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六模”古诗教学的“品语”模块

2023-05-19 04:02郑先猛
江苏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清气诗眼音韵

【摘 要】“六模”古诗教学是解决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古诗教学理念陈旧,方法老套等问题的优化路径。“六模”即“造境—通言—品语—想象—悟情—记诵”六大基础模块。古诗文语言含蓄凝练,精致优美,体现在“节奏”“韵律”“意蕴”“意象”“语用”等方面,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尝试建构微学习任务群,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感知语言的丰富内涵,提升思维,提高审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造境;通言;品语;想象;悟情;记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4-0041-04

【作者简介】郑先猛,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白马涧小学(江苏苏州,215000)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清代诗评家吴乔在《围炉诗话·答万季野诗问》中对“诗与文之辨”有一个精辟的论述:“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即“文饭诗酒”。诗为酒,精酿之,当细品。细品语言是培养“语言运用”“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手段。古诗文语言精美,需要像品尝美酒般细品,“细品”即“品语”(品味语言),这是“六模”之一。六模即六个模块,是在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要求下,结合统编教材的古诗文组编特点提炼而成。其中,造境即营造情境;通言即疏通诗意;品语即品味语言;想象即打开思路;悟情即体悟情感;记诵即朗诵记忆。笔者以为,“品语”是导引古诗教学的重要模块,做透“品语”可以让“六模”古诗教学更扎实,更有韵味。

一、“读与诵”,品“节奏音韵”之美

古诗语言之美,美在节奏和音韵,而感受节奏与音韵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与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在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的要求中有“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读和诵,既是学习诗歌的方法,也是诗歌学习的目标”。“品语”第一步必然是在“读”与“诵”中感受“节奏”“音韵”之妙。

《静夜思》学生背得滚瓜烂熟,读正确不成问题,但是在“读”的形式和内涵上需要不断点化。引导学生发现“光”“霜”“乡”等字放声朗读时的共同点:韵母相同都是“ang”。学生再次放声朗读,发现开口呼声音洪亮又传得远。有所发现总是让人欣喜。孩子们兴味十足,在读中感受着语言的韵律美。教师轻轻一点:“古人读诗时最后的字尾音会拉得长一些,读得慢一点。”“光——”“霜——”“鄉——”悠长的音韵里渐渐有了吟哦的味道,不知不觉中童心便与音韵之美悄然触碰。更进一层,教师投影展示古诗的朗读节奏,起步教学从“示范教”开始,教师示范读,学生学着读,在“音韵”的基础上,起伏的“节奏”美也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古诗朗读渐趋渐进,语言之美不言而喻。

“读好”是语言之美的初步感受,止于形式;“诵”则指向深度感知,在体悟情感后于“藕花深处争渡”,用灵魂触碰古诗语言的音韵美、声律美、情感美。《静夜思》的题目中有两个思绪延展点:“静夜”的氛围营造和“思”里的情感内容。月明夜静,人家团圆时,漂泊在外地的李白,触景生情,睹月思乡,思人。“静”“夜”“思”中品悟思念之浓,舒缓清冷的音乐响起,教师入情入境吟诵,踱步窗前,抬头仰望,低头缓缓徘徊;学生跟着“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沉浸在思乡氛围中,饱含情感的语言之美入心入脑。诗歌是诗人心灵的诉说,而诵读便是让一颗心遇到另一颗心, 体会不一样的喜乐悲伤。

低年级学生“品语”,更多的是在教师引领和示范下“读与诵”,在吟哦诵读间初感语文魅力,打好古诗文学习底子。中高年级段随着教材变化,逐步渗透“平长仄短”“因声求气”朗读技巧,为学生更好地品味语言奠基。

二、“赏与析”,悟“意蕴语用”之妙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墨梅》时,抓住意蕴丰富的“清气”进行赏与析,让学生在比较中顿悟“心中梅”,在“微学习任务群”的层层推进中感受语言“意蕴”之美。

微学习任务群(“香”“清”辨析):

(1)写梅花的古诗词中,100首诗里面至少有60首诗会写梅花香气,而王冕却写“清气”,那“香气”和“清气”有什么不同?

(2)王冕这首诗不写“香气”,而是“清气”,究竟是为什么?

交流明确:

教师投影展示写梅花的一组诗:“梅花夜开香满溪”“梅花至老香犹在”“落尽梅花尚有香”“半夜梅花入梦香”。学生完成填空,辨析不同:

(1)香气写的是花,清气写的是(人)。

(2)香气是用鼻子闻出来的,清气是(用心)品出来的。

(3)香气每个人都能闻到,清气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闻到。

教师补充拓展凸显王冕品性的咏梅诗名句:“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花一样情。”学生比较后知晓:诗句赞美了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表达了诗人不求事权贵的高尚情操。写梅花,写“清气”,作者实际上是在借梅自喻,托物言志。

王老师借助“微学习任务群”给学生提供言语支架,抓住“香气”与“清气”做足、做透对比辨析,在比与思、赏和析中,“清”“香”一字之差却尽显意蕴之妙。画与人“相遇”,花与人“相融”,梅花的高洁品格,就是诗人自己的立身之德。“香气”为常,“清气”乃雅,品一词妙悟诗魂,学生思维高涨,课堂精彩无限。

意象是诗词最基本的审美单位,品味古诗文语言时抓住凝练的“意象”,在赏与析中习得语用之妙。笔者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时候紧扣“雨”这一核心“意象”,设计了“论雨特点,品悟语言”的教学板块,牵一发而动全身,用一个主问题引领学生赏与析,在品与悟中感受语言的“意蕴”“凝练”“语用”之美。

师:请大家默读这首诗思考: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雨?在语文书上空白处动笔写一写。

