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视角下思辨式绘本共读的实践与思考

2023-05-22 06:22叶林芝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小狗观点哲学

叶林芝

格瑞斯·马修斯(Gareth Matthews)在《童年哲学》《与儿童对话》等一系列著作中阐述了“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这一观点。[1]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强烈好奇驱使他们不断思考并发出疑问,这个思辨的过程就是其认知经验不断建构、逐渐丰盈的过程。杭州师范大学的高振宇教授深耕于儿童哲学领域的研究,认为“父母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与他们对话,然后在过程中积累和发展一种哲学式的思辨能力”。[2]

作者具有幼儿教师与母亲的双重身份,借此便利条件,展开了儿童哲学视角下的思辨式绘本共读的尝试,以蕴含哲理的经典繪本作为亲子共读素材,厘清思辨式交流的特点,并以系列的共读实践案例尝试激发幼儿哲学思辨的潜能,旨在为成人开展“思辨式共读”提供策略,如建立有仪式感的平等氛围,展开有温度的对话,引发独立、多元的观点,等等。

绘本故事:儿童进行哲学思辨的触发器

在成年人的经验里,思辨属于逻辑学范畴,往往由深刻洞见的理论所引发,是解决观点冲突的思考历程。[3]在儿童哲学的视角下,思辨是触及幼儿心灵的温柔叩击。[4] 对儿童来说,能激起他们对生活的探问,引发他们的深层思考进而产生独特观点的,往往是一段切身的经历,或者某个他们喜欢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绘本是最适宜的思辨素材。佐野洋子的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借由虎斑猫的故事提出对生命、自由与爱的思考。五味太郎的《看,脱光光了》带着“到底是什么动物”的猜测,让儿童在翻阅一页页有趣画面、体会游戏的乐趣的时候,也体会到“不以第一印象作判断”的朴素观点。吉竹伸介的《只能这样吗  不一定吧》则以哥哥和妹妹对未来世界的讨论开场,妹妹天真地发问:未来只有好与不好两种可能吗?对别人只有喜欢与不喜欢吗,有喜厌的选择吗?以此启发儿童挣脱二元视角,尝试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可见,借助经典绘本展开深度讨论,是儿童迈进思辨大门的第一步。

共读:开启儿童思辨之门

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主张成年人与儿童针对某一主题进行对话,在观点的交融中拓展彼此的想法,启发儿童挖开问题表面,延伸至更深层次的理解。相比于低师生比导致的浅层化、碎片化的师幼对话,血缘联结的亲子对话往往更生动有力,且意味深长。在亲子阅读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基于绘本内容展开交流,父母可以在对话中从旁引导,间或提供一些意见。在对话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始终是平等的,如此孩子才能不加顾虑地、自由地表达所思所感。孩子也会因为父母提出的质疑而去调整或修正思路,还会由绘本所描绘的情境生发出对某一概念或某类知识的思考与探索。

在共读宫西达也的绘本《妈妈的奶》时,合上最后一页,孩子(以下简称C)和我(以下简称M)就“什么是哺乳动物”展开了一场有趣的对话。

C:妈妈,我知道大象是哺乳动物,你知道吗?

M:什么是哺乳动物呢?(引发孩子澄清自己的观点)

C:就是喝妈妈奶的动物呀。(尝试表述)

M:嗯,这样啊,那还有什么动物是哺乳动物?

C:我小时候也是哺乳动物。(举例)

M:难道你现在不是吗?

C:不是啊!(判断)

M:为什么?为什么你小时候是哺乳动物啊?

C:因为我小的时候才喝奶。(经验佐证)

M:你现在不喝了吗?

C:我现在吃肉肉了!

M:那你现在是什么动物?

C:吃肉肉动物。(修正观点)

M:那你吃蔬菜吗?

C:我不喜欢吃。

M:昨天妈妈看到你吃了菠菜哦!

C:菠菜我喜欢的。(补充观点)

M:那我可以说,你是菠菜动物吗?那么我可以说小动物们是喜欢吃什么食物就是什么动物吗?

