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开展思辨性写作的研究

2023-05-30 01:00徐晓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3年1期
关键词:妙手思辨性辩论

徐晓璐

新课标从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领,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若干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任务群中的一个,要求教师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参与读写活动,促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

一、聚焦课程标准,谈思辨性写作的基本特质

1.质疑性,寻求多元视角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思辨性写作提出的要求是:“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协商,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这个要求设计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开展思辨性写作活动,把握好思辨性写作的基本特点。思辨性写作的特点之一是注意质疑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入手提出问题。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读者的角度去评判,以严谨的方法论证该作品是否体现出思维的严密性,存在哪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在写作中,他们要从作者的视角出发,思考如何处理各种问题。如在指导学生创作2022年北京卷作文时,教师要先让学生辨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是否正确,并阅读《劝学》等文章,分析作者的论述手法。此后再提出自己对学习的观点,并多角度分析,看看是否存在逻辑漏洞。

教师要基于质疑性,将阅读、写作、辩论等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找到行文中出现的各种逻辑问题,并加以改正。

2.批判性,分析矛盾冲突

思辨性写作的另一个特点是批判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的冲突和矛盾,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分析,在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答案。

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教师要基于批判性特点,设计一些辩论活动。这样学生在阅读时能形成独立的批判意识和自我观念,在写作时也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写出自己对事物的思考。如2022年上海高考卷的题目具有一定的可辩性。教师可以设置任务,让学生探讨“提出问题”和“看重结论”这两者到底哪一种更好,它们的矛盾冲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能否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此后安排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试着论述两者的矛盾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判断两者孰对孰错。

教师要基于批判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辩论,大胆质疑,理性思考,让他们的思维更缜密。这样才能体现出批判性写作的价值。

3.反思性,引导自我发展

反思性是思辨性写作的又一个特点,指的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和建构,在设置任务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单单创作当前主题的文章,而是要促使他们反思自我,找到自己的思维局限性,并加以改正。因此在设置任务的时候,教师也要从这方面入手设计。在“阅读探讨思差距”中,学生阅读经典文章,找到自己的问题,在“自主创作显创意”环节,他们试着改进问题,优化作品。在“自评互评找问题”中,他们自我评价,碰撞观点,寻求更大提升。如在创作2022年天津高考作文题时,有一名学生在反思中发现,同伴从“烟火气”想到了“民生为大”的思想,但是自己没有深挖下去。他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在读写活动中,学生要将反思自身贯穿始终,增强思维能力。在找到问题后,他们要积极改正,并在下一次读写中找到更多的问题,促使自己螺旋式上升。

二、基于思维过程,谈思辨性写作的基本思路

1.抓住主线,进行多角度分析

在安排“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将促使思维提升和发展作为关键的教学内容,通过层层深入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思辨性写作的基本思路。教师可以根据写作思路,设置“分析主题、纵横论证、形成结论”这三个任务。在“分析主题”这个任务中,主要引导学生阅读写作材料,抓住文章的主线,并试着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主题,找到更新颖的写作角度。

运用一系列任务,学生能更好地完成2022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本手、妙手、俗手”,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分析主题”任务分两个小任务。任务A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拓展资料,适当了解围棋的知识,明确“本手、妙手、俗手”的含义是什么。然后拓展搜索带有这些词的文章,看看作者对这几个词的认知是什么。学生可以辩论一下,说说这些作者是否把握住了“本手、妙手、俗手”的真正含义。任务B要求学生自主辩论,先从“本手、妙手、俗手”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方面,说说它的重要性,此外,还要结合其他人的观点,说说应该如何辩证认识并处理好“本手、妙手、俗手”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主题”任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從“读”到“思”,围绕主线整理思路,找到写作主题。

2.设置问题,指导学生纵横性论证

在“纵横论证”任务中,师生可以一起探讨,围绕题目设置一些问题,并探讨在写作中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要采用纵横性论证的方法,试着采用横向并列结构、纵向递进结构等不同的方式论证,提升思维能力。

“纵横论证”任务也分两个小任务。任务A引导学生从横向入手思考。分别论证“本手、妙手、俗手”在一件事情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任务B中,学生要从纵向入手,思考“本手、妙手、俗手”之间是否存在递进的关系。如有一名学生认为要“避免俗手、保持本手、下出妙手”。在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很多同学在纵向论证的时候,都将俗手放在最底层,那么能否思辨地思考,让俗手变得有价值呢?”有一名学生得到启迪,调整了纵向论证的顺序,在“避免俗手、保持本手、下出妙手”的基础上加入辩证思考:“有的时候,如果巧妙运作,则能让‘俗手’转化成‘妙手’,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此时再次提出问题:“光是这么说,读者难以信服,你是否有具体例子,证明这一点呢?”该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考角度更全面,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运用纵向论证和横向论证的方法,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深化观念,形成个性式结论

