚群众心理,化解乡邻官民之间的矛盾,共同营造和谐氛围。妈祖神助的范围从渔民、海商扩及农民,妈祖信仰得以转向内陆农业社区。画面运用“走马看花”式的散点透视,再用平面构成的绘刻手法肯定景物,进而产生了在二维的画面上解决多维“灾害”感受的特殊视觉效果。《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中“止阴潦万姓沾恩”载:“宋宁宗庆元四年戊午,瓯闽霪潦,民不聊生,祷于神,梦曰:‘人多不道,上天困此一方耳。予念若辈恭虔,奏请矜赦。’”(20)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下编),第403页。农业社会构成基础是农民耕作,最需要风调雨顺,经省官奏报得知,朝廷甚为动容,特加封妈祖“助顺”二字,诏令赐号为“灵惠助顺妃”。

《敕封天后志》卷下“济兴泉饥”载:“老幼朝夕向祠前拜祷,梦神夜告曰:‘若无忧,米艘即至矣。’初,广地贾客拟装米上浙越,偶一夜神示梦曰:‘兴、泉苦饥,米贵,速往可得利。’……询其得梦之由,方悟神为二郡拯饥。又思前夕米艘即至之梦,果属不虚,威叹再造之功,焚香拜谢。”(21)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261页。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莆田和泉州大干旱,谷价暴涨,神姑妈祖替二郡的老百姓拯救饥饿,示梦广东客商运粮,平反米价,再生功德。宝祐二年(1254),受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宝祐三年(1255),改封“灵惠助顺嘉应慈济妃”(见图10)。该故事不但展现了妈祖的智慧,也体现其急人之所急的爱心,是妈祖神性与人性的结合。画面中下部画运粮船靠岸卸粮,道上民众正在运粮,上部画称粮卖粮,一派太平景象,构图巧妙,令人叹服。《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中“示米艘兴泉饥免”载:“神乃示梦云:‘若无忧,米即至矣!’因又示梦广商云:‘兴、泉苦饥,速往可倍利。’舶集价平,共相怏怏,人语感梦之由,始悟救二郡生灵也。”(22)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下编),第417页。妈祖巧妙利用外地粮商谋利的心理,托梦于彼,让各地的粮商纷纷运粮至莆田、泉州二地,解除了因旱而缺粮之急。

《敕封天后志》卷下“药救吕德”载:“梦寐间,见一神女俨然降临,命侍儿持丸药,辉莹若晶珀,示之曰:‘服此当去二竖。’……是夕梦神云:‘畴昔之夜持药而救尔者,乃慈悲观音菩萨示现也,当敬奉大士。’”(23)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267页。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兴化卫官吕德出海镇守边防得病,睡梦中见妈祖命侍女示意服药丸,醒时恢复如平常,又梦见妈祖灵示观音菩萨拿药来救护,因之捐资在湄洲岛建造观音堂(见图11)。画面遵循“密处极密、疏处极疏”的构图原则,表现同一时间不同行进中的托梦场景,使不同时空中的人物形象获得了宁定的会聚和安详的梦趣。《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中“授丸药吕德回生”载:“复梦告曰:‘救尔者,乃大士示现,尔当敬奉之。’”(24)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下编),第425页。此药丸与上文“诞降”中“丸”一样,当指观音菩萨用来救护吕卫官的丹药。世人谓妈祖是观音灵化,后世于妈祖庙后殿奉祀观音大士,既顺利开展妈祖信仰的祭祀活动,又巩固了观音信仰在民间的供奉地位。

《敕封天后志》卷下“萑苻改革”载:“神乃显梦于酋长曰:‘而焚掠了城,为祸酷烈,今尚欲困吾父母之邦,若不速退,将歼尔类。’”(25)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283页。1625—1628年间,萑苻草寇李魁奇出入南海,纠集掠夺吉了寨,又进侵贤良港。港里乡亲捧妈祖神像站立显威,神灵示梦退贼,荡击船只,妈祖展现“慈悲”一面的神性。画面记录的正是李魁奇等人备办牲礼甜酒和香花到祖庙示过的场景,“推前扯后”的人物造型并无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分别,凡进入画面,都得看得清楚。所作构图形象、人物尺度,有意地极力追踪古代建筑物的位置关系,码头、牌坊和宫庙,繁简不一,颇富变化(见图12)。