对话在孩子紧皱眉头思考但想不出答案中告一段落。在这场由绘本引发的关于哺乳动物概念认知的交流中,孩子认为动物是根据其饮食习惯进行分类的,并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佐证——因为小时候喝奶,所以是哺乳动物,现在不喝母乳,便不再属于哺乳动物了。孩子的“理论”很有趣,但显然这和基本的科学事实有出入,但这并不是影响问题的关键。母亲多次针对她的逻辑漏洞提出问题,她也不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从而产生了关于动物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父母与孩子围绕经典绘本作品产生的交流往往会触及幼儿的生活故事与经验,让阅读中的讨论格外生动,充满哲思趣味。

平等、有温度、独立、多元:

共读中的成人和儿童

在明确了共读绘本时进行思辨对话的特点之后,成人可以尝试着透过儿童哲学的视角,探讨与孩子开展共读的新思路。结合自己幼儿教师与孩子的母亲这样一个双重身份,我在家庭中多次尝试了思辨式绘本共读,总结出关于“思辨式绘本共读”的几点策略,在此抛砖引玉,供读者参考和讨论。

1. 有仪式感的平等氛围

建立有仪式感的平等氛围,基础前提是准备一个平等的物理环境。

首先,孩子与父母需要一间共享的书房(或者是一个共用的书柜),当父母在书房工作、阅读时,孩子可以随时加入,在书架前徘徊、拿出一本自己喜欢的绘本、呼唤爸爸或妈妈展开一场阅读……

其次,书架旁边应该有一块足够宽大且拥有柔和触感的地毯,能够供父母与孩子相对而坐。不同于环抱式的坐姿,面对面的坐姿可以帮助我们在因绘本中的某一页画面引发思考时,不受阻隔地进行交流,这里的交流不只是语言上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次皱眉或叹气,或者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可以传递出各自的想法和情感。还可以准备一个孩子珍爱的玩偶,作为引发交流的媒介。在夜晚的阅读时间里,我会用一只小鸭子扮演采访记者,女儿会对小鸭子不断说出一些看透本质的有趣观点。

最后,要为共读留有一段充裕的时间,避免因为忙于工作而草草应付式地照内容读文字。而是尽量慢下节奏,和孩子一起翻阅每一页画面,并且随时就一个彼此感兴趣的画面或者话题展开深度的思考对话。

平等的共读关系则是平等氛围的关键。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曾就平等的概念提出一个伟大的构想——“无知之幕”。这块幕布使人们看不见自己占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弱势,让大家站在绝对平等的位置上,从而保证每个人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 儿童哲学的理念也鼓励成年人摒弃权威,与儿童建立共同学习者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成人和儿童也可以用这块“无知之幕”隐去爸爸、妈妈、老师、孩子、学生等身份,打破要求与依从的关系,淡化主导与被主导的习惯,成为真正的共读者。如此,儿童才不会因为父母或教师的权威身份简单地接受观点输入,而是积极开展对话、提问、讨论、质疑、辨析、建构与修正。儿童哲学家杨茂秀就在《父亲与女儿的心灵对话》一书中用“高个子”“矮个子”的有趣昵称代替了传统意义中爸爸和女儿的称谓,记录了自己和女儿之间发生的系列哲思对话。共读时,我们也不妨和孩子一起取一组有趣的昵称,对成年人而言这是一个放低位置、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心灵距离的有效手段。

2. 有温度的对话

对话即借助语言完成思想的交流与意见的交换。儿童与成人之间存在因尊重而仰视的距离,与同伴之间则或隐或现地含有比较、竞争的关系。相比之下,父母与孩子之间天然存在着安全依恋。因此,相较在幼儿园中与老师或同伴的绘本阅读,孩子在家庭中与爸爸妈妈共读,更容易发生触及心灵的对话。就如杨茂秀教授敏感地捕捉到女儿口中野地花朵般清新的思维与句子,将女儿眼中那些细小但奇特的景象加以记录、延展,形成了一本独特的亲子哲学札记《父亲与女儿的心灵对话》。

和女儿共读绘本《逛商店街》时,女儿十分关注一只小狗。小狗妹妹在画面中不断以主角、路人、背景的身份出现,在街上的各个店铺里穿梭挑选,买了帽子、衣服、鞋子、包包,最后焕然一新地参加了好朋友的婚礼。由此,我们展开了一场对话。

C:妈妈,小狗一直在买东西。

M:嗯,她都买了什么?

C:先在兔小姐这里买了裙子,又去试穿了高跟鞋,还买了新包包和新帽子。

M:那这样的话,小狗一共买了几样新东西?

