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思”的结合

2023-05-30 10:48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空想体悟领悟

叶水涛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学”和“思”的辩证关系,认为“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思考而不学习,则会疑惑而无所得”。学习是为了明理,“学”与“思”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领悟道理。只有思考深入才能领悟深刻,而思考需要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光学习,不思考,认知不能深化,体悟不会深刻;光思考,不学习,游谈无根,则流于空想或妄想。因此,无论学而不思,还是思而不学,都会使人产生疑惑和糊涂,知识不丰、思想不深、道德境界不高,这些是必然的。

《中庸》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一清晰的逻辑结构,就认识论而言,与康德所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几乎是同一思路。反之,诚如叶适所言:“其祖习训故,浅陋相承者,不思之类也。其穿穴性命,空虚自喜者,不学之类也。”(《习学记言》)

中国古人强调学以成人,认为读书学习属外向性学习是基础,思考体悟属内向性学习是依据。内外一体,即学思一体。没有前者,失去了基础,陷入空想,人就很难进步;没有后者,失去了学习的导向和灵魂,会事倍功半,甚至以非为是。这里所说的,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和目的。“学”与“思”结合,将外在的知识化为内在的情感和德行,人们才能不“罔”、不“殆”,提高认知能力,并实现人格的提升。因此,读书为学,若不寻思钻研书中精义,则茫然而无所得;若一味寻思钻研,而不博学多闻,则疑惑而不能决。荀子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孟子则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学而不思,则无法使学问上达;思而不学,则无法使人格厚重。

孔子将“学“思”并提,强调“学”“思”并重,突出“思”在“学”中的重要性,同时又指出思也不能蹈空而为,而要以“学”为根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斯多惠最早明确提出要突出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他认为,人的固有本质就是人的主动性。一切人性、自由精神及其他特性都从这一主动性出发。他说,“人必须主动掌握知识,占有知识。因此认识、思想、意见、原理、虔诚、道德和意志可以传播的说法,纯是无稽之谈,这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真可谓‘朽木不可雕也。一切教育和培養的艺术都是一门激发艺术。人便是‘自我”。

那么,这个必定存在的“自我”究竟是什么呢?笛卡尔的结论是,自我的本质仅仅是思维。我是什么呢?是一个思维的东西;一个怀疑、理解、肯定、否认、愿意、不愿意,而且还具有想象和感官知觉的东西。既然人是思维的存在,而人又天然是学习的动物,不学习人类就无法生存,那么教育须引导人们自觉并有目的地学习,很自然地将学与思勾连起来。

因此,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养成质疑的习惯,这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所谓的深度学习,其核心要素便是学与思的结合,以引导学生从知识见识走向探索与创造。中国古典文论强调意境,其要素是情与思,刘勰《文心雕龙》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认为,意境广远的情境是启迪孩子潜在智慧、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最佳境界。那是最适宜儿童想天说地的宽阔的思维空间,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学生神而往之。李吉林老师说:“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中国式的儿童情境学习以‘思为核心,着眼创造性的主旨。”

猜你喜欢
空想体悟领悟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多么痛的领悟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警惕“空想”
小老虎种花
警惕“空想”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不空想不抱怨 有激情在线状态