图11 《敕封天后志》“药救吕德”图

图12 《敕封天后志》“萑苻改革”图

(四)和平女神,结缘两岸

明末清初的妈祖传说再现发展活跃期,“救柴山”“托梦护舟”“助风退寇”和“澎湖战助”等多则故事,揭示了在保护祖国的军事活动中妈祖托梦助战方式的悄然变化。

《敕封天后志》卷下“救柴山”载:“至外洋,一夕云雾晦冥,山方假寐,梦神抚其几曰:‘若辈有水厄,当慎之,吾将为汝解。’”(26)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277页。明洪熙元年(1425)四月,钦差内官柴山往琉球办理公事,航行船上供奉妈祖香火,打盹时梦见妈祖拍案说将为其解难,指挥官及时借助空中神灵显迹的神威精神,鼓舞将士说有神力呵护,军心大振,奋勇向前,最终获得大胜。海面波涛汹涌,绘者显然有意呈现整个海洋的景观(见图13)。散落式的位置构图,不让画面有大面积的空白,落水者的布局,见缝插针,添枝加叶,突出航海者遇难时得妈祖托梦神庇与激励下,战胜灾难并赢取生机。此事在《天妃显圣录》“琉球救太监柴山”一节中亦有记述,后来柴山感神灵救护之恩,曾在琉球唐营重修天后宫,复在宫南建筑千佛灵阁。(27)莆田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编:《湄洲妈祖志》,第54页。

《敕封天后志》卷下“助风退寇”载:“夜梦天后告之曰:‘吾佐一航北汛,上风取捷,随使其远遁。’”(28)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285页。康熙十九年(1680)二月十九日,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统领水军征剿厦门,和敌军相持于崇武,夜梦天后妈祖梦告相助,使水军船只乘北汛占据顺风而取得胜利,逼迫敌兵溃败撤退,舍弃厦门,驶入台湾腹地,取得近海安宁(见图14)。画面以程式化的手法处理,使抽象的海浪具象化,风吹海面的视觉波动之场景,在光影的幻变烘托下,更增添了景象的生命动感。此役不但迫使郑军弃厦门归台,而且大量的郑军士兵被招降,之后都成为攻台水师的主力军。故仙游枫塘宫藏清代《天后显圣》图轴中“助风退寇”题跋:“康熙庚申年万将军剿厦门感天后助风得捷。”(29)林祖良编撰:《妈祖》,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44页。清廷档案亦记载万正色奏请加封之事。

图13 《敕封天后志》“救柴山”图

图14 《敕封天后志》“助风退寇”图

图15 《敕封天后志》“澎湖助战”图

《敕封天后志》卷下“澎湖助战”载:“先是未克澎湖之时,署左营千总刘春,梦天妃告之曰:‘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台湾’。”(30)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291页。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奉命率军征伐台湾,然而,在未攻破澎湖前,代理左营千总刘春梦忆妈祖二十一日定会收复澎湖、七月可得台湾之言。平海乡人闻澎湖大捷为妈祖暗中默助之功,入天妃宫,果见妈祖神像衣袍湿透,左右二神将两手起泡的圣迹故事(见图15)。该画运用鸟瞰式范全景俯视角度,把偌大场面中的人物聚散变化、位置的高低错落均表现得一清二楚。画面并不涉及表现清军和台湾军队激烈交战,而状写施琅率军到妈祖庙祭拜来揭明妈祖阴佑助战的神迹。《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中“赖神功澎湖破贼”载:“恍见神摩旗率将助战,遂克其众。”(31)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下编),第435页。清廷从水师将领的奏章中得知,澎湖之战受妈祖庇佑,故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诏谕褒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在通俗编中较为中肯记述妈祖这次获得特殊褒封的缘由,文曰:“国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以助克澎湖,又加封‘天后’,编列‘祀典’。”

