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焦虑障碍的家庭教育干预个案研究

2023-05-22 04:59王艳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辅导障碍

王艳

一、研究背景与案例介绍

儿童焦虑障碍已成为儿童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患病率达10%~20%,以过分焦虑、担心和害怕为主要体验,伴有相应的认知、行为和躯体症状。[1]已有研究表明,在未进行治疗或干预的情况下,约有50%的儿童焦虑症状会持续两年,有的病程持续了8年甚至更长时间,对儿童身心发育造成巨大的影响。[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患儿在22个月大时因住院而产生焦虑障碍。症状表现为:自主神经高度警觉状态,胆小易受惊吓,严重时需要家长整夜抱着并不停走动才能入睡;睡眠不实,睡后大量出汗,持续夜啼、尖叫,无法叫醒;白天表现出过度依恋行为,需要家长长时间抱在怀里,不肯下地活动,不愿意探索和游戏;生活行为倒退,爱哭闹,发生继发性遗尿行为,有时大便失禁,伴随深深的愧疚感,自己打自己头。

病程分析:患儿起初因打预防针产生不良反应开始发烧,后持续高烧不退,且发生惊厥,于是住院检查。为排查病因,陆续做了血液化验、心电图、脑部CT、腰部穿刺多项检查,每天输液治疗,这些检查和治疗给患儿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诸多不适。另外,患儿平时由祖父母照看,住院期间祖父母因重感冒被隔离,换由父母照顾。于是,医疗过程惊吓加上环境和照护人员变更,使患儿产生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障碍。

二、家庭教育干预过程

第一阶段:家庭成员沟通交流,加深对焦虑障碍的认知

首先,对患儿家长进行教育宣讲,帮助其了解患儿病情和病因。本案例中的患儿只有22个月大,对住院期间的检查和治疗产生负性认知,导致焦虑障碍。另外,从基因遗传和气质的角度来说,患儿属于敏感型性格,属于焦虑障碍的易感人群。

其次,让家长认识到自身行为对患儿焦虑障碍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流派认为:焦虑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反应,成人的认知会通过明显或不明显的方式传达给儿童。因此,家长需要将患儿焦虑障碍的应激程度降到最低,转变情绪和态度,在患儿面前对其焦虑症状表现淡然。

第二阶段:家庭成员克服困难,改变儿童的照护环境

首先是环境的改变。根据斯比尔伯格状态-特质焦虑理论,焦虑是人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的暂时性的情绪状态,环境是焦虑持续的重要外部因素。[3]对于儿童来说,生活环境的影响更加重要。在研究者的建议下,患儿离开医院回到家里观察和调养,只在需要输液时短暂去医院一会儿。患儿回到熟悉的环境后,抚摸心爱的玩具,表现出放松和喜悦的状态。

其次,回归熟悉的照护人。根据沃伦提出的“稳定的安全依恋是儿童发展的保护性因素”,重要家人的陪伴对于幼儿十分重要。住院期间常规照护人——祖父母因为重感冒被隔离治疗,重要家人的突然回避加剧了患儿对“环境危险”的感受。进入家庭治疗期阶段,研究者建议患儿仍交由祖父母照顾。重回祖父母的怀抱让患儿从心理上逐渐淡化、遗忘了医疗过程带来的创伤。

第三阶段:家庭成员行动一致,通过活动管控焦虑

张玉娜、王晓莉建议焦虑儿童的父母采用与情绪摒除型养育风格所对立的情绪教导型养育风格,让孩子建立应对焦虑情形的信心。[4]因此,研究者引导全体家庭成员通过多种方式来鼓励患儿转换焦虑心态,重新建立信任和自信。具体方式如下:通过角色扮演、画画等让患儿在一个低焦虑刺激情境下暴露自己的内心,纾解焦虑;通过讲故事、积极的谈话对患儿进行放松训练,转移焦虑;通过户外活动等方式加强身体锻炼,抵御焦虑;通过游戏的方式满足心理需要,增加快乐体验,等等。