投影:这场雨真_____啊!我从“_______”感受到,你看(听、想)。

学生在静心思考后,得出雨的特点是“大”“急”“疾”“快”等结论。结合原文词句多维度阐释是本课教学的核心之一,学生在“品”与“悟”中对诗歌里的景物进行了细致咀嚼。

生1:這场雨真(大)啊!我从“白雨跳珠乱入船”感受到,你看:“白雨”,雨下得大如白布;如“跳珠”,雨圆润似颗颗珍珠;“乱入”,雨大而杂乱,这一切都指向了这是一场“大”雨。

生2:这场雨真(急)啊!我从“黑云翻墨未遮山”感受到,你想:“翻墨”,云黑雨将大;“未遮山”,云还没有来得及遮挡住远山,雨就来了,真是一场急雨。

…………

全诗28个字,没有“大、快、急”,但我们读起来却分明感觉到夏季雨的急性子、躁脾气,来去匆匆,这就是语言的智慧、诗人的智慧。紧扣“雨(象)”,抓住“主问题”,提领而顿,在词句的玩味品析中,让学生感知古诗语言的内蕴和诗人锤炼语言的智慧。

三、“探与究”,晓“诗眼文脉”之巧

“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古诗词中的诗眼往往以一字为工,觅得诗眼可以厘清诗词脉络,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统编教材中含有“思”字的古诗不在少数,《静夜思》中的“低头思故乡”,显而易见“思”是这首诗的眼睛,题目中有“思”,诗句中有“思”,抓住“思”,就能巧解诗中情。“思”是整首诗的主旋律,品语抓住“思”,悟情抓住“思”,想象也补白“思”,这就是诗眼,一个有温度的情感动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思”是诗眼吗?学生猜想“思”“忆”“异”是诗眼,其实当我们读懂了诗文的大意后不难发现:“忆”和“思”是情感的直接流露,都是想念、思念的意思,王维的“忆”“思”的情感触发点在哪儿?思路的真正源头在:“王维为什么特别思念家乡?”研读诗文,我们发现这一切都是源于“独”,形单影只的孤独、一人漂泊在异乡的孤单。

提炼一个大问题,卒章显志,探究“诗眼”、品悟语言。

师:课文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每逢佳节王维思亲的真正原因,你能找出来说一说吗?

生:老师,我觉得是“异”,因为文中有两个“异”,说明王维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思念家乡。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如果和自己的兄弟们一起在异乡,他会思念家乡亲人吗?

生:不会,因为有家人陪伴,就不觉得孤独了。

生:我知道了,是“独”,因为一个人漂泊在他乡,很孤独,所以思念家乡亲人。

“独”字撑起了“异客”的全部,孤独的人又见重阳佳节的热闹和他人的欢聚,此刻是怎一个“独”字了得。思绪万千,忆起山东兄弟,想象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独”缺。“独”拎起了整首诗的脉络,扣题,释意,入境。围绕诗眼做文章,串联起整个古诗学习的脉络。

四、“延与展”,感“语言文化”之魅力

新课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古诗教学表述集中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个板块里的“教学提示”表述非常具体: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从表述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品语(品析感受语言)。“六模”古诗教学中“延展”策略有效运用,既是“品味语言”,也是知识类比勾连,在“延”与“展”的实践中感受“文言文化”的魅力,构成模块内学习任务群。

对同字同义不同诗文的延展,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一个“忽”字写活了“卷地风”的突然和猛烈。翻墨黑云,白雨跳珠,突然消散,豁然间明亮,是自然景象的变化之快,也是诗人内心情绪的转换。“忽”字这样的突然,我们熟悉的诗句中也多有妙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悄然一夜间,雪景如花开;“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蓦然回首,踏歌送友,情浓意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有喜讯来,杜甫涕泗横流。教师投影补充:“常闻绿水曲,忽此相逢遇。”“谓言天涯雪,忽向窗前落。”这两句都是诗仙李白的名句,李白的诗歌中用到“忽”字的就有78首。杜甫有47首,而北宋文学集大成者苏轼有101首。“忽”字是文言用字,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可以写景记事,可以融情悟理。一个“忽”字延展出一类诗句,举一反三,指向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通过同一作者同一个字的延展,感受诗词背后的文化与情思。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三个“溪”字串起了整首词,“溪上”“溪东”“溪头”,一条小溪把词中的人和景无痕地捏合在一起,这是“溪”字的结构意义。但是“溪”字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教师呈现辛弃疾词作中含有“溪”的名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一生不负溪山债”“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一边读一边悟,“溪”在词中显,闲适心中留。据统计,辛弃疾词作里“溪”字出现了131次,辛弃疾为何偏爱“溪”字?教师补充辛弃疾的时代背景:他一生为抗金不懈努力,却遭受排挤和贬谪,在江西农村一待就是十八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梦里都在想着自己征战沙场的场景,这就是辛弃疾,他多么希望家国统一,这情感奔涌如潺潺溪流般绵延不绝。对同一个作者同一个字的使用的延展品悟,可以帮助我们解密诗文意境和作者心境,一个“溪”字联结成品语的学习任务群,在“延”与“展”中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

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品味古诗语言当细嚼慢咽,做足“读与诵”方能品“节奏音韵”之美。做透“赏与析”才可悟“意蕴语用”之妙。做实“探与究”即通晓“诗眼文脉”之巧。做活“延与展”可体验“文言文化”之魅力。

【参考文献】

[1]罗佩钦.吴乔《围炉诗话》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2]孔令权.读厚·读薄·读活:古诗词品读三部曲——王崧舟《墨梅》教学赏析[J].教学月刊:小学版,2020(Z2):46-48.

猜你喜欢
清气诗眼音韵
《清气满乾坤》
《清气满乾坤》
诗眼
诗眼
清气满乾坤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得山水清气 极天地大观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