C:1,2,3,4;4个。

M:4个多吗?你的鞋子好像有7双哦(笑)。

C(迟疑):那也不算很多(吐舌头)。

翻页中,女儿在邮局的海报中发现了小狗。

M:原来小狗是模特呀!怪不得小狗爱漂亮。

C:嗯,小狗的眼睛很大很漂亮。

M:嗯,因为要在照片里美美的,所以模特总是很注重自己的外表。

C:小狗喜欢什么就可以买,做模特真不错呀!

女儿从小狗“买买买”的行为中感受到它对自己外表的重视。一开始她并不十分认同,但是随着一个小细节的揭示,她发现小狗的职业是模特,便试着从模特这一职业特点的角度去思考,逐渐理解了小狗的行为。她甚至发出感慨:喜欢什么就可以自己买的感觉真不错。

思想家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提出著名的“实现目标是积极自由”的观点。这是孩子主动萌发的一种对“积极的自由”的向往。[5]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以模糊地觉知,对一个人或一件事情的判断应该是多角度的。这种理解他人的包容的态度,也让基于绘本的对话格外有温度。

3. 独立、多元的观点

李普曼把儿童哲学的研究界定在启发儿童如何去思考的思想本质。我们生活在逻辑世界里,儿童在认知世界、好奇疑问的时候,往往会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持有二元论的观点,比如: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好人或者坏人”;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是“对的或者错的”。前文提到的绘本作家吉竹伸介在绘本《只能这样吗  不一定吧》中用妹妹的口吻发出质疑:大人总爱问这个和那个,你选哪一个?但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总有两个都不想选的时候。因此,有时候,成人可以利用绘本共读的契机,支持儿童更加关注自己的想法,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鼓励他们思考问题背后更多的可能性。

在与女儿阅读《只能这样吗  不一定吧》时,绘本中有一页画面是如下内容:一位叔叔手持画有猫和狗的两张卡片面对妹妹,妹妹正在犹豫怎么做选择。由此,我们展开了讨论。

M:如果是你的话,你喜欢猫猫还是狗狗呢?

C(不假思索):我喜欢猫猫。

M:那如果是鸭鸭和猫猫在一起,你会选哪个呢?(鸭子是女儿最喜欢的动物。)

C:那一定是鸭鸭啦!它是我最好的朋友。

M:嗯,所以不是只有猫猫和狗狗可以选择呢。你会对这个妹妹说什么?

C:我会告诉她,快想想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

M(笑):这是个好主意。做决定之前,我们得搞清楚自己的想法。

C:是啊,不然我就错过鸭鸭了。它可能会一个人在哭。

M:那么如果叔叔一定要你从这里选一个呢?

C:那我就都不要!

M:嗯,拒绝也是一种办法。

聊到这里,我们顺手翻过一页,故事中的妹妹来到叔叔身后,找到了一箱子的动物卡片,选了一张可愛的螃蟹卡片。

M:你会这么做吗?

C:我可能就躲到妈妈背后去了。

M:这个妹妹很勇敢呢。不过,大人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哲学崇尚价值多元背景下的观点多元。思辨式的共读从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开始,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展开真诚的交流,激发相互开放的心灵共舞。在绘本所营造的情境下,共读双方俱可以在思辨式对谈中有所判断或总结——如同我以绘本中勇敢的妹妹形象作为范例,鼓励女儿拥有无视权威的勇气,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做出独立的判断。

结语

当我们透过儿童哲学的全新视角和启思,原本熟悉且重视的绘本阅读也随之拓展了更多元的价值意蕴。成人可以透过绘本画面引发共读者之间简单的思辨式对话,以开放的态度与儿童构建全新且平等的共读关系,展开有深度且不失温度的对话,产生不同的观点交流。当儿童逐渐习惯于思辨的态度,他们也许不会再以自己的“是”去评判他人的“非”,进而能够了解世界的多元。这也是思辨式的绘本共读带给儿童的精神礼物!

参考文献

[1]苏泳.听幼儿讲绘本里的哲学:以大班幼儿阅读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为例[J].福建教育,2021(25):62-64.

[2]高振宇.儿童哲学视野下思辨力的培养[J].教育家,2021(50):10-11.

[3]高振宇.论儿童哲学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关系[J].教育学报,2021,17(04):32-44.

[4]王清思.儿童哲学探究团体中的德育意蕴[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Z2):74-81.

[5]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M].北京:新星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小狗观点哲学
菱的哲学
观点
小狗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小狗走丢了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