第四阶段:家庭成员树立信心,接纳儿童焦虑障碍的延时

经过上述种种努力,患儿的焦虑障碍慢慢缓解,产生好转迹象,但仍然持续了半年之久。在此期间,家庭成员发生过信心动摇,因为患儿的焦虑症状对家庭成员的生活冲击较大:由于行为倒退和心理退缩,原本已报名的托班教育取消,继续居家保育,分散了家庭成员白天的时间和精力;夜啼则严重影响了家庭成员的睡眠健康,使得他們劳累困乏。在此种状态下,家庭成员极易不耐烦甚至责备患儿。以往的相关研究指出,家庭成员对儿童焦虑障碍的心理接受程度直接影响患儿的康复时间和质量。因此,在家庭治疗过程中,研究者不断引导家庭成员对患儿的症状转变保持耐心,尽量不责备患儿的行为,坚定幼儿会好转的信心。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患儿彻底走出了焦虑的阴影。

三、研究结果与反思

本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后续跟踪观察发现患儿发展良好,没有症状反弹和生理心理后遗症,证明家庭教育干预对儿童焦虑障碍的治疗探索具有较好作用。

本案例反映了医疗心理对患病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据统计,我国每年儿童总患病数达到6亿人次,大部分是在害怕、焦虑的心理状态中接受诊断和治疗,特别是重症区儿童往往出现恐惧啼哭、功能退化、行为改变等心理创伤症候群症状。儿童受身心发育局限,对疾病和治疗的理解与成人有较大差异。器质性疾病的诊断过程往往伴随儿童焦虑。特别对于生病的儿童来说,因为病情和心理恐惧的双重影响,其对医疗器械和医疗手段普遍怀有抗拒心态。但是,针对儿童的社会医疗支持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社会医疗支持体现在尊重儿童权利,提供优质、友好的就诊环境,重视和改善儿童的就医体验,减少儿童生病的痛苦和压力,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会医疗支持可以让儿童增强心理免疫力,避免危险心理因素的蔓延,保护儿童不被焦虑等负面情绪吞噬。从理念上观照儿童心理,从行为上协调社会资源,将关怀儿童作为成人社会的使命。社会医疗支持中的儿童医疗辅导源于1922年美国密歇根C.S.Mott儿童医院,随后在欧美和亚洲的其他国家渐渐得到关注和接纳。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几家儿童医院引进了儿童医疗辅导项目。儿童医疗辅导主张从儿童的视角让儿童主动了解疾病和医疗程序,在治疗前用模型模拟演示治疗过程,允许家属参与医疗程序。医师和家长要对医疗过程中儿童发出的求救信号给予充分理解和回应。项目具体包括治疗性游戏、心理准备、疼痛管理和处理策略以及家庭支持等。这些项目设计有专门的医疗辅导玩具让儿童玩,通过游戏和专业指导,帮助儿童在医疗过程中得到放松,消除就诊时的恐惧心理,远离可能发生的心理创伤。儿童医疗辅导师作为心理服务人员,需取得一定的资格认证和执业证书,并在医疗环境中照顾儿童一定时间具有经验后,才能独立执业。这一职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状态,民众接受程度不高,其重要意义未得到重视和彰显。因此,儿童的医疗辅导应引起足够重视,通过提供儿童医疗辅导室以及社工、志愿者等服务,补充医疗辅助手段,规避医疗过程给儿童带来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朱雍雍,高鸿云.儿童焦虑障碍的病因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35(4):225-227.

[2] Dadds MR, Holland DE, Laurens K R,etal. Early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 of anxiety disorders: Results at 2-year follow up[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9,67:145-150.

[3]赵蕊.状态:特质焦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学理论,2011(1):158-159.

[4]张玉娜,王晓莉.情绪调节在儿童焦虑症治疗中的作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0):30-32.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辅导障碍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跨越障碍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老年人受家庭成员侵害维权体制改革新论
幸福的家庭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