在“形成结论”任务中,教师可以组织辩论、演讲、答辩等多种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主创作文章,并将个性化观点展示出来。其他同学则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在意见碰撞中,他们进一步深化了思辨的观念。

教师要注意让“形成结论”任务的形式更多样化。有学生在“纵横论证”阶段提出可以将“俗手”转化成“妙手”,教师可以利用此机会,组织学生参与辩论活动。一方认为“俗手就是俗手,无法转化为妙手”,另一方则认为“如果条件适合,俗手的确可以转化成妙手”,在双方的辩论中,学生逐步完善了个性化结论,认识到要辩证地看待“俗手”的转化。如“利用未开发的荒山,开发旅游资源”,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它有效利用了荒废的田地,发展了经济,将“俗手”转化成“妙手”。但是在环保主义者看来,这破坏了当地的自然资源,有可能造成环境破坏,所以是比荒废田地更“俗”的“俗手”。在辩论交流中,学生纷纷认识到自己此前的结论存在一些“破绽”,他们后续要修改作文,尝试完善论点,进而形成思维更严谨的个性化结论。

展示活动是检验思辨的最佳舞台,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展示自我,更要让他们交流讨论,通过这种方法深化思辨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通过上述三个任务,学生明白了思辨性写作的创作思路,提升了读写综合能力。

三、指向经典文本,谈思辨性写作的资源开发

1.古代经典文本,挖掘文化价值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思辨性写作水平,还要组织他们积极阅读,从文本中寻找写作资源,总结归纳写作方法,进而提升思辨性写作的创作水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古典经典文本,挖掘其中的文学价值。

在阅读《鸿门宴》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习任务,让学生分析“人的性格和他的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活动分三个任务。任务一要求学生阅读《鸿门宴》,并参与辩论活动,说说自己喜欢刘邦还是项羽,各自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分析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需要具备怎样的性格。如有学生发现项羽虽然有豪放霸气的一面,但是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所以并不符合国家君主的要求。在任务二中,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参与辩证讨论,探究问题:“要让事业得到发展,必须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在此问题的基础上,再深入辨析:“人类很难快速改变自己的性格,那么,如何能在实践中,将性格的负面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呢?”第三个问题更为深入,由人到国,让学生探讨:“项羽亡国,仅仅因为他的性格因素吗?国之存亡还因为哪些因素决定呢?”任务三则是创作交流环节,学生要以“古之帝王”为例子,论述性格问题。这一系列任务利用了古代经典文本,并挖掘出了其中的人文价值。

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大胆质疑,解决各种问题,进行井然有序的反思求证和探索,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赏析水平。

2.当代经典文本,开展对话活动

当代经典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较为贴切,他们常常有自己的个性化观点。故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参与对话交流活动,引导他们的思考向着纵深方向发展,指导其找到更多写作素材。

在阅读《拿来主义》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作者的观点对于我们当代是否还有指导意义呢?目前有很多人都喜欢过洋节,却忽略了中国传统节日。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否正确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呢?”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设计任务群活动。在任务一中,学生阅读《拿来主义》,学习形象化、典型化的议论方式,总结写作方法和作者的观点。在任务二中,学生要结合现实生活思考,以“洋节日”为例子,探讨如何正确应对西方文化。这个任务有助于学生展开生本对话。他们可以各自选择一种观点,并参与辩论分析。如一方认为:“应该全面消除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保持传统文化的纯正性。”还有一方认为:“传统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应该兼容并蓄,生成新时代中西合璧的文化。”这促进他们参与到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中。在任务三中,学生要以“城市节日文化建设”为主题,创写方案,设计节日活动,并将自己对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的观点融入到活动设计中。

在阅读当代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教师可以组织对话活動,让他们深入探讨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就获得了更多写作主题和内容,能丰富思辨性写作课堂。

3.外国经典文本,提升文学修养

外国经典文本也是值得利用的文本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活动,让他们的思维在纵横比较中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在这个基础上创作思辨性作文,学生的思想会更具有包容性。

《哈姆莱特》和《雷雨》分别是中外著名的戏剧作品,教师围绕他们设计了任务群活动,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任务一中,学生分别阅读这两部作品,分析它们在人物形象、戏剧冲突、故事情节等方面有什么异同点,并总结归纳中西方悲剧作品的典型特点。在任务二中,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创想活动,思考《哈姆莱特》的主人公如果来到了现代,会发生什么事情,并创作戏剧片段。学生要用思辨的眼光分析主人公的人性,思考特定的时代对人性的塑造起到了什么作用,辩证分析在当代社会,哈姆莱特应该选择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在任务三中,学生小组辨析,找出最具有思辨性的剧本,并编演出来,展现自己的文学修养。

在对比中西方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文化修养,认识到文化并无优劣之分,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各国文化。

猜你喜欢
妙手思辨性辩论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