图16 《敕封天后志》“托梦护舟”图

《敕封天后志》卷下“托梦护舟”载:“十八夜梦天妃在舡,有四人戴红帽从水仙门而上。问其所来,答曰:‘船有厄,将为尔护。’”(32)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297页。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初五日,同知官林昇随同总兵官一起奉朝廷委派出征台湾安抚民众,十五日返航回大陆,十八日夜梦妈祖和四个戴红帽子神明从水仙门上船,庇护船过石砝岛,直至妈祖降身显灵,保护船队平稳进入八罩滩的场景(见图16)。画面中海面的平缓、晃动、光影表现偏重亮面,有迷蒙遥远的意象。荒诞且神奇的托梦手法,在老百姓眼里却一点都不觉得不可思议,这种独特的非理性倾向也与长期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与道德伦理内部的自然主义观念密不可分。作者把梦见的四个人物形象安置在画面的偏左方,右下方船舶一角表示人们似乎都在睡梦之中,起伏的波纹与流云环绕着周围,视觉上似乎不能再增加什么或减少什么。《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中“过甘硈梦祐王臣”亦详细记述了此事:“康熙二十二年,总督姚既平台湾,有随征同知林昇、总兵游澎自台回,梦带红帽四人至前。问所从来,曰:‘护尔。’”(33)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下编),第437页。作者以高度的艺术技巧,用精练的韧力及带装饰性的线条,表现着一种体态丰满而有风姿的清初官船巡台的庄严形象。

因此,闽台的海洋文化交融历久弥新,随着沿海妈祖信仰族群的互动与发展,广大信众有感于妈祖托梦救难、护运漕粮、护册使友好交往、减灾疗疫、降妖降怪、感神立庙等圣迹故事,逐渐为妈祖的神话形象赋予了更多的爱国主义色彩和相关精神内涵,亦使之成为了连接海峡两岸人民重要的情感纽带。

二、妈祖托梦图像与同期海洋文化情境

妈祖托梦的传说故事先在民间以口述形式传播,之后文人整理收集文字资料形成志书流传。比如,妈祖欲告知人们建庙的讯息,常“托梦”与民直接示谕,同妈祖宫庙中“掷筊”等行为功能相似。宋代洪迈《林夫人庙》载:“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珓,祈阴护,乃敢行。盖尝有至大洋遇恶风而遥望百拜乞怜,见神出现于樯竿者。”(34)《林夫人庙》,转引自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15页。在神话母题中,“梦谕”是一种神秘的仪式,被视为人们和神灵沟通的渠道,并借着神明所言表的内容得到启示。祈梦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与神灵沟通的方式,这样人与神的交流迅速直接,人们才知道祈求的愿望什么时候能够实现。我国东南沿海的潮汕、江浙及闽台地区,妈祖文化源远流长,享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美誉的莆仙地方,更不乏祈梦、托梦和圆梦等民间故事。《梦墨》中言:“唐子畏乞梦仙游九鲤神,梦惠之墨一担,盖终以文业名。”(35)朱国祯:《涌幢小品》(下),缪宏点校,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570页。传说中的妈祖托梦显灵的神迹有利于增强对妈祖的崇敬,让民众与妈祖“对话”,进而扩大妈祖信仰的传播力。如李丰楙所说:“从南宋开始妈祖由显灵的原始型态中出现,浮楂有光或祥光示现,仍是素朴的方式。而元朝开始以飘渺的朱衣身影显现,在火光中具灵威;到了明代,灯笼、蝶、雀以及赤旌等道具出现……而清代则多于冥冥默默中自见一种神灵。……随时代需要,妈祖传说适时表现不同的象征符号,反映不同群体的理想与愿望。”(36)李丰楙:《妈祖传说的原始及其演变》,《民俗曲艺》1983年第25期。所以,妈祖托梦的图像与叙事,形成海洋文化情境中一种相辅相成的画面关系,促使彼此在“梦境”神圣化过程中展延信众对妈祖的信仰力量。

事实上,与妈祖托梦故事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可见妈祖信仰发展于沿海地区,其富有传奇色彩的情境细节,都与同期的海洋活动相关。明代郎瑛《天妃显应》中言:“复入京领敕,又行,下舟时,梦天妃曰:‘赐尔木,此回当刻我像,保去无虞也。’明日,有大木浮水而来,舟人取之,乃沉香,至今刻像于家。”(37)郎瑛:《七修类稿》(下册),安越点校,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617页。如此海洋文化中“通神梦”的行为反应,使“梦境”自然地被神圣化,成为“通神”媒介的“圣域”。例如,据明代无名氏《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天妃娘娘》记叙:“妃林姓,旧在兴化路宁海镇,即莆田县治八十里滨海湄洲地也。母陈氏,尝梦南海观音与优钵花,吞之已而孕。”(38)《天妃娘娘》,转引自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121页。该明刻通俗章回小说《天妃娘妈传》的主要素材源自民间传说,上卷的故事情节中把天妃写作观音之徒,即因于民间传有天妃系观音座前小龙女之说。明末林尧俞供稿、清代释照乘等修订刊布及释普日、释通峻重修的《天妃显圣录》中“天妃诞降本传”言:“是夜,王氏梦大士告之曰:‘尔家世敦善行,上帝式佑。’乃出丸药示之云:‘服此,当得慈济之贶。’”(39)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87页。此本将妈祖诞生与观音赐子的神话相联系,预示了妈祖先天的不凡,为其后来的入圣寻求到宗教上的根源,同时巩固了妈祖信仰在民间的宗教地位,有助其在不同信众群体中传播,如后世妈祖庙于后殿奉祀观音大士的现象。拙作《论〈贤良港图〉和〈湄洲图〉的视觉表现》一文曾提及《湄洲图》中有“观音石”“观音堂”等景象,《天妃显圣录》记载,明洪武十八年(1385)由镇守兴化卫的吕德创建观音堂,可见那时湄洲屿传统观音佛教的本土化传播。(40)黄劲:《论〈贤良港图〉和〈湄洲图〉的视觉表观》,《妈祖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期。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汪楫自琉回国所撰《神异记》二则散文载:“雍熙四年二月十九日升化于湄洲屿。时显应或示梦,或示神灯,海舟护庇无数,土人相率祀之。”(41)蒋维锬、郑丽航编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一辑《散文卷》,中国档案出版社,2017年,第86页。于是,妈祖的“托梦”与“显灵”形成一种逻辑关系,神明透过“梦”这个无形的管道,来示谕告知人民讯息,人民也对应地从“梦”接收感应神谕。当然,妈祖示梦异化各种形象,会随着不同事件的发生而情况有所不同。清代朱彝尊《题汪检讨(楫)乘风破浪图》诗篇中所谓“黄衣蝶翅方鹂庚”和《送汪检讨使琉球序》诗歌中“腾蛱蝶兮黄衣”都描述了妈祖在海上救难时会化作“神鸟神蝶示兆”的灵异现象。(42)刘福铸、王连弟主编:《历代妈祖诗咏辑注》,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200-203页。莆田地区还流传着妈祖引航的神话——为了给正迷失于海上的船只导引方向,妈祖放火焚烧自家祖屋。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妈祖信仰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海洋文明的思想核心内容之一。

《敕封天后志》对《天妃显圣录》全书所载天妃显圣的45个故事进行重新审核与整理,舍去清代《天妃显圣录》上卷中“本传”的“挂席泛槎”“铁马渡江”“龙王来朝”“显梦辟地”“奉旨镇龙”“收伏嘉应嘉祐”“托梦除奸”等神话故事,主要是通过对画面进行组合排列,表达妈祖故事圣迹图式中事件的发展过程乃至传达出某一哲理理念,不仅是一种妈祖图像思维活动的形象化媒介,也包含着作者创作修养的各个方面。编者在《敕封天后志》卷下《图说弁言》中言:“故自降诞以及升天,自宋代以及国朝,灵应而有可考者,绘为图而详其说。”(43)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201页。《敕封天后志》图文结合紧密、准确和形象,且叙事生动,对原文的取舍及修改的原则作了概要说明,每幅构图都极具匠心地从不统一中去求多样的统一。譬如,《敕封天后志》卷下分载:“正在危急间,舟子忽喜曰:‘前有火光,妈祖来也。’众前望,隐约之间如有人坐小舟中以火刀击石,碎火四出。”(44)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下编),第303页。这个变化暗示着由“凡俗”进入“神圣”的灵迹化过程,赋予妈祖理想化的具体人格,寄托对美好德行的向往和赞美。“此一役也,遇雾之夜,圣像汗流,神佑彰彰,均亲目所见。是以终身敬奉弗敢懈云。”(45)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下编),第305页。诚然,妈祖示梦灵应一旦被人民所共同接受,经广泛流传便会变成规范化,慢慢重复累积出文献框架,不再单单是个人化的经验,而是信众集体的构思。其构建的妈祖文化中图志叙事及视觉传播,成为海洋文明普遍体用的精神食粮。

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镌的《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上卷所辑文献史料采用乾隆版《敕封天后志》的文本,从内容到形式乃至读物的普及角度,有着紧密的时间连续性和故事的内在联系性,下卷“圣迹图”中文字的精练性和版画的艺术水平较高,画面构图明快,雕镂精细,线条圆润优美,人物造型生动,配景中,白云鸟雀、河海船舶的上下高低错落和山峦草木、屋宇楼台的前后左右掩映,有力地衬托了故事情节的空间发展。清道光十二年(1832)上洋寿恩堂刻本后跋言:“今虔诚绘像并里居古迹,绘图敬刻。又灵笤圣签及道光六年海运加封事实,一并补刻,名之曰《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但船在海洋许愿只知敬戏,而敬戏日之诚,敬送是书显彰圣迹,绵传百世之功,较之敬戏胜万倍也。信心高明善士必以为然者也。”(46)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下编),第453页。此本图文并茂,图像情节连贯,具有刻版连环画一页一图的基本特征,有强烈的文学思想性,不仅能较好地流传、阅读,更能直接地表现出对盛世功德的宣教,有利于统治阶层维系社会基本结构的稳定,丰富了中华海洋文明的意蕴。例如,《天妃显圣录》中“托梦除奸”载:“假寐几上,梦神妃语之曰:‘权奸蠹国,公报主忠诚,必俞所奏,当不负厥梗直。’”(47)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上编),第99页。“托梦除奸”传说描写以神道设教,利用鬼神因果报应说劝诫世人,也表彰莆田先贤风骨,振奋士大夫节操为国除奸,实即林尧俞主张裁抑宦官势力并与宦官魏忠贤斗争的写照。《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中“草弹章托梦除奸”载:“御史林润拟纠弹草,假寐间,梦神告曰:‘公信忠诚,本上必准。’”(48)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下编),第431页。该则故事描绘的是明嘉靖年间严嵩当权,残害忠良,御史林润伏案梦得妈祖鼓励上本纠弹,并获明世宗俞允,图像叙事与历史记载相符。历史上依靠妈祖神力得能驱逐奸相,至今莆仙地方戏曲中仍有“打严嵩”一折。所以,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佛镇会文堂刻本后跋的七篇中五,载有南海弟子马颂清熏沐敬跋,言:“披览之余,诚肃之怀,不禁勃然兴起,因为往复流连,不能释手,非徒以其绘图之巧,叙述之奇,如登委宛而探琅函,入瑯囗而窥秘册,惊喜生平未见而先睹为快也。”(49)蒋维锬、周金琰辑纂:《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二辑《著录卷》(下编),第454页。

在妈祖版画史上,由于《圣迹图志》版本变化多端,流传情况颇为复杂。而凸显出具有闽台海洋文化特色的《敕封天后志》拥有更加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其选题与闽台广大群众的思想、生活相联系,志书丰富的内容、朴素的形式,都受到世人的喜爱,特别是基于林氏父子合作对家族史料及大量历史社会文献的层层考证,这本志书具有相当的可信度。《敕封天后志》在形式设计、素材收集、构图经营和整理誊清、避免雷同上成绩突出,其记录人们借助妈祖托梦与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恶势力的抗争,记录抗争中体现出的勇敢坚毅精神,从图像雕版技术而言,这些以阳刻曲线构成的图像,既细腻传神又丰富多变,精心营造了妈祖托梦的圣迹式的视觉之美,唤起读者的亲和力与认同感。

三、结语

本文聚焦《敕封天后志》中妈祖托梦的故事情节,结合《天妃显圣录》《天后圣母圣迹图志》等文献资料,分选较具代表性的妈祖灵应故事图像,以重大事件为背景和历史人物经历为证据,讲述妈祖护国庇民、立德行善、显圣助航、广施仁爱的灵应神奇和伟大功绩,反映妈祖文化不断传播和弘扬的历史进程。透过附有插图志书中妈祖示梦显灵的不同画面叙述,梳理、分析文献记录与传世图像的关系,笔者认为,建构海洋文明妈祖信仰共同体,应加强研究妈祖图像传承播布的各载体领域,通过对历史遗迹、民俗个案的系统普查与挖掘,不断揭示妈祖文化传统资源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渗透,从而有助于对海洋文化情境展开总体研究。

猜你喜欢
托梦妈祖著录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妈祖之光
妈祖祭典
稻草人托梦
托梦
通信手段
妈祖形像考——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
清 晨 匆忙静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